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勇;祝成亮;赵建忠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应用剂量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3-2016-03霸州市第二医院行初次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1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41例.对照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TXA 10 mg/kg;高剂量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TXA15 mg/kg.观察和比较3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①3组患者术后Hb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第1、3、5天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低剂量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在TKA手术中静脉使用TXA能够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提高术后Hb水平,按15 mg/kg剂量输注能进一步减少隐性失血,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作者:赵杰;杨建祥;郭焕来;樊艳梅;吴宏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研究预先配血模式在择期手术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将择期手术输血按传统配血和预先配血2种方式进行,分别统计检测周转时间(TAT),分析TAT延长及手术室不满意的原因,以进一步缩短手术用血等候时间,提高手术室对输血科交叉配血TAT的满意度.结果:标准检测阶段是影响TAT的主要因素,压缩该段TAT是很困难的.研究中传统配血模式的满意度是88%,预先配血模式的满意度是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配血是输血流程中难提高的一个TAT节点,输血科可以运用预先配血模式解决该问题,提高TAT,缩短手术用血等待时间.
作者:李宇雄;唐文志;陈锦文;郭国威;龙炫辉;孔伟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大连地区汉族人群Duffy血型系统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39名大连地区无血缘关系健康汉族献血者,使用TaqMan-MGB探针Real-time PCR技术对其Duffy血型系统基因型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FY* A/FY*A基因型206例,FY* A/FY*B基因型32例,FY* B/FY*B基因型1例.其中FY*A基因频率为92.9%,FY*B基因频率为7.1%.结论:大连地区汉族人群Duffy血型系统基因型分布符合亚洲人群FY* A/FY*A基因型占据绝对的优势,FY*B/FY*B基因型十分罕见的特点.与北京、河北、洛阳等地汉族人群进行比较未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与深圳地区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邵林楠;张树婷;于卫建;曲连杰;刘铭;周世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一种ABO血型基因的测序检测方法,对ABO血型的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并对ABO亚型进行准确分型.方法: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选取特异性引物对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及第6内含子进行扩增,并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用该方法对经血清学鉴定为亚型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能够准确的对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序列进行分析,并通过此方法鉴定了1例B亚型,其基因型为B/O杂合,其中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在第7外显子上发生第721位C>T突变,导致了多肽链Arg241Trp的替换.结论:建立了一种ABO血型基因产物的PCR直接测序方法,并对ABO亚型进行了分析,为以后血型鉴定及其亚型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鹤;章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输血科发生职业暴露的状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原因,并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健康.方法:对2012-11-2015-11期间20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输血科医务人员进行监测,从其从业时间、暴露原因、部位、暴露源种类以及暴露后风险评估、预防用药情况等多个环节进行分析.结果:输血科发生职业暴露中以实习生发生率高(50%),其次是从业<5年的低年资医务人员(35%);职业暴露的部位以手为主,而溅洒为主要的暴露类型;暴露的血源来源于患者与来源于血液制品的比率分别为75%、25%.在乙肝、丙肝、梅毒、艾滋此4种暴露源中,乙肝是主要暴露源;根据暴露级别、暴露源病毒种类及病毒载量对暴露者进行风险评估,对4例乙肝暴露者,2例丙肝暴露者,2例梅毒暴露者,进行预防性用药,所有暴露者进行追踪监测,无一例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输血科应建立规范的医院感染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完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以及在发生暴露后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与预防,以降低职业暴露.
作者:陈姗;欧阳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Duffy antigen is a membran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CD234.It is the red blood cell membrane CC and CXC family of chemokines miscellaneous chemokine receptors,and erythrocyte chemokine receptor,also known as the Duffy antigen receptor for chemokines (DARC).It is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chemokine receptors,involved in infection,inflammation,cancer,rejection of the directional removal.DARC is a receptor for Plasmodium vivax,invasion of red blood cells and Duffy antigen / chemokine receptor (DARC) binding,and then subsequently invade red blood cells,and Fy (a-b-) phenotype of red blood cells,due to lack of DARC,against Plasmodium infection.
作者:张志琴;张黎雯;谢怡萍;吴丽燕;李树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升高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关系以及联合cTnⅠ监测时,cTnⅠ对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0-2015-10以“胸痛、胸闷”为主要症状可疑为ACS门诊患者急诊收入院且入院后12 h内再次检测过cTnⅠ的连续型病例264例,其中确诊为ACS 140例,并据此分为ACS组和非ACS组.结果:ACS组中的RDW水平显著高于非ACS组(13.5±0.9 vs12.3±0.5,P<0.01);入院时RDW与升高的cTnⅠ呈正相关(r=0.585,P<0.01);RDW预测患者发生AC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3(95 %CI 0.821~0.906,P<0.05),临界值为12.8%,对应的预测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1.3%;RDW≥12.8%在ACS组中的百分比显著高于非ACS组(P<0.01).结论:入院时RDW水平与升高的cTnⅠ呈正相关;RDW与cTnⅠ联合监测,能够显著提高cTnⅠ的敏感性.
