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巩膜瓣下虹膜嵌顿术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张克修

关键词:巩膜瓣下虹膜嵌顿术, 青光眼, 手术, 应用
摘要: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方法较多.我们于2000年开始采用巩膜瓣下虹膜嵌顿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包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与血糖的关系

    近年来,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现代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对患者的自控水平、血糖的控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我们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探讨了糖尿病健康教育与血糖控制的关系.

    作者:程艳;吴希德;王明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巩膜瓣下虹膜嵌顿术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方法较多.我们于2000年开始采用巩膜瓣下虹膜嵌顿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克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罗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婴儿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病人硬膜外连续注射0.2%罗比卡因对婴儿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120例健康足月产妇择期在联合椎管内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等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镇痛组行硬膜外镇痛,注0.2%罗比卡因加0.4ug/ml芬太尼持续48小时镇痛;对照组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结果:镇痛组镇痛效果满意,对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镇痛组产后初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24小时哺乳3~8次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镇痛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对(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罗比卡因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并能降低术后产妇的应邀反应,促进泌乳素分泌利用母乳喂养.

    作者:王东风;苏雅拉;张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评价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分度和CT分度的不一致性.方法:对30例临床分度明确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症状和CT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临床分度与CT分度符合率轻度40%,中度70%,重度100%.结论:HIE的CT分度和临床分度存在着不一致性.

    作者:索文华;张永春;王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医疗机构档案工作现代化

    档案工作现代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和逐步实现的.在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过程中,因工作对象和技术条件与环境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医疗机构的档案工作,如同现代企业一样,也需要有自己的档案工作机构,需要有自己的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医疗机构的档案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逐步实现现代化:

    作者:张平;白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翻身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何时开始取随意卧位对促进乳汁分沁、肛门排气、提高产妇舒适度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2月本院120例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60例产妇为观察组,在产妇剖宫产术后入病房头垫枕兴平卧后早期采取随意卧位,即侧卧、平卧、左右半侧卧位、低半卧位,术后产妇意愿选择.另外60例为对照组,常规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后随意体位.观察2组产妇主观舒适度、肛门排气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泌乳时间.结果:观察组主观舒适度、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早期随意卧位使产妇更舒适,肠蠕动恢复更快,乳汁分泌更早.

    作者:连奋涛;陈雪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服务对象是身患疾病的患者,面对这样的特殊人群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生活、工作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1].

    作者:党文美;赵粉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未生育妇女放置吉妮与新体380临床应用比较性研究

    目的:对未生育妇女放置吉妮与新体380后的避孕效果,副反应和续用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种节育器的妊娠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脱落率每百例妇女分别为:0.91,4.73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出血率每百妇女分别为1.61,7.80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续用率每百妇女分别为93.36,95.28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宫内节育器均较适于未育妇女放置,但放置难度吉妮大于新体380,出血率、脱环率吉妮小于新体380.

    作者:苏伟;崔俊英;王小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面积烧伤病人临床治疗体会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急性人体损伤的一种疾病.烧伤可以直接损伤人体体表、呼吸道及机体的各个器官的急性疾病,其严重时可危及人体生命.我院开展治疗烧(烫)伤疾病治疗以来,共治疗500余例,其治疗效果均较满意.

    作者:陈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外合治治疗感染性湿热型外科疾病20例

    感染性湿热型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局部见红肿热痛,疮面有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恶寒发热、纳差、大便于或不爽等全身症状.临床所见丹毒、臁疮、脱疽、青蛇毒、药毒、瓜藤缠等病证,均以湿热型为多见.以往对于湿热型外科疾病多采用口服中药加外敷清热解毒利湿油膏为主,油膏制剂多以凡士林作为基质,易阻塞毛孔,病人不愿接受油膏治疗.用油膏治疗发生皮肤过敏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科于近6年运用内服清热除湿汤,外用中药溻渍汤,治疗感染性湿热型外科疾病20例,无1例过敏及毒副反应发生,收到良好疗效.

    作者:李岩;刘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的概念和实践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末,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ASHP)就曾对药学服务问题的一系列指导原则的形式进行了较权威的解释和规定.本文对药学服务的职责、药师的职责、医院如何开展药学服务工作做简要的阐述.

    作者:武希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本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人本论的实质就是将物的管理转变到人的管理上来,注重人文管理,人文管理是强调被管理的对象、主体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是一种人性的管理,也称作人本的管理.

    作者:栗晨光;王国庆;连奋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癌性疼痛的护理体会

    为帮助癌症患者接受检查和治疗,延长寿命,从疼痛中解脱出来或使癌症晚期患者无痛苦、安详地离开人世,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们对32例癌症患者进行了疼痛的护理,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继芹;王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留置导尿方法的改进

    男性尿道生理特点是长,有两个弯曲和三个狭窄,导尿时病人疼痛明显,特别是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因尿管刺激可能诱发尿道肌痉挛,常规方法导尿存在一定问题,如尿道黏膜损伤,增加患者疼痛,甚至插管失败.为了提高导尿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我们总结出一种新的导尿方法,即尿道灌注局部麻醉药物加导丝folley氏管导尿法,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恩刚;孔美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我科从2003年4月~2004年4月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永妹;程建春;王晓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维适形放疗和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2例护理

    三维适形放疗是通过应用准确定位,准确复位,精细计划,准确治疗技术,采用多个非共面照射野来照射病灶,在不增加周围组织照射剂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病灶的照射剂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三维适形治疗的同时应用化疗,具有增加放疗的增敏和协同作用,又能消灭潜在的转移.2002年10月~2004年8月,我们对32例非小细胞肺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和同步化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张焕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动血凝实验中影响因素的浅析

    1标本的采集与保存1.1标本的采集采血时,应在采血管上标记清楚患者姓名、编号,尽可能保证每次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在服药及某些生理状态下(如怀孕,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对一些凝血试验有影响.

    作者:王建刚;焦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异常产程的处理及护理

    异常产程分为潜伏期异常、活跃期异常、第二产程异常3种.1潜伏期异常当宫口记分达3分,先露为棘上1cm以上,提示潜伏期异常,引起潜伏期异常的主要原因:①前羊膜囊过大,阻碍胎先露下降.②骨盆入口平面狭窄.③胎头过大.④胎位异常:高直位、不均倾位、面先露等.

    作者:张凤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女兵心理健康初探

    心理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切身经历到的熟悉的现象,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总带有个人特征.军队心理卫生工作已在部队广泛开展,成为卫生工作的重点,这是顺应部队质量建军的需要.为了培训合格的女兵,使她们不仅有健康的身体,同时具备健康的心理.进行心理探讨很重要.

    作者:王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年概况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心绞痛与典型心肌梗死之间的心肌缺血综合征,易发展成心肌梗死或猝死,故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凝和溶栓剂.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比单一用药疗效好.2000年前,有用尿激酶加中药制剂参麦注射液[1]和加黄芪注射液治疗[2];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中药制剂刺五加注射液[3]、脉络宁[4]和三七总甙治疗[5];以及西药加祛瘀宁心丸[6]治疗的报道.本文综述近6年中西医结合治疗UA的状况.

    作者:张引;朱萱;李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包头医学杂志

包头医学杂志

主管:包头市卫生局

主办:包头市医学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