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沈阳市居民利用卫生科普网络状况调查

史新巍;裴丽

关键词:沈阳市, 社区居民, 卫生, 科普网络, 网络科普, 应用电子技术, 状况, 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 科普知识, 科普传播, 合理利用, 传播方式, 城市, 不同人群, 资源, 宣传, 交错, 方法, 调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卫生科普传播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应用电子技术相互交错.为了解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对网络的利用状况,以及不同人群对网络科普需求的差异,以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对沈阳城市社区居民利用网络科普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病区中央空调设计与使用评价

    医院是一种特殊公众聚集场所,也是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场所之一.我国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有42.1%属严重污染,有46.7%为中度污染,合格只占6.2%[1].医院室内空气中浮游的致病细菌种类多、浓度高,其散发的病菌极易造成医患间的感染.科学、安全地设计中央空调系统对减少细菌传播途径、防止污染扩散、减少并控制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对医院中央空调设计、使用、管理并结合中国医科大学新建120 000 m2门诊病房综合搂空调使用情况分析、评价如下.

    作者:巴志强;王伟;郭锡斌;郭启勇;杜俊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食物中毒样品中肠炎沙门菌分离鉴定

    沙门菌是我国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之一,致病因素主要是细菌内毒索,沙门菌抗原变异现象十分复杂,抗原结构上微小差异则构成不同菌型,进行明确的菌型鉴定比较困难.2005年6月哈尔滨市太阳岛某培训中心,发生一起食物中毒,80余人进餐30人发生腹泻、腹痛、发烧38~39.5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临床表现,从9侧患者的粪便及剩余大酱中分离出肠炎沙门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宏;关菲;李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过钒酸钠对照射后BET-2细胞线粒体膜影响

    目的 研究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过钒酸钠(Pervanadate,Per)对电离辐射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改变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电离辐射作用后鼠源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BET-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其在过钒酸钠干预后的改变和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电离辐射早期可引起BET-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诱导细胞凋亡发生;过钒酸钠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细胞凋亡.结论 过钒酸钠可逆转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减少造血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杨龙;王奕萍;荣曙;许祥裕;赵国良;从玉文;陈家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甲基亚砷酸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磷酸化影响

    目的 观察无机砷的活性中间产物-甲基亚砷酸(MMAⅢ)对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BAEC)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以及活性氧自由基(ROS)产生的影响.方法 培养的BAEC分别暴露于MMAⅢ(0.75μmol/L,0~15 min);亚砷酸钠(iAsⅢ,100μmol/L,0~60 min);或N-乙酰半胱氨酸(NAC,1 mmol/L)预处理2 h后,再暴露于MMAⅢ(0.75μmol/L,0~15 min).收获细胞悬液进行eNOS磷酸化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应用二氯二乙酰荧光素法(H2DCFDA)观测细胞内的ROS产生.结果 :BAEC暴露于MMAⅢ(0.75μmol/L)15min后,eNOSSer1179磷酸化显著增加(P<0.05),NAC预处理(1 mmol/L)能够抑制这一现象;iAsⅢ暴露也能够诱导eNOSSer1179磷酸化(P<0.05),但是需要高浓度和更长的暴露时间(100 μmol/L,30 min);MMAⅢ(0.75 μmol/L)暴露能够诱导BAEC产生ROS,NAC预处理(1 mmol/L)能够抑制这一现象.结论 MMAⅢ暴露能够诱导细胞内产生ROS以及ROS依赖性eNOS磷酸化.

    作者:李冰;王毅;孙贵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尿中锑的原子荧光法测定

    锑是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又具有毒性的金属元素,随着锑及其他化合物的使用日益增多,锑对作业工人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尿锑是检验职业病锑中毒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锑的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原子吸收法[2,3]等.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在微量元素分析方面应用较为普遍[4].本文在原子荧光与氢化物发生技术联用的基础上对尿液中的锑进行了测定,该方法以灵敏度高、干扰少的特点成为测定尿液中锑的理想方法.本文优化了仪器条件、实验酸度并探讨不同介质使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探讨了NaOH溶液浓度的影响及选择.

