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和起搏脉冲协同指引下安置临时起搏器

吴兴安;李秀琪;谢刚;余稳;李力;谭安娜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超声, 起搏脉冲, 普通电极, 临时起搏器
摘要:39例设置临时起搏器频率超过自身心率20次/分、起搏电压为5.0V、感知3.0 mV,在超声指引下沿鞘管送入普通电极至右室心尖.34例起搏效果良好,手术操作时间平均4.6 min.3例起搏不良,经1天后好转;2例操作超过15 min.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超声和起搏脉冲协同指引下,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安置床旁普通电极临时起搏器的手术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且非常安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颈部肿瘤压迫导致反复晕厥一例

    53岁男性,因4天来晕厥3次入院,入院后再次晕厥时心电图示全心停搏达5.8s,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发作时起搏器工作正常.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示右侧颈部肿瘤、局部淋巴结肿大.诊断为颈动脉窦综合征,行颈部肿瘤及肿大淋巴结切除后患者未再出现不适.关闭起搏器,随访2年未出现黑矇或晕厥.

    作者:宋卫锋;王现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瞬时受体电位M4通道相关的心脏疾病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4是Ca2+激活的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参与心脏电活动的产生和传导.当其基因突变导致功能缺失时可通过减少钠通道Nav1.5或抑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开放,降低心脏传导速度,从而引发心脏传导阻滞;在心肌肥厚时引起肥大心肌细胞的后除极化,导致致心律失常电重构及心律失常.TRPM4发挥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任璐;黄思慧;吴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双侧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后植入起搏器一例

    患者,女性,61岁,需行起搏器治疗入院.既往病史: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及放化疗术后.予左腋前线第三肋间作一切口为中继切口,左腋中线第六肋间水平作一切口制作囊袋,将电极导线通过皮下隧道经过中继切口到达囊袋部位,于左腋下成功植入起搏器.

    作者:姚成俊;宿燕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用欧洲心脏病学会标准对运动员心电图进行筛查的研究

    目的 对我国部分专业运动员进行心电图筛查,探讨目前心电图筛查标准的合理性.方法 入选国家队运动员175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大学生运动员305例.同时入选年龄性别匹配的183例普通大学生为对照.记录静息12导联心电图,按照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运动员心电图筛查标准进行筛查.结果 依据2005年ESC心电图标准筛查发现窦性心动过缓、Ⅰ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及V5或V6导联R波振幅≥3 mV者发生率专业运动员显著高于大学生运动员和大学生对照(P<0.001).专业运动员及大学生运动员心电图ST段,T波异常显著高于对照(P均<0.05).运动员中127例(72.57%),大学生运动员中196例(64.26%),大学生66例(36.07%)心电图中存在两个导联以上ST段压低或T波低平、倒置.依据2010ESC运动员心电图标准筛查发现,除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外,常见并与运动相关心电图改变各指标三组间均差异显著.少见并与运动不相关异常心电图指标中,除电轴右偏/左后分支阻滞和完全性右/左束支传导阻滞三组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2005年ESC心电图标准多项指标与运动强度相关,心电图筛查检出运动员猝死高危者特异性差;2010年ECS少见心电图异常标准中仅电轴右偏/左后分支阻滞和完全性右/左束支传导阻滞与运动强度相关.认为新ESC心电图标准提高了在运动员心电图中筛查的准确性.

    作者:冯莉;冉玉琴;李宁;张建强;马云;马长生;浦介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62例,单纯脑梗死患者36例,于发病72 h内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62例、体检正常者80例作对照.脑梗死伴高血压组按梗死部位分为左侧脑梗死组20例,右侧脑梗死组20例,双侧脑梗死组22例.计算机自动计算各组DC值及HRV值.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右侧、双侧脑梗死伴高血压组及单纯高血压组DC值显著性降低(P<0.01),各脑梗死组的所有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显著性降低(P<0.01).脑梗死伴高血压组DC与SDNN、SDANN呈中度相关.结论 DC值降低能反映右侧、双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是定量评价迷走神经活性的较好指标.

    作者:徐春芳;黄芬;杨晓云;左萍;王铁锚;吴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氟卡尼对兔左室壁心肌细胞兴奋性的不同影响

    目的 观察钠通道阻滞剂氟卡尼对兔左室壁内、外膜侧心肌细胞电兴奋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室楔形组织块标本,用银-氯化银电极记录跨壁心电图,浮置玻璃微电极记录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观察正常情况及细胞外高钾情况下,氟卡尼(10 μmol/L)对跨壁心电图和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兴奋性的影响.结果 氟卡尼对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兴奋性的影响不同;正常台式液情况下,加入氟卡尼后,当刺激频率加快至2.8~3.8 Hz时,9例标本中有7例出现外膜侧动作电位脱失的现象;细胞外高钾情况下,加入氟卡尼后,刺激频率为1.3~2.1 Hz时,9例标本中有7例出现外膜侧动作电位脱失的现象.结论 本实验观察到,兔左室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兴奋性存在差异,经氟卡尼干预后,二者之间兴奋性的差异表现明显;当静息膜电位减小,细胞膜电位去极化,心肌细胞兴奋性降低时,阻断Na通道可使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差异更显著.

