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 Li;Gerard E Francisco;李旭红;侯巧
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s,FAD)指构音器官无结构及功能异常且语言发育已达4岁儿童水平以上,但存在构音错误并呈固定状态.目前FA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Ullman和Newmeyer等[1-2]研究发现可能是大脑Broca区发生异常导致身体精细运动或口腔运动障碍,使口腔的立体感觉受损,进而使大脑发出的语音指令不能通过发音器官的协调运动来执行.3~7岁儿童的FAD患病率可达10%以上[3].宋辉青等[4]研究发现,60.5%的FAD患儿存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问题,针对这部分患者若单纯进行语音矫治常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语音治疗对FAD患儿的疗效,为临床言语训练提供参考.
作者:蒋黎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脑卒中幸存者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功能训练是促使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相关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表明,采用针灸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穴位进行刺激,能起到疏经通络、促进内循环及改善受损神经功能等作用[1-2].基于此,本研究联合采用功能训练及针刺督脉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凌文杰;党剑;刘永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痉挛是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之一.痉挛是由于牵张反射过度兴奋所致,特征性地表现为被动牵伸时,所受阻力的增高取决于牵拉的速度.目前,牵张反射过度兴奋的潜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痉挛起源于脊髓以上,可能是由于脑卒中后大脑皮质的去抑制,使下行传导对脊髓牵拉反射的兴奋和抑制调节失去平衡.脑卒中痉挛患者的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RST)和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tract,VST)的兴奋性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间接测量法进行分析,已有的实验结果支持RST的过度兴奋是脑卒中后痉挛的潜在机制.这个机制可以部分解释与痉挛相关的临床症状,并为痉挛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提供有意义的指导.然而,间接测量法并不能完全排除VST过度兴奋的可能作用.今后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直接测量脑卒中痉挛患者的各脑干神经核团,有望为脑卒中后痉挛的发病机制提供证据.
作者:Sheng Li;Gerard E Francisco;李旭红;侯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摄食-吞咽过程是食物经口腔、咽部、食管到胃部的过程…,完整的进食过程体现在正常启动并顺利完成一系列的进食动作[2],需要完整的认知及行为功能参与[3].研究发现,60%的痴呆患者伴有摄食困难[4-5],而摄食困难会导致患者的体重下降、脱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和死亡[6-8].认知障碍引起的摄食-吞咽问题主要表现为摄食困难(feeding difficulty),即在将食物从盘、碗送到口中完成口腔吞咽的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临床实践发现这类伴有认知障碍的摄食困难患者用常规的吞咽治疗手段往往效果不佳.因而,研究认知功能在摄食-吞咽活动中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苏柳洁;万桂芳;李鑫;卫小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称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1%,脑干卒中的患者其发生率更可达81%[1],其导致的误吸、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并可造成患者进食恐惧、社会隔绝和抑郁等负面心理,影响康复效果和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2].肌内效贴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但应用于吞咽障碍治疗领域的报道尚不多见.咽期吞咽障碍患者主要由于咽反射迟钝、喉上抬无力,导致咽期吞咽启动延迟、会厌谷及梨状窝食物残留、多次吞咽和误吸等.Heo等[3]研究认为,肌内效贴可显著增加舌骨的垂直位移及会厌翻转角度,应用肌内效贴扎可促进喉上提肌群收缩,增加咽喉部皮肤本体感觉输入,从而有助于提高喉上抬幅度及吞咽启动速度.本研究针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特点,应用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为吞咽障碍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手术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受限于手术风险大、恢复期长、远期疗效差等不利因素,目前非手术治疗仍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第一选择.近年来国内采用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一定效果[1-2],其中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治疗效果较显著[3].然而中老年患者常合并各种原发性疾病,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往往训练强度大、动作复杂,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推广、应用受到诸多限制.相关研究证实,臀走训练可改善老年人下背部肌力及身体平衡能力,并且还具有操作简便、治疗依从性好、满意度高等优点[4].基于此,本研究在常规非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臀走训练辅助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郝爱霞;石建民;张英杰;唐树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日本摄食-吞咽康复的历史乔咽障碍的康复在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因为食物的摄取与排泄这一连锁的生命活动是人体生存的必须条件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吞咽障碍康复源于耳鼻喉科和儿科,其发展模式受美国的影响较深.20世纪70年代在Logemann等学者的推动下,吞咽障碍的康复逐渐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关注.1980年以后,日本的摄食-吞咽康复开始起步,而后迅速发展,主要源于日本老年人口的直线增长和随之而来的误吸(咽)性肺炎所致病死率的飙升.1994年后,日本在医疗保险报酬调整中新加入了吞咽机能疗法;并于1996年将吞咽康复研究会正式更名为日本摄食吞咽康复学会,至2017年已发展为13000人的超大型学会[1].其会员以医师、牙科医师、护士和言语听觉治疗师为主,兼容理疗师(物理治疗师)、作业疗法师、牙科技师、营养师等十多个医疗专业(图1).
