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徐昕;杨进国;杨剑;曾文强;刘少帮;刘少华;陈武
目的:对比分析一家三甲医院相隔5年的住院高血糖会诊数据,比较住院高血糖患者分布及血糖管理的变迁.方法:统计并分析内分泌住院总医师在2013年~ 2014年会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08年9月1日~2009年6月30日的会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2013年~2014年共1463名患者因高血糖会诊,同比增长71.11%.会诊频率高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内科、心内科、皮肤科及外科等.胰岛素仍是主要的治疗措施.采用分层血糖控制目标,90.8%患者采用宽松标准,8.2%患者采用一般标准.结论:住院高血糖患者数量普遍增长,住院血糖管理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分层管理住院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妲;杜昕;关小宏;杨彩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抗凝溶栓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的构建效果与抗凝溶栓活性表达情况.方法:在间接实验中,选择pBV-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质质粒进行酵母大量表达,再进行两级纯化分析;去纯化的单位进行抗凝溶栓的检测.结果:工程菌酵母发酵培养诱导1h后就可以检测到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表达,表达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递增.两级纯化的重复性非常好,纯度经RP-HPLC测定在98%以上.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的溶栓活性明显高于水蛭素与葡激酶的单纯溶栓活性(P<0.05).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具有更强的纤溶酶原激活活性,明显高于水蛭素与葡激酶的单纯纤溶酶原激活活性(P<0.05).结论: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生产工艺具有很好的诱导与纯化效果,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能发挥较好的抗凝与溶栓作用.
作者:徐华;徐昕;杨进国;杨剑;曾文强;刘少帮;刘少华;陈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慢性肾衰竭患者80% ~ 90%伴有高血压,部分患者经常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充分透析及超滤脱水后,达到干体重,血压仍未恢复正常,甚至更高,通常联合采用3联及以上降压药,仍有持续性高血压存在,称为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1,2].尿毒症高血压患者中3%~5%终发展成为RH,危及患者生命;HD是临床医生治疗尿毒症的可靠方法,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本文对52例RH患者,分别采用HD串联血液灌流(HD+ HP)和单纯HD 2种方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远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OSAHS且行CPAP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32例同期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患者CPAP治疗前、后的基础代谢水平、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OSAHS患者经CPAP治疗后,基础代谢水平明显降低,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CPAP治疗可有效改善OSAHS患者的基础代谢水平,并有助于降低血清胱抑素C及瘦素水平,减缓患者病情恶化.
作者:王冰;李良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不同疾病所致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继发性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组、恶性肿瘤组、EB病毒相关组、风湿免疫相关组、重症感染组,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65例患者各种临床表现所占比例如下,100%发热,92.3%脾大,53.9%肝大,50.8%淋巴结肿大,30.8%存在水肿,20%出现皮疹.84.6%血细胞两系或三系减少,96.5%血清铁蛋白高,86.0%高甘油三酯血症,52.3%低纤维蛋白原血症,68.8%存在噬血现象,81.8%存在低或无NK细胞活性,93.9%肝酶异常,55.4%胆红素升高,96.9%低蛋白血症,72.3%低钠血症,96%高密度脂蛋白降低.5组患者在发热、脾大、淋巴结肿大、水肿、血细胞减少与否、血甘油三酯、铁蛋白水平、肝功能异常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肝大、皮疹、初诊时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噬血现象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继发性HLH有共同临床表现,如发热、脾大、血细胞减少、肝酶异常、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等,但不同疾病所致继发性HLH有一定的特点,EB病毒相关HLH表现为发病年龄小、肝大、血细胞明显减少、CRP高、噬血现象少见,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重症感染相关HLH常表现为初诊时血细胞减少不明显,甚至高于正常,且CRP明显升高.风湿免疫相关HLH常有皮疹、初诊时血细胞常不减少、无明显感染灶、抗核抗体阳性.故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病因早期识别HLH,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罗丹;黄丽芳;曾雯;苗宁宁;刘文励;黄伟;周剑峰;孙汉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31岁.因同胞HLA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3月余,食欲下降1周,于2014年4月1日入院.患者于2013年8月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口服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复查血常规正常,骨髓细胞学完全缓解,但BCR-ABL融合基因p210阳性,Ph染色体阳性,患者与其胞妹HLA配型6/6相合,于2014年1月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的BU/CY方案,术后予CsA+ MTX+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予氟康唑+阿昔洛韦+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感染;患者移植过程顺利,移植术后20 d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正常,移植术后1月因口服环孢素A(CsA)后出现上腹不适,要求停用CsA,换用他克莫司3 mg,1次/12h,口服,3 d后复查他克莫司浓度12.56 ng/mL;1周后出现尿少,食欲下降伴上腹不适及恶性、呕吐,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肾功能提示尿素氮(BUN) 12.92mmol/L,肌酐(Scr) 447.7 μmol/L,尿酸(UA) 645.0μmol/L,血K+ 5.90 mmol/L,他克莫司浓度26.31 ng/mL,立即停服他克莫司及氟康唑、阿昔洛韦,治疗上给予利尿及护肾治疗,患者病情无改善,次日复查血K+ 6.90 mmol/L,Scr 441.5 μmol/L,他克莫司浓度33.56 ng/mL,给予甲泼尼龙60 mg/d及血液透析治疗2次,5d后患者肾功能及血钾恢复正常,症状缓解,换用霉酚酸酯0.5g,2次/d+甲泼尼龙60 mg,1次/d,预防GVHD,继续予氟康唑+阿昔洛韦+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感染;1周后甲泼尼龙逐渐减量,加用他克莫司0.5 mg,1次/12h,口服,期间多次复查肾功能正常,他克莫司浓度3.24~5.86 ng/mL;1个月后患者停用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他克莫司加量至1 mg,q12h,复查他克莫司浓度8.16 ng/mL,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梁彩霞;李先梅;张友山;周艳华;谈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自1952年首次报道以来,因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发展迅猛、病死率高而受到重视.HLH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感染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过度炎性反应,依照病因HLH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作者:房明浩;李树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液透析滤过是采用弥散与对流的方式清除血液中小分子毒素.血液灌流通过吸附作用来清除尿毒症患者的中分子毒素.本研究在规律血液透析基础上分别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2种治疗方式,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的清除情况及皮肤瘙痒、骨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的改善情况.
