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电图Ⅰ导联m型QRS波形态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

邸成业;万征;丁燕生;林文华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电图, 电生理学, 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Ⅰ导联
摘要:目的 探讨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PVC)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功行射频消融的流出道PVC患者357例,根据消融成功的心腔分为两组:左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者(A组,n=139),右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者(B组,n=218),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呈m型的例数、Ⅰ导联QRS波的振幅、靶点位置及靶点图电位特点.结果 ①A组患者9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B组患者30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6.5% vs 13.8%,P<0.05).②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振幅有显著差异[(0.38±0.13) mVvs (0.21±0.13) mV,P<0.01];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时程差异无显著性[(129.0±29.4) ms vs (145.6±26.0) ms,P>0.05].③A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CC前部,B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④两组靶点图V波提前QRS波程度有显著差异[(31±12.3) ms vs (21±5.7) ms,P<0.05].结论 流出道PVC的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提示消融成功靶点位置在RCC前部,或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RVOT起源多于LVOT起源,且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消融Ebstein畸形合并右侧双旁道一例

    1例男性患者,57岁,Ebstein畸形,阵发性心悸20年.经电生理检查发现双旁道,分别位于右后间隔和右侧游离壁,分别于三尖瓣环4~5点和7~8点消融成功.

    作者:陈英;曹佳宁;徐欣;杨承健;李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应用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的初步临床经验

    目的 报道应用激光鞘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应用激光鞘技术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3.4±17.1)岁,其中男性27例(77.1%),共拔除电极导线77根,平均植入年限10(4~26)年,其中除颤电极导线13根(16.9%).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25例(71.4%),电极故障5例(14.3%),菌血症3例(8.6%),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5.7%).应用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7.1%,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 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起搏及除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昃峰;李鼎;王龙;段江波;苑翠珍;刘刚;姜陆洋;吴寸草;何金山;李学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心电图Ⅰ导联m型QRS波形态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PVC)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功行射频消融的流出道PVC患者357例,根据消融成功的心腔分为两组:左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者(A组,n=139),右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者(B组,n=218),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呈m型的例数、Ⅰ导联QRS波的振幅、靶点位置及靶点图电位特点.结果 ①A组患者9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B组患者30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6.5% vs 13.8%,P<0.05).②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振幅有显著差异[(0.38±0.13) mVvs (0.21±0.13) mV,P<0.01];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时程差异无显著性[(129.0±29.4) ms vs (145.6±26.0) ms,P>0.05].③A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CC前部,B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④两组靶点图V波提前QRS波程度有显著差异[(31±12.3) ms vs (21±5.7) ms,P<0.05].结论 流出道PVC的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提示消融成功靶点位置在RCC前部,或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RVOT起源多于LVOT起源,且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

    作者:邸成业;万征;丁燕生;林文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在正常及晚钠电流增大时对兔离体左室复极过程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在正常及晚钠电流(INa-L)增大的情况下对离体兔左室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建立经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室楔形组织块标本.实验分为两部分:正常情况组:以自身空白作对照,依次给予10、30、100nmol/L浓度的辛伐他汀;INa-L增大组:使用海葵毒素(ATX-Ⅱ)建立Ia-L增大模型后,依次给予10、30、100 nmol/L浓度的辛伐他汀.记录各组跨壁心电图及动作电位,观察QRS波宽度、QT间期、T波峰值至终点的时程(Tp-e)、Tp-e/QT及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在上述分组中的变化,以及是否引发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结果 ①在正常情况下,辛伐他汀在10、30、100 nmol/L浓度下对QRS波宽度、QT间期、Tp-e间期、Tp-e/QT、APD90均无明显影响(P>0.05).②INa-L增大后,10 nmol/L辛伐他汀对上述电生理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30 nmol/L及100 nmol/L辛伐他汀则显著延长QT间期和APD90(P<0.01),同时减小Tp-e/QT(P<0.05).且未见EAD及TdP发生.结论 在正常情况下,辛伐他汀对兔离体左室除极及复极活动无明显影响;INa-L增大后,高于治疗浓度的辛伐他汀可延长复极时程,同时显著减小跨壁复极离散度,从而降低致心律失常风险.

