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永明;向晋涛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左室扭转参数与收缩同步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行CRT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4个月采集患者左室短轴切面(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及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和长轴切面的二维高帧频图像,运用Siemens Syngo Work-Place软件测量不同短轴切面心底、心尖的旋转角度,后计算左室扭转角度;观察不同时间点的QRS波时限、左室壁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12-SD)、跨主动脉瓣血流时间速度积分(AVTI)、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6MWT)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30例患者成功完成11例CRT-P,19例CRT-D植入手术.术后LVEDV、LVESV、生活质量评分改善,QRS波变窄(P<0.001);LVEF、AVTI、6 MWT增加(P<0.001).术后1、4个月时收缩期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Ar)、左室心底部旋转角度峰值(PBr)、左室扭转角度峰值(Ptw)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4个月时Ptw(SM)和Ts-12-SD呈正相关性(分别为r=0.385、0.435、0.422,P均<0.05);与LVEF呈正相关性(分别为r=0.375、0.411、0.37,P均<0.05).术前Ptw和术后1、4个月时的LVEF也呈正相关性(分别为r=0.379、0.375,P均<0.05).而术前、术后1、4个月时的Ptw(SM)和Ts-12-SD与QRS波时限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 左心室扭转指标可准确评价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除Ts-12-SD外简便的新型评估方法.
作者:王钰;高艳;马雪娟;沈艳;蒲里津;华宝桐;赵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7岁.曾因冠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心尖部起搏的VVI起搏器植入术.术后逐渐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为改善心功能,行His束起搏,原起搏系统保留,设置起搏频率40次/分,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作者:郭志福;陈少萍;黄新苗;秦永文;赵仙先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96通道心房标测技术,探讨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与激动模式的变化,以及传统钠通道阻滞剂普罗帕酮与选择性晚钠电流抑制剂雷诺嗪对心房传导性的影响.方法 雌性新西兰兔Langendorff灌流的整体心脏,使用96通道心房外膜标测技术同步记录左右心房在窦律和房颤时激动传导时间(n=6).房颤诱发采用S1S2心房程序右房刺激.观察不同浓度的雷诺嗪(1,3,10和30 μmol/L,n=7)和普罗帕酮(0.1,0.3,1和3μmol/L,n=8)在窦律时对左右心房传导的影响.结果 与窦律时相比,96通道心房外膜标测中房颤发生后出现心房激动传导发生紊乱和异位激动点,左右心房的激动传导时间和平均激动时间显著延长.窦律下,低浓度普罗帕酮(≤0.3 μmol/L)与雷诺嗪(≤3 μmol/L)引起左右心房房内激动传导时间和平均激动时间的延长较小,统计学不显著,较高浓度的普罗帕酮(≥1μmol/L)与雷诺嗪(≥10 μmol/L)均可显著延长房内激动传导时间和平均激动时间(与基础状态相比,P<0.05),但均不改变心房内激动传导模式.结论 应用新型96通道标测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心房内的异位激动点的位置,以及心房传导性与激动模式的改变,评价抗房颤药物对心房激动传导性的影响.
作者:黄思慧;梁玉芝;杨巧梅;卫晓红;任璐;吴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0岁.永存左侧上腔静脉,合并脊柱侧凸和后凸畸形导致的心脏逆钟向转位,经右锁骨下静脉植入双腔起搏器.在术中将导丝塑形,同时依靠心房壁的张力可以将心室电极在心房内形成8字型转折跨过三尖瓣环,送入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采用螺旋电极固定在右心耳的前端,以保证良好的起搏和感知功能.术中所有的参数符合要求,术后随访起搏器功能正常.
作者:翟茂材;姚露露;段嘉霖;杨晓云;林立;王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2例心耳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表现为无休止、难治性.电生理检查分别提示为右心耳及左心耳起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成功,术后无复发.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施海峰;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非MS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可能原因.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在本中心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收集其基线资料并随访复发情况.按照基线时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和非MS组,分析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及相关因素.结果 共107例纳入研究,其中男78例,女29例,阵发性房颤88例,持续性/永久性房颤19例.MS组34例,非MS组73例.与非MS组比较,MS组在男性比例、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服药史的比例等均显著高于非MS组;MS组左房前后径及持续性房颤比例显著大于非MS组.随访(12±5)个月,共有24例(22.4%)复发.MS组患者共有12例(35.2%)复发,显著高于非MS组16.4% (P=0.004),多因素分析发现MS是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28,P=0.021).进一步分析显示:MS组复发率高系左房前后径(P=0.003)与持续性房颤比例(P<0.001)明显高于非MS组所致.结论 对于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合并MS是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其本质与MS组左房前后径增大及持续性房颤所占比例较高有关.
