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的临床分析

李振;苏晞;韩宏伟;游斌权;蒋萍;王三娣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室上性心律失常, 长间歇, 临床特点, 病窦综合征
摘要:分析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1 350例射频消融术患者中,有12例表现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及反复黑矇/ 晕厥,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进行随访.结果:12例患者电生理检查提示窦房结功能正常,均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房室旁道5例,左、右房性心动过速各1例,房室结双径路1例,I型心房扑动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3例.射频消融术后随访,阵发性房颤组有1例(1/3,占33.3%)仍见短阵房颤或房性早搏后长间歇,另1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他未见缓慢性心律失常及晕厥发作.结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可能是独立于病窦综合征之外的一种临床疾病.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一般可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低钙血症引起ST段显著延长伴2:1房室阻滞一例

    新生儿由于血清钙受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易发生低钙血症.本例通过对低钙血症的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显著延长伴2:1房室阻滞.本例患儿终由于病情过重而死亡,说明新生儿应注意是否存在低钙血症,在补钙的同时要注意补镁.如患儿持续缺钙,则可能危及性命.

    作者:林毓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持续心房颤动对山羊心房大小和功能影响的时间进程

    探讨持续心房颤动(AF)对左右房容积及左房功能的影响及其时间进程.运用起搏方法建立AF模型,在AF前和AF后的第1,2,4,8周对左右房容积、左房射血分数(EF)、左房射血力(LAEF)、A峰、E峰及E/A比值进行测量.结果:AF后1,2,4,8周左右房容积逐渐增加、心室舒张末左房容积(LAEDV)在起搏后1周有显著增加(P<0.05);心室收缩末左房容积(LAESV)、心室收缩末右房容积(RAESV)及心室舒张末右房容积(RAEDV)在AF 4周时显著增加(P<0.05).随着AF持续,左房EF值、A峰值及LAEF逐渐降低,左房EF 在AF 1周后显著降低(P<0.05);A峰值及LAEF在AF 2周后显著降低(P<0.05); E/A值逐渐增高,AF 2周后显著增高(P<0.05); E峰值无明显变化.结论:持续AF可引起左右房增大,左房功能障碍.

    作者:袁义强;马业新;刘怀霖;杨兴明;于力;牛思泉;陈宏卫;赵育洁;王瑞敏;孙俊华;孙运;高艳霞;陈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尾加压素Ⅱ及其对心脏的调控作用

    尾加压素Ⅱ(UⅡ)是一种强的缩血管物质, 为一生长抑素样环肽.UⅡ前体和受体现已明确,其心血管效应较为复杂,有正向效应、负向效应、效应缺乏.UⅡ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关系密切.

    作者:郭艳红;汪长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ARTO系统指导下食管三维重建法在心房颤动线性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

    对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行左房线性消融,采用CARTO系统行左房三维电解剖标测的同时行食管解剖重建.结果:在左房解剖模式图左房后壁上清晰显示食管的走行及和心房的相对位置,在此指导下,设计环形消融径线时可尽量避开食管的位置,术中和术后随访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三维重建法有利于预防心房颤动消融术引起的心房食管瘘形成,且简单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徐亚伟;张劲林;裴晓阳;周可;于学靖;徐剑刚;陈清;李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葡萄柚汁延长QTc及其可能的药理基础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围产期心肌病致Niagara瀑布样T波电交替一例

    患者女性,24岁,剖腹产后12天,胸闷、气促1周.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经45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51 mm,左室射血分数0.45,心包少量积液.临床诊断:围产期心肌病.心电图示窦性心率,频率79~80次/分,V5~V6导联出现基底较宽的巨大顶园不对称倒置的T波(在V5导联深达1.6 mV)和低平或浅倒的T波交替,QT间期亦呈长(0.68 s)短(0.52 s)交替.经治疗后上述心电现象很快消失.

