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社交干预对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刘沙鑫;王凤怡;于宏玲;马锡超;杨永红

关键词:脑卒中, 情绪障碍, 心理社交干预, 小组治疗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心理社交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活动组10例和干预组9例。3组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活动组和干预组另外分别给予5次娱乐小组治疗与心理社交干预小组治疗,治疗3周。使用功能失调态度量表(DAS)以及情绪自评量表(DASS)评估患者情绪状态作为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活动组和干预组 DAS 及 DA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以上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及活动组 DAS 及 DASS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心理社交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有显著疗效。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集体宣教法在大面积烧伤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体健康宣教对大面积烧伤康复期患者的作用。方法:采集大面积烧伤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每月宣教干预1次,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3次后评测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并同期进行康复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2组 SDS 及 S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对康复护理问题了解程度提升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80.0%、67.0%,P <0.01)。结论:集体宣教法能减轻大面积烧伤康复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有利于患者对烧伤康复知识的掌握,提高其对康复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方璐;刘小芳;李卉梅;孙天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早期作业治疗对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认知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作业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2例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训练、慢性小脑电刺激、水疗等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作业治疗。2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 Gesell 智力测试评估检查(GDS)和 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测试。结果:治疗12周后,2组 GDS 及 PDMS 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在不同年龄段,治疗前后观察组患儿的 GDS 各项评分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 <0.05),1岁以内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大。结论:早期作业训练治疗可有效的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智力各能区的发育水平,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继红;郭春光;周平秋;刘丽君;陈建树;张惠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随机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核心肌群训练,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使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强度,使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观察腰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改良JOA 腰痛疗效评分及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30.0%,P <0.05)。结论:电针治疗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2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不易复发。

    作者:朱雯丽;徐道明;刘静;吴文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练习对缺乏运动中年人体质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练习对中年人各方面身体能力的影响。方法:募集上海某区无专业运动经验,40~60岁的89名受试者,分为 A 组(每周运动次数<3次)和 B 组(每周运动次数≥3次)。在8周运动干预前后进行11项体质测试,包括体脂率、骨密度等。干预期间不进行饮食监控,也无强制性集中运动。结果:运动干预8周后,2组男、女性体重和 BMI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 组体脂率较干预前及 A 组下降明显(P <0.05)。男性 B 组握力、伸膝肌力、坐位体前屈及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 <0.05),且伸膝肌力较A 组明显增加(P <0.05);女性 B 组伸膝肌力、坐位体前屈及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 <0.05),且坐位体前屈较 A 组明显增加(P <0.05)。男、女性 B 组大摄氧量及女性 B 组骨密度均较 A 组显著提高(P <0.05)。A 组各项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坚持规律性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中年人降低体脂率;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上下肢肌力,提高有氧能力和维持正常骨密度水平。

    作者:毛雨婷;陆大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综合康复护理对骨科术后患者抗疼痛效果的观察

    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骨科110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5例,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54.33±4.72)岁;病程(9.52±1.32)d。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53.72±4.39)岁;病程(9.98±1.57)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根据疼痛评估分数及患者病情依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处理,并加强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疼痛综合护理干预:①认知护理干预:详细介绍术后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教会患者疼痛的评分法,及时反馈疼痛状况,告知患者药物镇痛的目的和效果。②疼痛护理干预:给予术后早期局部冷敷,鼓励适度的活动和肢体按摩;同时可以采取听音乐和聊天以及听故事等转移其注意力方法缓解疼痛[1]。③舒适护理干预:加强医患交流,及时洞察患者的需求并解决,使患者感受到关心与被重视;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展精准服务和感动服务;护理操作中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术后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2]。④其他护理:减少噪音;宣教早期康复的意义,并指导和有效落实,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出院后给予个体化康复指导和随访服务,直至患者康复。

