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混合脐血移植重建小鼠免疫造血功能的研究

鞠秀丽;沈柏均;刘星霞;侯怀水;时庆

关键词:脐血移植, 嵌合体, 免疫耐受, 移植物抗宿主病
摘要:目的:探索多份脐血混合移植重建免疫造血系统的可能性,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范围.方法:将1×10 6个C57BL/6和1×106个615小鼠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同时输注给经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10~1 5天后检查受鼠的脾结节(CFU-S),作受鼠的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以检测造血重建;1个月后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受鼠体内供者细胞的嵌合状态;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免疫重建和免疫耐受;用受鼠小肠和皮肤病理切片检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混合脐血移植小鼠的生存率为65%,未移植小鼠全部死亡;移植后10~15天在小鼠的脾脏可以检测到CFU-S,小鼠骨髓培养有CFU-GM生长;移植后30天发现在同一个小鼠的体内有2个供者的不全嵌合体同时存在;受鼠对两个供鼠的淋巴细胞均产生了免疫耐受;受鼠小肠和皮肤病理切片检查表明有轻-中度GVHD.结论:混合脐血移植可以重建同种异基因小鼠的免疫和造血功能而不引起重度GVHD.本研究为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范围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临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23岁.1年前因胸闷就诊.体检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胸部X线片示纵隔增宽,2001年5月行淋巴结活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检查报告为间变大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晓云;戴海滨;王京华;夏丽娟;代晓怡;肖肃;孙丹丹;刘美娇;郑志红;刘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混合脐血移植重建小鼠免疫造血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索多份脐血混合移植重建免疫造血系统的可能性,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范围.方法:将1×10 6个C57BL/6和1×106个615小鼠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同时输注给经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10~1 5天后检查受鼠的脾结节(CFU-S),作受鼠的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以检测造血重建;1个月后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受鼠体内供者细胞的嵌合状态;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免疫重建和免疫耐受;用受鼠小肠和皮肤病理切片检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混合脐血移植小鼠的生存率为65%,未移植小鼠全部死亡;移植后10~15天在小鼠的脾脏可以检测到CFU-S,小鼠骨髓培养有CFU-GM生长;移植后30天发现在同一个小鼠的体内有2个供者的不全嵌合体同时存在;受鼠对两个供鼠的淋巴细胞均产生了免疫耐受;受鼠小肠和皮肤病理切片检查表明有轻-中度GVHD.结论:混合脐血移植可以重建同种异基因小鼠的免疫和造血功能而不引起重度GVHD.本研究为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范围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鞠秀丽;沈柏均;刘星霞;侯怀水;时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roMACE/CytaBOM方案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ProMACE/CytaBOM方案治疗难治性和(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采用ProMACE/CytaBOM方案治疗18例难治性和(或)复发性NHL患者,其中难治性NHL患者8例,复发性NHL患者10例.结果:5例难治性和(或)复发性NHL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率为27.8%),4例达部分缓解(PR率为22.2%),总有效率为50.0%;目前12例仍生存,其中生存长者26个月(2例),仍处于CR期.毒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症状、轻度肝功能异常以及骨髓抑制.结论:ProMACE/CytaBOM方案对部分难治性和(或)复发性NHL患者仍有效,毒副作用较轻,可用于治疗对其他化疗方案无效的难治性和(或)复发性NHL.

    作者:吴晓雄;李红华;达万明;薄剑;王书红;赵瑜;王全顺;张伯龙;于力;韩晓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三氧化二砷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类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周期及其凋亡的影响.方法:将K562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s2O3共同孵育,在不同时间点应用MTT方法检测K562细胞存活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s2O3的致凋亡作用,同时对As2O3作用后的K562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时相性周期蛋白表达检测.结果:As2O3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2.0~10.0 μmol/L梯度浓度As2O3的作用下,细胞于12~24 h时段内无明显凋亡现象,但K562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时相,同时周期调控蛋白cyclinE表达下调,cyclinB1表达基本不变.结论:As2O3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但其抑制机制不在于通过诱导凋亡,而依靠诱发K562细胞的G2/M期阻滞.