    作者:李佳娜;舒娟;杨琳;王丹;刘萌;史梦;严干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多中心自动复律除颤器植入试验系列研究及其启示

    MADIT系列研究为多中心自动复律除颤器植入试验系列研究,包括MADIT Ⅰ、MADIT Ⅱ、MADIT-CRT、MADIT Ⅱ长期随访、MADIT-RIT和MADIT-CRT长期随访.MADIT Ⅰ、MADIT Ⅱ及MADIT Ⅱ长期随访研究证实了ICD一级预防的疗效.MADIT-CRT和MADIT-CRT长期随访研究表明短期和长期的CRT-D治疗均可降低患者死亡率,且优于单纯ICD治疗.MADIT-RIT研究表明对于ICD一级预防患者,正确程控ICD参数可明显降低ICD不恰当治疗的发生率.

    作者:王如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肌缺血时离子分子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的电活动是由动作电位的产生形成的,而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各离子流内流和外流产生的,当心肌缺血时,由于心肌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各离子流,分子特性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心肌不同部位是不一致的,使得各部位的动作电位形态、振幅、时程的变化程度都不一样,形成了电的异质性,故产生自律性增高或折返,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各离子流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目前研究由于“方法”所限,揭示的是以某个离子流为特征变化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其具体的启动机制仍不清楚,要弄清楚各离子流是怎样整体协调、整体变化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应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作者:时珊珊;吴晓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国人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现状、临床特征和诊治情况.方法 选择199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中以“Brugada”为自由词或关键词,检索国人发表的Brugada病例182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Brugada综合征患者男女之比14.7∶1,中位年龄41岁;25例有家族猝死史,5例有家族Ⅰ型Brugada波.72.3%有晕厥史,晕厥年龄(43.0±12.0)岁.39.0%记录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71例行心电生理检查,阳性率49.3%.药物激发试验阳性率为92.9%.10例误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占指南推荐的19.8%.猝死率8.2%,猝死年龄(48.7±16.7)岁.结论 近15年来中国报道182例Brugada综合征,其特点:累及年龄广,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晕厥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药物激发试验及心电生理检查阳性率高,治疗现状不规范,ICD植入率低,猝死率高.

    作者:孟娟;雷娟;方昶;袁桂仪;周淑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右位心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性,59岁,因“劳累性胸闷半年余”入院.幼年即被诊断为镜像右位心,20年前诊断B型预激综合征.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侧冠状动脉50%狭窄;入院后12导联心电图记录到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动态心电图记录发生了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郁晖丽;沈军辉;陈娟;李磊;米世伟;薛洁静;侯月梅;张小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插入性室性早搏的Lorenz-RR散点图特征及鉴别

    依据插入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前后RR间期长短的不同,将插入性室早分为3类:①前短后长型(NV<VN);②前长后短型(NV>VN);③前后长短相近型(NV≈VN).NV<VN的散点位于棒球拍的近端、等速线上方靠近Y轴一侧的快减速区;NV>VN的散点位于棒球拍的近端、等速线下方靠近X轴一侧的加速区;NV≈VN的散点位于棒球拍近端与坐标原点之间的等速线上.插入性室早与连续出现的2个室上性早搏(后一个室上性早搏后又无代偿间期),它们的RR间期序列变化模式相似,其形成的Lorenz散点图图形与也很相似,两者的鉴别可依据Lorenz散点图正常心率图中,在棒球拍近端等速线上方的减速区有无类豌豆形或椭圆形的散点集落存在.

    作者:郭小玉;李方洁;向晋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向量目测心电轴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笔者自行总结的大向量目测心电轴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利用QRS综合除极向量越接近平行于某一导联轴则在该导联轴上的投影越大,进而得到心电轴偏移度数的原理设计目测法.临床收集成人体检心电图653份,按不同的疾病种类和心电轴偏移度数分组,分别应用查表法和目测法对各组的心电轴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结果 ①按疾病种类分组后心电轴比较,右束支传导阻滞组两种方法有差异(P<0.05),其余各组无差异(P>0.05).②与查表法比较,按心电轴偏移度分组后目测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8.16%.③在同一心电轴偏移范围内,两种方法均符合的心电轴数值非常接近(P>0.05).④随着样本例数的增加,两种方法获得的心电轴在“-30°~ +90°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向量目测心电轴快速便捷又相对精确.

    作者:窦春江;徐盛开;海向军;寇炜;马卫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管迷走性晕厥射频消融一例

    患者女性,16岁,诊断为“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遂行迷走神经节消融,刺激方案:20 Hz(频率50 ms),10~ 15 mA,脉宽:5ms,连续刺激60次(3 s).后在左上肺静脉底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右上肺静脉前部、右下肺静脉底部等部位消融后不再出现心脏迷走反应.术后规则服用美托洛尔,未再出现晕厥.

