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导航技术结合CARTO指导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一例

张凤祥;杨兵;陈红武;居维竹;陈明龙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磁导航, 三维标测, 导管消融
摘要:患者男性,41岁,因心悸反复发作3年加重1月,心电图提示持续性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采用磁导航技术结合CARTO三维标测系统,先构建左房几何三维模型,行双侧肺静脉消融至电学隔离,而后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随后电复律恢复成窦性节律,验证肺静脉电位未恢复,三尖瓣峡部线双向阻滞.术后随访2.5年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发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离体猪心双极射频消融的多参数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条件下多参数双极射频消融在离体猪心上形成的消融灶的形态大小,评价双极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在消融功率30 W和消融温度60℃时,多参数条件(间距12~17 mm、时间20 ~90 s、灌注0和1 000 ml/h)分别进行组合,把离体猪心(共96个,每个组合消融6次)置于水浴37℃的Langendorff心脏离体灌注体系中,使用4 mm的大头双极消融电极在心室心外膜进行消融,测定交汇消融灶的长度、深度、连接率和爆破率.结果 时间增加,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都增加;间距增加,长度增加,深度、连接率、爆破率下降;有灌注时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增加.12 mm、20 s有灌注时有效性和安全性好,长度均值为22.17±1.86 mm,深度均值为3.50±0.63 mm,连接率100%,爆破率0%.结论 30 W、60℃时双极消融可以在电极间距12 mm、20 s、有灌注(1000ml/h)时形成稳定的连续损伤.

    作者:陈颖敏;李敏;徐瑾;罗章源;张文赞;秦永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基因编码的起搏通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异源表达在卵母细胞上的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CN)2、4阻断的电药理学特性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人HCN2、4的mRNA显微注射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后,利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呈浓度依赖性阻滞表达在爪蟾卵母细胞上HCN2、4通道,药物半量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12±0.05 mg/ml和0.25±0.01 mg/ml.银杏叶提取物对HCN2、4通道阻断的阻断作用是不可逆的,经过15 ~ 20 min药物洗脱,阻滞的HCN电流部分并没有完全恢复到对照水平,只能恢复大约55% ~75%.在-110 mV时银杏叶提取物对激活时间常数的值明显增大,对HCN2通道从504.6±39.8 ms(n=8)增为588.4±21.7 ms(0.03 mg/ml,n=8,P<0.05),1176.4±57.3 ms(0.3 mg/ml,n=8,P<0.05);对HCN4通道从1330.5±59.8 ms (n=8)增为1973.1 ±83.6 ms(0.03 mg/ml,n=8,P<0.05),而银杏叶提取物对HCN电流的去激活时间常数并未明显改变.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以浓度依赖性方式不可逆的作用于HCN2、4通道,且对HCN4通道的抑制作用强于HCN2通道,减慢了通道的激活动力学,而对通道的去激活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唐艳红;陈卉;陈勇军;吴攀;王丹丹;余太辉;黄从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时损伤电流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 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结果 一共尝试66次,59次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7次旋后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稳定且阈值良好时,55例(93.2%)在旋后1 min有COI,54例(91.5%)在旋后5 min有COI,50例(84.7%)旋后10 min仍有COI.而旋后1 min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时,旋后1min均无COI (P<0.001),ST80均≤0 mV(P<0.001).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螺旋旋出后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时,旋后1 min可见到明显COI,并可持续10 min以上,而电极导线急性脱位或阈值较高时,旋后1 min无COI或ST80≤0 mV.

    作者:徐勋龙;宿燕岗;王帅;葛均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对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

    60例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为房室间期搜索(Search AV)组(n=27)和非Search AV组(n=33).术后6个月Search AV组较非Search AV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减少,房颤负荷降低.术后1年Search AV组房颤负荷仍低于非Search AV组.术后6个月及1年非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与房颤负荷正相关(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Search AV功能可明显减少心室起搏比例,降低房颤负荷,减少房颤发生.

    作者:秦景梅;许洁;郑伟;史孝玲;侯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磁导航技术结合CARTO指导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一例

    患者男性,41岁,因心悸反复发作3年加重1月,心电图提示持续性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采用磁导航技术结合CARTO三维标测系统,先构建左房几何三维模型,行双侧肺静脉消融至电学隔离,而后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随后电复律恢复成窦性节律,验证肺静脉电位未恢复,三尖瓣峡部线双向阻滞.术后随访2.5年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发生.