    作者:周浩;陈智超;伍晓菲;刘仲萍;游泳;邹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综合征2例报告

    目的:提高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综合征(ES)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接受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E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2例分别于术后6天和7天发生ES,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后,症状体征迅速消失,但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均发生了急性移植物抗属主病(aGVHD),其中1例死于aGVHD,另1例死于植入失败.结论:ES是一种不同于aGVHD的移植后并发症,糖皮质激素对其治疗有效;发生ES者或其后发生aGVHD者预后不良.

    作者:伏瑞祥;吴德沛;常伟荣;孙爱宁;唐晓文;马骁;刘跃均;夏学鸣;林宝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尼曼-匹克病(神经鞘磷脂病)B型1例

    患者女,12岁.于2001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黄乏力,皮肤散在瘀点瘀斑,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间有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于10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王伟娟;刘清池;姜琪;王洪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液病外周性及中心性骨髓SPECT显像规律初探

    目的:探讨各种血液病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骨髓显像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148例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72例,白血病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0例,缺铁性贫血14例,慢性溶血性贫血(慢性溶贫)10例,静脉注射99mTc-植酸钠后进行全身骨髓SPECT显像,观察外周及中心骨髓活性及分布情况.结果:148例受检者中,外周骨髓扩张率为44.6%,其中再障未缓解期与缓解期分别占28.6%和39.1%;白血病未缓解期与缓解期分别占78.6%和33.3%;缺铁性贫血占21.4%,慢性溶贫占80.0%,MDS占75.0%.几种血液病骨髓扩张的好发部位不同,再障与白血病患者处于不同临床阶段,中心骨髓活性受抑制程度不同,分别是未缓解期再障73.5%,白血病71.4%,缓解期再障43.5%,白血病27.8%,同类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0例MDS患者中有13例显示中心骨髓处于高活性状态.结论:了解不同血液病外周及中心骨髓活性及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其诊断及疗效的监测.

    作者:李烁;胡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清LDH和HBDH活性检测在溶血性贫血中的诊断价值

    溶血性贫血(简称溶贫)是常见血液病,其发生机制多与红细胞膜、血红蛋白和细胞内酶异常有关.

    作者:张旭辉;张日;时昊;朱子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进展

    随着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动员方案和采集技术的日益成熟,在20世纪后10年中,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allo-PBSCT)得到了迅速发展,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统计[1],1994年allo-PBSCT占全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1998年则增至26%.

    作者:达万明;黄文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清IGF-Ⅰ、IGF-BP3及GH水平对急性白血病影响的研究

    目的:揭示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生长激素(GH)水平对急性白血病(AL)的发生、病情变化、治疗及预后分析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8例初治AL、16例化疗后完全缓解(CR)的AL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GF-Ⅰ、IGF-BP3、GH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原始细胞百分比和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结果:①治疗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N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IGF-Ⅰ水平均低于CR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②治疗前ANNL与ALL患者血清IGF-BP3水平均低于CR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③初治AL组、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GH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IGF-Ⅰ、IGF-BP3、GH水平对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病情变化、治疗及预后分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鲁燕;夏学鸣;李建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脾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男性老年(75岁)SMZL患者的外周血、骨髓及脾脏标本,分别采用光镜、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HG显带核型分析及PCR技术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本例患者肿瘤细胞CD20、CD43、bcl-2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脾脏白髓,致套区和边缘带完全被肿瘤细胞取代.骨髓细胞无异常核型.脾脏有单克隆IgH基因重排,骨髓和外周血未见异常淋巴细胞,无单克隆IgH基因重排.结论:对脾进行性肿大不伴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应疑为SMZL;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有助于SMZL的诊断,需排除滤泡中心淋巴瘤和套区淋巴瘤;脾切除治疗效果好.

    作者:翟勇平;史平;印洪林;石群立;杨继红;王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髓基质细胞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是根治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路继红;魏亚明;欧英贤;白海;王存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62例临床分析

    恶性淋巴瘤(ML)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中10%~44%原发于淋巴网状组织与器官,称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ENL),发生于粘膜上皮组织者称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作者:宋燕萍;万斌;戴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细胞凋亡和TNF-α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细胞凋亡特征以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形态学和dUTP末端缺口标记(TUNEL)方法检测骨髓细胞凋亡;采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后上清液中TNF-α的浓度,并与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形态学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后细胞凋亡指数,MDS明显高于IDA(P<0.01),MDS各分型(RA/RAS、RAEB/RAEB-t)之间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一个体TUNEL法测得的骨髓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形态学观测的结果.TUNEL检测MDS细胞凋亡指数RA/RAS>RAEB/RAEB-t,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DS骨髓单个核细胞上清中TNF-α浓度高于ID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DS各分型之间RA/RAS显著高于RAEB/RAEB-t(P<0.05).结论:MDS骨髓细胞确实凋亡过度,早期MDS重于晚期MDS,并与TNF-α呈线性关系;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较形态学方法敏感.