    作者:林加锋;姜文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普拉固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压力和化学反射敏感性的影响

    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的早期,普拉固强化治疗对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化学反射敏感性(ChRS)的影响.采用随机、单盲、空白对照方法,共入选84例AMI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n=28),传统治疗组(普拉固组20mg/d,n=28),强化治疗组(普拉固组40 mg/d,n=28).3组主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在入院时、用药后4周检测血脂水平、BRS值、ChRS值及所有不良反应.结果:普拉固组20 mg/d和40 mg/d治疗4周后的患者较治疗前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2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有显著改善(P<0.05);2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4周后3组BRS值、ChRS值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2治疗组治疗后的BRS值、ChRS值均有显著改善(7.34±2.26,6.87±0.53 vs 5.66±1.34;7.83±3.36,6.38±1.25 vs 5.28±1.12;P均<0.01);与传统治疗组相比,强化治疗组治疗后BRS值、ChRS值的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普拉固早期强化干预能改善AMI的BRS、ChRS值,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卢青;丁世芳;马大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间歇性左束支阻滞依赖性胸痛15例

    15例反复胸闷、胸痛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发现疼痛与束支阻滞同时出现,并通过其他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其中包括4例无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间歇B型预激综合征(3例经射频消融治愈),其他12例予倍他乐克25~50 mg,2次/日治疗.通过36±23月的随访,所有胸痛缓解且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结论:间歇性左束支阻滞依赖性胸痛而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预后良好,同时Holter是其简单、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倍他乐克可能是治疗的有效药物.

    作者:杨海涛;祁述善;周胜华;沈向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长期稳定性观察

    对25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房室阻滞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入了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并进行术后长期随访,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房室同步的监测.结果:25例均成功置入VDD起搏系统.术中测右房A波感知振幅为2.43±0.75 mV.随访期为6个月至4年,术后1周和1,3,6,12个月的P波振幅均小于术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周及3,6,12个月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同步百分率分别为99.97%±0.01%,99.98%±0.01%,99.98%±0.02%,99.99%±0.01%,各数值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随访中未发生心房感知不良、过感知或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结论:单导线VDD双腔起搏系统具有安装简单、房室同步功能稳定及生理性起搏的特点,适合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阻滞患者.

    作者:臧红云;王冬梅;韩雅玲;孙鸣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家兔快速心房起搏时心房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TSN)对家兔短期快速心房起搏时在体心房单相动作电位(AMAP)及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TSN组各12只.将电极经颈内静脉置入右房记录AMAP,观察基础状态下、给药后0.5 h及以600次/分心房快速起搏后0.5,8 h AMAP及其频率适应性的变化.结果:与起搏前相比对照组在S1S1200 ms刺激时测量的AERP(AERP200)在起搏后0.5 h缩短21.2 ms,起搏后8 h缩短21.6 ms(P<0.05),且心房肌的频率适应性丧失.TSN在基础状态下对 AMAPA、AMAPD无明显影响,但使AERP200由105.9±3.8 ms延长至114.7±7.2 ms(P<0.05).起搏后TSN组维持原有的心房肌频率适应性.结论:快速心房起搏使心房肌的频率适应性丧失而致电重构,TSN能减轻短期快速心房起搏所致电重构.

    作者:朱利民;曾秋棠;冯义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情绪应激常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迷走神经对心房颤动影响的离子通道基础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可以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升高AERP离散度,并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与心房的胆碱能M2受体结合,激活心房毒蕈碱激活钾通道(KAch),促进K+外流.由于KAch在左右房的分布密度不均一,导致极化恢复的离散升高,使心房内发生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折返,这是诱发房颤的基础.Ach还可以影响ICa,L的钙离子流.一些药物直接作用于KAch,抑制IkAch,因此可以用于治疗与迷走神经有关的房颤.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三磷酸腺苷对IkAch的影响可能是对心房肌电生理协同作用的基础.