    作者:张凤祥;杨兵;陈红武;居维竹;陈明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室起搏管理的原理与心电图图例分析

    心室起搏管理是以心房为基础的双腔起搏模式,抛弃了传统双腔起搏模式固有存在的心房和心室事件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小化心室起搏策略的一种新功能,可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心电图现象.

    作者:张常莹;郑杰;刘晓宇;李库林;王如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度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中度收缩性心力衰竭伴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将11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0.30 ~ 0.50之间的心衰患者分为NSVT组(n=50)和无NSVT组(n=69),统计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心脏超声指标、临床生化指标、心电图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SVT与上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NSVT组比较,NSVT组患糖尿病者比例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大、LVEF低,肌钙蛋白Ⅰ(TnI)、B型脑钠肽(BNP)及糖化血红蛋白(糖化HGB)高,QRS波时限长(P均<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TnI、糖化HGB及QRS波时限与NSVT发生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对于中度收缩性心力衰竭伴发NSVT的患者,NSVT的发生与心功能状态、糖化HGB及QRS波时限相关.

    作者:陈治松;徐文俊;于泓;蒋金法;顾剑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起搏电极的观察

    42例具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患者,21例(A组)安置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电极(百多力setrox S 60);21例安置进口起搏器,匹配相同的电极.术中、术后2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P/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起搏器能较好匹配进口主动电极,起搏参数良好.

    作者:彭勇;王军贤;孟天宇;刘国楼;董俊青;王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肺动脉压力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肺动脉收缩压(PASP)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107例接受CRT手术的患者,根据其术前PASP测值分为三组:轻度组(PASP<50 mmHg),中度组(50 mmHg≤PASP<70 mmHg),重度组(PASP≥70 mmHg).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等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三组CRT有效性,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估术前PASP对CRT有效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CRT术后6月,轻度组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重度组(P<0.05);轻度组左室射血分数的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的缩小亦显著优于另2组(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CRT有效率有显著差异(64.3% vs 50%vs 26.7%,P=0.028).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0.653±0.053(P<0.01).以PASP<55 mmHg预测CRT有效的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53.1%.结论 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CRT疗效显著低于轻度肺动脉高压者,术前PASP对CRT反应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汪菁峰;秦胜梅;宿燕岗;崔洁;柏瑾;王蔚;葛均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应用3830电极导线于巨大心房并三尖瓣重度返流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0年,再发伴头晕3个月,咳嗽3天”入院,根据心电图及彩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3级;肺部感染.于第4天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由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改用美敦力公司的SelectSecure3830电极导线方成功定位于右室低位间隔部并植入.对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3830电极不失为一较好选择.

    作者:邓宇晓;王梦洪;彭景添;彭小平;易达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钾血症致未显窦性P波的窦性节律伴全传导系统障碍一例

    患婴女性,分娩后窒息、行复苏术抢救.临床诊断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高钾血症.首诊心电图示:未见明确P波,QRS波增宽畸形,胸导联见T波高耸,双肢对称.治疗后复查心电图恢复P波可见,且呈文氏规律下传心室,QRS波畸形较前减轻,综合前后两次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窦室传导,全传导系统传导障碍.

    作者:齐治平;王泽元;耿成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与心脏生物起搏研究

    生物起搏是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基因转染等相关技术,对受损的心脏起搏点或发生传导障碍的特殊传导系统组织进行修复或替代,使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得以恢复.纵观心脏生物起搏研究历程,主要经历了“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及基因-细胞联合治疗”三个阶段.其中将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作为目的基因进行“基因-细胞联合治疗”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作者:魏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73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拟植入VVI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作者:刘豪;胡昌兴;徐广马;林英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76例无症状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特征与起源分析

    目的 借鉴心内电生理诊断无症状室性早搏(PVCs)的12导联心电图起源定位特征,分析健康中青年人群无症状PVCs的心电图定位分类,探讨无症状PVCs起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在本院门诊体检的年龄小于40岁的健康人群中276例无症状PVCs患者,采集12导联静息心电图,按照右室流出道、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根部以及分支来源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类.结果 276例无症状性PVCs,男女比例分别为88(31.9%)、188 (68.1%),男女比率为0.47;右室流出道、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根部以及分支来源PVCs所占比例分别39.9%,16.3%,19.6%,10.9%,13.4%;总计来源于右室的比例为56.2%,来源于左室比例为43.8%;三尖瓣与分支来源的PVCs男女比例相近,二尖瓣与主动脉根部来源的PVCs女性比例大于男性.结论 在健康中青年人群,无症状PVCs右室来源多于左室,女性多于男性.