    作者:石杰;郭玮;秦文华;陈锦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肺腺癌细胞对谷胱甘肽纳米Fe3O4的内吞作用

    目的 在体外观察人肺腺癌细胞(SPC-A1)对谷胱甘肽(GSSG)修饰的纳米Fe3O4的内吞作用及与培养温度、时间及浓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TEM)与普鲁士兰染色法观察SPC-A1细胞对GSSG修饰的纳米Fe3O4的内吞作用.采用原子吸收光谱(AAS)法进行SPC-A1细胞粘附量及内吞量的定量分析.结果 TEM结果表明,在4℃下培养24 h后GSSG修饰的纳米Fe3O4吸附于SPC-A1细胞表面;37℃下培养1 h后SPC-A1细胞可内吞GSSG-修饰的纳米Fe3O4细胞数目明显增加.AAS分析表明,SPC-A1细胞表面纳米Fe3O4的粘附量同培养时间及浓度呈正相关.GSSG修饰的纳米Fe3O4浓度较低(0.1或0.4 mg/ml)时,内吞量在24 h后达到饱和;GSSG修饰的纳米Fe3O4浓度较高(0.7或1.0 mg/ml)时,内吞量在72 h后达到饱和,单个细胞内吞量大可达160pg.结论 SPC-A1细胞对GSSG修饰的纳米Fe3O4的内吞需要能量,内吞量依赖于浓度及培养时间.

    作者:鄢祝兵;马勇杰;古宏晨;童乃虎;徐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 72表达特征

    目的 研究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2(HSP72)表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某焦化厂焦炉工人267人和对照30人,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HSP 72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作业环境空气中苯并(a)芘[B(a)P]浓度.收集研究对象个人信息.结果 炉顶工、炉侧工外周血淋巴细胞HSP 72表达水平(G±SG)(1.20±0.47,1.30±0.37)显著高于对照组(0.85±0.34),炉侧工显著高于炉底工(1.0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作业环境[B(a)P]浓度与相应作业区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表达水平呈二项式分布(R2=0.9999).Logistic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焦炉逸散物暴露引起淋巴细胞HSP 72表达阳性的调整OR为1.31,其中炉顶工、炉侧工调整OR分别为1.49和2.6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低暴露水平下(炉底工、对照组),吸烟指数和饮酒是HSP 72表达水平升高的抑制因素(β分别为-0.0001和-0.05,P<0.05).结论 焦炉逸散物可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表达升高,但高暴露剂量为焦炉逸散物对HSP 72表达有抑制作用.低暴露水平下吸烟和饮酒对HSP 72表达有抑制作用.

    作者:郑金平;孙健娅;郭亮;梁华山;田凤(契);邬堂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唐山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唐山市自1992年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为了解唐山市新生儿不同时期乙肝疫苗接种水平及其接种质量,我们对2003~2005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接种资料来源于市、区级妇幼保健院产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本市路南区卫生防疫站及社区服务站接种登记.(2)判定标准:①及时接种:第1针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接种,第2针在第1针后30~35 d内接种;②及时全程接种:第1、2、3针接种均在计免要求的时间内完成;③全程接种: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周岁内完成3针免疫.(3)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被调查新生儿的母亲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全都阴性.

    作者:刘玉华;孙福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吉林省流行麻疹野病毒的核蛋白基因特征

    麻疹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2].研究发现,在麻疹病毒的6个结构基因中,除了血凝素蛋白(H)以外,核蛋白(N)的基因变化较大,其中N蛋白序列的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的区域属于高变区.为此,我们对麻疹病毒的核蛋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为预测和控制麻疹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边疆;李凡;易世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多种肠道致病菌初筛鉴定培养基研制

    肠道杆菌是寄居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腹泻病的病原菌.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侵入肠道外部等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或食物中毒.在肠道菌的鉴定方面,致病性的肠道菌所用的初筛培养基对变形杆菌族的细菌无特殊的鉴别意义.为简化细菌鉴定实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利用细菌的各种生长特性,研制出一种简单、快速、易于掌握、特异性和稳定性强的鉴别培养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颖;廖文;高海燕;杜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沈阳市居民利用卫生科普网络状况调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卫生科普传播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应用电子技术相互交错.为了解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对网络的利用状况,以及不同人群对网络科普需求的差异,以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对沈阳城市社区居民利用网络科普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史新巍;裴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效果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有资料表明,北京市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比当地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高1倍[1],围产儿死亡率也居高不下,为保障流动人口孕产妇顺利渡过围产期,《北京市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模式的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以探索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及病残儿的出生率.

