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平坦、凹陷是影响产妇母乳喂养常见的原因之一.1998年3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利用简易吸奶器的橡皮球部纠正乳头平坦、凹陷19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桂珍;付文玉;郭忠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性无菌物品广泛应用于手术中.我科将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内层包装塑料袋重新利用,直接用于盛放手术台上的各种废弃物,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真;庄宏芬;练国爱;叶素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胸腔积液、积血的病人如积液、积血量较多,不能自行吸收,临床上多采用胸穿针胸腔穿刺抽液.反复穿刺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003年4~9月,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抽液8例,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王美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气囊导尿管广泛应用于临床,减少了因导尿管固定不牢而反复插管给病人所造成的痛苦.然而,在拔除气囊导尿管时,将气囊内液体或气体抽出后,气囊外部会形成皱壁,拔管时,皱壁与尿道粘膜产生摩擦,不同程度地损伤尿道粘膜,病人会有疼痛感,有时出现肉眼血尿.现介绍一种拔气囊导尿管的新方法,能够减少在拔管中引起的尿道损伤及减轻病人的疼痛.
作者:万国英;宗国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003年9~10月,我科采用改制后的一次性输液器对12例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制作方法取一次性输液器1副,剪掉头皮针头,在远端打一死结,形成盲端,然后用5号针头在近盲端处扎一孔即可.一切操作采用无菌技术.
作者:龚俊;桂红玲;王荣;马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配合临床路径在胸心外科手术后的实施,协助病人早期下床活动,2001年,我们将普通输液架加以改进,研制成多功能活动输液架,临床应用于1 000余例病人,收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侯明君;周万芳;陆小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鞘膜积液术后患儿常因排尿导致敷料潮湿、胶布脱落,给患儿带来不适.为保证患儿舒适,防止伤口感染,我院对鞘膜积液术后患儿用指套引流尿液,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张宝兰;张宝梅;刘月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截瘫病人多为神经原性膀胱,其泌尿系功能障碍导致的肾衰竭是其晚期的首要死因.就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泌尿系管理进行综述.提出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降低膀胱内压,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防止膀胱-输尿管反流,保护肾脏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兰芳;李京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认为口咽部分泌物误吸、胃十二指肠定植菌逆行与吸入、呼吸道与全身防御机制受损、呼吸治疗器械以及空气和手的污染等为造成VAP的主要原因.提出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喂养采取适当卧位;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勤洗手,严格消毒隔离和环境管理;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吸痰管理和口腔护理;严格消毒呼吸治疗器械等护理对策.
作者:张淑香;秦松;王淑玲;栾明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6例难治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病人进行可膨胀性三件套阴茎假体植入术,疗效确切,机械性能安全、可靠.术前做好病人心理、物品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密切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
作者:李小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配合特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3例,总结出此手术精确度高、程序复杂,配合手术必须熟悉手术过程,掌握各种器械的名称和正确使用方法、功能状态、调节方法、清洗要求等,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作者:彭玉兰;赵友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6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4例.结果手术时间35~65 min,平均50 min;术中未发生并发症,病人术后3~4 d出院.提出手术室护士熟悉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过程并掌握并发症的预防,配合默契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翟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采取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外伤所致的34例眼球穿通伤患儿的家长进行评估.结果家长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女性、高收入家庭、高文化程度及从事与医疗无关行业的家长焦虑程度显著偏高.提出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使其提供更高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及护理.
作者:张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探讨应用临床路径对阑尾切除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将241例阑尾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和观察组(128例),观察组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病人满意度及健康教育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亦较对照组提前(P<0.05或P<0.01);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整体素质.提示应用临床路径对阑尾切除术病人实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作者:李艳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48例腭裂序列治疗患儿实施个体量化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后患儿及家长对各项知识的掌握率均显著高于教育前(均P<0.01).提示个体量化健康教育可使患儿和家属了解腭裂序列治疗以及语音训练的知识,解除对疾病的顾虑,掌握科学的语音康复训练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马婕;田英;何亚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30例肠造口病人实施分阶段系统的造口护理指导. 结果术后7~15 d 27例病人能够自理造口;出院后调查,20例病人认为造口不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梁金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采用自行设计的骨折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调查表对250例骨折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对病人健康教育的总体效果较好,病人对不同的健康教育项目认知及理解程度不一,其教育效果有所不同.提示健康教育应贯穿在病人整个病程中,护士应具有娴熟的专科理论知识,掌握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与时期,才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健康行为.
作者:梁秀琼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对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下称制度)的紧张状况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自编量表对1 826名护士进行问卷测试,比较不同年龄、工龄、职称、学历和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紧张反应和应对能力.结果不同年龄、工龄、职称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和应对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高年资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和应变能力相对高于低年资护士;二级甲等医院护士对制度的紧张水平高于三级甲等医院.结论建议各医疗机构加强低年资护士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举证.
