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方;刘泳廷;郑冲
目的 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前期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3年6-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吉林省抽取的4 168名≥18周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吉林省4 168名成年居民中,糖尿病前期患者1 162例,患病率为27.8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高血压、腹型肥胖、总胆固醇(TC)过低、甘油三酯(TG)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均为吉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前期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吉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较高,年龄较大、高血压、腹型肥胖、TC和TG较高以及HDL-C较低者是重点干预人群.
作者:张扬;王明杰;刘鑫;邵双双;王燕;王晓伟;孙平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非机动车骑行者对非机动车相关交通问题的态度,以及相关危险行为情况.方法 2016年10月,随机抽取上海市7个非中心城区,使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其中11个镇,再以小的楼组单位为间距,采用PPS抽样法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1 244名非机动车骑行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基本人口学信息、驾驶非机动车出行基本情况、自报驾驶非机动车危险行为情况,并对6项驾驶非机动车危险行为的危险程度进行判断.结果 被调查的非机动车骑行者中,电动自行车和助动车骑行者共878人(71.8%),自行车骑行者345人(28.2%).6项相关危险行为中,94.4%助动车骑行者和93.2%的自行车骑行者认为“闯红灯”危险程度高,仅有56.1%的助动车骑行者和64.9%的自行车骑行者认为“夜间骑自行车未佩戴反光条”危险程度较高和很高.相比自行车骑行者,助动车骑行者对危险行为的危险程度认知较差,特别是对夜间骑行时未佩戴反光条、骑行时不佩戴头盔和加装遮阳伞的危险程度认知不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过去一个月内,74.4%的自行车骑行者和43.6%的助动车骑行者自报驾驶时从未佩戴头盔,是发生率高的一项危险行为.除此之外,助动车骑行者自报危险行为发生率普遍高于自行车骑行者,特别是机动车道上行驶(38.2%)和闯红灯(23.9%)两项危险行为(P均< 0.05).结论 非机动车骑行者对驾驶非机动车危险行为的认知有限,并且有相当比例的自报危险行为发生.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骑行者对非机动车相关交通问题的态度和危险行为表现有差异,应展开有针对性的干预.
作者:陈瑶;王书梅;孙晔;叶周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产妇体重滞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体重改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7月-2017年6月,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待分娩孕妇635人,于产后6个月进行追踪调查,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情况、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和产后6个月体重.结果 635名纳入研究的孕妇中,产后6个月随访到的有效人数为495人,应答率为77.95%.研究对象产前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0.27±2.28)kg/cm2,分娩后6个月平均BMI为(23.12±2.74)kg/cm2,平均体重滞留为(2.68±2.48)kg.超重和肥胖妇女比率由产前的16.36%到产后6个月的24.65%.295名(59.6%)研究对象超过了美国医学研究会(IOM) 2009年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至少1 kg,104名(21.01%)研究对象超过标准5kg.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本地区产妇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为孕期增重、产后抑郁症患病情况和孕前BMI.结论 怀孕期间以及产后6个月内需要进行体重管理以及心理卫生干预,以减少肥胖和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杨建洲;陈云霞;宋雯霞;俎晓霞;WenShi Wu;王昕;郑建中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究瘦素基因(LEP)启动子区第2548位核苷酸G>A变异及相关因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联性,分析基因与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对NAFLD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NAFLD患者200例作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技术(HRM)作基因分型并对结果进行测序验证;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基因多态性与NAFLD关联性;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AFLD发生的相关因素;利用叉生分析对基因-相关因素交互作用进行探讨.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及其他因素后NAFLD危险因素为血清总胆固醇(OR=1.609,95%CI=1.104~2.347)、瘦素(leptin)水平(OR=1.510,95%CI=1.025 ~ 2.224)、高血糖(OR =2.381,95%CI=1.182 ~ 4.797)、吸烟(OR=1.717,95%CI=1.074~ 2.748);坚持锻炼是NAFLD发生的保护因素(OR=0.666,95%CI=0.461 ~ 0.961).叉生分析结果显示,携带AA基因型的血清高leptin水平者(OR=2.247,95%CI=1.349~ 3.743)及携带AA基因型的高血糖者(OR=4.202,95%CI=1.810 ~ 9.755)发病风险均明显增加,具有正向交互作用(P<0.01).结论 血清高leptin水平以及LEP G2548A位点AA基因型、A等位基因可能是NAFLD的易感因素,基因多态性与血糖及血清leptin水平交互作用增加了NAFLD发病风险.
