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谢琳卡;倪明;简翠;李丽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时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相关文献
  • ICU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ICU临床分离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收集2006年3月1日~2007年2月28日ICU临床分离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常用的19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按NCCLS标准判断结果,利用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常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在检出的致病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多于革兰阳性(G+)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萄菌(MRSA)检出率为78.9%.在耐药方面,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G-杆菌中除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外,其它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ICU细菌耐药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细菌分布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细菌的产生及蔓延.

    作者:刘爱萍;柳霞;熊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危重患者蛋白质补充过量4例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常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的方式,容易出现摄人过量[1].无论是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还是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当过量供应时,将变成代谢性毒素[2],对患者治疗不利.现将我科自2003年以来收治的4例蛋白质摄入过量的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洪忠新;华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急性肾衰竭4例报告

    我院2000年11月~2007年2月收治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并横纹肌溶解4例,横纹肌溶解症(Rhahdomyolysis,RM)是指可逆或不可逆的横纹肌细胞受损后使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细胞内物质如蛋白、离子、酶物质释放入血,后从尿中排出.RM致急性肾衰竭(ARF)的发生率为20%~33%.现报道4例如下.

    作者:卢丹萍;白燕;张虹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超高龄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超高龄老年人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80岁以上超高龄老年人急性肺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药物抢救治疗的同时,采用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以相同药物抢救治疗的同时,辅以常规鼻导管吸氧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氧饱和度(SaO2)、呼吸频率(R)、静息心率(RHR)及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SaO2回升快,临床症状缓解迅速,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超高龄老年人急性肺水肿患者能迅速纠正缺氧及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病程.

    作者:余德文;杨宇;陈代陆;谭志胜;沈卫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哮喘急性发作并发纵隔气肿12例临床分析

    急性发作并发纵隔气肿是导致哮喘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发现并处理是提高哮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现将我院收治的12例哮喘急性发作并发纵隔气肿患者的救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郑国毅;程一锋;严绍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80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而胰岛素的反调激素增加,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并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合理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院抢救的80例患者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马瑞;张雪花;梁雅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斯的明用于衰竭及卧床患者难治性便秘的治疗

    便秘是急性重症、慢性衰竭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常采用各类导泻药物、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及灌肠等治疗,但部分患者临床效果仍差.我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新斯的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肖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型肝炎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近年来,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动物研究已经证实在各种实验性肝脏疾病均伴有IETM的发生,而且临床观察也显示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严重IETM的发生率高达80%~100%[1].随着研究的深入,IETM在肝病患者的发生、发展、损伤机制及治疗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艾涛;田德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巴曲酶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起病6~72 h内,经头CT或MER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74例,随机分为3组:A组58例(男42,女16),年龄41~77 岁,平均年龄56.5岁;B组58例(男36,女22),年龄39~76 岁,平均年龄56.7岁;C组58例(男32,女26),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57.6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间有均衡性.

    作者:李中明;徐沙丽;李哈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黏膜下恒径动脉出血16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总结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16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其中11例无明显诱因突发呕血和黑便,低血压或休克8例.急诊胃镜见11例胃黏膜局灶性缺损伴喷射状出血,点状黏膜隆起、糜烂或缺损中央有博动性出血病灶.胃镜下钛夹钳夹止血疗效较好.结论: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应重视胃黏膜下恒径动脉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视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致死性疾病.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能够使患者免疫功能得到重建,使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下降5倍多[1],是目前治疗HIV/AIDS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

    作者:代永安;陈铁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危重症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危重症感染是指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危及生命的感染,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严重的脓毒血症和休克,其实质是机体某一脏器或全身细菌感染所导致的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病情进展快且凶险,明显延长住院日,成倍增加医疗费用.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重症感染的发病率约占医院收治患者的3%,其中高龄、ICU、机械通气、临床侵入性医疗措施的应用患者更易发生,是临床常见的致死因素[1].重症感染的治疗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医学难题[2~3].