作者:龙霖;胡可芹;李泉清;胡定伟;吴玉琼;王永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各种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预防重症病人口腔继发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分离并鉴定危重病人的口腔真菌,测定大蒜素的小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BC);以大蒜素对白色念珠菌的MBC作为给药浓度对137例病人(实验组)进行临床重症病人的口腔护理. 并与119例应用生理盐水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蒜素对多种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其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5 μg/ml、60 μg/ml.实验组继发真菌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69,P<0.01).结论大蒜素可抑制或杀灭多种真菌,临床应用于重症病人的口腔护理可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率.
作者:兰红珍;王菊花;韦柯宁;彭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适合乳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评估量表及处理方法.方法对40例综合治疗期的乳癌病人应用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问卷、简易疲乏量表、卡氏功能量表进行癌因性疲乏评估,对癌因性疲乏病人采取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有氧运动、增加营养及中药治疗10 d后再进行疲乏程度评估.结果 3种评估量表评估的病人疲乏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17,P>0.05),40例病人治疗后疲乏程度显著减轻(χ2=48.36,P<0.01).结论 3种量表均适合乳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评估,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有氧运动、营养及中药治疗可以消除疲乏或缓解疲乏程度.
作者:李亚玲;王耕;王明华;时云;王桂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总结用等离子低温消融手术治疗30例重型鼾症病人的护理.提出术前加强多导睡眠监测,术中密切配合手术,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出血、疼痛、饮食及伤口护理,防止并发症.
作者:杜枝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分析220例骨科病人疼痛的原因分别为病理生理因素(54.5%)、心理因素(27.3%)、环境因素(18.2%).提出改变疼痛观念;正确评估疼痛,科学对症处理;加强心理疏导;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护理对策.
作者:唐凤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探讨不同肺功能状况的低氧血症病人接受经鼻气管内吸痰治疗的效果.将50例低氧血症病人按肺功能检查有无受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接受经鼻气管内吸痰后SpO2上升明显(P<0.01),肺功能受损的病人吸痰后SpO2很难上升到耐受水平.提示经鼻气管内吸痰对短期内气道分泌物增多,肺功能好的病人效果好.
作者:刘容;何仪芬;刘帆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总结152例病人实施同步造影护理配合.提出检查前需对病人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和药品、物品准备,在检查中及时与医生沟通,观察病人的反应,以确保检查成功及病人安全.
作者:王敏;董素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总结13例脑脊液鼻漏单鼻内镜下入路修补术的护理.提出术前、术后均应加强生命体征及脑脊液鼻漏的观察,并做好饮食及恢复期护理.
作者:朱惠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57例(67指)断指再植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血管危象13指,其中夜间发生8指(61.5%).分析夜间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有生理特点、疼痛、吸烟、寒冷及其他因素.提示夜间发生血管危象的比例较大,加强断指再植病人术后监护,尤其是正确处理夜间发生的血管危象可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作者:殷婷;陈水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总结13例颅底涉眶内球后肿瘤病人的护理.提出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引流通畅,控制颅内压,做好眼部的护理并指导病人进行患眼功能训练.
作者:闫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采用痉挛侧副神经切断、颈神经后支选择性切断及颈部肌肉选择性切除术(简称三联术)治疗侧屈型痉挛性斜颈的45例病人,实施手术前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的全程护理.结果痊愈34例,显效9例,好转2例.提示科学的护理是侧屈型痉挛性斜颈围术期的重要一环.
作者:李艳;田贵贞;方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16例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病人,用植入微波天线阵灭活骨肿瘤的方法进行保肢手术,配合精心护理,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1.2%和43.8%,病人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提出术前需做好心理护理及化疗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功能锻炼.
作者:宣治月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将100例肛周脓肿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马应龙药膏换药加中药坐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波照射.结果治疗组不适症状消失、伤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微波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止痛、消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作者:周小燕;李爱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总结行椎板截骨回植探查术的14例脊髓栓系综合征婴儿的护理.提出术前保护膨出部位皮肤,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体位护理及脑脊液漏的护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及时行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刘法丽;刘法娟;宋丽丽;李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的效果. 方法对18例ALI/ARDS病人实施侧卧位通气,分别于通气前、侧卧位通气1 h后及恢复仰卧位通气1 h做血气分析,观察变动体位通气对呼吸循环指标的影响.结果 12例侧卧位通气有效,有效率66.7%;其氧分压(PaO2)、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明显高于通气前(均P<0.01);恢复仰卧位1 h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通气前(P<0.05);体位变动通气时病人呼吸循环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侧卧位通气对ALI/ARDS特别是对ALI病人治疗有效,与俯卧位通气比较,实施更方便、安全.
作者:江少容;袁淑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将100例腹部术后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病人术后采用半卧位或斜坡位,对照组采用去枕平卧位.术后48 h内观察病人有无腰酸及其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腰酸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提示术后早期半卧位能有效预防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作者:吴爱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大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气道机械性损伤、无名动脉破裂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是其主要原因.提出合理选用气管内套管,有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凝血功能及机体全身状况,预防局部损伤,可预防气管大出血的发生.