作者:廉诚;刘雄涛;赵佩;曾迪;郑强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 比较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基线和随访3、6、9、12个月时SF-36健康调查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积分.结果 连续入选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2例(导管消融组),同时入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84例(药物治疗组),两组在基线时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导管消融组中分别有42.7%和37.8%存在抑郁和焦虑,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躯体和精神状态积分均下降且组间无差异.导管消融组术后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积分明显减小,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均<0.001.12个月时导管消融组72.0%维持窦性心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20%),P<0.001.除导管消融外,维持窦性心律和避免服用华法林是抑郁和焦虑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能够更好地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
作者:桑才华;陈珂;董建增;杜昕;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吴佳慧;刘小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报道3例Brugada综合征,1例Brugada波的心电图.3例Brugada综合征2例为Ⅰ型,1例为Ⅱ型.提高1或2肋描记V1~ V3导联可提高Ⅰ型Brugada综合征的检出率.
作者:许传勤;罗晓晖;罗道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长QT1型综合征(LQT1)患者的外显率较低,存在20%~ 40%静息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的隐匿性LQT1患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复极储备及特定的突变基因相关.隐匿性LQT1患者仍然具有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风险,需在临床中引起重视,对LQT1的家族成员进行必要的基因筛查,同时可根据其在运动或肾上腺素激发后表现出的QT间期矛盾性延长的特点帮助诊断.
作者:吴寸草;郭继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犬冠状静脉内植入左室导线作为操作模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大型犬10只,体重(40.0±2.9) Kg,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后通过右侧颈内静脉将左室长鞘送入冠状窦内,逆行造影,根据造影结果测量心大静脉和后静脉内径,选择这两个分支作为靶血管,分别植入左室电极,测量导线单双极阈值及膈神经刺激情况.结果 10只犬均成功找到了冠状窦进行了造影.犬左前斜25°成像更加接近人类左前斜45°成像效果,从手术开始到成功冠状静脉造影,手术时间(68.5±11.5) min,曝光时间(13.8±2.8) min.冠状窦口内径(7.94±3.40) mm,心大静脉宽内径(4.57±1.26) mm,心大静脉中段内径(1.84±0.48) mm,后静脉近端内径(2.36±0.97) mm.左室电极很容易送至靶静脉远端,撤鞘时脱位率为5%.心大静脉导线单极阈值(1.13±0.30)V,双极阈值(1.18±0.24) V;后静脉导线单极阈值(1.0±0.16)V,双极阈值(1.1±0.27)V.靶静脉为后静脉时2只犬输出小于5V时出现膈神经刺激.结论 大型犬冠状静脉内植入左室电极作为操作模型简单易行.
作者:秦胜梅;魏智;赵雪蓉;李云鹏;巩雪;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的形成原理及投影学说的数学本质;澄清导联转换的数学原理及导联理论的深远意义.方法 根据电偶学说与电势叠加原理,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出电偶极子的电势分布公式为:U=kpcosθ/2(k为介电常数,p为电偶向量,r为电偶中心到探查点的矢径,θ为p与r的夹角);定义(→a)=k/r2为导联向量,则电偶的电势分布公式变形为u=(→a)·(→p)=|(→a)|·|(→p)| cosθ,定义介电常数均匀一致的导联向量为投影轴(1/r2),则电偶电场中的电势为电偶向量在投影轴上的投影(pcosθ)再乘以投影轴的长度(1/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按照电偶的电势分布公式制作心电图的数学模型;以导联转换的原理制作常规12导联的三导与六导同步心电图数学模型.结果 《几何画板》制作的模拟心电图与实际记录的人体心电图十分相似,不仅证实了所谓的“向量投影学说”不过是对电偶电势分布公式的演绎(数形结合的产物),而且证实了导联向量和投影轴概念的正确性与导联轴概念的谬误性.根据爱氏定律(Ⅱ=Ⅰ+Ⅲ)成功模拟出了标准导联三导同步心电图模型;根据爱氏定律的推广[aVR=-21—(Ⅰ+Ⅱ)、aVL=Ⅰ-1/2Ⅱ、aVF=Ⅱ-1/2Ⅰ]成功模拟出了加压单极肢体导联三导同步心电图模型,说明额面六轴系统中只有2个原始导联(Ⅰ、Ⅱ),其余导联可以通过运算(导联转换)得到;利用导联轴与投影轴的内在几何关系,按照导联转换的原理成功模拟出胸导联六导同步心电图模型,提示现行横面六轴系统也可以进一步简化.结论 投影学说的数学本质是心电向量环与导联向量的点积,表述为投影学说:心电图是心电向量环在投影轴上的投影再乘以投影轴的长度;任何导联都在探查同一空间心电向量环,在投影学说里都可以用一条投影轴表示,不同投影轴之间的向量运算就是导联转换,导联转换可以由已知导联推导出未知导联,常规12导联还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
作者:景永明;向晋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否依靠其抗炎作用改善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电复律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入选持续性A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电复律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吡格列酮组接受吡格列酮或其他药物联用控制血糖,对照组采用非吡格列酮控制血糖.入选患者于电复律前和电复律后3个月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分别入选48例和49例患者.随访期内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2例(45.8%),24例(49.0%) AF复发(P=0.756),两组患者无AF复发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亦无明显差异(P=0.567).电复律术后3个月吡格列酮组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AF病程(RR 1.002,95% CI 1.003~1.061,P=0.037)和左房直径(RR 1.131,95% CI 1.029~1.242,P=0.010)是电复律术后AF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 吡格列酮可减轻持续性AF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电复律术后炎症水平,但其并不能减少随访期内的AF复发.