    作者:王丹;薛小临;杨琳;李佳娜;严干新;王阿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慢性肾脏病与室性心律失常及药物治疗

    慢性肾脏疾病(CKD)是成人常见疾病之一,而CKD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此与CKD的分期、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电解质紊乱以及血液透析等密切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在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时存在着致心律失常风险,尤其对于CKD患者更加明显,应注意AADs通过肾脏代谢和过滤的问题.

    作者:郑雅方;曹克将;邢昌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高密度标测下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后再次行心房高密度基质标测,存在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域的患者进一步行相关基质改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本中心首次接受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CPVI术及术后行心房高密度基质标测的12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35例经高密度基质标测证实左房无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作为A组.94例患者左房存在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选取其中29例不进行相关基质改良,作为B组;选取34例针对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再次进行基质改良,作为C组;另31例仅针对房顶及二尖瓣峡部进一步行线性消融,作为D组.比较各组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性.结果 A、B、C、D组患者随访1年的单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5.7%、31%、64.7%、58.1%,4组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C、D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结论 以心房高密度标测为指导的基质改良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周纬;王龙;周博;吴立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应用ACP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一例

    Amplatzer Cardiac Plug(ACP,圣犹达公司)是第一款封堵左心耳近端的封堵器,目前在国内较少应用.本中心应用ACP封堵器成功行一例左心耳封堵.患者,68岁,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 DS2-VASc评分为5分,为卒中高危患者.拒绝长期使用口服抗凝药,遂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测定左心耳开口直径大25mm,锚定区21 mm.选择26mm封堵器,植入左心耳后,测定固定盘压缩比13.5%,牵拉试验示固定良好,装置周围无残余漏,提示封堵成功.术后患者恢复好,第三天出院.ACP封堵器的应用为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李双;赵冬冬;闻静;李海玲;唐恺;朱梦云;陆芸岚;徐亚伟;陈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患者左房电压基质改变的比较观察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电压基质情况以指导持续性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方法 80例持续性房颤(Pers-AF组)、30例阵发性房颤(Paro-AF组)及10例左侧旁道患者(对照组)在窦性心律下完成左房电压基质和激动标测.左房分为7个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电压、区域传导激动指数和标测面积.结果 左房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在房颤患者中检出阳性率仅为12.7%(14/110,Paro-AF组2例,Pers-AF组12例),Pers-AF和Paro-AF两组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的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5% vs 6.7%,P=0.34).相比于对照组,其他两组患者左房平均电压显著低,大部分区域激动传导缓慢.此外,Pers-AF组左房电压降低较Paro-AF组患者显著.结论 房颤患者左房平均电压显著降低并传导缓慢,以Pers-AF患者为甚,低电压区和/或疤痕区可能是持续性房颤维持基质.

    作者:李腾;詹贤章;薛玉梅;方咸宏;廖洪涛;吴书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实现光起搏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是否能有效实施光照夺获心脏,实现心脏光起搏,探讨光照强度对心脏夺获率的影响.方法 取15只C57雌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6只,空载病毒组6只,ChR2组3只(A、B、C小鼠),经颈静脉给三组小鼠分别注射100μl生理盐水,100μl pAOV-CAG-mcherry,100μlpAOV-CAG-hChR2(H134R)-mcherry.8周后,进行离体心脏Langendorff离体灌流,并给予473 nm的蓝光光照刺激,观察小鼠的心律是否能被光刺激夺获,并比较不同功率下的光刺激对心脏夺获率的影响,观察光刺激和电刺激产生的单相动作电位(MAP)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ChR2组小鼠的心脏节律能被光照夺获,一定范围内夺获率与功率成正相关关系,且17.3 mW的光照基本能满足光照夺获心律所需功率的大小,正常组和空载病毒组小鼠心脏的节律均不能被光照夺获.ChR2组A、B、C3只小鼠光照夺获心律所需的功率大小差别较大,B小鼠心脏更容易被光夺获,可能与心脏ChR2表达量有关.光刺激与电刺激产生的MAP存在差异,光刺激产生的MAP的达峰时间比电刺激短,且动作电位的复极时程达10%,30%,50%,70%的值小于电刺激.结论 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实现心脏光起搏技术可行.光敏蛋白ChR2成功表达在靶器官上是光遗传学关键的一步,光刺激心脏的夺获率不仅与光照功率的大小有关,可能还与心脏表达ChR2的量相关.

