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代谢活化系统增强苯并(a)芘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效应

庞雅琴;赖延东;肖勇梅;李文学;马儒林;王庆;魏青;林育纯;李道传;唐石伏;陈丽萍;杨萍;李志芳;吴大伟;林忠宁;陈雯

关键词:苯并(a)芘, 细胞转化, 人上皮细胞, 代谢活化, 间接致癌物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代谢活化系统在苯并(a)芘[B(a)P]诱导人细胞转化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TR,采用3种不同的代谢活化方式:分别为加入大鼠S9组分(S9-Mix)、高表达代谢关键酶P450 CYP1A1(HBETR-1A1细胞)和染毒前48小时用低剂量B(a)P诱导(HBETR-IN细胞).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和裸鼠皮下成瘤试验来比较在不同的代谢活化系统下,间接致癌物B(a)P诱导细胞转化的效能.结果 通过蛋白印迹和酶活性检测结果验证HBETR-1A1细胞构建成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的改变.20μmol/L B(a)P染毒作用下HBETR-1A1、HBETR-IN细胞出现转化时间均为11周,而未加入活化系统时,HBETR细胞需14周才能获得恶性转化.HBETR细胞在加入和不加入S9-Mix的条件下,转化时间分别是14周、20周.上述转化的效果与CYP1A1酶活性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 三种代谢系统都能够促进间接致癌物B(a)P的代谢活化,缩短细胞的转化间期,提高细胞转化效率.从试验操作难度、试验的重复性及结果的可靠性等几个方面比较三种代谢系统应用的可行性,低剂量诱导作为新的代谢活化的方法在细胞转化试验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卫生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化妆品中15种稀土元素

    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15种稀土元素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HNO_3+H_2O_2,微波消解后,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检测.每个稀土元素选择一个不受同质异位素干扰的同位素.~(89)Y、~(139)La、~(140)Ce、~(141)Pr、~(146)Nd、~(147)Sm、~(153)Eu、~(157)Gd、~(159)Tb、~(163)Dy、~(165)Ho、~(166)Er、~(169)Tm、~(172)Yb、~(175)Lu共15种元素.结果 15种稀土元素混合标准液浓度0.5~100.0μg/L时,相关系数达到0.9998以上.方法 的回收率在89.3%~114.6%:样品精密度为1.45%~7.93%.实际样品测定,膏状样品检出La、Ce、Nd、Y,粉状样品除Tm、Lu外,其他13种元素均检出.结论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线性范围宽,适合化妆品中15种稀土元素的同时测定.

    作者:田佩瑶;柳玉红;王平;魏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时1995~2008年间发表的有关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的研究予以综述.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以洪涝灾害、暖冬、高温干旱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为明显,文中分类综述了它们对媒介生物和感染性寄生虫的流行范围和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导致相应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流行规模的变化.

    作者:秦娟;张金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还原糖——磷酸盐高温溶液产生酱色原因和条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在高温条件下还原糖-磷酸盐产生酱色现象的原因和条件,并进行鉴别.方法 将还原糖与可溶性磷酸盐的混合液进行125℃加热,测定其高温前后的物理变化,并与高锰酸钾、钼酸铵、硫酸铜和硫酸等溶液进行鉴别试验,将生成物与高锰酸钾溶液和钼酸铵溶液反应,探讨作用温度、作用时间、DH值、反应物浓度和反应物的分子结构对生成物的影响.结果 证明了还原糖与磷酸盐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次磷酸、有机酸和酯.结论 还原糖与磷酸盐只有在pH>7.0的碱性环境中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呈直线相关关系,另外,温度是反应的重要条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定量完成;而在37℃恒温条件下作用18 h才产生明显的酱色,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呈正相关.而L型还原糖作用不显著.

    作者:石允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21县(市)3~6岁儿童贫血与体格发育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贫血与体格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2000年对河北、江苏和浙江3省21个县市3~6岁儿童所作的随访研究和相关围产保健监测资料.按儿童血红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组、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分别比较各组的身高、体重、BMI、年龄别身高z评分、年龄别体重Z评分,以及生长迟缓率和体重低下率.结果 各年龄段贫血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值显著低于正常组.3~、4~、5~、6~7岁各年龄组轻度贫血男童比正常男童平均身高分别小0.65、0.69、0.94、1.42cm,平均体重分别少0.22、0.18、0.38、0.63kg;而各年龄组轻度贫血女童比正常女童平均身高分别低0.93、0.74、0.88、1.71cm,平均体重分别少0.29、0.22、0.35、0.78kg,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调整儿童出生体重、城乡地区、母亲身高、母亲初次孕检BMI、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后,轻度贫血儿童发生生长迟缓的危险是非贫血儿童的1.37倍(OR=1.37),而发生体重低下的危险是非贫血儿童的1.32倍(OR=1.32).结论 儿童贫血与体格发育密切相关,应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同时防治儿童贫血.

