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凤;燕铁斌;黎冠东;李方明;梁启堂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普通组各30例,均采用SSPI评定,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SSPI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组(P<0.01),ROC分析显示SSPI总分≥31.5时对康复患者的筛选灵敏度和特异性好.结论:SSPI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康复效果评价和筛选中有很好的区分度.
作者:宋亚军;张保利;李阳;杨娜;李瑛;刘红燕;赵青;李昊淼;王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辅助器具的适配与使用需要基于使用者本人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对于发育阶段的残疾患儿尤为重要[J].很多治疗师对残疾患儿从婴儿期到成人一直进行跟踪服务,这意味着治疗师不仅关注残疾患儿本身的功能障碍和生长发育的需要,也关注他的家庭和所处的社区环境.在这近15~20年的成长过程中,患儿的运动和精神功能都处于发育阶段,辅具需要不停地随着患儿的发育成长而更换.如前所述,残疾患儿的康复需要持续多年,辅具不仅能提供功能支持,甚至还有预防和矫正作用[2].一个正确的姿势保持或矫正辅具,如果适配及时,会预防畸形、关节挛缩以及在青少年期将会出现的呼吸困难及循环系统的问题.如果在幼年残疾患儿没有注意姿势保持和矫正,到青少年时形成的畸形及挛缩是很难得到医治的,这会使残疾患儿的生活自理充满困难和障碍.因此,姿势保持的辅具必须在畸形发生之前,由治疗师在恰当的时间给患儿适配合适的辅具.总之,在残疾患儿的运动和精神发育过程中,治疗师恰当的辅具适配可以帮助患儿矫正姿势、提高活动能力及自理能力[3].
作者:师昉;王龙;李鹏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矫形器对正中神经损伤拇指对掌功能缺失患手功能的治疗及补偿作用.方法:为6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的患手分别制作并使用功能位及动态对掌位矫形器,经过ADL训练后,采用Carroll氏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定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结果:训练1个月后,UEFT评定显示患者功能等级较训练前提高1~2级,患手的对掌、握、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患者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后使用拇对掌位矫形器,可以治疗和补偿拇指对掌功能的缺失,改善手的功能性活动.
作者:王冰水;袁华;王虹;胡旭;惠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托马斯矫形器的坐骨平台对坐骨结节的支撑,减少或减免下肢股骨头部位的承重,增加患肢患处血供,代偿下肢功能,促使患肢尽快康复.方法:26例股骨头、干、颈骨折术后6个月内患者,14例应用托马斯矫形器(A组),7例静态矫形器(B组),5例应用石膏固定(C组).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诊观察,3组患者均能达到维持手术疗效的目的,其中A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B、C组(P<0.05),且B组更优于C组(P<0.05).结论:托马斯矫形器对人体代偿和骨关节损伤修复及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耀全;汪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下肢矫形器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固定病变关节,代偿失去的肌肉功能,改善步态[1].手拉锁矫形器铰链应用于膝关节伸肌无力或大腿免荷患者以及T10以下的截瘫患者使用在截瘫行走器上,在开锁方式上患者只需保持站立单手提起就能实现开锁,方便了患者使用.1 手拉锁矫形器铰链设计的理论基础手拉锁下肢膝关节矫形器铰链锁紧机构是利用力学中摩擦角 自锁原理,为满足上述患者站立和行走之需而设计的新产品,以解决一次同时解开两边锁的问题,简化下肢矫形器使用者的操作过程,增强矫形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美观性.根据理论力学的原理,对斜面自锁与摩擦角概念作以下分析.
作者:唐端阳;张晓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2010年4月~2011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5~78岁,平均(53.8±1.3)岁;病程≤1周.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偏瘫患者体位摆放及康复训练[1],综合应用Bobath、Rood、Brunnstrom等技术进行治疗,30min,每日2次;针灸,取肩三针、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每次30min,每日1次.
作者:王凤玲;李旗;魏建芬;李爱春;苗玉超;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一儿童与青少年分册》(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for Children and Youth,ICF-CY)提出开展游戏是指自身或与他人有目的、持续地从事物品、玩具、器材或赛局的活动[1].游戏治疗通过娱乐的方法,激发儿童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习得更多的技能,是儿童康复领域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旨在对游戏评定与治疗在儿童康复中的开展状况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游戏治疗在儿童康复中的运用.