    作者:姜婵;王晞;刘自强;饶盼盼;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克拉霉素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及部分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长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克拉霉素1倍血药浓度)和大剂量组(克拉霉素10倍血药浓度)组,每组各10只制作兔左室楔形心肌块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各组内、外膜下心肌动作电位和容积心电图,观察在基础周长为2 000 ms电刺激情况下,灌流过程中QT间期、跨室壁离散度(TDR)和T波顶点到终点距离(T,e)及致心律失常危险度.结果 相比对照组,常规剂量组的QT间期、TDR、Tp-e和致心律失常危险度未见差异(P>0.05);相比其他两组,大剂量组QT间期、TDR和Tp-e明显延长(P<0.05),致心律失常危险度明显增大(5±3.27 vs 0,0vs0,P<0.05).结论 慢心率下,正常血药浓度克拉霉素致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性较低,过高血药浓度克拉霉素易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王冠;白融;王金丽;阮磊;吴晓芬;全小庆;张存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采用心外膜电极行心脏起搏一例

    患者男,48岁.室间隔修补术,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传统的经静脉途径心内膜电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法进行.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与心脏外科医师合作成功完成经胸心外膜电极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作者:李庆宽;胡昌兴;吴旭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110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的单中心临床随访研究

    目的 分析本中心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SCD)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5年,于本中心行ICD及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术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并分为一级及二级预防.评价ICD对于SCD一级与二级预防患者的整体效用及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年龄、肾功能等对一级预防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110例终纳入研究,一级与二级预防分别为57例和53例.二级预防术后ICD恰当治疗比例高于一级预防(94.8% vs 86.6%,P<0.05).共有20例死亡(18.2%),一级与二级预防间术后生存率无显著差异(17.5% vs 18.9%,P=0.817).术前脑尿钠肽(BNP)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 (HR=13.95,95%CI=2.05~94.84,P=0.007)/(HR=0.92,95%CI=0.87~0.98,P=0.006)}是术后生存情况的独立预测因素.一级预防亚组分析显示年龄≥65岁和eGFR≤45 ml/min患者术后生存率较低.结论 SCD二级预防组ICD恰当治疗比例高,但两组术后累积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BNP和eGFR是术后生存状况的预测因素;高龄及低eG-FR降低ICD一级预防SCD的临床效用.

    作者:李阳;高宇;于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钙循环紊乱与心力衰竭后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伴有钙循环紊乱,钙循环紊乱不仅影响电-机械偶联,同时也影响心衰后心律失常的发生.钙循环紊乱包括L型钙离子通道、肌浆网钙泵、兰尼碱受体等的表达及功能的改变,通过影响胞浆内钙离子浓度,触发后除极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近期对兰尼碱受体介导的钙渗漏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理解钙循环紊乱和心律失常的关系对于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者:谌晶晶;王丹丹;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右心功能的相互影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右心系统由于结构的复杂性,缺乏精确的测量方法,与CRT疗效的关系一直难以明确,近年来心脏磁共振等新型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出现使得右心功能的测定日益精确,CRT与右心功能是相互影响的,右心功能可显著影响CRT疗效,右心功能不全将导致CRT疗效的下降和不良预后.但CRT对右心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谢翠平;陈康玉;严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电生理及消融特征

    目的 总结国内首批高原地区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探讨高原地区室上速的电生理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首批室上速患者,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资料.结果 共收集56例,全部为世居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藏族居民,其中男17例,女39例.室上速发作病史(9.26±10.28)年.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略多于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AVRT) (57.14%和42.86%);男性患者中AVRT是AVNRT的2.4倍(70.6%与29.4%),女性患者中AVNRT是AVRT的2.3倍(69.3%与30.7%),差异有显著性(P =0.003).AVRT初次发作室上速年龄小于AVNRT[(38.35士18.28)岁vs (47.45±13.97)岁,P=0.04].AVRT心室刺激诱发成功率显著高于AVN-RT(79.2% vs 18.8%,P=0.00),而AVNRT的心房刺激成功率显著高于AVRT(96.9% vs 37.5%,P=0.00);房室旁路与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基础AH间期无差异[(78.68士23.24)ms vs(72.06±14.26)ms,P=0.29],但两组患者的HV间期比较,有差异[(43.05±11.65)ms vs(51.54±8.55)ms,P=0.02].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消融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41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高原地区室上速患者基础电生理特征无特殊,接受射频消融手术安全有效,应普及推广.

