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区域三级康复网络服务体系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袁文超;张颖;杨坚;乔蕾;白跃宏;徐义明;顾文俊;薛斌;周勤;刘美玲;陈俊玲;周麟妍

关键词:脑卒中, 区域三级康复网络体系, 改良 Bathel 指数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区域三级康复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4年8月~2015年8月,90例发病2周~1年内的脑卒中患者受干预前后的资料,其中60例患者运用上海市徐汇区区域三级康复网络服务体系(网络组),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三级区域康复网络体系的医院间转诊,采用标准化康复诊疗方案,同时结合脑卒中家庭康复体操;另外收集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常规组),选择非三级区域康复网络体系进行转诊及常规康复训练。回顾分析90例患者治疗6周前后的改良Bathel 指数(MBI)及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6周后,2组 MBI 及 SS-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网络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区域三级康复网络体系简化了转诊方式,规范了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评定及转诊标准,结合开展脑卒中家庭康复操,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后单侧忽略的研究进展

    单侧忽略(unilateral neglect,UN)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以右脑损伤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患者对于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不能察觉或正确反应[1]。尽管部分患者的 UN 症状会很快恢复,然而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存在。由于伴随 UN 的脑卒中患者不能注意到大脑损伤对侧的认知刺激,其平衡功能、本体感觉等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关于 UN 的临床表现、分型、神经解剖机制、评定筛查方法以及康复治疗手段,为 UN 患者康复提供参考。

    作者:洪文军;陶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压氧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各组均接受基本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增加高压氧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高压氧治疗和认知训练,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简易智能状态评定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结果:治疗后,高压氧组 MMSE 评分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MoCA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 MMSE 及 MoCA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0.01);对照组两个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 MoCA 评分较高压氧组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 <0.05),治疗后3组间 MMSE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但作用有限,高压氧联合认知训练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

    作者:种玉飞;夏文广;徐婷;卢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和针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加用超声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A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P <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组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上升趋势(P <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76.7%,P <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症的相关症状,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作者:李进福;张杨;岳寿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力学矫正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力学因素作为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tis, KOA)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目前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1],现今如何通过纠正膝关节的异常受力模式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已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作为治疗 KOA 的有效手段之一力学矫正疗法近年来已逐步受到临床医师和研究者的认可,该疗法在帮助患者矫正关节异常受力的同时还能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且其实施较为方便[2-7],因此其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力学矫正训练治疗KOA 的临床研究现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旻;庞坚;陈博;郭海玲;沈洁;郑煜新;詹红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心理社交干预对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初步探索心理社交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活动组10例和干预组9例。3组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活动组和干预组另外分别给予5次娱乐小组治疗与心理社交干预小组治疗,治疗3周。使用功能失调态度量表(DAS)以及情绪自评量表(DASS)评估患者情绪状态作为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活动组和干预组 DAS 及 DA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以上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及活动组 DAS 及 DASS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结论:心理社交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有显著疗效。

    作者:刘沙鑫;王凤怡;于宏玲;马锡超;杨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区域三级康复网络服务体系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区域三级康复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4年8月~2015年8月,90例发病2周~1年内的脑卒中患者受干预前后的资料,其中60例患者运用上海市徐汇区区域三级康复网络服务体系(网络组),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三级区域康复网络体系的医院间转诊,采用标准化康复诊疗方案,同时结合脑卒中家庭康复体操;另外收集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常规组),选择非三级区域康复网络体系进行转诊及常规康复训练。回顾分析90例患者治疗6周前后的改良Bathel 指数(MBI)及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6周后,2组 MBI 及 SS-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网络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区域三级康复网络体系简化了转诊方式,规范了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评定及转诊标准,结合开展脑卒中家庭康复操,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作者:袁文超;张颖;杨坚;乔蕾;白跃宏;徐义明;顾文俊;薛斌;周勤;刘美玲;陈俊玲;周麟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呼吸功能训练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失弛缓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选择60例需进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的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行球囊扩管前采用呼吸功能训练法干预。结果:治疗10d 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在行球囊扩张时的舒适度 VAS 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球囊扩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呼吸功能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并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在行球囊扩张术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在治疗中的舒适度,降低其并发症,对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有一定的辅助功效。

    作者:时丽萍;孟玲;钱进;吕英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尿病足定量感觉检查研究进展

    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很多足部并发症起自感觉性神经病变及轻度的自主与运动神经病变。感觉神经病变足部缺乏正常的神经保护机制合并过高的机械应力,是引起足部溃疡和感染的主要因素。我国约15%的糖尿病患者终会发生足溃疡,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占5%~10%,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的50%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1]。25%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可能受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常见的类型,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占95%,是发生足溃疡和截肢的强危险因素,但是高达50%的患者无自觉症状[2]。神经病变早期是可逆的[3],早期诊断意义重大。美国糖尿病协会强调糖尿病患者每年必须进行保护性感觉丢失的相关检查[4]。