作者:何洁;郭小榕;陈静;赖圳宾;彭东旭;江尧;苏艳华;赵本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红托竹荪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红托竹荪按0.02 mL/g对小鼠连续灌胃30d,在第20天开始对环磷酰胺组、红托竹荪低、中、高剂量组(5、10、15 g/kg)小鼠腹腔注射50 mg/kg环磷酰胺,连续3d,同时各剂量红托竹荪组继续进行红托竹荪灌胃.禁食24h后称重,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脾脏和胸腺.测定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环磷酰胺组小鼠体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无明显变化;与环磷酰胺组比较,高剂量红托竹荪组小鼠体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环磷酰胺组小鼠血清中IL-12、IL-4和IFN-γ含量[分别为(18.12±3.55)、(10.19+2.29)、(12.73±2.79)ng/m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环磷酰胺组比较,中、高剂量红托竹荪组小鼠血清中IL-12、IL-4和IFN-γ含量[分别为(32.58±3.95)、(17.81±4.23)、(22.58±3.76)和(31.73±4.30)、(23.50±1.66)、(25.27±3.86)ng/mL]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托竹荪可以促进IL-12、IL-4和IFN-γ表达,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叶建方;刘泳廷;郑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在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4年11月-2015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5个地区共20 747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使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文版(BWAQ-RC)、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农村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和心理韧性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共20 747人,平均年龄(13.71±2.51)岁,留守儿童5 483人,占26.4%,非留守儿童15 264人,占73.6%.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留守儿童中攻击行为阳性检出者1 525人,占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总分,人际协助、情绪控制、家庭支持3个维度得分低于无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目标专注维度得分高于无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主要照料人父或母、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是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主要照料人管教方式为溺爱、粗暴、变化无常是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农村在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可能对农村留守儿童攻击行为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春侠;张艳梅;余毅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孕期心理等因素对陕西省出生缺陷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方式及作用大小.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陕西省30个区县2010-2013年间曾怀孕且怀孕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26 167人进行调查,根据以往研究结论和经验建立假设理论模型,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孕期心理因素对出生缺陷的影响.结果 陕西省2010-2013年间曾怀孕且怀孕结局明确的26 167名育龄妇女中,出生缺陷总患病率为1.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1.40%,其中农村和城镇患病率分别为2.00%、1.23%,农村高于城镇(x2=15.343,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心理因素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具有直接的负性作用,其作用占7.3%(路径系数为0.073,P<0.05).结论 陕西省出生缺陷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农村地区高于城镇.孕期不良心理状态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对出生缺陷产生直接的负性作用.
作者:刘蓉;窦海达;陈方尧;赵豆豆;郭乐倩;王红丽;毕育学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PM2.5激活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 Foxp3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设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M2.5组(300 μtg/mL)、5-AzaC组(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0 μrnol/L)、TSA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0.2 μrnol/L)、PM2.5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BEAS2B细胞中Foxp3、HOXA1和HOXA2基因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Dnmts相关蛋白表达,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PCR)检测DNA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M2.5处理的BEAS2B细胞Foxp3表达量上升1.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nmt1和Dnmt3b表达量分别下降0.51和0.38倍,Dnmt3a上升1.51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5-AzaC或TSA处理后,Foxp3表达量分别上升1.61和1.2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伴随Foxp3启动子区DNA低甲基化及Dnmt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2.5可能通过抑制Dnmt1表达激活Foxp3表达.
