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系

苏达京;秦文军;邓品瑞;阮立培

关键词:中青年脑血管病,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缺血性脑血管病
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确诊为脑梗死的中青年患者100例为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100例为脑缺血组,分别检查2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中青年脑梗死组和脑缺血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入院后24h内进行NIHSS评分,根据CT计算脑出血体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入院后1、7、14d以及对照组体检当日血清OPN水平,比较不同脑出血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OPN水平的差异;3个月后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OP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0±3.2)ng/mL vs(4.1±2.2)ng/mL,P<0.05];脑出血患者入院后1、7、14d血清OPN水平随着出血量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均P<0.01);并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均P<0.01);预后不良亚组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出血体积、NIHSS评分、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血hs-CRP、OPN水平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OPN水平增高,与脑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徐叶;黄思思;何睿瑜;田慧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21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组、前列地尔组和联合组,每组72例,分别予以α-硫辛酸、前列地尔和联合用药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足部压力觉异常点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TCSS和VAS评分,以及足部压力觉异常点数均下降(P<0.05);联合组TCSS和VAS评分,以及足部压力觉异常点数均明显低于α-硫辛酸组和前列地尔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MCV和SCV均升高(P<0.05),联合组MCV和SCV均明显高于α-硫辛酸组和前列地尔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4.4%)高于α-硫辛酸组(76.4%)和前列地尔组(79.2%)(均P<0.05).结论: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DPN,临床疗效较好,优于α-硫辛酸和前列地尔单独用药.

    作者:肖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与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与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59例,其中CEA≤15μg/L作为A组,CEA>15μg/L作为B组,比较2组生存率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手术后A组18、24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均P<0.01).2组患者在肿瘤数目、脉管癌栓、组织分化程度、肝硬化、大血管侵犯、肿瘤破裂或肝外侵犯、BCLC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肿瘤大小、腹腔淋巴结转移与术中输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与CEA>15μg/L是影响总体生存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EA水平与生存率呈负相关(r=-3.536,P<0.01),与复发率呈正相关(r=0.412,P<0.01).结论:血清CEA水平与肝细胞肝癌预后状况具有紧密的关系.

    作者:向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CU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患病现况调查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ICU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患病及预后情况,并对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55例ICU住院患者AKI的发生率、病因、病死率等流行病学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655例患者中发生AKI 109例(男87,女22)(16.6%),男女比例(3.95:1).发生AKI第7天,46例死亡,病死率42.2%;发生AKI患者出院前肾功能完全恢复19例(17.4%),肾功能部分恢复43例(39.4%),肾功能未恢复41例(37.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低血压(OR=6.338)、昏迷(OR=4.417)、APACHEⅡ评分(OR=1.453)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肾功能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贫血、使用抗生素、出血.结论:AKI是ICU住院患者中越来越普遍且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AKI,患者病死率高、肾功能难以完全恢复.昏迷、低血压、APACHEⅡ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贫血、使用抗生素、出血是患者肾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潘鑫;程青虹;马雅静;赵丹;张春江;杨晓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支链氨基酸对脓毒性脑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支链氨基酸对脓毒性脑病(SAE)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SAE患者随机分为支链氨基酸组(40例)与常规组(42例).常规组按照SAE指南的综合策略进行干预,支链氨基酸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支链氨基酸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7d及14d后精神状况GCS评分、血清学指标及脑脊液相关指标.结果:治疗14d后,2组患者精神状况GCS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支链氨基酸组血清NSE水平降低幅度及GCS评分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常规组(均P<0.05);在第7天和14天,支链氨基酸组的脑脊液NSE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支链氨基酸能有效降低NSE水平,促进SAE患者的康复.

    作者:黄永光;吴冠祺;霍保善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网膜素-1与心房纤维化血清生化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网膜素-1与心房纤维化血清生化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网膜素-1、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CP)、Ⅲ型胶原前多肽(PⅢNP)、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线性相关分析网膜素-1与以上血清标记物的相关性.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网膜素-1的水平为(46.4±5.7)μg/L,显著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64.1±5.3)μg/L和对照组患者(87.9±4.4)μg/L(均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PⅠCP (173.4±7.5)μg/L、PⅢNP(7.0±0.5)μg/L、MMP-1(17.1±0.7)μg/L、TIMP-1(151.5±6.3)μg/L、HA(139.8±5.8)μg/L和LN(145.1±8.3)μg/L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均P<0.05);此外,血清网膜素-1与以上心房纤维化血清生化标记物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网膜素-1的水平显著降低,且与心房纤维化血清生化标记物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清网膜素-1与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密切相关.