    作者:杨晓亮;叶荣伟;郑俊池;靳蕾;刘建蒙;任爱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氧化应激指标测定中的应用

    目的 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与许多疾病有关,科研和临床上对氧化应激非常感兴趣,但用于氧化应激标志物定量分析的方法还有很多局限性.近年来,液相色谱一质谱/质谱联用(LC-MS/MS)成为一些氧化应激标志物的首选定量测量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LC-MS,MS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一次可以测定多个指标.LC-MS,MS的灵敏度范围是fg--pg水平.本文综述了LC-MS,MS在氧化应激指标定量检测中的应用,讨论了异构前列腺素(Iso-PGs)、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DNA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定量分析进展.

    作者:银华;高芬芳;安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叶酸对神经管畸形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0.4mg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Review Manager4.2分析软件对纳入的各独立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同质资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Peto法估计合并效应量及其95%CI,异质资料则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叶酸干预研究的原始文献6篇,叶酸干预的各研究结果不同质(χ~2=13.43,P=0.02),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叶酸对神经管畸形干预效果的合并效应量(合并RR值)经Z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7,P=0.00001,合并艘值为0.36(95%CI:0.25~0.53).结论 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干预是卓有成效的.

    作者:见明智;王金桃;孙海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赤潮藻溶血活性测定标准的建立

    目的 探讨溶血毒素活性测定的标准化.方法 以溶血毒素产生藻--海洋卡盾藻为材料,在系统分析和考查超声波细胞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不同减压蒸馏温度、不同来源红细胞及样品保存时间和温度等对溶血毒素活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海洋卡盾藻溶血毒素及活性的提取、测定优化方法.结果 超声波细胞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得到的溶血活性分别为288.23和94-89Hu/L;超声时间分别为5、10、20和30min时.测得溶血活性分别为80.57、157.45、288.23和279.17HU/L;减压蒸馏温度分别为40、60和80℃时,溶血活性为288.23、124.97和120.68HU/L.分别选择兔、昆明鼠、花身蜊和人的红细胞作为底物,测定等量毒素的溶血活性,测得溶血活性分别为244.98、288.23、266.35和195.47HU/L;将离心后的藻细胞分别于0、20和-20℃保存1、3和7天,藻细胞的溶血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结论 超声波为佳藻细胞破碎法;功率为200W时,超声时间以20min为宜;蒸馏温度应保持在40℃左右;兔红细胞对溶血毒素为敏感.实际测定时,好选择5%兔血红细胞;藻类样品在0℃下多可保存3天.

    作者:彭颖慧;刘洁生;李宏业;黄展超;李秀琴;杨维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代谢活化系统增强苯并(a)芘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效应