    作者:赵庆彦;黄从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分析胺碘酮在控制冠心病并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临床特点.选择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室速患者30例,年龄59.78±10.2岁,给与静脉和口服胺碘酮负荷量后计算室速控制率;分析胺碘酮总负荷量与患者的左室舒张期末径(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无室壁瘤的关系;观察血药浓度、用药前后(包括合并用药)心率、血压、QTc等的变化及副作用.结果:①胺碘酮对冠心病持续性室速的控制率为90%;②胺碘酮总负荷量14.81±8.89(4.14~48.79) g,静脉负荷时间158±155.79(26~648) h;③胺碘酮负荷用量与LVEF和有无室壁瘤相关,与LVEDV无关;④胺碘酮的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性大;⑤在治疗期间总副作用发生率16.67%.结论:胺碘酮控制冠心病室速安全有效,胺碘酮负荷总量及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性大.

    作者:谭琛;贾玉和;王方正;张澍;樊朝美;袁晋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因心脏或血管畸形经特殊途径行导管射频消融术三例

    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时发现导管难以到位,遂行血管造影,发现1例为下腔静脉的开口位于右房顶部、上腔静脉的底部;1例因脊柱畸形造成冠脉静脉窦行走不同于正常;另1例则为冠状静脉窦呈分支状,均细小,导管难以到位.采用不同的措施后均射频消融治疗成功.

    作者:盛晓东;刘旭;高顺忠;范韬;沈卫星;金骁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某些心律失常可危及生命;心源性猝死(SCD)患者大多数死于恶性心律失常.长期以来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较多;对自主神经和心律失常的关系关心不够.然而,实验动物中的多项研究及对猝死复苏患者临床经验的积累表明,自主神经与致命性心律失常之间有深刻联系.自主神经系统对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刘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并慢性肺栓塞起搏器置入术一例

    一例永久性心房颤动伴有Ⅱ度Ⅱ型房室阻滞及慢性肺动脉栓塞症患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中发现患者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并经猪尾导管造影证实,将起搏电极钢丝前端塑型后成功将起搏电极送入右室,成功完成手术.肺血栓栓塞症应用华法令治疗.

    作者:齐晓勇;刘惠良;缴涛;吴雅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纤维细胞可以经基因改造成为可兴奋细胞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ornell指数和Sokolow指数诊断左室肥大的价值

    比较和评估Cornell指数与传统Sokolow指数诊断左室肥大(LVH)的价值,探索进一步提高心电图诊断性能的可能性.以1999~2003年我院体检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99例.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正常组(男210例、女83例)和LVH组(男126例、女80例).计算Cornell指数和Sokolow指数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以及不同特异度条件下的电压阈值及其相应的灵敏度和准确率.结果:两指数诊断男、女LVH的特异度大体相当,均>95%;男、女性Cornell指数的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Sokolow指数.把Cornell指数的特异度降为95%时,其诊断准确率可由80%提高到82%;调整电压阈值,Sokolow指数的高诊断准确率为84%,但其特异度仅为85%.结论:Cornell指数诊断LVH的性能优于Sokolow指数;适当调整电压阈值标准可进一步改善两指数的心电图诊断性能,但改善的空间有限.

    作者:冷永群;吴杰;胡秋云;彭亚飞;宋旷蓉;刘镇;王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AAI、DDD及VV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心功能影响差异,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18例,将起搏模式分别程控为AAI、VVI和DDD,超声测定这三种模式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显示AAI起搏时,LVEF、CO、SV较VVI、DDD起搏时均显著升高(P<0.05).AA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小,符合生理.

    作者:郭启智;廖德宁;牛小萍;顾兴建;钱建英;陈懿;吴宗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解剖矫正大动脉异位合并病窦综合征的永久起搏器治疗一例

    患者女性,36岁,晕厥1次.经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及右心系统造影后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解剖型矫正大动脉异位,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奇静脉开放,右位心,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结性逸搏.成功行VVI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正确判断心脏方位、解剖结构及大动脉空间关系和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是此患者起搏器置入术成功的关键和难点.

    作者:臧红云;王冬梅;韩雅玲;邓东安;朱鲜阳;荆全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