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压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蒋杞英;霍本良

关键词:高压氧, 脑缺血, 凋亡, Caspase-3, 大鼠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HBO组,采用栓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3 h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再灌注6 h、24 h、48 h、72 h和120 h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caspase-3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无caspase-3表达.模型组和HBO组再灌注各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均增高,HBO组大鼠再灌注6 h、24 h和48 h各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表达增强,高压氧治疗可抑制大鼠脑神经细胞caspase-3的活性,减少脑神经细胞凋亡,具有脑神经保护作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髓过氧化酶、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环氧合酶-2(COX-2)等炎性反应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应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亚低温组大鼠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不作亚低温治疗.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4,8,12,16 h处死1个亚组.用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个亚组脑组织细胞间白细胞MPO的含量及COX-2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4,8,12,16 h缺血区皮质及纹状体中白细胞MPO的含量与亚低温组相应时间段的数值比较,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4,8,12,16 h缺血区皮质及纹状体中COX-2表达的相对灰质度值与亚低温组相应时间段的数值比较,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亚低温能降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脑组织细胞间白细胞MPO含量及COX-2的表达活性,减轻缺血区的炎症反应及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提示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志超;李承晏;陈秋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压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HBO组,采用栓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3 h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再灌注6 h、24 h、48 h、72 h和120 h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caspase-3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无caspase-3表达.模型组和HBO组再灌注各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均增高,HBO组大鼠再灌注6 h、24 h和48 h各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表达增强,高压氧治疗可抑制大鼠脑神经细胞caspase-3的活性,减少脑神经细胞凋亡,具有脑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蒋杞英;霍本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功率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组织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高功率微波(HPM)辐射后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10 mW/cm2和100 mW/cm2 HPM辐射110只Wistar雄性大鼠,于辐射后6 h、1 d、7 d、14 d和28 d活杀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技术分析海马组织中NMDA受体--NR1、NR2A和NR2B的蛋白及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 10 mW/cm2及100 mW/cm2 HPM辐射后,可见大鼠海马神经元固缩等病理变化,100 mW/cm2组的病变较10 mW/cm2组严重,且恢复迟.2个辐射组的NR1、NR2A及NR2B的表达均增强;10 mW/cm2组辐射后6 h,NMDA受体表达始见增加,1 d达高峰,28 d基本恢复;100 mW/cm2组照后6 h,NMDA受体表达始见增加,7 d达高峰,28 d基本恢复,且与10 mW/cm2组相比,100 mW/cm2组增高明显,恢复较迟.NR1 mRNA变化规律与其蛋白表达类似.结论 10 mW/cm2及100 mW/cm2 HPM辐射可造成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使NMDA受体表达上调,参与HPM致海马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魏丽;彭瑞云;高亚兵;王水明;马俊杰;王德文;胡文华;苏镇涛;杨国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对高频电疗法的认识与应用中的常见误区的解析

    现代人工物理因子应用于医疗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已超过50年,现在已普及到基层医疗单位,对一些伤病的治疗和功能康复起了重要作用,新疗法、新技术不断出现,学科不断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有少数人员对人工物理因子认识不全面,有时应用不正确,甚至发生错误,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稿件中反映出来,其中一些问题看似浅显,有的甚至是老生常谈,但如果不及时纠正,不但会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教学质量,贻误患者,贻误他人,而且会影响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仅就有关高频电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中较常见的一些误区,藉本刊继续教育园地与广大读者共同分析讨论.

    作者:谭维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超声波结合微波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自2003年起,我科采用超声波结合微波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魏全;黄杰;陈勇;岳翔;梁艳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光动力学疗法与抗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现有血管在某些因子影响下的增殖和重建,从而形成新的血管网络.它包括生理性血管生成和病理性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anti-angiogenesis therapy)策略早由Folkman [1]于1971年提出.随后,相继发现许多相关研究[2~4],抗血管生成(anti-angiogenesis)在治疗许多疾病的环节中起着积极作用.随着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基础与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PDT在抗血管生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拟就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以及PDT在抗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一综述和探讨.

    作者:谭勇;虞乐华;许川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低频超声干预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的体外低频低强度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后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对照组,6只)和4个超声组(每组6只),4个超声组根据超声的强度和时间分别为A组(0.5 W/cm2,5 min/d)、B组(0.5 W/cm2,10 min/d)、C组(1 W/cm2,5 min/d)和D组(1 W/cm2,10 min/d),超声作用每日1次,20 d之后取颈动脉手术部位做病理切片.分别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和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dUTP)-生物素平移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增殖率(PCNA%)和细胞凋亡率(TUNEL%).结果 各超声组颈动脉内膜内PCNA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B、C、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超声组颈动脉内膜中TUNEL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B、C、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相互比较PCNA%和TUNE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低频低强度(0.5 W/cm2,10 min/d)超声具有明显诱导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的作用.

    作者:陈云波;李长清;宋琦;许川山;虞乐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康复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下尿路症状的疗效观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困扰老年男性患者的常见疾患,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治疗BPH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患者在拔除尿管后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症状以及暂时性的急迫性或压力性尿失禁,且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间给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盆底肌肉锻炼及膀胱训练,预防及治疗患者各类下尿路症状,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杰;葛建强;张晓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牵引、手法整复配合中频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我院康复科于2004至2006年采用牵引、手法整复配合中频电治疗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彭和平;李强;张光年;谢京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超声助溶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

    目的 观察体外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效果.方法 取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梗死组、大剂量尿激酶组(尿激酶组)、超声加小剂量尿激酶组(超声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自身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5万U/只;超声组静脉给予剂量为1万U/只的尿激酶,同时经颅行超声治疗(频率为800 kHz,声强为1.2 W/cm2,占空比为1∶5).采用NSS评价大鼠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灶体积.结果 尿激酶组和超声组治疗后24 h,N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及梗死组(P<0.01),梗死灶体积也显著小于梗死组(P<0.01),但尿激酶组与超声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超声助溶可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小脑梗死灶体积,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作者:毕建忠;杨红霞;谢兆宏;朱正禹;王晓云;刘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外伤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进展

    记忆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功能之一,可分为回溯性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RM)和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M)两种,国内对于记忆的研究多专注于前者,而前瞻性记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10年来对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已逐渐成为认知康复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复习了前瞻性记忆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定位特点,以及国外使用过的评估手段和康复方法,对脑外伤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评估和康复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综述如下.

    作者:罗子芮;窦祖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