    目的 探讨不同的代谢活化系统在苯并(a)芘[B(a)P]诱导人细胞转化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TR,采用3种不同的代谢活化方式:分别为加入大鼠S9组分(S9-Mix)、高表达代谢关键酶P450 CYP1A1(HBETR-1A1细胞)和染毒前48小时用低剂量B(a)P诱导(HBETR-IN细胞).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和裸鼠皮下成瘤试验来比较在不同的代谢活化系统下,间接致癌物B(a)P诱导细胞转化的效能.结果 通过蛋白印迹和酶活性检测结果验证HBETR-1A1细胞构建成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的改变.20μmol/L B(a)P染毒作用下HBETR-1A1、HBETR-IN细胞出现转化时间均为11周,而未加入活化系统时,HBETR细胞需14周才能获得恶性转化.HBETR细胞在加入和不加入S9-Mix的条件下,转化时间分别是14周、20周.上述转化的效果与CYP1A1酶活性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 三种代谢系统都能够促进间接致癌物B(a)P的代谢活化,缩短细胞的转化间期,提高细胞转化效率.从试验操作难度、试验的重复性及结果的可靠性等几个方面比较三种代谢系统应用的可行性,低剂量诱导作为新的代谢活化的方法在细胞转化试验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庞雅琴;赖延东;肖勇梅;李文学;马儒林;王庆;魏青;林育纯;李道传;唐石伏;陈丽萍;杨萍;李志芳;吴大伟;林忠宁;陈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孕妇被动吸烟与低出生体重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孕妇孕早期和不同孕期被动吸烟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通过Meta分析方法分析孕妇被动吸烟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对NCBI、OVID-MEDLINE、CNKI、VIP以及CBM数据库进行检索(截止日期为2008年4月),结果报告合并OR值及95%CI.结果 共获得26篇文献,其中队列研究20篇,病例对照研究6篇.总体分析,孕妇被动吸烟的合并效应值OR=1.65(95%CI:1.39~1.97);调整合并效应值OR:1.60(95%CI:1.25~2.05);低和高暴露量的合并效应值分别为OR=1.53(95%CI:1.14~2.04)和OR:2.53(95%CI:1.46~4.36);孕早期暴露的合并效应值OR=1.12(95%C/:O.82~1.5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被动吸烟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危险性;孕中晚期可能是被动吸烟效应的敏感期;被动吸烟的阈值是否存在尚不明确.

    作者:刘涛;陈维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沙门菌REP-PCR分子分型技术的优化及其在耐药菌株中的应用

    目的 优化沙门菌REP-PCR分子分型技术,并在沙门菌耐药菌株分型研究中应用,为构建沙门菌同源性追踪体系提供数据.方法 以肠炎沙门菌510041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参考文献确定REP引物,PCR扩增其基因组中靶序列.对反应体系模板量、Mg~(2+)浓度和引物浓度的优化,采用对优化项目设置梯度,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进行.以优化的REP-PCR法分析24株沙门菌流行耐药株REP-PCR指纹图谱.根据指纹图谱条带对菌株进行分型,并将分型结果与菌株耐药谱分型结果作比较.结果 PCR反应体系DNA模板量100ng/25μl,Mg~(2+)浓度2.0mmol/L,上下游引物浓度各0.4μmol/L时,指纹图谱条带清晰、明亮;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沙门菌株间REP-PCR指纹图谱差异较大,可在0.5kb到2.5kh范围内出现2至6条条带;24株沙门菌流行耐药株用该法可分为15型,根据耐药谱可分为7型.结论 建立了优化的沙门菌REP-PCR分子分型技术:REP-PCR指纹图谱分型比耐药谱分型更加敏感.

    作者:汪川;余倩;马丽雅;张朝武;裴晓方;刘衡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磺胺类药物母核人工抗原的制备研究

    目的 合成磺胺类药物共有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的衍生物和人工抗原,探讨其制备方法.方法 通过保留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和在基团上引入羧酸基团,合成了一种对氨基苯磺酰胺的衍生物N-磺胺-4-氨基丁酸,产物经过~1HNMR、~(13)CNMR、IR和ESI-MS确证了结构.衍生物通过活泼酯化法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通过单因素和L9(3~3)正交试验研究了反应物起始摩尔比、半抗原活泼酯化时间和偶联时间等因素对偶联率的影响.终确定活泼酯法佳反应条件为:反应物起始摩尔比50:1;活泼酯化时间6h;偶联时间4h.以佳条件,制备N.磺胺-4-氨基丁酸人工抗原.免疫小鼠,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结果 -N-磺胺-4-氨基丁酸的结构正确,经过紫外光谱检测和免疫动物实验确证人工抗原.结论 N-磺胺4-氨基丁酸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作者:崔艳华;张海玲;马莺;崔杰;代翠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宁夏贫困地区回族小学生吸烟习惯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回族小学生烟草接触现状及城乡差异,对比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乡4所小学的1-5年级共20个班512名回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尝试吸烟和被动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调查和研究.结果 回族小学生尝试吸烟年龄小为6岁,总体尝试吸烟率为23.4%,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上升;总体被动吸烟率为62.7%,且城市高于农村(χ~2=4.25,P<0.05).城乡回族小学生家庭中有人吸烟的比例分别为57.5%和46.7%,差异有显著性(χ~2=5.71,P<0.05).城乡回族小学生尝试吸烟者第一支烟从家中、从同学朋友处、自己购买三个来源相当.在被动吸烟的回族小学生中,城市和农村分别有52.2%和73.7%从家庭获得,城乡间差异有显著性(χ~2=23.72 P<0.005).在吸烟危害认知方面,城乡知晓者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而对被动吸烟危害的认知和态度方面则均稍差一些,但均以城市好于农村.结论 宁夏贫困地区回族小学生烟草接触率较高,与其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作者:尹秀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真菌生长及产毒研究中的应用