    作者:夏培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动态血糖谱及毛细血管血糖的变异分析

    目的:探讨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糖代谢的特点、佩带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及毛细血管血糖2种检测方式间的相关性.方法:17例初诊糖尿病患者(DM组)和19例糖调节受损者(IGR组)均完成OGTT等检查,CGMS 72 h,其间医生每6 h输入患者手指毛细血管血糖1次.结果:①DM组CGMS及毛细血管血糖平均值均高于IGR组(P<0.05);且DM组2种检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GR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DM组2种检测漂移值均高于IGR组(P<0.05);且DM组2种检测漂移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GR组无显著性差异.③两组高血糖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低血糖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两组夜间0~3时均为血糖低时段,血糖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早餐后2 h内均为血糖高时段,血糖值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有相似的血糖波动规律;但初诊糖尿病患者较糖调节受损者血糖波动更大,血糖漂移更明显;糖尿病患者需行CGMS,以反映体内真实血糖状态;糖调节受损者可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替代CGMS检查.

    作者:黄淑玉;管晓峰;邹毅;宋慧琴;李传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利钠肽(BN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血脂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他汀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利尿剂、ACEI、或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他汀组再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均测LVEF、血清BNP、TNF-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结果:BNP、TNF-α、NF-κB活性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正相关,治疗12周后,两组TNF-α、BNP、NF-κB活性均下降(P<0.05),LVEF升高(P<0.05),且以他汀组变化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LVEF、降低BNP、TNF-α及NF-κB活性.

    作者:席海林;邓学军;赵咏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侯群,其预后不良,病死率甚高(可达50%~9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是临床医师具挑战的疾病之一.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而临床对肝衰竭的认识、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救治肝衰竭患者尤为重要.本文拟就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伯平;袁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脂检测的意义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正常人空腹静脉血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大聚集率、血脂水平均有明显增高,且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血小板大聚集力、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呈正相关.结论: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同时,积极改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脂水平可能有益于综合控制糖尿病病情.

    作者:邓艳;张朝典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硫喷妥钠联合机械通气抢救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体会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至少持续30min以上,或者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清者.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持续状态中常见和严重的类型,如不及时控制发作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的脑损害.我们采用硫喷妥钠联合机械通气抢救癫痫持续状态4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彭兴国;刘克地;付守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钙调蛋白激酶Ⅱ抑制剂对肥厚心肌细胞早期后除极的影响

    目的:探讨钙调蛋白激酶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对肥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早期后除极(EA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肌肥厚模型(LVH组),并设假手术组(sham组)作对照比较,仅游离腹主动脉,未进行缩窄.8周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肥厚程度.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单个心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AP),分别给予低钾(2 mmol/L)、低镁(0.25 mmol/L)台氏液灌流(sham组、LVH组)、含KN-92(KN-92组)、KN-93(KN-93组)的低钾、低镁台氏液灌流,观察慢频率电刺激(0.25~0.5 Hz)条件下各组心肌细胞EAD的发生率,同时观察KN-92、KN-93对肥厚心肌细胞APD的影响.结果:8周后,与Sham组相比,心肌肥厚组的心脏外形明显增大,左室壁明显增厚,模型建立成功.电流钳模式下记录动作电位,在低钾、低镁台氏液灌流及慢频率电刺激下,Sham组、LVH组、KN-92组(0.5umol/L)及KN-93组(0.5 μmol/L)EAD的发生率分别为0/12、11/12、10/12和5/12.当KN-92组及KN-93组中药物浓度增至1 μmol/L时,肥厚心肌细胞EAD的发生率分别为10/12和2/12,同时其对AP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钙调蛋白激酶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能够有效抑制肥厚心肌EAD的发生,这可能是其抗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

    作者:柯俊;张存泰;马业新;吕家高;刘俊;刘念;阮燕菲;白融;林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时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作者: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谢琳卡;倪明;简翠;李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肾活检在慢性肾脏病急性肾衰竭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肾活检在慢性肾脏病急性肾衰竭(ARF/CKD)中的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ARF/CKD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情况.结果:35例通过肾活检修正诊断,改变原有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去除诱因,24例患者肾功能恢复到基础水平,8例患者血肌酐下降大于15%,3例患者肾功能无明显改变,其中1例进入维持性透析.结论:ARF/CKD临床诊断困难时,肾活检对明确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钟鸿斌;黄硕;陈建;廖爱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