作者:车翔林;余超;蒋钱;吴宇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有效的控制了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但因其存在窗口期长,免疫静默感染,病毒变异,人工操作误差等问题,在输血过程中,仍有潜在感染病毒的风险.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是一种新兴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通过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可明显缩短HBV、HCV和HIV的检测“窗口期”,同时还可检测出上述其他3种原因造成的漏检标本.我站自2010年11月对部分全血献血者血液标本开展核酸检测,为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2015年3月开始,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亦采用2遍ELISA和1遍NAT平行检测模式,本文根据检测结果探讨我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尤其是固定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实施核酸检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作者:石庆秋;苏武锦;何平;梁进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不同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3 850例于2014-01-2014-12就诊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儿童,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结果:病原体总阳性检出率为31.00%,各病原体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MP,16.92%)、乙型流感病毒(IFNB,6.01%)、腺病毒(ADV,4.42%)、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55%)、副流感病毒(PIV,1.29%)、肺炎军团菌血清Ⅰ型(CP,0.45%)、甲型流感病毒(IFNA,0.25%)、肺炎衣原体(CP,0.07%)、Q热立克次体(RB,0.04%).其中2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20.12%,MP和IFNB混合感染率为29.98%.MP在2014年全年都维持较高的流行水平,并在6月和9月出现2次流行高峰;IFNB在冬春出现2个发病高峰期,其中以1月份发病率高;ADV在春季出现了流行高峰,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以3月份发病率高.结论:2014年武汉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MP、IFNB和ADV为主,并且混合感染情况严重,了解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跃文;辛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当患者出现失血、急性感染等情况时,及时输血尤为重要.血液制剂能快速补充血容量,使血压得到提升,维持和稳定机体正常生理功能.ABO血型系统是临床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输血的安全度.而日常血型检测中往往出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这些疑难血型是由各种原因造成[1].我们对遇到的49例疑难血型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宋建伟;徐灵;曹昌柏;艾明华;陈卓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及设备不断更新和提高,全血分离已从过去纯手工分离向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转变.我站自2009年引进了德国费森G5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实行制备信息的可追溯性和标准化制备.在全血分离过程中,利用机器制备优势,探索了一种省时、高效、节约血液资源、减少离心机损耗等的制备方法,血浆的一次成浆法(指全血经过1次离心后,分离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浆,无需2次离心).现报告如下.
作者:卞玲;柏则蓉;张剑;徐慧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湖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感染丙肝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无偿献血中ELISA检测抗-HCV阳性标本再进行RIBA和PCR确认,收集确认阳性献血者与HC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信息,进行1:2配对设计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5 653名献血者中,有114例被确认为阳性,流行率为(0.084±0.004)%,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流行率越高,男性高于女性;与HCV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共用剃刀(OR=15.08;95%CI:5.75~39.53)、住院史(OR=6.43;95%CI:2.56~16.14)、输血史(OR=11.67;95%CI:2.50~54.43)、共用玻璃注射器(OR=5.51;95% CI:2.38~12.77)以及家族肝炎史(OR=11.46;95% CI:3.22~40.85)等行为有关.结论:湖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率较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美容行业,以及普及公众的防范意识,将会有效降低HCV的感染.
作者:杨海英;汪峰;费静娴;施旭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验证和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比值)、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计数(PLT)这3种血细胞参数对乙型肝炎肝硬化(L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2例、LC患者177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LC患者N/L比值和RDW均显著高于CHB;而PLT显著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N/L比值、RDW和PLT诊断L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72和0.88,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3种参数的截点值为1.58,15.05和75.50时,灵敏度分别为0.63,0.70和0.75,特异度分别为0.64,0.64和0.84.结论:3种血细胞参数均对LC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PLT的准确性高.
作者:郝世勇;祝成亮;赵建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用献血者捐献血液中的白细胞制备的异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与肿瘤靶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情况.方法:重悬献血者CIK细胞与肝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白血病细胞、B淋巴瘤细胞浓度,以CIK细胞为效应细胞,肿瘤细胞为靶细胞,使效靶比为32∶1、16∶1、8∶1、4∶1、2∶1、1∶1时共培养48 h后检测450 nm下的吸收度A值.结果:献血者异体CIK细胞对肝癌、乳腺癌、白血病、B淋巴瘤细胞4种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率随着效应细胞数的增加而增大,当效靶比为32∶1时,献血者异体CIK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86.1%、84.3%、62.5%、87.9%;献血者异体CIK细胞对肝癌、乳腺癌、B淋巴瘤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强于白血病细胞,同一效靶比时,CIK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较高,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较差.结论:献血者CIK细胞对肝癌、人乳腺癌、白血病、B淋巴瘤细胞等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种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率随着效应细胞数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效靶比时,CIK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较高,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较差.