    作者:王笑灵;燕珊;余丽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脆弱类杆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脆弱类杆菌.方法 用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染料实时PCR扩增并检测产物.结果 脆弱类杆菌标准株(ATCC 25285)和4株分离株均有特异扩增曲线,灵敏度达102个菌;而大肠埃希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无特异扩增曲线.结论 荧光染料实时PCR技术可特异并定量检测脆弱类杆菌

    作者:罗予;卞广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与HBV宫内感染关系

    目的 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3、DR7、DR13、DR53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探讨HBV宫内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确定HBV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87例外周静脉血血块中HLA-DR3、DR7、DRl3、DR53等位基因型分布及频率.结果 (1)宫内感染组孕妇HLA-DR3基因频率为24.14%(7/29),显著高于非宫内感染组孕妇的6.33%(10/158)(P=0.007).其余各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宫内感染组新生儿HLA-DR3基因频率为17.24%(5/29),显著高于非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的5.06%(8/158)(P=0.033).其余各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婴HLA-DR3同阳性在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未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母婴HLA-DR7、DR13、DR53同阳性在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未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孕妇及其胎儿同时或任一携带HLA-DR3,易导致HBV宫内感染;HLA-DR3是HBV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

    作者:冯永亮;王素萍;史晓红;魏俊妮;赵小嘉;安珊珊;陈晓;麻春林;张昌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孕妇弓形虫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感染了弓形虫后,多数呈现隐性感染.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可能发生母婴传播,出现流产、死胎死产、先天畸形或出生缺陷.为了解舟山群岛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于2002~2005年对舟山群岛5 686名孕妇和232名新生儿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了监测,并对感染的孕妇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庆新;吴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农村地区已婚妇女家庭暴力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对家庭暴力态度及相关知识情况.方法 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吉林、安徽省和重庆铜梁市的人口基金项目县,采用多阶段容量比例抽样方法选择了25个乡镇,对3 998名18岁及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我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对家庭暴力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51.4%妇女认为夫妻打架属家庭私事,只能与家里人讲,68.6%妇女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丈夫可以打妻子.85.2%妇女对家庭暴力概念不了解.文化程度影响妇女对家庭暴力的态度和听说过家庭暴力情况,但对其家庭暴力行为了解情况没有明显作用.结论 我国农村地区妇女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了解情况较差,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将家庭暴力的知识纳入教育系统中,增强全面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作者:赵凤敏;郭素芳;王临虹;张彤;吴久玲;王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农村社区居民吸烟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农村社区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区18岁以上常住人群总吸烟率为30.0%,男性吸烟率为68.4%,远高于女性的1.7%;男性40~50岁组吸烟率高为75.4%,<30岁组吸烟率低为45.7%.在男性中,农民吸烟率高(70.0%),家务劳作者低(26.1%);吸烟者中,25岁前开始吸烟者占76.0%,每天吸烟10支以上者占88.5%,戒烟成功率为14.1%,被动吸烟率为71.7%.结论 目前苏南农村社区居民的吸烟状况不容乐观,应大力开展控烟的宣教及吸烟相关因素的干预活动.

    作者:姜维平;王亚龙;张建陶;吴建方;周义红;刘继永;沈洪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山东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套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避孕套使用状况及分析避孕失败原因,以提高避孕套使用效率,减少非意愿妊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山东省8个市县农村20 543名已婚育龄妇女在2002年1月~2005年6月期间的生育避孕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使用避孕套避孕的失败率和危险因素.结果 近3年的避孕模式中,单纯使用避孕套的比例为45.1%,与节育器合用的比例为38.1%,避孕套避孕失败率为11.2%.避孕套避孕失败主要原因是未能坚持使用、套破裂和套滑脱.低年龄组使用避孕套失败的危险性增加,月经规律及没有月经期症状可降低避孕套使用的失败率,怀孕次数少和无流产史与使用避孕套避孕失败呈负关联.结论 山东省农村避孕套使用率不断增加,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避孕套的正确使用率.

    作者:房学强;李会庆;刁玉涛;陈向玲;吕志华;姜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PCR检测方法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快速、敏感、特异的PCR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特异性扩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溶血素基因(hlyA),并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在706 bp处出现nuc基因的目的片断,只有单增李斯特菌的目的片段获得扩增,其他菌种扩增均呈阴性;该方法可以检测到3.3 ng/L的DNA.结论 PCR方法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和简便,为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刘桂华;乔凤;黄鑫;龚云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温度和pH的交互作用对黄绿青霉菌产毒影响

    目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温度、pH对黄绿青霉菌(PCV)产毒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析因实验设计,用察氏培养基培养黄绿青霉菌,二氯甲烷提取黄绿青霉素(CIT),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CIT毒素含量.结果 黄绿青霉菌在高温、低温、酸性及碱性条件下均可产毒,产毒量60.30~336.10 μg/g培养基;高温、碱性条件下产毒量较高,是低温条件的2倍以上.结论 温度和pH对黄绿青霉菌产毒量有较大影响,且有交互作用.

    作者:侯海峰;齐永秀;李群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