    真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和食物中毒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环境因素对真菌生长和产毒影响的预测微生物学探讨,建立回归线性方程和预测模型,可随时了解食品中真菌的活动状况,对预测真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和食物中毒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介绍了预测微生物模型在食品真菌生长及产毒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于红霞;李凤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亚急性染毒对雄性小鼠生殖与免疫毒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As_2O_3,亚急性染毒对雄性小鼠生殖与免疫毒性作用.方法 24只清洁级KM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低、中及高剂量染砷组.分别给予去离子水,As 2.0、4.0、8.0mg,kg体重灌胃染毒7天.实验结束后剖杀动物取睾丸、附睾称重、计算器官指数并测定附睾精子数,摘取免疫器官胸腺、脾脏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 (1)高剂量组睾丸及附睾重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组睾丸指数与对照组没有差异;各染砷组精子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中、高剂量组精子畸形率上升显著(P<0.05);(2)中、高剂量组免疫器官重量及指数降低,且高剂量组脾脏重量及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_2O_3可致小鼠某些生殖和免疫毒性指标改变.

    作者:夏雅娟;郝光;杨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醛致胎鼠肝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甲醛致胎鼠肝微核率与染色体畸变.方法 随机将妊娠小鼠(孕13天)分为5组:腹腔注射甲醛(0.00、0.20、2.00、20.00mg/kg)染毒组、环磷酰胺(30mg/kg)阳性对照组,实验至妊娠第14天即染毒后18小时脱颈椎处死孕鼠,剥离两侧子宫,每侧各取一胎鼠,断头放出外周血,取胎肝,采用胎肝微核试验和胎肝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胎肝血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 2.00、20.00 mg/kg甲醛染毒组胎肝微核率及胎肝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断裂、多倍体等畸形.结论 甲醛可致胎鼠肝微核率与染色体畸变.

    作者:曹霞飞;曹智丽;郑翔;王穆;李哲;李程;王婧;龙鼎新;让蔚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浙江德清农村社区已婚育龄女性饮茶与贫血的相关研究

    目的 了解中国浙江农村社区已婚育龄女性贫血状况及饮茶与其关系.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设计,整群抽取浙江省德清县4个农村社区,面对面调查上述社区中20~49周岁的社区已婚育龄女性居民1425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健康状况、生活行为方式等.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在SPSS 11.0中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在二分类和多分类I.ogistic回归模型中检验饮茶与贫血的关联.结果 在1425名调查对象中,平均血红蛋白(114.7±17.0)g/L,贫血患病率为63.3%,以轻中度贫血为主,20~30岁组、31~40岁组和41~49岁组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3.5%、63.2%和63.4%,差并无显著性.饮茶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非饮茶者(t=3.33,P=0.001);饮茶与贫血患病存在统计学关联,饮茶者贫血的校正OR=0.56(95%CI/:0.45,0.70),进一步的分析中,饮茶对无论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贫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效应,其校正OR分别为0.57(95%CI:0.43,0.75)、0.57(95%CI:0.43,0.75)和0.28(95%CI:0.11,0.70).结论 转型期的浙江德清农村社区已婚育龄女性的贫血患病率依然较高,饮茶可能与其贫血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付朝伟;卫国荣;王法弟;王学才;朱建福;宋建根;陈跃;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红碎茶对大鼠氟斑牙釉质形成及12种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目的 了解在接近人类饮茶习惯状态下,低超常氟含量红碎茶对牙齿釉质形态结构、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对饮用氟浓度为8.2mg,L和16.4mg/L红碎茶水360天后的144只大鼠牙齿的牙釉质,使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线荧光光谱仪观察牙釉质形态结构,检测釉质中的化学元素含量.结果 两种氟含量的红碎茶水均导致动物氟斑牙釉质出现过度钙化和钙化不全,呈现出剂量一效应关系.检测到动物氟斑牙釉质中含有钙、磷、镁、铝等12种化学元素.两个实验组牙齿釉质的钙、磷、镁含量显著下降,铝、氯含量显著上升.饮氟含量8.2mg/L红碎茶水组硅、硫、铁含量低于对照组,而在氟含量16.4mg/L红碎茶水组,这3种元素含量显著高于8.2mg/L组和对照组.结论 长期饮用低超常量氟含量红碎茶水可导致机体慢性氟中毒,低超常氟含量红碎茶对釉质形态结构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过度钙化和钙化不全同时存在.釉质中钙、磷含量下降,铝、氯含量增加,以及其他几种化学元素含量的改变提示,这些化学元素可能参与了影响釉质的发育、矿化过程.