作者:宫本明;宫本陈敏;久保高明;东岛美佐子;森宪一;唐志明;出江绅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吞咽障碍的治疗吞咽障碍的治疗包括多个方面,以团队合作模式完成,医生、护士、治疗师各司其职,同时应密切配合,治疗流程见图4.一、营养管理共识十:营养是吞咽障碍患者需首先解决的问题,若无禁忌证,推荐使用肠内营养.对于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求或有禁忌证的,可选择部分或全肠道外营养.
作者: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无热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脑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分泌途径衍生钙离子转运ATP酶(Secretory-pathway Ca2+-ATPase,SPCA)1的影响.方法 选取80只SD大鼠,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36只)、超短波组(36只).用线栓法制备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大鼠模型,模型组和超短波组大鼠进行造模处理,假手术组大鼠处理同模型组和超短波组,但不插入线栓.模型组按照再灌注时间分为模型1d组(12只)、模型3d组(12只)、模型7d组(12只),超短波治疗组分为超短波1d组(12只)、超短波3d组(12只)、超短波7d组(12只).各亚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处死取标本.用红四氮唑染色法观察并计算每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患侧海马SPCA1蛋白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脑切片均红染,未见梗死灶.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超短波组大鼠脑缺血区域出现白色梗死灶,随着时间延长,脑梗死体积均减小.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超短波组脑梗死体积均较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除超短波7d组外,各组大鼠SPCA1均降低(P<0.05).随着时间延长,模型组和超短波组大鼠SPCA1增加(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超短波1d组大鼠SPCA1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短波3d组、超短波7d组大鼠SPCA1较模型组3d组、模型组7d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热量超短波治疗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SPCA1表达水平下调,从而减轻了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樊永梅;张长杰;彭文娜;尹婧;徐睿;胡治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Pro Quest、Psyc ARTICLES、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7月30日.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和合并数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计5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性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吞咽训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并不能缩短咽传递时间(P>0.05);在安全性上,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生活质量(P<0.01).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并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且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可缩短咽传递时间.
作者:王江玲;戴新娟;翟晓萍;杜世正;许珊珊;杨婷婷;孟亚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射频热疗对兔膝骨关节炎形成过程中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家兔54只,采用改良Huhh造模法将其右后肢制成实验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待造模成功后,将上述实验兔随机分为模型组、鹿瓜多肽组及射频热疗组.鹿瓜多肽组于制模后给予鹿瓜多肽肌肉注射,射频热疗组于制模后给予射频热疗治疗,模型组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于治疗7d、13d及19d时每组分别取6只实验兔处死,取右侧股骨内侧髁软骨,采用改良Mankins评分对其进行形态学评分;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实验兔右侧股骨内侧髁软骨组织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经相同天数治疗后,发现模型组、鹿瓜多肽组及射频热疗组右侧股骨内侧髁软骨Mankins评分依次降低,软骨组织Ⅱ型胶原含量依次增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热疗组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Mankins评分逐渐降低,软骨组织中Ⅱ型胶原含量逐渐增高,各时间点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热疗治疗兔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明显优于鹿瓜多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显著增加软骨中Ⅱ型胶原含量有关.
作者:傅照华;赵娇娇;张飞;武永飞;曹青青;孔娇;周春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发生率约为62.5%[1];而误吸是脑卒中大危险因素,发生率约为48%[2].有研究报道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防止误吸[3],但目前鲜见关于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与呼吸功能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基于此,我科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静态肺功能检查,观察其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为探讨吞咽障碍与呼吸功能相关性提供循证依据.
作者:张艳;刘福谦;张春岩;刘训灿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