    作者:王冰;黄陵生;李良海;李梦秋;金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的小分子类似物RSVA314对白血病K562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的小分子类似物(RSVA314)对白血病K562 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K562 细胞,并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RSVA314低剂量组(1 μM)、RSVA314中剂量组(5 μM)、RSVA314高剂量组(25 μM).采用CCK-8方法分别检测4组中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采用TransweⅡ 迁移实验分别检测4组K562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4组K562细胞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SVA314中、高剂量组OD值明显增加(P<0.05或P<0.01),提示其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RSVA314低、中、高剂量组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RSVA314中、高浓度组可抑制AKT磷酸化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RSVA314能抑制白血病K562 细胞迁移和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K562细胞AKT磷酸化表达有关.

    作者:葛仁英;杨颖乔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ICU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组织氧合功能及肠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72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序贯支持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循环功能、组织氧合功能及肠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 、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一氧化碳(CO)、肺循环阻力(PVR)、外周循环阻力(SVR)及血乳酸(Lac)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氧代谢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腹痛、腹泻、腹胀现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明显改善ICU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循环功能及氧代谢障碍,恢复肠功能.

    作者:朱瑶丽;孔凡根;朱春丽;王小华;杨嘉雯;李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无针注射器与诺和笔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交叉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无针注射器(QS-M)和诺和笔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20例门冬胰岛素30笔芯治疗稳定的糖尿病患者随机交叉分组,分为无针注射器组和诺和笔组,分别采用无针注射器和诺和笔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2种注射方式对指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受试者填写疼痛感受量表以评估注射体验.结果:2种注射方式比较,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及各时段指尖血糖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年龄≥50岁患者,无针注射器组各时段指尖血糖均高于诺和笔组,其中早餐后2h血糖及中餐前血糖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年轻患者(年龄<50岁)使用无针注射器后各时段指尖血糖低于诺和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5名(75%)受试者使用无针注射器疼痛感明显减轻,且均未出现硬结现象.结论: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肯定,痛感明显减轻,携带方便,不会产生皮下硬结.

    作者:吕凌波;陈玉华;池莲祥;田峰;陆泽元;阎德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孟鲁司特与激素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2及microRNA-21表达的影响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与激素吸入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2及microRNA-21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孟鲁司特与激素吸入治疗将患者分成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孟鲁司特与激素吸入治疗,疗程1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及重度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峰流速(PEF) 变异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及microRNA-21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PEF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PaO2升高程度、PEF变异率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12水平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microRNA-21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均P<0.05).结论:孟鲁司特与激素吸入治疗可协同控制支气管哮喘的病情,改善肺功能,并升高血清IL-12水平及降低microRNA-21水平.