作者:张淑艳;王孝功;邹德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组以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征[1].它早是在1939年由儿科大夫Scott和Robb-Smith描述[2],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儿童家族性免疫失调性疾病.随后认识到HLH不仅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也可以后天获得.
作者:曾祥宗;王旖旎;王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5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炎症性风湿性疾病,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征.Forestier等在1953年报道了第1例PMR[1].PM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近端肢体炎性疼痛[2];以肩胛区、臀部及颈部肌肉疼痛及晨僵为主要特征,疼痛可放射到肘部或膝部,通常僵硬持续30 min以上,常出现于早晨或长久休息后.上述症状持续1个月,患者一般健康状况下降,急性期应答反应增强,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40%~50%的PMR患者通常呈对称性的症状.肌痛虽然是PMR患者的主要特征,但并没有典型的肌肉炎症.另外,PMR还可表现为疲倦、乏力、厌食、体重减轻及发热.新观点认为,PMR是一个良性的对类固醇治疗高度敏感的疾病,其经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连续治疗12 ~ 24个月可完全治愈(消退)[3].
作者:尚桂莲;刘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慢性肾脏疾病(CKD)合并重症肺炎(SBP)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CKD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RRT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气指标(SaO2、PaO2、pH)、血WBC、血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8、IFN-γ及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气指标、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SaO2、PaO2、血WBC及5种炎症因子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SaO2、PaO2、WBC、TNF-α、IL-6、IL-8、IFN-γ、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成功救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 vs 45.00%,P<0.05).结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CKD合并SBP患者应用CRRT治疗可以提高血炎症介质清除效果和治疗成功率.
作者:孟丹;徐传藩;陈培生;张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肺淋巴瘤是指淋巴瘤的肺内浸润,是肺内少见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本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足够认识,误诊率很高[1~3],常被误诊为肺癌、肺炎、肺结核、肺结节病等,因此,有必要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肺淋巴瘤分为4种类型:原发性肺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继发性肺淋巴瘤(secondary pulmonary lymphoma,SPL)、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oma,ARL)以及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4].
作者:唐光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致SFTSV致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带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后,19例临床治愈出院,3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结论:SFTSV致SFTS是一种新发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韩玲;徐鹏;何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炎为病理基础,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发挥重要作用.与RA相关的基因被不断发现和验证[1],但并不能完全解释疾病发病,例如有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RA的发病一致率仅为15%~30%,部分流行病学家认为个体需具备RA遗传背景并且暴露于某些特定环境下,终才能导致RA发病[2].
作者:刘晓飞;王恒;邹德生;方勇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药物热指由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国内外目前尚无确切诊断标准,只能根据其临床特征、用药史等作综合判断.本文报道1例药物热所致发热待查病例.
作者:王涵;许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木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以局部包块为主要表现,23例累及头面部,11例累及颈部,此外,还有腹股沟3例,胸壁3例,腹壁3例,髂前上棘1例,锁骨1例;16例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的有13例;3例检测了血清IgE,2例显著升高.多使用手术切除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木村病是少见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检测、病理检查等,手术切除或激素治疗后联合小剂量的放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作者:刘立梅;高清平;王则胜;王琼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后情况.方法:ARDS患者80例,根据病床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小潮气量辅助/控制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肺复张/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PaO2、PaO2/FiO2和PaCO2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h、24 h、PaO2和PaO2/FiO2值明显上升,PaCO2值明显下降(P<0.05),同一时间点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呼吸机相关肺炎、恶心呕吐和肺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ARDS的治疗中,能有效保持患者动脉血气的稳定,加快患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作者:张欣;赵子平;刘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ICU患者静脉血栓形成(VTE)的风险,评估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VTE的临床预防作用.方法:选择ICU住院患者3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PC观察组,每组163例,采用Caprini量表进行VTE风险评估.结果:326例ICU患者Caprini评分为(9.3±2.3)分,其中无风险占2.15%,低风险占5.52%,中风险占10.12%,高风险占15.95%,极高风险占66.26%.相关性分析显示Caprini评分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416,P<0.05).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VTE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91% vs16.56%,P<0.05).结论:ICU病房患者存在VTE高风险,IPC可以显著减低VTE发生率.
作者:张胜利;王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天麻苷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小白鼠日常饮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天麻苷(低、高剂量分别是10 g/L、40 g/L).采用脾脏重量和生长指数测定、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和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检查法,检测天麻苷对小白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抗体生成及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天麻苷喂饲各组均未观察到任何中毒表现;与阴性对照纽比较,高剂量组能够提高小白鼠脾脏的重量、生长指数、抗体生成及巨噬细胞功能(P<0.05).结论:天麻苷可明显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
作者:鲁艳娇;王强;张伟;李鑫;胡帅;张雪丽;舒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来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可达95%以上[1~3];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修补术后[4~9],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来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少见报道[9,10].本文报道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合并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治疗策略的选择.
作者:杨秀婷;孙玉梅;陈娜;金元超;张雨薇;刘启功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