作者:顾俊;胡伟;宋芝萍;张大东;刘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房室结双径路慢径射频消融时大头局部靶图特点同出现结性心律及慢径阻断之间的关系,为消融时寻找有效的靶图提供一种客观量化的参考;方法 回顾150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慢径消融的电生理资料,分析放电时靶图A、V波的宽度、振幅比值、AV非1∶1比例的特点等因素与出现结性心律及慢径阻断的相关性;结果 总放电次数644次,放电出现结性心律组A波宽度为[(70.23±16.92)~(84.25±19.41)]ms,A、V波的振幅比值为(0.17±0.11)~(0.20±0.08),与未出现结性心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放电时结性心律的比例越高,消融成功率越高,但也亦出现AV非1∶1传导.AV非1∶1比例的形式以V多A少为主,占89.42%,高于A多V少.结论 放电时A波较宽,A、V波振幅呈现适当的比值时易出现结性心律,结性心律的数量占总心搏数量的比例越高,慢径消融的成功率越高.
作者:张晓锋;杜日映;邵玉玲;惠玲玲;刘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肾功能不全与房颤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也会改变某些生理机制,对凝血机制造成潜在的影响.多项实验及临床研究认为肾功能不全不仅增加房颤及房颤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而且增加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但并不能作为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初始小剂量,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并反复评价病人血栓及出血风险,及时谨慎的调整药物剂量将使病人受益.
作者:沈文;杨靓淇;黄晓;吴清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2岁,主因突发心慌不适2h入院,伴胸闷、气短.入院后尝试行食管调搏终止心动过速,心电图及食管内心电图提示心动过速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且室房逆传现象,室房逆传有全或无特征,说明室房逆传由旁道所致.经电复律终止室速后的心电图证实存在左侧旁道,经三维标测射频消融,证实本例为室速并旁道逆传.
作者:张录兴;左军;马文帅;郑强荪;李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室电极导线的位置是否影响再同步治疗疗效并不确定,其优化起搏部位尚有较多争议.目前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左右室电极导线之间的空间距离越远,电学距离越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越佳.
作者:于海波;梁延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寻找His束起搏(His-bundle pacing,HBP)用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除颤治疗(CRT或CRT-D)更好的起搏和感知配置,从而改善HBP用于CRT-D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6例成功植入His束起搏导线的CRT-D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即刻、1个月随访时通过改变起搏及感知配置,测量组合双极[HBP tip(Left Ventricular-tip,LV-tip)-RV-coil(Right Ventricular-coil)]与传统双极[HBPtip(LV-tip)—HBP-ring(LV-ring)]时的R波感知振幅、阈值及阻抗并通过公式计算HBP消除CLBBB阈值输出时(脉宽为0.5 ms)的输出能量、导线电流和导线电流密度.结果 在术中和术后即刻、1个月随访时,组合双极的感知幅度高于传统双极(P<0.05),阻抗、阈值均低于传统双极(P<0.05);组合双极在术中输出能量低于传统双极;术后即刻和1个月时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随访两种配置的阈值与术中比较保持稳定(P>0.05).结论 当HBP应用在CRT-D治疗时,通过改变不同的HBP(LV)起搏/感知配置发现组合双极比传统双极表现出更高的R波感知振幅,更低的起搏阈值和阻抗,并且不增加能量消耗.
作者:苏蓝;陈骁;吴圣杰;吴高俊;徐蕾;李海鹰;肖方毅;黄伟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房室隔起搏是近年来提出的心室电极特殊植入部位新概念.常规起搏模式易导致三尖瓣返流、双室电机械不同步及心室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而房室隔处心肌内起搏因其无需跨三尖瓣、较短的QRS波时限、较好的电机械同步性,可提高心室起搏依赖患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为此类患者提供更优化的心室起搏方案.随着该项技术临床证据的进一步完善,房室隔起搏将成为心律失常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祝万洁;邱春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家族性病窦综合征(FSSS)的发病情况及对其相关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通过分析FSSS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利用候选基因法寻找其可能致病基因.结果 此家系含有15名成员,其中有4例患者,均表现为30岁左右开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动过缓,逐渐表现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其中3例已安装起搏器,遗传家系图谱提示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能.SCN5A及HCN4的所有外显子及启动子区序列,未发现错义突变,仅发现SCN5A外显子17及HCN4外显子8的两个同义突变.结论 该家系可明确诊断为FSSS;系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能由其它一个或多个新的基因突变引起.
作者:熊梦婷;李海玲;庄剑辉;沈建颖;李宪凯;彭文辉;徐亚伟;唐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患者女,58岁,2年前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室起搏导线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导线.因症状再发2周入院检查,心电图显示心室起搏失夺获,RR长间歇9 s,心脏起搏程控显示心室起搏阈值显著升高,X线胸片显示心室导线锁骨下断裂,在更换新的导线和起搏器后,采用射频消融导管及圈套器等配合,从下腔静脉途径顺利将断裂导线拔除.
作者:樊济海;巢胜吾;顾秀莲;潘瑞麟;李博;王玲;王丽娜;陈涛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