作者:凌晓璇;张晓晴;叶晓冰;刘嘉贤;温赛娴;陈振发;孔翠玉;黄威;黄诗荐;岳振虎;吴丽玉;肖圆圆;刘林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1-2015年报告的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或接触史有母亲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且现住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用Kaplan-Mel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40例,中位观察时间为2.39人年,死亡207例,死亡率为7.79/100人年.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治疗情况与研究对象死亡有统计学关联.经控制混杂因素后,首次CD4细胞计数为500~351个/μL、350~200个/μL、<200个/μL的死亡风险是> 500个/μL的1.72倍、2.64倍和3.74倍;来源于医院就诊检测的死亡风险是检测咨询的2.13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62倍,2者的生存率曲线分布有统计学意义(x2=386.705,P<0.001).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艾滋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尚存在较大空间,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和治疗情况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作者:周信娟;沈智勇;阮玉华;孟琴;刘玄华;吴秀玲;黄精华;朱秋映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近年来,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食物过敏通常会导致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食物过敏防治的主要方法是食物回避,但毫无针对性的食物回避有可能提高儿童发生食物过敏的风险,并且容易使儿童发生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帮助孕妇和婴幼儿更科学合理地预防食物过敏,根据不同的食物调整日常饮食结构,我们总结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营养状况对婴幼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影响,为孕妇妊娠期饮食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这对将来婴幼儿人群食物过敏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食物过敏防治措施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作者:吕帆;周催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采用不同模式对北京市适龄妇女进行宫颈癌免费筛查结果.方法 在2014年12月-2015年3月北京市接受宫颈癌免费筛查的182 119例35~64岁妇女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采用联合筛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初筛以及细胞学初筛方法筛查宫颈癌,使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结果 在35~ 64岁妇女中进行的免费宫颈癌筛查结果显示,联合筛查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高,为505.9/10万,高于HPV初筛的334.6/10万及细胞学初筛的246.3/10万,不同模式宫颈癌检出率和早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筛查的初筛阳性率为8.5%,显著高于HPV初筛及细胞学初筛.高危型HPV检出阳性率为7.4%,其中HPV16型检出率为0.53%,HPV18型检出率为0.15%.结论 初筛手段中增加HPV检测具有可行性.
作者:沈洁;高丽丽;张月;韩历丽;简伟研;李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TPL)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表达影响及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TPL(12.5、25.0、50.0和100.0 nmol/L)处理携带野生型BRCA1基因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BRCA1、ATM(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和ATR(ATM and Rad3-related)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RCA1、ATM、ATR蛋白及BRCA1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TPL处理后,MDA-MB-468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TPL 12.5、25.0、50.0、100.0 nmol/L剂量组MDA-MB-468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3.3%、32.3%、42.9%、60.7%,抑制率与TPL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TPL组MDA-MB-468细胞BRCA1、ATM和AT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呈剂量效应关系;TPL对MDA-MB-468细胞BRCA1中Ser-1524位点磷酸化作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雷公藤甲素可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中BRCA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有关.
