王强;赵建宁;施鑫
目的:观察编码小鼠IL-2及IL-12的真核表达载体,对HBV 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H-2d)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稳定表达HBs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P 815-HBV-S)成瘤性的影响。方法:肌内注射HBV DNA疫苗及细胞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背部皮下接种P 815-HBV-S细胞,观察成瘤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抗HBs;4 h 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活性。结果:免疫8周后,以pCR3.1-S、pCR3.1-S+ IL-2及pCR3.1-S+IL-12免疫的小鼠血清,450 nm A值分别为0.87±0.1、1.98±0.17及1.67±0.15,均较pCR3.1组显著提高(P<0.05)。CTL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50.5±6.4)%、(61.9±7.1)%及(73.3±8.8)%,后两组与pCR3.1-S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脾细胞悬液经抗CD4+单克隆抗体处理后,CTL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48.3±5.9)%、(56.2±7.5)%和(75.6±9.1)%,抗CD8+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分别为(10.6±1.4)%、(13.6±1.9)%和(16.9±2.3)%。对照组成瘤率为100%,pCR3.1-S组小鼠成瘤率为12.5%,pCR3.1-S+IL-12真核表达载体组成瘤率为0,对照组平均存活期和6周后存活率分别为28.4天和0天。后两组分别>38.2天及45天,存活率为87.5%及100%。结论:HBV DNA疫苗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CTL反应,对体内HBV感染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细胞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能够提高小鼠对DNA疫苗的免疫应答;CTL细胞杀伤活性主要由CD8+执行。
作者:杜德伟;周永兴;白宪光;冯志华;李光玉;姚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的变化;采用HITACHI 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与正常无显著差异;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到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后转变为肝硬化的病情变化,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百分率与ALT、AST、GGT、TB和DB的升高呈正相关(P<0.01),而与ALP、LDH、TP和ALB不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体内有大量CD5+B细胞活化。CD5+B细胞百分率的增高与肝损伤有密切的伴随关系。
作者:杨瑞宁;李芳秋;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新生隐球菌产黑素株与白化突变株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PCR产物的克隆,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发现白化突变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CNLAC1)在1 715~2 617 bp之间有大片段缺失(约450 bp),而产黑色素株却无此缺失片段,成功地进行了质粒载体的构建。结论:本研究为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为新生隐球菌病的预后和基因治疗提供可能的靶基因。
作者:桑红;廖万清;陈江汉;温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就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来源、介入治疗机制、技术方法、常用栓塞剂、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并发症等方面加以综述。
作者:李肖;任伟新;顾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0 引言 脑膜瘤通常具有良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发生自发性出血而出现紧急临床表现者极其罕见。我院收治1例大脑凸面脑膜瘤的孕妇,在拟定的手术时间前14 h突发瘤内出血,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31岁,因头晕1个月伴说话费力半个月,于1999-05-27入院。停经40多天,无血液病史。查体:神志清楚,部分运动性失语,双侧视神经乳头轻度水肿,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妇科检查证实为早孕。头颅CT平扫示左颞顶部等密度占位病变,中线左移(图1)。MRI检查见肿瘤约7 cm×6 cm×5 cm大小,境界清楚,注射DTPA后可明显增强,瘤周水肿明显(图2、图3),诊断为“左颞顶部大脑凸面脑膜瘤”。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拟于6月7日行肿瘤切除术。手术前一天16:20,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继之意识障碍伴尿失禁。急诊作CT扫描示肿瘤出血(图4)。遂紧急手术,术中发现肿瘤血供极其丰富,钻骨孔时出血非常凶猛,无法作骨瓣开颅,只能沿骨孔用咬骨钳边咬边止血。局部硬脑膜上布满曲张如蚯蚓状增生血管,用双极电凝逐一止血,咬成8 cm×7 cm骨窗,硬脑膜上血管密集处即为肿瘤基底,沿其环形切开硬脑膜。肿瘤呈暗红色,有包膜,境界清楚。从肿瘤周围分离,在肿瘤下方,大脑中动脉与肿瘤粘连,小心予以分开;在肿瘤前下部瘤内有黑色血块,局部包膜被挤破出血至瘤周,总出血量约15 ml,予以吸除。后将肿瘤连同基底部外约5 cm直径的硬脑膜一起完整切除。硬脑膜敞开作颞肌下减压。术后患者意识清楚,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0天作人流手术。病理报告为纤维型脑膜瘤,网染(2+),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阴性。