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凝状态的疗效观察

谭知零;史钰芳;刘军;舒承福;胡东芳;汪长华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高血压病, 阵发性心房颤动,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内径(LAD)、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62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基础上,随机加用阿司匹林或阿托伐他汀,分为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LAD、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观察阿托伐他汀对LAD及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影响.结果 阿司匹林组治疗后FIB、ESR及Hct较治疗前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组及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LAD、CRP、LDL-C、DD、FIB、ESR及Hct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在降低DD、FIB、ESR及Hct方面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阿托伐他汀在降低LAD、CRP及LDL-C方面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在降低DD、FIB、ESR及Hct方面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LAD、CRP水平,改善血栓形成前状态.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风湿性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HCN2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肌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2(HCN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取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38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两组,房颤组(n=21),窦性心律组(n=17),术中取右心耳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心房肌HCN2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左右房内径的关系.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心房肌HCN2mRNA表达增加[(0.613±0.179) vs (0.439±0.158),P<0.01],其蛋白表达亦增加[(0.431±0.195) vs (0.225±0.121),P<0.01],但其表达与左右房内径无相关关系.结论 风心病房颤患者心房肌HCN2基因表达上调.

    作者:孙宇;刘文洲;冯旭;钱俊;赵春鹤;周华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律植入装置的再利用

    心律置入装置(CRMD)再利用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未,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及CRMD适应证扩展,CRMD再利用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就全球资源分布不一而言,CRMD再利用有其合理性.再利用装置来源有①取出的已故患者的装置;②升级后取出的装置;③感染装置取出后的再植入.大量研究证实CRMD再利用是安全的,但存在相关规范化、法律、伦理等问题.

    作者:段江波;李学斌;郭继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射频消融术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影响

    目的 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射频消融术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PVCs)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纳入40例特发性频发PVC患者.40例患者均选择接受射频消融手术.对40例患者进行基线的普通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3个月后行随访检查.结果 40例患者中,32例手术成功,8例失败.手术成功的32例患者术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较术前均未见显著改变(P>0.05),而左室短轴应变、左室圆轴应变及左室长轴应变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能够改善频发PVC患者早期隐匿的左室功能损害.

    作者:聂建明;任学军;李腾飞;张烨;陈娇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诊心律失常治疗进展概况

    急诊心律失常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其处理需要兼顾心律失常本身,并考虑基础疾病以及诱发因素,处理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系.药物治疗进展表现为一些新药的问世:维纳卡兰、尼非卡兰、决奈达隆、依布利特、吡西卡尼、伊伐布雷定,各有应用指证.非药物治疗进展包括完全皮下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经皮置入式血管内除颤器、腔内无导线起搏器,以及心外膜消融、3-Tesla实时磁共振成像指导下电解剖标测和消融.

    作者:洪燕;胡金柱;洪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电极拔除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1958年世界植入首例起搏器;1967年成功经股静脉拔除断裂的右心导管;1969年尝试徒手牵引拔除心内膜起搏电极,此后发展为重力牵引方法拔除.随着起搏器的广泛应用,需拔除电极增多,发展了反推力拔除技术,主要工具为锁定钢丝、机械鞘、下腔回收装置;进入90年代之后又发明了一些新的器械;Evolution机械鞘、激光鞘、新型下腔回收装置(眼镜蛇抓捕器).现世界上已制定拔除规则共识,我国起步晚,但单中心已接近世界水平.

    作者:田轶伦;李学斌;王龙;李鼎;段江波;昃峰;郭继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国内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拔除的概况

    对国内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拔除的文献进行归纳或总结.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有①感染;②电极导线断裂脱入心腔引起心律失常;③穿破心肌的电极导线;④精神症状;⑤体内多根电极导线.电极导线拔除的方法有①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②直接牵引法或加其他辅助措施;③机械扩张鞘;④体外循环下手术拔除;⑤杂交手术.拔除的电极导线主要为右室、右房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与电极导线植入的时间呈反向关系.拔除的并发症主要为心包压塞,与心房电极导线的拔除相关.还有肺栓塞、三尖瓣撕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电极导线拔除的关键点为电极导线的头端与心肌的分离,以及电极导线体与血管或组织结构粘连的分离.因此,只要措施恰当,拔除则是安全、有效的,否则,并发症是致命的.