    作者:宋艳;黄钦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约占痴呆类型的60%~80%;临床表现为记忆、语言等认知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可出现各种精神行为症状.AD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之后,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位原因,也是老年人重要的致残因素,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然而,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D的药物并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进程,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或辅助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作者:张旻;黄晓琳;张凤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重组人脑钠肽间歇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钠肽(rhBNP)间歇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AD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rhBNP间歇性给药治疗方式,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0.0075~0.010μg/(kg·min)的rhBNP(0.5mg的rhBNP用生理盐水稀释至83.3mL)持续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rhBNP常规给药方式,将rhBNP0.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83.3mL,给予静脉缓慢推注,时间为10min,再予以0.0075~0.010μg/(kg·min)rhBNP持续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率、尿量、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 vs 46.7%,P<0.05);2组患者治疗前平均心率、平均尿量、平均动脉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心率明显减慢、平均尿量显著增加、平均动脉压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平均尿量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增加,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血浆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 rhBNP间歇给药方式治疗ADHF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爱辉;马建林;张敬文;王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诊断危重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危重感染患者临床病情评估、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39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入住ICU 24h内的病情状况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7例、严重脓毒症组54例和脓毒症休克组38例,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全身性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入住ICU24h内, 不同病情分组患者的血清PCT、WBC、CRP水平、APACHEⅡ及SOFA评分比较(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与患者WBC、CR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存活脓毒症患者的血清PCT、WBC、CRP水平、APACHEⅡ及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均P<0.05);PCT判断患者预后的佳临界值为19.84ng/mL,此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57,灵敏度为89.27%,特异度为86.34%.结论:血清PCT水平在危重感染患者临床病情评估、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维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终末期肾病患者ApoC3、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ApoC3、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ESR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ApoC3、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poC3水平显著下降[(184.98±54.90)μg/mL vs(161.57±41.48)μg/mL,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187.92±50.31)μg/mL vs(177.92±50.31)μg/mL](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和LDL-C显著下降(P<0.05),HDL-C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IL-6、AngⅡ及BNP水平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脏LVDd、LVSTd、LVPW和EF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心脏结构功能更优(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有效降低ESRD患者ApoC3水平,纠正患者血脂代谢紊乱,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是治疗ESRD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冀旭;孟宇;薛泮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颅脑疾病伴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为撤机容易组(33例)和撤机困难组(8例),分析影响撤机的因素.结果:容易组撤机前的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困难组[乳酸:(0.9±0.4)mmol/L vs (1.4±0.4)mmol/L,P=0.022;机械通气时间:(5.6±5.6)d vs (13.5±9.2)d,P=0.003],而撤机前的GCS评分、合并咳嗽反射的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困难组[GCS 评分:(9.3±1.9)分 vs (7.5±1.9)分,P=0.024;咳嗽反射:90.9% vs 50%,P=0.025].良好的咳嗽反射是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负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的OR值=0.032,P=0.041). 结论: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的GCS评分、咳嗽反射是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而良好的咳嗽反射是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江美嫦;关健明;张克胜;梁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肌红蛋白浓度检测对经典型热射病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血肌红蛋白浓度(Mb)检测对经典型热射病患者预后早期判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热射病(HS)即重症中暑病例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均为经典型热射病(CHS).根据预后将84例患者分为2组, 死亡组(52例)及存活组(32例), 比较2组患者入院后0、12、24、36、48、60、72h的血Mb浓度, 并描绘48h血Mb浓度值的ROC曲线, 分析血Mb浓度在发病早期预后判别的意义.结果:入院后死亡组各时间点血Mb浓度持续升高, 存活组血Mb浓度略升高后保持稳定并逐渐下降,2组血Mb浓度在48、60、72h有显著差异(P<0.05), 48h血Mb浓度值的ROC曲线AUC为0.882.结论:2组血Mb浓度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血Mb浓度值有助于在发病早期(48h)判别预后.

    作者:贺艳;薛克栋;王进松;朱光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在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抢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辅助呼吸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无创通气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气分析情况.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pH无显著变化,而PaO2、PaCO2有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治疗后2组各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无创通气治疗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作者:刘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行神经电图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均P<0.01);健康组上下肢的起始潜伏期均明显短于糖尿病组(均P<0.01),但糖尿病组上下肢的波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下肢NCV和SSR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上肢(34.8% vs 18.9%,55.7% vs 35.2%,均P<0.01);SSR总异常率显著高于NCV(45.5% vs 24.2%,P<0.01). 结论:NCV和SSR可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且SSR敏感性更高.

    作者:郭晓贤;郝美美;贺亚龙;马世红;范百亚;高焱;康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以及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能使缺血心肌快速恢复血液灌流及氧供应,在过去的20年中显著降低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

    作者:徐承义;苏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亚低温治疗在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急性期通常指起病2周以内,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起病急骤,脑水肿、颅内压明显增高,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脑组织损伤.脑缺血急性期的药物治疗有限,目前,阿替普酶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的急性期治疗药物,尽管它的应用近年来逐渐增多,但由于治疗时间窗较窄,仅适用于部分患者,而接受治疗者中仅有1/3患者效果良好,可免于致残.因此,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其他治疗手段一直备受关注.

    作者:冯方;王芙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