半年后再次入院作颅骨修补术。随访近1年多,肿瘤无复发(图5),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作者:王汉东;成惠林;谭启富;吴启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性,34岁,半年前在工作中右眼不慎被异物击伤,在外院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球内异物取出术,术中异物未取出,术后视力0.2。此后不久右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为进一步明确诊治收入我院。入院查右眼视力0.05,光定位---++++++,球结膜睫状充血,角膜缘颞上方约10点处可见一3 mm全层瘢痕,色素性KP(+),房闪(+),虹膜点状粘连,人工晶体位正,玻璃体絮状混浊,下方隐见机化团块,眼底视盘及黄斑区均窥不清。测眼压20 mmHg,眼眶CT、眼眶X线正侧位片及眼部B超均提示右眼球内异物,拟行右眼玻璃体切割+球内异物取出术。 手术过程:右眼常规局麻,消毒铺巾,于距角膜缘3.5 mm睫状体平坦部11点、1点、5点处置入玻切头、导光纤维、眼内注水管。玻切头在导光纤维的指引下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及机化膜。顶压6点距角膜缘6 mm处,见下方网膜前一机化团块。切除团块机化物后暴露金属异物,使其完全游离,用异物钳小心取出一个1 mm×1.5 mm的金属异物。术中见颞侧距黄斑区1 PD视网膜瘢痕,与黄斑区有机化条索牵引,用剥膜钩分离机化条索,并切除,闭合切口。术后查右眼视力0.1,角膜透明,前房(-),瞳孔圆,人工晶体位正,玻璃体腔清晰。眼底:视盘边界清,未见网膜出血、脱离。
作者:吴勇;黄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自1995年以来收治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72例,现将诊治体会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中,男58例,女14例,男女之比4.14∶1,年龄为3~68(平均37.8)岁,其中<15岁者12例,>60岁者7例,15~60岁之间53例(占73.6%)。在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为多,共44例(61.6%),其次为高处坠落伤12例(16.7%);其他16例(22.2%)。其损伤类型为脑内血肿21例,脑挫裂伤6例,硬膜外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2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合并广泛多发性软组织伤4例,四肢骨折24例,胸部外伤所致血气胸、肋骨骨折和肺挫伤共19例,脊椎骨折或脱位6例,其他合并伤25例。来院时并发休克9例。2 结果与讨论 本组行颅脑手术37例,其他脏器手术22例。治愈53例,好转8例,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为:①脑疝晚期、中枢衰竭2例;②脑疝合并休克2例;③术后严重感染1例;④术后呼吸功能不全2例;⑤术后长期昏迷终为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病死率为15.3%。
作者:吴广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0 引言 中期妊娠引产方法中,依沙吖啶(利凡诺)由于具有引产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药物来源方便、价廉,而且多致胎死宫内后流产等优点而被普遍应用。依沙吖啶致使宫颈后穹窿穿孔是少见的并发症。我院应用依沙吖啶行中期妊娠引产曾发生宫颈后穹窿穿孔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孕1产 0。因“停经4个多月,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8年”要求引产入院。入院后检查:面色略苍白,颈静脉充盈,肝颈回流征阴性;心率130次/分,房颤,心前区闻及金属开瓣音,未闻及明显杂音;肝、脾肋下未及,无浮肿。妇科检查:子宫如孕4月余大小,盆腔内未及异常。血红蛋白78 g/L。初步诊断:①1/0孕4月+;②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③心功能Ⅲ级;④中度贫血。给予强心、利尿,纠正贫血,改善心功能后,于1999-12-10羊膜腔内注入依沙吖啶100 mg,30 h后有规律宫缩。规律宫缩7 h曾行妇科检查,宫口未开,宫颈长1.5 cm,宫颈质软,后穹窿较饱满,予哌替啶50 mg、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入睡3 h余,醒后宫缩30 s/3~4 min,5 h后肛查宫口仍未开,考虑产程长,故加用10% 葡萄糖500 ml+催产素5 u静滴,滴速20 mu/min,宫缩更强,产妇稍烦燥,25 min后胎儿连同胎盘、胎膜一齐娩出,当时出血约100 ml。流产后一般情况尚好。3天后常规清宫时见宫颈外口未产型,宫颈后唇距宫颈外口2 cm处有一横形裂伤长约3 cm,无活动性出血,诊断:宫颈裂伤(全部在后唇呈横形半球状撕脱伤),因患者有思想顾虑,4天后才在腰麻下经阴道行宫颈及阴道裂伤缝合术,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由于患者要求,术后2天出院。术后1个月随访,创口愈合良好。
作者:管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胰腺组织及其癌变标本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物(TIMPs)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胰腺癌临床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Northern-blot、原位分子杂交ISH的方法,对15例胰腺癌中MMP2、MMP9和TIMP1基因的mRNA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就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MMP2、MMP9和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它们在胰腺癌组织和间质细胞中均有分布;其表达与肿瘤的大小、CA19-9无关,与包膜侵犯、腹腔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型等胰腺癌侵袭转移的特征有密切的联系。结论:在胰腺癌组织中MMPs和TIMPs的异常表达,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预后判断。