作者:胡清福;许双塔;许建华;郑正荣;吴飞敬;赵清泉;曾晓珊;梁应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鸡蛋蛋壳表面肠球菌的存在情况和耐药性.方法 从养鸡场取新鲜鸡蛋,在蛋壳表面进行擦拭,叠氮钠-结晶紫-七叶苷琼脂(BEAA)进行分离培养,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测序,对分离的肠球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在160个样品中分离到5种共124株肠球菌,分离率为77.5%,主要为粪肠球菌(58.1%)和屎肠球菌(13.1%),其次为鸟肠球菌(5.0%)、鸡肠球菌(1.9%)、铅黄肠球菌(1.2%).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肠球菌对14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耐药谱广,多发现9重耐药菌.结论 新鲜鸡蛋肠球菌携带率较高,其耐药性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作者:刘利强;杜娟;陈苗;姬晶晶;李博;沈洁;张欣;刘彦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正常体重与超重/肥胖2种类型母亲的喂养方式和学龄前饮食行为各维度的差异,为制定有效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10月采用综合性喂养行为问卷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对浙江省杭州市1 157名母亲进行调查,评估母亲喂养方式及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并对不同体重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子女的饮食行为进行比较.结果 超重/肥胖母亲控制进食得分(2.69±0.53)明显高于健康体重母亲得分(2.21±0.42),而建立良好的家庭进食环境(3.81±0.72)、鼓励均衡和多样化饮食(4.01±0.45)、家长模范榜样(2.91±0.65)得分均低于健康体重母亲的得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比较结果表明,与健康体重母亲比较,超重/肥胖母亲自报其孩子爱喝饮料(3.44±0.58)、食物喜好(3.91±0.64)得分更高,饱腹响应得分(1.97±0.63)偏低.结论 超重或肥胖母亲更倾向采取不健康的喂养方式,且其孩子更可能养成喜欢喝饮料、食物喜好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作者:周雪阳;华乐;张萌;王小合;汪胜;张皓;秦上人;黄仙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天津市双胎妊娠孕母的甲状腺功能现状,探讨与单胎妊娠孕母甲状腺功能的异同.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天津市建立孕期健康管理档案、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检查结果的孕妇,共19 979人(其中双胎妊娠317人),回顾性收集其孕期检查信息,分析比较双胎妊娠孕妇血清TSH和FT4水平等方面与单胎妊娠孕妇的异同.结果 双胎妊娠的血清TSH水平(中位数1.05 mIU/L)较单胎孕母(中位数1.35 mIU/L)更低(P<0.01);双胎孕母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23.66%)较单胎孕母(16.61%)更高,主要是甲状腺毒症患病率明显增加(P<0.01).双胎妊娠的血清TSH水平随孕周的变化趋势与单胎妊娠相类似,但在孕8 ~ 20周时水平更低(均P<0.05),孕28周之后水平可能更高.双胎妊娠血清FT4水平在8≤孕周<13时显著高于单胎妊娠(P<0.05),其余孕周与单胎妊娠无明显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胎妊娠发生甲状腺毒症的风险是单胎妊娠的4.082倍(95%CI=2.936~5.675).结论 双胎妊娠孕母的血清TSH水平更低,甲状腺异常(尤其甲状腺毒症)较单胎妊娠发生率更高.
作者:张爽;李楠;李薇;王蕾棽;刘慧坤;邵平;冷俊宏;李卫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早孕期母血清妊娠血浆相关蛋白A(PAPP-A)联合中孕期二联法产前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DS)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ONTD)的筛查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一2016年12月分别于早孕期和中孕期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产前筛查中心进行血清学产前筛查检测的46 089例孕妇资料,早孕筛查采用PAPP-A,中孕筛查采用二联法检测(AFP、freeβhCG).早中孕期联合筛查采用三联筛查方案(PAPP-A、AFP和freeβhCG),联合计算DS和ONTD的筛查风险率.并以随访妊娠结局及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来明确诊断.结果 早孕期血清筛查灵敏度为66.67%,早中孕期整合血清筛查灵敏度为83.33%,参加单独中孕期血清筛查灵敏度为100%,三者筛查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0,P=0.463);参加单独中孕期血清筛查1例和参加早中孕期整合血清筛查6例孕妇其血清学筛查ONTD结果均为低风险,灵敏度均为0.结论 DS早中孕期联合血清筛查方案优于单独早孕期血清筛查方案,但差异不明显;血清学筛查对ONTD的筛查效果不佳.