作者:范恩勇;郭铭华;孙海英;黄文杰;焦玉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与基础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检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殖中心治疗的297例不孕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孕酮(PROG)、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泌乳素(PRL)、睾酮(TESTO)及雌二醇(E2)水平,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血清AMH与年龄、PROG、LH、FSH、PRL、TESTO及E2的相关性.结果:AMH水平与年龄、LH、FSH、PRL、TESTO和E2的回归系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ROG的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767).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因素(年龄、LH、FSH、PRL、TESTO和E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向后法进行回归方程的拟合,得出回归方程YAMH=9.357-0.025XE2+0.324XLH-0.294XFSH+1.331XTESTO-0.145X年龄.即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血清AMH水平与LH、TESTO水平呈正相关,与E2、FSH、年龄的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不孕患者血清AMH水平受LH、TESTO、E2和FSH的影响,联合检测血清基础性激素和AMH水平对预测不孕患者的卵巢功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献群;郭爽;范俊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血液科合并感染的粒缺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对2005-01-2012-1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粒缺及非粒缺住院患者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分析、比较,所分离的菌株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 5.6软件分析病原菌及药敏数据,用STATA 7软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来自粒缺和非粒缺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别培养分离出355株和784株细菌,粒缺患者革兰阴性菌占70.4%,高于非粒缺患者55.0%的比例(P<0.01),其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高于非粒缺患者(52.9%∶30.5%,P<0.01),其血流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17.6%∶6.0%,P<0.01).粒缺患者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均已达100%.粒缺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7.6%和31.9%,高于非粒缺患者(P值分别<0.01和0.05).粒缺患者分离的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高达42.1%和31.6%,均高于非粒缺患者(P值分别<0.01和0.05).结论:粒缺伴感染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应根据其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来选择.
作者:朱骏;周一飞;蒋瑛;周琨;刘慧霞;白海涛;姜杰玲;高彦荣;蔡琦;童茵;万理萍;宋献民;王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临床常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是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但临床治疗中仍有20%~30%的AA患者对IST疗效不佳,AA患者自身具有的细胞、体液免疫特点与IST疗效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是临床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驱动结合蛋白(Kinectin)是真核细胞生物进化上的保守蛋白质,在白塞病、多种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疾病中表达,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1].
作者:武利强;沈英英;林圣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疑难血型以及意外抗体的鉴定是干扰临床交叉配血的重要因素,现将我院外送北京市血液中心的16例疑难血型及36例意外抗体鉴定共52份标本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2011-01-2015-12送北京市血液中心的16例疑难血型及36例意外抗体鉴定共52份标本进行检测.2 结果在16例血型鉴定标本中以A型标本常见,占56.25%,见表1.36例意外抗体鉴定标本中,34例有抗体特异性,其中男12例(35.29%),女22例(64.71%),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年龄21~90岁.按血型系统分类,与Rh系统相关抗体为常见,其次是自身类抗体,MNS系统仅检出1例,另有2例未检出明显特异性.其中抗体特异性分布情况见表2.
作者:李星晨;葛艳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采用电阻抗法检测时对血小板结计数的影响.方法:利用电阻抗法、荧光染色法与参考方法进行血小板检测,运用SPSS17.0 ROC曲线分析MPV对电阻抗法检测血小板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甄选MPV对血小板影响的佳阈值.结果:Sysmex XN-2000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MPV>13.5 fl时,其测定值不准确,而F通道计数血小板更为准确.结论:Sysmex XN-2000F通道更适合低值血小板测定.
作者:鲁家才;莫扬;唐小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血型抗体高效价孕妇免疫性抗体IgG亚型的影响,评价茵栀黄口服液用于早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药物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4-06-2015-12于我院检查的高效价孕妇70例,将血型免疫抗体效价ABO≥256,Rh血型抗-D效价≥64的孕妇按自愿原则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2例和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组:VC3 g,VE 100 mg 1次/d,吸氧2次/d,每次20~30 min,1个月作为1个疗程;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茵栀黄口服液20 ml/次,3次/d,治疗前后检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及IgG亚型的变化,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组抗体效价及IgG亚型的含量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抗体IgG各亚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口服液用于孕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印图;李莉华;王更银;李丽君;刘芳;谷建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