作者:龚涌灵;吕广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和应用连续酸-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AU-PAGE)纯化人和兔中性粒细胞防御素组分(HNP-1~3和RNP-1~5)。方法:从人外周血或兔人工无菌性腹水中分离中性粒细胞,用5%冰醋酸直接提取,经CAU-PAGE洗脱,获取纯化的HNP-1~3或RNP-1~5组分。以聚丙烯酰胺凝胶过滤作为参比方法。结果:1次洗脱电泳可从5×108个细胞中获得纯化的HNP组分约1.50 mg或RNP组分2.50 mg,并保持天然的生物活性。结论:CAU-PAGE是一种较简便、快速、经济的分离纯化防御素组分的方法。
作者:王永杰;齐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利用立体定向仪,在CT导向并射频热凝毁损囊壁治疗透明隔囊肿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10岁,因发作性右上肢抽搐半月来本院就诊。头颅CT示透明隔囊肿,左右侧脑室受压,连续EEG检查均示异常脑电图。 手术方法:在局麻下安装ZD定向仪框架,行CT薄层扫描,取其透明隔囊肿左右及上下径大的轴位片,于囊壁近、远侧各选择一合适靶点,计算其坐标值后安装导向装置。于右侧冠状缝前2 cm,中线旁开2.5 cm颅骨钻孔,缓慢插入射频针至囊壁近侧靶点,以75℃ 90 s毁损,稍进针并抽取适量囊液,退出后再进针至囊壁远侧靶点,以75℃ 90 s毁损,稍退针抽取囊液,完全拔出射频针,手术完毕。术后2个月复查CT,示囊肿腔明显缩小(图1)。患者术后10个月门诊随访仅发作轻度癫2次,CT复查囊腔更加缩小。2 讨论 透明隔是位左右侧脑室中间的神经胶质膜状结构,在胎儿期存在的腔隙,称为透明隔腔,一般不与脑室相通,随年龄增大逐渐融合。新生儿常见,又称为第五脑室。一般胎儿出生后2个月内迅速闭合,如持续存在或因外伤、炎症等因素使闭合处重新开放,被脑脊液充填,即形成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为颅内少见的占位病变。Dandy于1931年首例报告。曾有人用内科治疗透明隔囊肿引起的临床症状,但效果不满意。1986年,Donauer提出通过立体定向术引入导管,将囊腔内容物引流至脑室,可减轻临床症状。国内郑立高于1992年报告3例透明隔囊肿,应用此法取得较好效果。本例应用CT导向定位透明隔囊肿壁射频热凝毁损术,将囊腔与左右侧脑贯通,使囊肿明显缩小,由其导致的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且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卓阳;谭启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同种异体冷冻骨和软骨在修补大块骨缺损和骨关节重建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移植材料,骨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长期保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骨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当今骨库如供体的筛选、移植骨的获取、加工、保存、灭菌以及资料管理和费用等主要的运作过程进行了探讨。
作者:陆军;吴苏稼;赵建宁;王与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对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以Seldinger法插管行内乳动脉造影并行灌注化疗。同时选择16例未作动脉灌注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动脉灌注化疗组术后病理观察均发现血管周围癌细胞发生核固缩、碎裂,胞质凝固、坏死,细胞间质水肿,炎细胞大量浸润,癌区血管出现内膜增厚、肿胀、痉挛,内皮细胞变性、脱落。而对照组无或仅有轻度上述改变。结论:术前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可显著改变乳腺癌组织的形态,明显增加肿瘤细胞坏死。动脉血栓形成至少在动脉插管化疗早期并非是导致肿瘤缺血,细胞坏死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于泽平;郭春华;李幼生;陈忠豪;黎介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细胞凋亡发生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TRAP-PCR电泳、银染及ELISA法、凋亡细胞原位检测(TUNEL法)和S-P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分别对端粒酶定性和定量测定其活性(TA)、计算凋亡指数(AI)、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A定性检测平均阳性率为89.8%、定量测定吸光值中位数0.63±0.29,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和良性病变组织(P<0.05),其表达阳性率高者预后较差,5年累积生存率(60.3%)低于阴性者(77.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但酶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TNM分期、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无关。AI中位数4.83±0.74,与TA表达高度相关(r=0.7331,P<0.05),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4%和40.7%,其中Bcl-2表达水平与TA、AI高低呈高度正相关(r=0.781 4,P<0.05),p53与之呈负相关(r=-0.625 5,P<0.05);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仅TA、AI对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有影响,TA阳性率高、AI>4.0%者的平均生存时间短于TA阴性、AI<4.0%者(P<0.05)。此外,术前接受化疗者的TA表达水平低于未化疗者(64.7% vs 85.1%),而AI则高于后者,即(7.19±3.75)% vs(3.23±2.04)%,动脉介入化疗组TA和AI改变与静脉全身化疗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A与AI、凋亡相关基因有相关性,端粒酶活化和细胞凋亡对乳腺癌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诊断价值,并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铭;于泽平;刘福坤;虞伟;吴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临床特征,并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观察卵巢外腹膜原发性浆液性腺癌。