    作者:丁世芳;向晋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Survivin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1.5与Kv2.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Survivin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电压门控钾通道(Kv)亚型Kv1.5、Kv2.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缺氧4周组(H组)、缺氧+给药YM155(小分子Survivin拮抗剂,HY组)组,每组6只.H组及HY组制作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m Blot方法,观察Kv1.5、Kv2.1在三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过4周缺氧后,H组Kv1.5、Kv2.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降低.HY组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接近于C组(P均>0.05).在肺内小动脉上,H组Kv1.5、Kv2.1蛋白的表达要明显低于C组(P<0.05),而HY组与C组表达水平接近(P>0.05).结论 Survivin可以降低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Kv1.5与Kv2.1的表达水平.

    作者:刘波;张帅;李泱;张波;樊再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锁骨下静脉与腋静脉途径植入心脏起搏电极的比较

    目的 评价经腋静脉途径穿刺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比较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常规组)和经腋静脉途径(非常规组)穿刺植入电极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X光曝光时间等.结果 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相似(P>0.05);非常规组穿刺并发症少于常规组(0.36% vs 1.81%,P<0.05),但非常规组X光曝光时间要明显长于常规组[(83.51-±29.09)s vs (10.72±30.47)s,P<0.05)].结论 经腋静脉途径穿刺植入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有效,安全性好,但其X光曝光时间有所增加.

    作者:邓晓奇;刘兴斌;刘汉雄;蔡琳;李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窦房结功能的纵向分离合并房性逸搏一例

    患者男性,57岁,因胸闷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发现有“竖条状”图形反复间歇出现,逆向出1h的t-RR散点图及1h的Lorenz-RR散点图,发现具有窦房结功能纵向分离和房性逸搏特征的散点图形特征,再逆向出片段心电图证实为窦房结纵向分离合并房性逸搏.

    作者:徐红梅;向晋涛;李晓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Lorenz-RR散点图及其逆向技术在复杂心律失常分析中的应用

    Lorenz-RR散点图(简称Lorenz图)是分析心脏节律的一种非线性技术方法,适合于快速分析海量的动态心电图数据;Lorenz图的逆向技术是通过点击Lorenz图上的特定散点,逆向追踪相关的心电图片断,从而实现Lorenz图与动态心电图的互动,便于破解各种复杂Lorenz图的形成原理,从而使快速分析复杂动态心电图成为可能.

    作者:相晓军;景永明;向晋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左侧房室旁道消融过程中伴发的二尖瓣峡部阻滞

    目的 评估房室旁道消融过程中二尖瓣峡部阻滞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电生理特性.方法 以2003年7月至2011年1月本中心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左侧房室旁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旁道分布特点、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成功率及术中峡部阻滞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类型峡部阻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 在402例患者中共有8例出现峡部阻滞现象(2.0%).峡部阻滞多数出现于左侧游离壁旁道消融过程(87.5%);多于房间隔穿刺法消融术中出现(87.5%);其手术时间更长[(213.6±36.5) min vs (76.4±23.5) min,P<0.05],更可能是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患者(62.5%vs 1.5%,P<0.05).术中峡部阻滞时可出现冠状窦电极VA间期延长或心房激动顺序改变,但局部His束电极上VA间期及心动过速周长不变;旁道附近的VA间期不变.结论 左侧旁道消融过程中可伴发二尖瓣峡部阻滞,并有其相应电生理特性.

    作者:郭晋村;黄卫斌;陈超;万发银;周法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采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状况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采用冷冻能量隔离肺静脉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使用的冷冻剂为N20,目前使用的有23和28 mm直径的两种球囊.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较高,如早期房颤复发,再次消融可显著减少晚期成功率.第二代球囊的成功率显著高于第一代的,但隔神经瘫痪及食道的损伤可能性也较高.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隔神经瘫痪.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窦房结功能的纵向分离合并频发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在心电图上,窦房结功能的纵向分离表现为2个频率范围的窦性心律,其频率范围不重叠;二度Ⅱ型窦房阻滞时,长的RR间期近似于短RR间期的2倍.如果窦房结功能的纵向分离合并频发二度Ⅱ型窦房阻滞时,则心电图会出现三种RR间期,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会分成三层水平的散点,而在二维坐标系中Lorenz-RR间期散点图则表现为沿45°线上分布的3个散点集团块,因为有二度Ⅱ型窦房阻滞,故有1个散点集团块在二维坐标系中的位置是另1个散点集团块的2倍,分布于45°线两侧的散点集团块则是这3个散点集团块节律(RR间期)交替时发生的散点集.如图1.