作者:付红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随机将39例(65处)瘀血红润期压疮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33处)用自制十一方酒局部外涂,按压局部边缘5 min,4次/d;对照组18例(32处)用50%红花乙醇局部外涂后,按压局部边缘5 min,4次/d.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制十一方酒治疗瘀血红润期压疮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总结100例门脉高压症术后病人输液的管理,提出应控制输液速度,合理安排液体输入顺序及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血糖等,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宇;杨晓;黄雪美;白茹娟;马昆宏;吴建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总结102例小儿大隐静脉穿刺体会,就穿刺点的选择、穿刺方向、穿刺角度及固定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袁小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随机将60例压疮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红外线灯照射治疗;观察组用鸡蛋内膜贴于创面加电吹风微风吹干.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电吹风加鸡旦内膜治疗压疮效果明显.
作者:靳红霞;王艳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将120例伤口换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碘伏油纱,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纱布条换药.结果两种不同方法换药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碘伏油纱与新生肉芽组织不粘连,能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换药时间.
作者:程秀华;刘礼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探讨产时吸氧对母婴的影响.将400例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在第一、二、三产程实施氧疗,对照组仅在宫内窘迫或窒息后给氧.结果两组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产时吸氧对母婴均有益,可缩短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秦凤芝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43例经病理学证实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病人行高频电圈锥形切除术.结果除1例术后出现创面出血过多外,其他病例均创面愈合好,宫颈表面光滑,复方碘实验宫颈着色.本组病例仅1例经过2次手术.随访3个月至2年,治愈40例(93.0%),好转3例(7.0%),总有效率100.0%.认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健康教育,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严密观察阴道排液、出血情况,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及大出血等并发症;同时要重视术后定期随访.
作者:李文彬;魏超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将足月临产经阴道自然分娩产妇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按肛法保护会阴,观察组采用扩张阴道联合按肛法保护会阴.结果观察组会阴完整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提示扩张阴道联合按肛法保护会阴,可减轻损伤,减少产时疼痛,提高会阴完整率.
作者:高桂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孕期营养定量指导对产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198例孕妇(观察组)于孕3、7个月分别进行饮食、日常运动量调查及代谢率测定,同时进行营养指导,并与未接受相关调查与指导的235例孕妇(对照组)比较产后14 d骨密度.结果观察组骨密度显著优于对照组(χ2=37.35,P<0.01).结论孕期营养定量指导能减少产后妇女骨量的丢失.
作者:李璐琳;林中慧;廖冬青;李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探讨低出生体重儿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特点,回顾性分析92例并有胃肠功能障碍的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胃滞留36例,腹胀67例,胃肠出血54例,呕吐3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例.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及出生有缺氧窒息史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提出对低出生体重儿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其胃肠功能障碍.
作者:侯同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将517例自然分娩新生儿分为两组,观察组264例娩出后采用倒立法清理呼吸道,对照组253例采用平卧吸痰法清理呼吸道.结果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05,P<0.05).提示倒立法清理新生儿呼吸道可明显降低产程中因呼吸道阻塞所致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作者:李玉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探讨留置尿管时间对妇科术后病人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将300例妇科手术后导尿的病人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各100例,分别于术后24、48、72 h拔除尿管,比较三组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乙、丙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甲组,乙组、丙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均无1例发生泌尿系感染.提示妇科手术后48 h拔除尿管较合适.
作者:钟玲玲;陈平娟;黄春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采用综合计量法(观察组)计算产后出血量,并与常规目测法(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综合法计量产后出血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产后出血量,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刘仁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18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病人(干预组)进行产前、产时、产后护理干预,并与78例仅进行产时、产后监护的ICP孕产妇(对照组)进行母儿情况比较.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发生率与围生儿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提示加强ICP孕妇的孕期护理干预,可降低母儿围生期并发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作者:章莲蓬;徐春梅;赵培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通过17例肝移植围术期病人的营养护理,认为根据肝移植病人不同阶段的代谢特点,予以不同的营养方法及护理,既不增加器官负荷,又能保证病人顺利康复,各期均注意控制血糖,合理的营养护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少仪;廖旭嘉;陈焕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28例肝癌临终病人采用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及爱与归属需要理论实施整体护理.提出护理诊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结果27例能有效地满足生理、心理及精神需要,1例自杀未遂.病人均安详、满意地渡过生命后阶段.
作者:冯伟平;丁永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1例糖尿病足双下肢截肢伴有自杀倾向的病人进行心理支持,调动病人正性心理,发挥身体其他部位及残肢的功能,协调家庭关系.结果病人情况稳定.
作者:杨沁芳;刘丽英;赵蓓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1例-196 ℃液氮保存81 d断指再植病人术前讲明手术风险、做好各项准备,术后密切监测全身情况、局部血运及再植手指情况等.结果断指再植成功,术后3个月恢复工作.该病例术后再植手指皮肤呈灰红色,指腹张力偏高,毛细血管反应不明显,角质层增厚.采取经皮氧分压测定、多普勒测听和小切口放血综合措施可准确判断再植手指血运恢复情况.
作者:房玉霞;房华;周蕊;赵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例贫血病人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时出现过敏反应,给予及时处理后病人痊愈.提示在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时需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作者:章红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作者:姜文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