    作者:江雪莲;张毅;王文杰;黄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洼田饮水试验≥3级,年龄≥60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①观察组:男女各15例;年龄(77.76±9.90)岁;病程(18.23±6.05)d;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②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81.13±6.08)岁;病程(19.57±5.83)d;脑梗死28例,脑出血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共治疗3个月。常规吞咽训练:口腔期,口面肌群的运动、唾液腺冷按摩、腭咽闭合训练等;咽期,吸吮与喉上抬训练、不同温度刺激、声带内收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以上训练1次/日,30min/次,5d/周;治疗性进食,患者坐位稍向前倾约10°,颈部稍向前弯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进入食道。进食次数5次/日。低频电刺激治疗,采用广州市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 SST-1型吞咽言语障碍诊治仪,在脉冲电刺激模式下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电极置于舌骨上肌群,刺激频率0.25Hz,刺激时间1s,刺激波形,三角波,刺激间隔时间3s,1次/日,20min/次,5d/周。

    作者:顾红军;苏巍;吉艳云;吴毅;贾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呼吸功能训练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失弛缓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选择60例需进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的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行球囊扩管前采用呼吸功能训练法干预。结果:治疗10d 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在行球囊扩张时的舒适度 VAS 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球囊扩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呼吸功能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并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在行球囊扩张术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在治疗中的舒适度,降低其并发症,对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有一定的辅助功效。

    作者:时丽萍;孟玲;钱进;吕英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氦氖激光对退变颞下颌关节 BMP-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对退变颞下颌关节细胞外基质调节因子 BMP-2表达的影响,明确氦氖激光干预颞下颌关节退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氦氖激光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提供依据。方法:将骨骼发育成熟的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组内又分为造模后第1d、11d 两个取材时间点。建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并行 CT 检查证实造模成功后纳入。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患侧颊车、上关、下关、听宫、翳风穴,5min/穴/d,共10d;假模型组仅作关节囊切开后即缝合组织。各组于不同时间点取出颞下颌关节组织,采用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BMP-2的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正常组及假模型组不同时间点之间 BMP-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第11d BMP-2表达明显降低;氦氖激光干预10d 后 BMP-2表达较第1d 及模型组明显增加(P <0.05)。结论:氦氖激光治疗可上调退变颞下颌关节细胞外基质调节因子 BMP-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从而防治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作者:毛凯平;邹璟;李解;姜梦雅;高桃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夜间膝踝足矫形器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夜间膝踝足矫形器(Nocturnal Knee Ankle Foot Orthoses,NKAFO)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每天夜间入睡前穿戴由我校自主研发的 NKAFO。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NKAFO 用于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长青;许晶莉;高晶;姚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头针联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跪位组和头针组各20例。跪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头针组在跪位组基础上配合头皮针疗法。治疗前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 平衡量表(BBS)、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 TCT、BBS 及 MB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 <0.01);且头针组的 TCT、BBS 及 MBI 评分更优于跪位组(P <0.05)。治疗后,2组 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达3~5级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且头针组明显更多于跪位组(P <0.05)。结论:头针联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作者:全逸峰;孟兆祥;尹正录;王继兵;戴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ulligan 手法结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 Mulligan 手法结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60例 CSA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口服止晕药物、牵引及红外线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 Mulligan 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对照组仅加用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测评。结果:治疗1及2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2组 ESCV 评分及VA、BA 的 Vm 值均有明显增高(P <0.01)。治疗2周后与治疗1周时比较,观察组 ESCV 评分及 VA、BA 的 Vm值均有显著性增高(P <0.05),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周时,2组间 ESCV 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组 VA、BA 的 Vm 值更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 ESCV 评分及 VA、BA 的 Vm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0.01)。结论:Mulligan 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 CSA 患者,能够快速有效且持续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婷;万文俊;马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综合治疗加高压氧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加高压氧治疗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1270例分为2组,对照组590例实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钻孔引流、脑室引流等手术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研究组68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尽早给予高压氧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死亡率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 GCS、FMA 及 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尽早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作者:孙莉;肖恺;徐建奇;仲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经脊髓受损下端神经根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 B~C 级 SCI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 ASIA 残损分级、ASIA 运动评分、SCI 步行指数Ⅱ(WISCI Ⅱ)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值。结果:治疗前后2组 ASIA 残损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ASIA 运动评分、WISCIⅡ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 MEP 检查结果显示,2组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缩短(P <0.01,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波幅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TMS 联合经脊髓受损下端神经根磁刺激与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不完全性 SCI 患者的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作者:王艺;周贤丽;侯岷;张秀莉;尚超平;吴宗耀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肌内效贴配合局部理疗治疗 Bell 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 Bell 麻痹的疗效。方法:Bell 麻痹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2组均采用超短波及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扎术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法、瞬目反射及面神经传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1);2组患侧瞬目反射 R1,R2潜伏时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 <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 Bell 麻痹可增加疗效,加速面神经恢复,缩短治愈时间,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艳;李进华;乔娜;孙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压力衣治疗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