    作者:刘鸣;吕航;向晋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microRNA:心房颤动中心房重构的调控者

    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可参与生物过程中转录后水平基因表达的调控.近年来,有关于microRNA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中心房组织重构与电重构的调控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已有研究表明miR-21、miR-29、miR-133、miR-30、miR-590等可参与房颤过程中心房间质纤维化的调控,而miR-1、miR-26、miR-328、miR-499等被发现与房颤过程中内向整流钾通道、L型钙通道,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等多种离子通道重构有关.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房颤中心房重构的分子调控机制的认识,为房颤机制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前景.诚然,对于房颤中microRNA的确切调控机制以及基于microRNA的干预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作者:张运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钝性分离囊袋纤维网格对心脏起搏器更换术患者囊袋出血和感染的影响

    目的 通过探讨不同时期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更换起搏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起搏器更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0年间167例更换起搏器时局部囊袋处理方法的变化,即2008年以前原囊袋内周围形成的纤维网格不予以分开,仅在囊袋上部切口附近分离皮肤及组织,形成大小适中的囊袋;2008年以后尽量将原囊袋中形成的纤维网格分开,适当扩大原囊袋,并加强术后囊袋管理;同时观察起搏器更换术后囊袋感染和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 167例更换起搏器患者,均为起搏器电池耗竭;其中2008年1月以前更换者为77例,2008年1月以后更换者为90例.2个时间段,与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相关的患者和植入因素无显著不同,与2008年以前相比,2008年以后行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6.7% vs 27.3%,P<0.01),其中局部囊袋血肿10例(5.9%),8例(80%)为2008年以前更换,局部囊袋感染17例(10.2%),13例(76.5%)为2008年以前更换.结论 起搏器更换术中将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原囊袋周围钝性分开的处理方法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

    作者:彭晖;马文英;沈璐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律植入装置相关的静脉狭窄

    心律植入装置相关静脉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约为23% ~ 64%,血管完全闭塞发生率约为5%~25%;与双线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相比,单线圈ICD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低(44% vs 8%);感染增加静脉狭窄的风险.相关静脉狭窄可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超声、造影、CT和磁共振)诊断.治疗可采取①抗凝及溶栓治疗;②静脉成形术;外科;钝性纤维切割技术.

    作者:昃峰;李学斌;郭继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J点抬高的发生率及分布特点

    目的 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J点抬高(J波)的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方法 由北京7家三级甲等医院入选345例HCM患者为HCM组,根据有无J波又分为J波组与非J波组.对照组按照1:2比例入选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690例健康者.采集所有入选者静息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J波定义为在下壁(Ⅱ、Ⅲ和aVF)、侧壁(V4~V6导联)或高侧壁(Ⅰ和aVL)连续2个及以上导联出现J点较基线抬高≥0.1 mV.J波的分布分为:①局部,J波在下壁、侧壁或高侧壁任一区域的相应导联出现;②多区域,在下壁、侧壁或高侧壁任意两个区域的相应导联出现;③普遍存在,在下壁、侧壁和高侧壁均有J波.结果 健康对照人群J波检出率为7.1% (49/690),HCM组J波检出率为11.6% (40/345)(P=0.043).J波主要呈局部分布,HCM组高侧壁导联J波的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1.7% vs0.3%,P=0.O19).结论 HCM患者J波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HCM患者高侧壁导联J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

    作者:李艳兵;毛俊;闫倩;刘霄燕;谭琛;田颖;王吉云;吴永全;曾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肌电干扰导致起搏方式多样化一例

    患者女性,69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Vitatron T70 DR起搏器.术后随访发现因肌电干扰导致起搏方式多样化.此外,Vitatron独有的逐跳模式转换和心房同步起搏的算法也参与了术后起搏心电图多样化的形成.

    作者:陈为君;宿燕岗;林靖宇;张新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律植入装置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16例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59±1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5例(93.8%),血培养阳性12例(75.0%),其中表皮葡球菌4例(25.0%)为常见病原菌.16例经胸超声检查均发现赘生物.9例在经静脉途径移除心律植入装置基础上给予抗感染治疗,7例在外科开胸直视手术下移除心律植入装置的基础上给予抗感染治疗,1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为常见病原菌.完全移除感染装置是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基石.

    作者:方勇;李学斌;刘刚;王龙;李鼎;张萍;郭继鸿;朱天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血栓栓塞评估的新视点:器械检查应用进展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公式CHADS2和CHA2 DS2-VASc评分,被广泛应用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抗凝治疗前的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公式存在不足.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经胸超声心动图(rTTE)、CT、MRI等器械检查已被用于诊断和预测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并指导抗凝治疗.TEE检查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左房异常、复杂的主动脉斑块.TTE检查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大小、二尖瓣环速度、左房应变和应变率、左室质量指数.CT、MRI可用于辨识左心耳血栓、主动脉斑块等.

    作者:任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