    作者:侯月梅;沈军辉;李磊;赵枫萍;徐醇芳;张小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在预防肥厚型心肌病猝死方面的作用

    多项研究显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限于昂贵的费用及植入后的相关并发症,目前的危险分层的策略还有待不断改进,以使ICD在挽救更多生命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费用-效益比.

    作者:陈旭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68例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2包/次,3次/日,儿童酌情减量,4周为一疗程.用药前及用药4周时分别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心率、PR间期、QT间期、ST段及24 h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改变.结果:稳心颗粒可明显缓解心悸等临床症状,治疗至4周时,67例中56例(83.6%)24 h室早个数较治疗前减少.该药对心率、PR间期、大QT间期、大QTc无明显影响(P>0.05),可改善HRV.结论:稳心颗粒对室早疗效确切,且可改善HRV.

    作者:苏丹;牛小麟;宋安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显示房室结双径传导伴快径QRS波脱漏一例

    1例女性患者,73岁,因胸闷就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P波有规律发生,QRS(R)波之前均有P波,有2种PR间期,一种PR间期正常;另一种PR间期突然延长,呈现反文氏现象;如P波落在上-R波的T波之上,则发生QRS波脱漏.诊断:房室结双径伴快径QRS波脱漏.

    作者:李晓清;向晋涛;陈元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直立倾斜试验中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50例

    本院近15年行直立倾斜试验5020例,其中50例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混合型占88% (44/50),心脏抑制型占12% (6/50).50例中25例发生心脏停搏,长停搏20.6 s,12例次需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其它患者放平倾斜床或注射阿托品后,心率、血压自行恢复,结论:倾斜试验是一项比较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的临床检查.

    作者:杨剑雪;陈元秀;周纪宁;王芳;哈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脏肌成纤维细胞与心肌细胞偶联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心肌组织中数量多的是成纤维细胞,此类细胞可以合成和维持细胞外基质,具有自分泌和旁分泌功能,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发生各种原因的心肌损害时,成纤维细胞增生、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增加细胞外基质沉积,导致心脏纤维化.以往研究认为心肌纤维化致心律失常的成因与增生的胶原纤维束破坏心肌细胞间连接,导致传导减慢或产生不连续性传导有关.但近年研究发现心脏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与心肌细胞之间可形成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由于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静息膜电位水平不同,两类细胞间形成的电偶联可降低心肌细胞除极速率和电活动传导速度.缝隙连接电流还直接参与心肌细胞早期后除极和动作电位时程电交替的发生;而肌成纤维细胞的紧张性收缩活动可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作用于心肌细胞的机械牵张敏感性离子通道,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

    作者:熊英;杨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Wistar大鼠乳鼠与成年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与性质鉴定

    目的 探索和优化稳定的适于电生理实验研究的乳鼠及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分离方法.方法 切碎乳鼠心室肌,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2h纯化心室肌细胞,台盼蓝染色判定心肌细胞活力,体外培养48h后分别行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鉴定,微电极阵列记录细胞搏动频率和场电位.采用Langendorff灌流成年大鼠心脏,主动脉逆行插管,胶原酶Ⅱ反复灌流消化约30 min,无钙台氏液冲洗心脏5 min,剪下心室肌组织,台氏液中室温下剪碎,吹打,孵育5 min后,用200目筛网过滤,将细胞悬液用逐步复钙法复钙后,室温静置1h,用于膜片钳记录.结果 经4~.6次消化后,乳鼠心室组织消化完全,细胞存活率大于8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多角形.12 h有少部分细胞搏动,48 h细胞交织成网,搏动呈同步性,搏动频率30 ~ 80次/分.α-辅肌动蛋白(α-actin)经免疫组化检测,纯度达96%.Langendorff灌流酶解法可获得形态呈杆状、横纹清晰、膜周边光滑完整、立体感强的单个成年鼠心肌细胞,存活率85%,复钙后存活率50%,可用于膜片钳记录.结论 采用本方法可以获得高产量与高质量的用于电生理检测的心室肌细胞.

    作者:郭玉君;范平;张玲;孙娟;宋建国;侯月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