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3.7岁,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基本正常。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PAS、CA125、CEA、p53、AE1、AE3均阳性。结论:女性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是来源于第二米勒系统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诊断其为原发性腹膜浆液性腺癌时必须双侧卵巢、输卵管无同类型肿瘤。组化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腹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预后较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差。
作者:刘琦;周秋明;顾秋善;马恒辉;孙桂勤;石群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PCR-MPH)和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CR-PAGE)检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PCR-MPH以地高辛标记端粒重复片段特异的探针与PCR变性产物杂交,经酶底物显色,通过测定吸光度判断结果;PCR-PAGE方法直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PCR扩增端粒酶的合成产物,经银染色,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PCR-MPH方法能准确、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其灵敏度比PCR-PAGE法高100倍。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临床检测,只是PCR-MPH方法更简单、方便一些。
作者:罗以勤;虞伟;谈华;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0 引言 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保留按常规需拔除的龈下残根。但对龈下残根进行修复时,由于修复体边缘向下延伸位于牙龈下,破坏了龈上皮附着,容易引起炎症,终使修复失败。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59例前牙牙体病变至龈下的残根进行保存修复,随访2年余,功能和外观良好,取得理想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年至1999年12月,我科共收治前牙龈下残根患者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为16~ 53岁,病因:龋病11例,牙折48例。以上残根均做过完善的根管治疗,无松动。1.2 龈下残根的分类①Ⅰ型:残根与游离缘平齐;②Ⅱ型:残根与龈沟下缘平齐;③Ⅲ型:残根与牙槽骨嵴顶平齐。1.3 修复方法1.3.1 Ⅰ型残根修复由于残根在游离龈与附着龈之间,只要牙冠的边缘与牙体组织密合便可减少牙龈炎的发生。另外牙冠的外形应有一定的厚度,舌侧为圆形的线角呈斜边形,尽量减少在龈下的面积,以相应减少人造冠对牙龈的刺激,且应力分散于冠缘,不易折断。1.3.2 Ⅱ型残根的修复由于残根已达附着龈,在根管充填后立即用牙周塞治剂和牙胶填入龈下牙体缺损区。由于冠的边缘深达龈下4 mm,易形成龈袋,作者采用脉冲Nd: YAG激光进行牙龈成形术,以消除龈袋。方法是以光导纤维末梢接触龈缘表面及龈沟内侧涂抹式移动照射,使表面组织凝固、气化,牙龈边缘体积减小和高度下降。1.3.3 Ⅲ型残根修复对于残根已达牙槽骨平面者,可采用牵引法暴露牙根,但由于牵引时间较长,又有明显的冠根比例失调,故牙根难以起到支持固位作用[1]。而骨修整术则会丧失过多的牙周组织,并影响美观,故可采用带有烤瓷面铸造桩核修复。方法是制作铸造桩核蜡型,要求龈下部分与根管和根面密合,恢复缺损牙根为一完整连续的外形,蜡型龈上部分按金属烤瓷冠形态的要求雕刻成形,用硅橡胶留存初蜡型阴模待用。在初蜡型龈下部分与龈组织接触处修去适量蜡,形成一个形状、大小与牙根在龈下的缺损范围相适合的洞型,此制备洞型的桩核蜡即为终蜡型。包埋终蜡型,用镍铬合金铸造,在此桩核的洞型处烧结形成烤瓷面,使之恢复牙根龈下部分缺损组织,调磨此烤瓷面,使桩核与留存待用硅橡胶阴模精确吻合后,完成试戴。
作者:林江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介绍作者应用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测定法测定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体会,重点讨论分离和测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方法和结果:采用上述方法测定猪急性重症胰腺炎时门静脉血标本,结果显示,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薄层层析分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适用于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检测,只要在检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检测结果就可满意。
作者:朱维铭;刘放南;袁倚盛;黎介寿;李玺;屠伟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循环(CPB)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本文重点阐述了SIRS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仇万山;景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放射性核素显像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骨髓炎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早期判断移植骨是否成活,同时对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引起的骨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作者:王强;赵建宁;施鑫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