    目的:观察压力衣佩戴治疗对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乳腺癌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穿戴治疗师为其量身订制的压力衣进行治疗,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3h,同时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对照组患者只在治疗师或护士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上肢的向心性按摩及功能锻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分级和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水肿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下降(P <0.01,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UEF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长期佩戴压力衣可明显减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并更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蔡霞;李奎;李鑫;陈颖蓓;郑雅丹;苏柳洁;王雪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心理社交干预对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初步探索心理社交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活动组10例和干预组9例。3组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活动组和干预组另外分别给予5次娱乐小组治疗与心理社交干预小组治疗,治疗3周。使用功能失调态度量表(DAS)以及情绪自评量表(DASS)评估患者情绪状态作为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活动组和干预组 DAS 及 DA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以上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及活动组 DAS 及 DASS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心理社交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有显著疗效。

    作者:刘沙鑫;王凤怡;于宏玲;马锡超;杨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联合抗抑郁药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8例 PSD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8例,2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抗抑郁药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 SFBT 进行心理干预,疗程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和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及8周时,2组患者的 HAMD、NIHSS、MBI 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显著改善(P <0.01),且两个时间点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 <0.05,0.01)。结论: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联合舍曲林较单一的抗抑郁药治疗更快速、更显著地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万其容;汪志宏;胡亚荣;易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肩袖及肱二头肌能量技术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肩袖及肱二头肌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观察组患者肩袖及肱二头肌应用MET 治疗,对照组进行鞘内注射封闭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肱二头肌肌力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2组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1),且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P <0.01);2组的肱二头肌肌力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 <0.01),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2组 Constant 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Con-stant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鞘内封闭注射的短期镇痛效果显著优于 MET,但 MET 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鞘内封闭注射治疗。

    作者:朱迪;张大威;章丽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脑卒中患者运动控制障碍的原因与特征

    脑卒中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行性传导通路,导致运动单位放电率变慢,造成运动控制障碍[1]。此外,其它潜在的因素亦会影响肌肉的性能,如肌肉活性减少、肌肉协调障碍[2];在临床上,患者可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以启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3],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功能性任务。另外,脑卒中后的运动控制障碍不仅影响患侧肢体,还会影响躯干及非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患者长期运动控制障碍,可继发性导致肌肉萎缩、以及肌腱和关节挛缩,还可能会发生骨化肌炎,进一步加重偏瘫患者的运动控制障碍。因此,理解脑卒中患者运动控制障碍的原因与特征,对于制定适合的肌肉功能康复策略尤其重要,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4]。本文试就脑卒中患者运动控制障碍的原因与特征进行综述。

    作者:廖麟荣;廖曼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重要启示

    从2015年7月22日起,本刊交纳各项费用(如审稿费、版面费、广告费、订刊费、版权费及发行费等)均改为银行柜台或网银转账汇款(禁止无卡现金转账或支付宝、财付通等转账),不再通过邮局汇款或现金。本刊银行账号为同济医院对公账号,具体信息请登录网站 www.zgkfzz.com 首页“汇款要求”查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