    作者:高冲;高雪芝;丁家华;孙耘玉;邵泽叶;金宝翠;陈宝安;盛瑞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Felty's综合征并心室颤动1例

    患者男,76岁.2002年8月1日因突发心室颤动2次急诊入院.患者于6年前间断出现关节肿痛,以四肢小关节为著,亦有双膝及双肘关节肿痛,伴有清晨僵硬,每次持续1~2天不等,未系统治疗.

    作者:刘彤华;米桂祥;张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白血病患者Prame基因的表达及其与WT1基因比较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rame(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58例白血病患者Prame mRNA的表达,并与WT1mRNA的表达相比较.结果: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Prame阳性表达率为52.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Prame阳性表达率为66.7%,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变患者Prame阳性表达率为55.6%;慢性及加速期CML患者11例、10名正常人外周血及10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均未见Prame mRNA表达,其中1例AML和5例ALL患者Prame阳性而WT1阴性.对2例Prame阳性和4例Prame、WT1均阳性的患者短期随访发现所有患者化疗后Prame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例复发患者Prame表达再次升高且早于WT1 1个月,余3例白血病患者Prame和WT1表达的波动呈正比.结论:免疫抗原Prame是白血病的一个重要标记基因,与病程进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和进行白血病免疫治疗的靶基因.

    作者:徐凯红;杨刚毅;黄宗干;唐宗山;刘小姗;潘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脑梗塞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脑梗塞(C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方法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675位4G/5G基因进行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I-1β、TNF-α血浆水平,应用RT-PCR法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AI-1活性.结果:①CI患者表现为4G/4G型11例,4G/5G型30例,5G/5G型13例;②血浆PAI-1活性为(0.99±0.08)×10 3AU/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2±0.13)×103AU/L,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③CI患者IL-1β血浆水平为(0.45±0.24)μg/L,TNF-α血浆水平为(1.52±0.31)μg/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22±0.11)μg/L和(0.61±0.22)μg/L(P<0.01);CI组IL-1β mRNA表达水平为0.42±0.27,TNF-α为0.82±0.6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29±0.23及0.26±0.2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①IL-1β、TNF-α表达水平、血浆PAI-1活性在CI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IL-1β、TNF-α、血浆PAI-1活性在CI发病中起重要作用.②未发现II-1β、TNF-α与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基因多态性、血浆PAI-1活性有相关性.

    作者:周毓玲;李秀玲;战梅;刘澎;王一;李妍涵;韩忠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RT-PCR半定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gl2凝血酶原酶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fgl2凝血酶原酶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的表达及其规律.方法:根据genbank中fg12凝血酶原酶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β-actin的表达为内参照,采用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体外培养体系中不同时点的PBMNC中fg12凝血酶原酶mRNA的表达及变化规律.结果:fgl2凝血酶原酶mRNA的表达水平在新鲜分离的PBMNC中表达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至72 h几乎不能检测出.结论: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PBMNC中fg12凝血酶原酶mRNA灵敏度高;PBMNC中的fg12凝血酶原酶在体外培养体系中不能持续表达.

    作者:李学军;罗军;魏文宁;夏凌辉;胡豫;宋善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抗凝骨髓及血清HGF和TGFβ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和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造血干/袒细胞存在其相应受体(c-met受体),它们的相互作用调控着细胞的增埴、分化、粘附及生存[1,2].转化生长因子β1(Th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是TGF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一种细胞增埴负调控因子,具有抑制间质细胞分泌HGF及抑制HGF细胞有丝分裂的促进作用[3].

    作者:张洁;林茂芳;姚航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M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但由于老年急性白血病病情重,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且严重,化疗相关的早期死亡率高,已日益引起临床重视.为此,我院自1999~2002年采用MAG方案治疗16例老年AML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知平;董莉;虞咏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