作者:陈益明;褚雪莲;卢莎;顾琳媛;王芳;张闻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社会环境因素对不良出生结局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方法 利用《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中有关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的相关信息以及陕西卫生统计年鉴有关调查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数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家庭特征、妇幼保健利用和叶酸服用、不良出生结局5个潜变量,建立潜变量间的假设结构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估计路径系数,并进行修正和评价,终确定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 457名在2010-2013年间怀孕并有明确怀孕结局分娩且不良出生结局数据完整的育龄妇女,其分娩的新生儿有2.0%为出生缺陷,有2.7%为早产儿,有3.4%为低出生体重儿.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妇幼保健的利用和叶酸服用间接影响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妇幼保健利用主要通过影响叶酸服用间接影响不良出生结局发生,家庭特征对不良出生结局既可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产生间接影响,家庭特征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妇幼保健利用和叶酸服用实现,而叶酸服用则直接影响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家庭特征的影响大,占53.3%,其后依次是叶酸服用(30.0%)、妇幼保健利用(12.7%)和卫生事业发展(4.0%).结论 卫生事业发展、家庭特征、妇幼保健利用、叶酸服用等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不良出生结局产生影响,但家庭特征影响较大.不良出生结局的干预中应当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干预措施.
作者:王红丽;陈方尧;严惠;刘蓉;郭乐倩;赵豆豆;张丽;颜虹;党少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二胎备孕妇女怀孕前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6-10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来自江西、山东、广东三省6个城市的904名参加孕前健康检查、准备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5.77%的二胎备孕妇女有抑郁症状(轻度抑郁占18.47%、中度抑郁占6.42%、重度抑郁占0.88%),13.05%的妇女有焦虑症状(轻度焦虑占10.40%,中度焦虑占1.99%、重度焦虑占0.66%).二胎备孕妇女孕前抑郁和焦虑在不同职业和月收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月收入和一胎性别对抑郁症状有明显影响;月收入、一胎是否剖宫产、是否有人帮忙照顾子女、一胎性别对焦虑症状有明显影响.结论 二胎备孕妇女孕前抑郁和焦虑会受到月收入、一胎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徐继红;马旭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科技养老是科技创新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的交叉领域,在“积极老龄化”语境下,对老年慢性病防治、护理、康复效果明显.本文从老年科技学和社会老年学视角梳理养老科技创新与科技养老实践的新进展,并予以客观评价.老年科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得到较快发展,有些技术趋近成熟,为科技与养老服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智力支持,预示着科技养老时代的来临.但慢性病科技养老的发展应考虑到技术设计、科技环境、医疗卫生政策、伦理安全及文化适应等方面的挑战.
作者:陈为智;齐铱;吴欣怡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依托应用程序调查中国育龄女性经前期综合征,为进一步做好女性经期及经前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年1-12月在“大姨吗”应用程序首页发放调查问卷,共对24 670人进行一般情况及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症状调查.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经前期和经期便秘、痤疮、发热、腹泻、乳房胀痛、身体酸痛、食欲不佳、头痛、小腹坠胀、眩晕症状的发生率逐渐降低(均P< 0.01);轻体重女性经前期和经期痤疮、发热、腹泻、乳房胀痛、身体酸痛、食欲不佳、头痛、眩晕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体重组(P<0.05).有性生活的女性痤疮发生率(11.95%)低于无性生活者(12.95%)(P< 0.05),而乳房胀痛(15.37%)、身体酸痛(17.83%)、眩晕(12.60%)的发生率均高于无性生活者的12.26%、16.48%、11.44%(均P<0.05).已生育女性痤疮(10.17%)、发热(5.79%)、腹泻(7.57%)、身体酸痛(16.83%)、食欲不佳(13.52%)、小腹坠胀(14.97%)的发生率均低于未生育女性的13.30%、8.15%、10.70%、18.12%、14.72%、19.16%(均P<0.05).有痛经女性经前期和经期便秘(11.45%)、痤疮(13.18%)、发热(8.25%)、腹泻(10.96%)、乳房胀痛(15.89%)、身体酸痛(19.08%)、食欲不佳(15.95%)、头痛(14.77%)、小腹坠胀(19.85%)、眩晕(13.39%)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痛经女性的7.94%、9.02%、5.27%、6.59%、10.63%、12.51%、10.47%、10.03%、12.17%、8.94%(均P<0.01).结论 女性经期和经前期症状与年龄、体质指数、性生活、生育、月经是否规律、痛经等因素有关.
作者:陈醒;白文佩;霍禹良;席思思;毛乐乐;周应芳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