    作者:达娃次仁;盛琴慧;潘彬彬;李奎;格桑噶瓦;次旦罗布;丁燕生;格桑罗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药物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药物引起的心电图上QT延长是由药物所致的hERG钾通道引起的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阻滞引起的心脏动作电位复极化延长的结果,是否继而引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还受动作电位复极储备以及一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已知有引起QT延长危险因素(药物、电解质紊乱、低体温、极度心动过缓、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可通过一些方法(通过基因筛查确定患者的风险、CDSS医疗自控仪指导处方用药、使用手持或可佩带的QT监测仪发现早期的QT延长)以减少发生药物引起的长QT综合征(diLQTS)和TdP的风险.大部分确认的引起diLQTS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TdP的临床危险因素.尽管有这些预测指标,但是达到有效预防diLQTS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遗传学诊断方法的不断进展,基因筛查提供了一项可能的选择.另外,心电图远程监测装置,具有早期发现受试者QT间期的异常变化情况,以便于立即撤药.

    作者:赖敏;洪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使用铂电极记录单相动作电位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用于射频消融的普通铂电极记录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的可行性.方法 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两组,分别使用铂电极和银-氯化银(Ag-AgCl)电极在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进行MAP标测,测量各标测点MAP的振幅(AMP)、动作电位复极达90%的时程(APD90)、激动时间(AT)和复极时间(RT),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Ag-AgCl电极组和铂电极组分别测得48和46个标测点,其中铂电极组仅有3个标测点基线干扰较大,并且该组振幅大于10 mV的标测点共有33个,基本满足稳定的MAP信号的要求.与Ag-AgCl电极组相比,铂电极组测得的MAP的AMP、APD90、AT、RT值均没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在临床研究中使用铂电极代替Ag-AgCl接触电极作为同时记录MAP和射频消融的两用电极具有可行性.

    作者:陈宇;赵新华;尹德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心律失常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多种动物模型上,使用各种转染方法使外源基因在心脏局部表达,从而调节离子通道或与离子通道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状态,进一步影响局部心肌的电活动以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目前有针对心肌细胞钙转运相关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自主神经信号传导途径蛋白;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等的调控.基因治疗心律失常前景美好,但运用于临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作者:李杨;芦颜美;汤宝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维生素D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许多观察性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与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也已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维生素D水平与AF的发作风险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心房重构、炎症、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有关;然而,也有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维生素D与AF并无相关性,从而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未来还需要大样本、设计更加合理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估维生素D与AF之间的联系.

    作者:王学文;李广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伴发抑郁焦虑状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伴发抑郁焦虑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探讨HRV与PCI术后伴发抑郁焦虑的相关性和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预测价值.方法 85例PCI术后1个月患者,完成PHQ-9和GAD-7量表后进行HRV检测.根据PHQ-9及GAD-7量表评分为四组,A组为PHQ-9评分>13分,且GAD-7评分≤10分;B组为GAD-7评分>10分,且PHQ-9评分≤13分;C组为PHQ-9>13分,且GAD-7评分>10分;D组为PHQ-9≤13分,且GAD-7评分≤10分.分别观察组间的HRV变化及相关性.结果 基础心率在A、B、C三组均高于D组(P<0.01或0.05);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计数占总RR间期计数的百分比(pNN50)、正常RR间期标准差平均值指标D组明显高于A、B、C组(P均<0.01);SDNN、SDANN、RMSSD指标C组明显低于B组(P<0.01或0.05).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LF/HF比值A、B、D三组明显低于C组(P<0.01或0.05);LF、LF/HF比值A、B组明显高于D组(P均<0.0l);HF指标D组明显高于C组(P均<0.01).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状态患者存在明显的HRV下降,LF/HF比值可以作为这类患者的神经生物学观察指标,对PCI术后出现抑郁与焦虑情绪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胡司淦;王一波;骆祥芬;徐玮;谢彩侠;朱建;李辉;曲孝龙;陈天平;高大胜;张恒;王洪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