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脉高压症术后病人输液的护理

张宇;杨晓;黄雪美;白茹娟;马昆宏;吴建中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 手术, 输液法
摘要:总结100例门脉高压症术后病人输液的管理,提出应控制输液速度,合理安排液体输入顺序及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血糖等,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产时吸氧对母婴影响的研究

    为探讨产时吸氧对母婴的影响.将400例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在第一、二、三产程实施氧疗,对照组仅在宫内窘迫或窒息后给氧.结果两组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产时吸氧对母婴均有益,可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秦凤芝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用一次性指套引流鞘膜积液术后患儿尿液

    鞘膜积液术后患儿常因排尿导致敷料潮湿、胶布脱落,给患儿带来不适.为保证患儿舒适,防止伤口感染,我院对鞘膜积液术后患儿用指套引流尿液,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张宝兰;张宝梅;刘月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乳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评估与处理

    目的探讨适合乳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评估量表及处理方法.方法对40例综合治疗期的乳癌病人应用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问卷、简易疲乏量表、卡氏功能量表进行癌因性疲乏评估,对癌因性疲乏病人采取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有氧运动、增加营养及中药治疗10 d后再进行疲乏程度评估.结果 3种评估量表评估的病人疲乏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17,P>0.05),40例病人治疗后疲乏程度显著减轻(χ2=48.36,P<0.01).结论 3种量表均适合乳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评估,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有氧运动、营养及中药治疗可以消除疲乏或缓解疲乏程度.

    作者:李亚玲;王耕;王明华;时云;王桂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肛周脓肿术后病人微波治疗的效果观察

    将100例肛周脓肿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马应龙药膏换药加中药坐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波照射.结果治疗组不适症状消失、伤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微波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止痛、消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作者:周小燕;李爱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1例断指深低温保存81天再植病人的护理

    对1例-196 ℃液氮保存81 d断指再植病人术前讲明手术风险、做好各项准备,术后密切监测全身情况、局部血运及再植手指情况等.结果断指再植成功,术后3个月恢复工作.该病例术后再植手指皮肤呈灰红色,指腹张力偏高,毛细血管反应不明显,角质层增厚.采取经皮氧分压测定、多普勒测听和小切口放血综合措施可准确判断再植手指血运恢复情况.

    作者:房玉霞;房华;周蕊;赵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1例糖尿病足双下肢截肢伴自杀倾向病人的心理护理

    对1例糖尿病足双下肢截肢伴有自杀倾向的病人进行心理支持,调动病人正性心理,发挥身体其他部位及残肢的功能,协调家庭关系.结果病人情况稳定.

    作者:杨沁芳;刘丽英;赵蓓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一次性无菌吸引管包装袋在手术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性无菌物品广泛应用于手术中.我科将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内层包装塑料袋重新利用,直接用于盛放手术台上的各种废弃物,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真;庄宏芬;练国爱;叶素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过敏反应2例

    2例贫血病人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时出现过敏反应,给予及时处理后病人痊愈.提示在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时需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作者:章红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用需要层次论对肝癌临终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对28例肝癌临终病人采用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及爱与归属需要理论实施整体护理.提出护理诊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结果27例能有效地满足生理、心理及精神需要,1例自杀未遂.病人均安详、满意地渡过生命后阶段.

    作者:冯伟平;丁永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介绍一种多功能活动输液架

    为配合临床路径在胸心外科手术后的实施,协助病人早期下床活动,2001年,我们将普通输液架加以改进,研制成多功能活动输液架,临床应用于1 000余例病人,收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侯明君;周万芳;陆小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高频电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病人的护理

    对43例经病理学证实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病人行高频电圈锥形切除术.结果除1例术后出现创面出血过多外,其他病例均创面愈合好,宫颈表面光滑,复方碘实验宫颈着色.本组病例仅1例经过2次手术.随访3个月至2年,治愈40例(93.0%),好转3例(7.0%),总有效率100.0%.认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健康教育,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严密观察阴道排液、出血情况,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及大出血等并发症;同时要重视术后定期随访.

    作者:李文彬;魏超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孕期营养干预对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孕期营养定量指导对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198例孕妇(观察组)于孕3、7个月分别进行饮食、日常运动量调查及代谢率测定,同时进行营养指导,并与未接受相关调查与指导的235例孕妇(对照组)比较产后14 d骨密度.结果观察组骨密度显著优于对照组(χ2=37.35,P<0.01).结论孕期营养定量指导能减少产后妇女骨量的丢失.

    作者:李璐琳;林中慧;廖冬青;李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等离子低温消融治疗重型鼾症病人的护理

    总结用等离子低温消融手术治疗30例重型鼾症病人的护理.提出术前加强多导睡眠监测,术中密切配合手术,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出血、疼痛、饮食及伤口护理,防止并发症.

    作者:杜枝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改制一次性输液器行持续气道湿化的临床应用

    2003年9~10月,我科采用改制后的一次性输液器对12例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制作方法取一次性输液器1副,剪掉头皮针头,在远端打一死结,形成盲端,然后用5号针头在近盲端处扎一孔即可.一切操作采用无菌技术.

    作者:龚俊;桂红玲;王荣;马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功能障碍的观察与护理

    为探讨低出生体重儿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特点,回顾性分析92例并有胃肠功能障碍的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胃滞留36例,腹胀67例,胃肠出血54例,呕吐3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例.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及出生有缺氧窒息史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提出对低出生体重儿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其胃肠功能障碍.

    作者:侯同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断指再植术后病人夜间发生血管危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对57例(67指)断指再植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血管危象13指,其中夜间发生8指(61.5%).分析夜间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有生理特点、疼痛、吸烟、寒冷及其他因素.提示夜间发生血管危象的比例较大,加强断指再植病人术后监护,尤其是正确处理夜间发生的血管危象可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作者:殷婷;陈水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ALI/ARDS病人侧卧位通气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的效果. 方法对18例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分别于通气前、侧卧位通气1 h后及恢复仰卧位通气1 h做血气分析,观察变动体位通气对呼吸循环指标的影响.结果 12例侧卧位通气有效,有效率66.7%;其氧分压(PaO2)、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明显高于通气前(均P<0.01);恢复仰卧位1 h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通气前(P<0.05);体位变动通气时病人呼吸循环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侧卧位通气对ALI/ARDS特别是对ALI病人治疗有效,与俯卧位通气比较,实施更方便、安全.

    作者:江少容;袁淑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护士对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紧张状况调查

    目的探讨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对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下称制度)的紧张状况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自编量表对1 826名护士进行问卷测试,比较不同年龄、工龄、职称、学历和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紧张反应和应对能力.结果不同年龄、工龄、职称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和应对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高年资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和应变能力相对高于低年资护士;二级甲等医院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高于三级甲等医院.结论建议各医疗机构加强低年资护士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举证.

    作者:龙霖;胡可芹;李泉清;胡定伟;吴玉琼;王永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蓝月亮

    作者:姜文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肠造口病人的护理指导

    对30例肠造口病人实施分阶段系统的造口护理指导. 结果术后7~15 d 27例病人能够自理造口;出院后调查,20例病人认为造口不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梁金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