    作者:曹进;姚志刚;易娟;赵燕;钟婕;袁华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食品用防腐剂防腐效果测定和评价程序研究

    目的 建立食品防腐剂防腐效果评价程序和判定标准.方法 以山梨酸为实验用模式防腐剂,以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酵母(白色假丝酵母)、丝状真菌(黑曲霉、黄曲霉、白地霉、岛青霉和圆弧青霉)为模式微生物,将一定量(10~2~10~5cfu/ml)的微生物与一定浓度(0.25~2g/L)的防腐剂溶液混合后.间隔一定时间(3、6、24和48h)检测微生物增减的数量,依次来判断防腐剂的防腐效能.结果 山梨酸无论是对细菌还是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与受试微生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防腐剂浓度的增加抑菌作用越来越强.完全抑制革兰阴性细菌所需的山梨酸浓度及作用时间高/长于革兰阳性细菌;完全抑制细菌所需的山梨酸浓度和作用时间低,短于真菌,因此革兰阳性细菌比革兰阴性细菌对山梨酸敏感,细菌比真菌对山梨酸敏感.结论 实验设计科学、合理,可用于食品防腐剂防腐效能的评价.

    作者:李凤琴;李玉伟;王晔茹;董银萍;罗雪云;王竹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连翘抗病毒有效部位(LC-4)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连翘抗病毒有效部位(LC-4)的提取分离及其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方法 将连翘水提液经水提醇沉法、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洗脱剂洗脱分离得到连翘抗病毒有效部位LC-4,采用细胞病变(CPE)观察法和中性红实验法,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测定LC-4在大无毒浓度下于Hela细胞中对RSV的预防作用及治疗作用.结果 LC-4的半数中毒浓度(TC_(50))为25.41μg/ml,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2.11μg/m1,治疗指数(TI)为12.04;LC-4在RSV感染Hela细胞2、4、6、8h后给药,与病毒对照组相比cPE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提前2h给药在LC_4浓度为31.25~3.91μg/ml之间时,与病毒对照相比CPE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LC-4在体外对RSV复制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及治疗作用.

    作者:陈杨;李鑫;周婧瑜;杨庆伟;李洪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微波辐射水平

    目的 为了解建立于居民小区中的移动通信基站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的微波辐射污染现状.方法 随机抽取长沙市内18个建有通信基站的居民小区和10个未建通信基站的居民小区,用TES-92电磁辐射监测仪对小区居民生活内外环境中的微波辐射强度进行了测量.结果 暴露小区微波辐射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小区(p<0.05);通信基站周围微波辐射强度在距基站lOm左右出现一高值,此后才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天线主瓣方向区域微波辐射不一定较高,付瓣方向区域微波辐射也不一定较低;同时存在两个通信基站时,两者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在某一区域范围可产生电磁场叠加现象,使辐射强度增加;居民居室暴露窗口外的电磁辐射强度不但随距离变化,还随着楼层高度而有所增强;铝合金防盗网内的电磁辐射强度要明显低于网外的电磁辐射强度(p<0.05);玻璃窗内、外电磁辐射强度几乎没有变化(P>0.05).结论 虽然通信基站周围地面微波辐射功率密度均在<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的一级标准内,但仍有少部分居室暴露窗外微波辐射功率密度偏高,甚至个别居室窗内、外微波辐射功率密度远远超出一级安全范围.在监测中进一步证实居室安装铝合金防盗网具有良好的微波电磁场屏蔽作用.

    作者:胡冀;鲁怡杨;张华成;谢和宾;杨新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卫生研究杂志

卫生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