    作者:陈海萍;李璇;孙锦文;张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经脊髓受损下端神经根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 B~C 级 SCI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 ASIA 残损分级、ASIA 运动评分、SCI 步行指数Ⅱ(WISCI Ⅱ)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值。结果:治疗前后2组 ASIA 残损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ASIA 运动评分、WISCIⅡ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 MEP 检查结果显示,2组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缩短(P <0.01,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波幅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TMS 联合经脊髓受损下端神经根磁刺激与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不完全性 SCI 患者的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作者:王艺;周贤丽;侯岷;张秀莉;尚超平;吴宗耀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氦氖激光对退变颞下颌关节 BMP-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对退变颞下颌关节细胞外基质调节因子 BMP-2表达的影响,明确氦氖激光干预颞下颌关节退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氦氖激光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提供依据。方法:将骨骼发育成熟的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组内又分为造模后第1d、11d 两个取材时间点。建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并行 CT 检查证实造模成功后纳入。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患侧颊车、上关、下关、听宫、翳风穴,5min/穴/d,共10d;假模型组仅作关节囊切开后即缝合组织。各组于不同时间点取出颞下颌关节组织,采用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BMP-2的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正常组及假模型组不同时间点之间 BMP-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第11d BMP-2表达明显降低;氦氖激光干预10d 后 BMP-2表达较第1d 及模型组明显增加(P <0.05)。结论:氦氖激光治疗可上调退变颞下颌关节细胞外基质调节因子 BMP-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从而防治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作者:毛凯平;邹璟;李解;姜梦雅;高桃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综合康复护理对骨科术后患者抗疼痛效果的观察

    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骨科110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5例,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54.33±4.72)岁;病程(9.52±1.32)d。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53.72±4.39)岁;病程(9.98±1.57)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根据疼痛评估分数及患者病情依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处理,并加强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疼痛综合护理干预:①认知护理干预:详细介绍术后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教会患者疼痛的评分法,及时反馈疼痛状况,告知患者药物镇痛的目的和效果。②疼痛护理干预:给予术后早期局部冷敷,鼓励适度的活动和肢体按摩;同时可以采取听音乐和聊天以及听故事等转移其注意力方法缓解疼痛[1]。③舒适护理干预:加强医患交流,及时洞察患者的需求并解决,使患者感受到关心与被重视;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展精准服务和感动服务;护理操作中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术后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2]。④其他护理:减少噪音;宣教早期康复的意义,并指导和有效落实,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出院后给予个体化康复指导和随访服务,直至患者康复。

    作者:江雪莲;张毅;王文杰;黄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肌内效贴配合局部理疗治疗 Bell 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 Bell 麻痹的疗效。方法:Bell 麻痹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2组均采用超短波及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扎术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法、瞬目反射及面神经传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1);2组患侧瞬目反射 R1,R2潜伏时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 <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肌内效贴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 Bell 麻痹可增加疗效,加速面神经恢复,缩短治愈时间,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艳;李进华;乔娜;孙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集体宣教法在大面积烧伤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体健康宣教对大面积烧伤康复期患者的作用。方法:采集大面积烧伤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每月宣教干预1次,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3次后评测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并同期进行康复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2组 SDS 及 S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对康复护理问题了解程度提升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80.0%、67.0%,P <0.01)。结论:集体宣教法能减轻大面积烧伤康复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有利于患者对烧伤康复知识的掌握,提高其对康复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方璐;刘小芳;李卉梅;孙天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综合治疗加高压氧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加高压氧治疗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1270例分为2组,对照组590例实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钻孔引流、脑室引流等手术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研究组68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尽早给予高压氧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死亡率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 GCS、FMA 及 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尽早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作者:孙莉;肖恺;徐建奇;仲小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早期作业治疗对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认知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作业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2例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训练、慢性小脑电刺激、水疗等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作业治疗。2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 Gesell 智力测试评估检查(GDS)和 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测试。结果:治疗12周后,2组 GDS 及 PDMS 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在不同年龄段,治疗前后观察组患儿的 GDS 各项评分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 <0.05),1岁以内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大。结论:早期作业训练治疗可有效的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智力各能区的发育水平,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继红;郭春光;周平秋;刘丽君;陈建树;张惠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心理、认知、行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通过 CT 或 MRI 进行确诊后,根据有无实施综合护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涉及心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护理治疗。干预前后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分别采用 Barthel 指数(BI)、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干预1个月及2个月后,2组 BI 及 FMA 评分均逐渐提高(P <0.01),HAMD 评分逐渐下降(P <0.01,P <0.05),干预1个月后,组间比较,3项评分均无显著差别,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 BI 及 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HAMD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孙素娟;赵景茹;赵秀娟;程晓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头针联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跪位组和头针组各20例。跪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头针组在跪位组基础上配合头皮针疗法。治疗前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 平衡量表(BBS)、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 TCT、BBS 及 MB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 <0.01);且头针组的 TCT、BBS 及 MBI 评分更优于跪位组(P <0.05)。治疗后,2组 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达3~5级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且头针组明显更多于跪位组(P <0.05)。结论:头针联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作者:全逸峰;孟兆祥;尹正录;王继兵;戴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重要启示

    从2015年7月22日起,本刊交纳各项费用(如审稿费、版面费、广告费、订刊费、版权费及发行费等)均改为银行柜台或网银转账汇款(禁止无卡现金转账或支付宝、财付通等转账),不再通过邮局汇款或现金。本刊银行账号为同济医院对公账号,具体信息请登录网站 www.zgkfzz.com 首页“汇款要求”查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夜间膝踝足矫形器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夜间膝踝足矫形器(Nocturnal Knee Ankle Foot Orthoses,NKAFO)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每天夜间入睡前穿戴由我校自主研发的 NKAFO。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NKAFO 用于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长青;许晶莉;高晶;姚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肩袖及肱二头肌能量技术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肩袖及肱二头肌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观察组患者肩袖及肱二头肌应用MET 治疗,对照组进行鞘内注射封闭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肱二头肌肌力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2组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1),且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P <0.01);2组的肱二头肌肌力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 <0.01),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2组 Constant 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Con-stant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鞘内封闭注射的短期镇痛效果显著优于 MET,但 MET 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鞘内封闭注射治疗。

    作者:朱迪;张大威;章丽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