作者:王燕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在我国,脑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也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80%的患者会经历急性上肢麻痹,并且只有30%的患者能实现功能的完全恢复[1].手是人类一个非常精细的运动器官,能完成许多精细的动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脑卒中造成的手功能障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约50%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中至少只能部分独立[2].因此,手功能障碍的早期全面康复是治疗的重点.当前,虽然政府和康复机构都在积极助推辅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是还存在许多残疾人、他们的家人以及康复服务提供者没有意识到辅助器具的可用性、使用方法和由此带来的好处等问题[J].为此,本文就分指板、手部矫形器、手部外骨骼装置、机器人辅助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在辅助器具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作者:唐朝正;贾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脑卒中是常见的致残疾病之一,其中70%~85%的患者伴有偏瘫[1].脑卒中6个月以后,因偏瘫而需住院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中,只有60%能够达到独立进行些简单日常活动的能力[2-3].约有85%伴有上肢功能障碍,其中55%~75%在发病3~6个月时仍有上肢功能障碍[4-5].研究表明,除手术和药物治疗外,科学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6].本文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易金花;张颖;官龙;顾余辉;喻洪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喉软骨发育不良致吞咽功能障碍的婴幼儿吞咽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喉软骨发育不良导致吞咽障碍患儿1例,针对性给予切断感染源、排痰、加强口部感觉及肌力训练等吞咽康复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儿营养改善,无感染,精神状态好,口部运动功能改善.治疗3个月后,经口进食摄取足够营养,能拔除胃管.结论:喉软骨发育不良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需切断感染源,防治肺部感染,尽早介入针对性吞咽康复治疗.
作者:万桂芳;窦祖林;谢纯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我国的假肢矫形器专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目前以高职高专和本科教育为主.我院在学习借鉴德国假肢矫形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解决了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考核评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荣获国家、省部级多项奖项.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1专业培养目标假肢矫形器专业毕业生面向患者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装配服务,是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产品设计和材料加工知识、人体结构和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假肢矫形器专业知识,具备加工假肢矫形器、接待训练评估患者的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1].
作者:方新;龙华;徐静;周大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组认知行为治疗(GCB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精神分裂症伴有顽固性幻听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组同时合并GCBT,共9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及9个月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听幻觉评分量表(AHR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ANSS及AHR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0.05);治疗9个月后,观察组AHRS评分较治疗6个月后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0.05),观察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结论:GCBT不仅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顽固性幻听,而且对改善其余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雪晶;郭轶;傅春恋;陈立勇;张志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康复工程是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组成,是体现医疗康复思想的典型示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残疾的新定义,残疾就是人体功能和环境作用之间的消极因素.康复工程可以通过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作用,快捷有效地将消极管理转化为积极的关系,极大地提升医疗康复的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值得引起所有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励建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约有6200万的脑卒中幸存者[1],大多数都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2],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自从首次报道了临床应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gen,HBO)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HBO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3].目前HBO已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但对其机制以及目前治疗疗效还存在争议,故本文对现有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 HBO的作用机制脑卒中发生后,会产生以缺血-缺氧为基础的脑循环和代谢障碍等一系列生化连锁反应.HBO一方面通过提高氧的输送或者氧的提取来增强神经元的生存能力,以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水肿.另一方面,HBO能改善脑的代谢使谷氨酸、葡萄糖、丙酮酸等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HBO还能通过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提高BCL-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以及细胞的凋亡,同时,患者的凝血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并终减少变形红细胞的数量,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
作者:李懿;屈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康复预处理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轴的影响.方法:对C57BL/6小鼠进行为期8周的康复预处理(跑台训练),复制C57BL/6小鼠EAE模型,建立模型组和预处理加模型组(预加模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临床评分,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23和IL-17的表达.结果:预加模组小鼠临床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1.44±0.56、2.75±1.13,P<0.05).模型组IL-23及IL-17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预加模组较模型组低(P<0.05),预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预处理能够延迟EAE发生,这一作用可以通过抑制IL-23/IL 17轴而实现.
作者:许秋生;唐强;朱路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脊髓损伤(SCI)患者ADL能力及心理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SCI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功能状况为患者配置辅助器具并进行训练.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焦虑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SCI患者进行辅助器具的配置,能更大限度地利用其残存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心理功能状况.
作者:张云明;冯尚武;吴奇勇;黄顺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例,观察组采用以神经易化技术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 Meyer评估(FMA)中上肢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更显著.
作者:王秋纯;陈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双相抑郁(BD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BDD患者7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服用拉莫三嗪治疗,研究组联合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2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HAMD、CGI-S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89%、25.71%,P<0.01).结论:rTMS可以更早地改善BDD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提高治疗BDD的有效率和缓解率,可作为治疗B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李建华;钟华;杨剑虹;沈鑫华;孙菊水;蔡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自制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伴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佩戴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AEOB)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步速评定,康复组又分为佩戴AEOB(AEOB+)和不佩戴AEOB(AEOB-)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2组BBS、MBI评分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康复组AEOB+患者的BBS、BI评分及步速均较康复组AEOB及对照组更显著(P<0.01);康复组AEOB-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可矫正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畸形,改善患者步行的平衡及稳定性,增加步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郭友华;朱乐英;陈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我国近代假肢事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1],大陆地区假肢矫形专业教育起步于1987年[2].假肢矫形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目前,其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高级专业人才缺乏的限制.据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3].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在2012年公布的全国注册假肢矫形执业制作师不足800人次[4],平均每位执业制作师需要为3万余人提供服务,其中不少人员是双证执业制作师.以上数据足以显示出社会对假肢矫形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故增大人才培养规模和保证教学质量已成为开办假肢矫形专业的院校或培养机构千钧重负的社会使命.
作者:周璟;陈世菊;吴强;何红晨;刘敏;何成奇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