    作者:马少雯;冯冲;柳俊;陈艺莉;何建桂;唐安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和起搏脉冲协同指引下安置临时起搏器

    39例设置临时起搏器频率超过自身心率20次/分、起搏电压为5.0V、感知3.0 mV,在超声指引下沿鞘管送入普通电极至右室心尖.34例起搏效果良好,手术操作时间平均4.6 min.3例起搏不良,经1天后好转;2例操作超过15 min.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超声和起搏脉冲协同指引下,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安置床旁普通电极临时起搏器的手术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且非常安全.

    作者:吴兴安;李秀琪;谢刚;余稳;李力;谭安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插入性室性早搏的Lorenz-RR散点图特征及形成原理分析

    探讨插入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Lorenz-RR散点图(简称Lorenz图)特征及形成原理.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制作插入性室早的模式图及其Lorenz图模型,对照实际记录的24h插入性室早的Lorenz图,分析和总结插入性室早的Lorenz图特征.插入性室早的Lorenz图模型与实际记录的Lorenz图基本重叠.插入性室早的Lorenz图特征明显,分析插入性室早的Lorenz图,不仅能快速识别插入性室早的动态心电图,而且可以区分插入性室早是否伴有房室结的干扰现象,并且Lorenz图显示插入性室早引起的干扰性PR间期延长量与主导心动周期的变化呈线性关系.

    作者:李桂侠;景永明;向晋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频发性室性早搏起源分布特征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PVCs)起源分布特征.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行射频消融手术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1例PVCs患者中,男146例(39.4%),年龄(46.1±14.2)岁;起源于右室的PVCs282(76.0%),左室78例(21.0%),心外膜8例(2.2%),部位不确定者3例(0.8%);进一步研究显示:右室以右室流出道多,占右室起源PVCs的93.26%;左室起源部位较分散.结论 起源于右室的PVCs较左心室多,右室以右室流出道多;左室起源分散,无明显优势部位;起源心外膜的PVCs较少见.

    作者:张俊蒙;王云龙;韩智红;张宇晨;宋佳慧;陈方;任学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急性血流动力学反应对左室电极植入的指导作用

    左室电极位置是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重要因素.术中急性血流动力学反应(峰值收缩压、左室压力大上升速率等)与术后CRT反应性密切相关,提示该指标可指导CRT左室电极靶血管选择并提高反应性.

    作者:詹晓龙;邱春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国部分大学生运动员早复极发生率及相关导联和形态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运动员早复极(ER)发生率及特点.方法 对2011年、2012年、2013年9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入学健康体检,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对收集到的1 215份心电图进行分析.ER诊断:连续2个导联R波降支的顿挫或切迹(正向)≥0.1 mV(伴或不伴J点抬高);或连续2个导联J点抬高(STj) ≥0.1 mV而不伴R波降支的顿挫或切迹;V1~3导联J点抬高不作为ER的诊断标准.结果 共检出ER 436例,发生率35.9%,男运动员(874名)的ER发生率高于女运动员(341名)(39.4%vs 27.0%,P<0.05);下壁导联ER发生率25.8%(314例),下壁伴前壁导联ER发生率6.8%(83例),前壁导联ER发生率3.0%(37例),男运动员多导联ER发生率高于女运动员(P<0.05);形态上,顿挫型ER发生率18.9%(230例),切迹型ER发生率7.2%(88例),单纯ST段抬高型发生率9.7%(118例),顿挫型ER中,男运动员伴STj ≥0.1 mV抬高的发生率高于女运动员(13.5% vs 2.3%,P<0.05).结论 在我国大学生运动员中,ER总发生率35.9%,部位以下壁导联为多见,形态以顿挫型多,男女运动员ER发生率及发生部位有所不同.

    作者:曹晓娜;李瑜;王艳;周琨;崔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国人群运动猝死现状与预防

    我国各类人群的运动猝死具有这样特点:①性别差异明显,男性是女性的5.7~9.3∶1.②年龄分布呈“马鞍型”,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段为高发年龄段,占90.29%.③职业分布以学生和退休人员为主.④与运动强度、运动量、竞争性相关.⑤具有一定时间规律,易发月份依次为3月、11月、7月、4月、10月和12月.⑥以心源性疾病为主.目前对运动猝死采用三级预防:①一级预防:宣传教育,有针对性体验;②二级预防:针对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人群所采取的相应措施;③三级预防:针对急性心脏骤停进行的治疗以防止发展为心脏猝死.

    作者:高晓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中发生膈神经损伤二例

    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1、59岁,在行冷冻球囊消融术中出现膈神经损伤.1例患者3个月左右膈肌活动开始逐渐恢复,症状基本消失,5个月左右膈肌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术后72 h膈肌活动完全恢复正常.

    作者:胡文瑛;吴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