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虹;李继坤;房洁;崔乃强
癌因性疲乏作为癌症恶病质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表现,近期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1,2].本文收集1994年12月~1998年12月,用康莱特注射液配合胃肠外营养治疗癌症恶病质患者的癌因性疲乏36例,并与42例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姑息性治疗患者进行了对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胰岛素抵抗(IR)是亚细胞、细胞、组织或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本意指需超过正常量的胰岛素始能在胰岛素的效应器官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现泛指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及清除葡萄糖作用减低,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是诸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1].近年来,中医药对IR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智明;李道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0年9月~2000年9月笔者采用自拟方胃肠动力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与吗丁啉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病例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5.8±8.1)岁;病程1个月~21年,平均(5.7±6.2)年.
作者:涂自斌;宋恩峰;徐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难治病.1978年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自由基(free radical,FR)在胃肠道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是胃粘膜的攻击因子之一[1].中药建中复萎汤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进一步观察其抗FR损伤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作者:黄妙珍;郁加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本文对8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与53例健康人以及恶性肿瘤血瘀型与气血两虚型之间血液粘度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传芳;黄召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乐胃煎对大鼠胃癌前病变(GPL)胃粘膜异型性的影响.方法:100 g/L甲基硝基亚硝基胍饮用液自由饮用24周,建立大鼠GPL模型.应用乐胃煎治疗12周后处死,运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胃粘膜结构异型指数(ISA)、腺体形状指数(IGF)、体外周形状因子(GSF)及核腺比值指数(ING)变化.结果:乐胃煎组大鼠中、重度异型增生及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维甲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乐胃煎组大鼠上述各形态参数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维甲酸组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乐胃煎对GSF、IGF的改善优于维甲酸(P<0.01).结论:乐胃煎能有效改善GPL大鼠胃粘膜的异型性,从而阻断胃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松坡;蔡淦;窦丹波;林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2型糖尿病(NIDDM)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为探索中药治疗该病的方法,笔者自1990年1月~1999年12月,运用健脾生津清热活血法选药组方,治疗2型糖尿病50例,报告如下.
作者:章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胃口服液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水浸应激、幽门结扎、利血平诱发及乙酸损伤等方法造成急慢性胃溃疡模型,观察药物对这些模型的影响.结果:健胃口服液对大白鼠急性应激性溃疡、幽门结扎型溃疡、乙酸损伤型溃疡、小白鼠利血平诱发型溃疡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能显著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P<0.05).结论:健胃口服液具有防治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作者:彭连生;胡锡元;曹淑亚;张小玲;许国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们从1998年5月~2000年4月,在西医常规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AP)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制剂血塞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从1998年5月~2000年4月我院确诊的腹型AP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2~12岁,平均7.4岁;病程1~60 d,平均11 d,主要临床表现伴肉眼血便12例,仅粪便潜血阳性(+~++++)23例,大便无出血者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2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
作者:王惠萍;唐学兵;郑颖雯;郑淑芳;刘景衍;石世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联合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副作用大,疗效尚有争议.为此,我们在传统治疗胃病中药的基础上,加入经药敏试验筛选的对Hp有抑制作用的中药,研制了丹黄丸.从1996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丹黄丸和(或)抗生素联合治疗Hp相关胃炎105例,Hp根除后再观察3年,坚持随访者9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丙信;吕玉洁;郝波;任清华;王应成;闫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难治消化道疾病之一,其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目前尚缺乏疗效满意药物.我们以通降化浊、解毒和络立法,应用中药增生消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裴林;扈国杰;蔡春江;李佃贵;李振彬;李俊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于1993年4月~2000年10月,以藻草软肝灵胶囊为治疗组,乙肝养阴活血冲剂为对照组,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按门诊和住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作者:姜国峰;杨春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水平和门脉压力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RIA)法及B超测定3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HA、Ⅳ-C、LN水平及门脉内径(Dpv).结果:血清HA、LN水平和Dpv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P<0.01)、0.5(P<0.01);血清Ⅳ-C水平和Dpv无相关,r=0.2(P>0.05).结论:血清HA、LN水平可作为测定门脉压力的指标.
作者:燕忠生;沈吉云;李恒谋;孟庆常;陈瑜;肖良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脂肪变性时琥珀酸脱氢酶(SDHase)、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变化,探讨肝脂消方抗肝脂肪变性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CC14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大鼠肝脂肪变性,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并与正常组、东宝肝泰组对照.结果:肝脂消方能提高模型组中降低的肝SDHase和ATPase的活性,显著抑制模型大鼠肝脂肪变性和肝内甘油三酯的沉积.结论:调节三羧酸循环,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和肝内甘油三酯的转运是肝脂消方抗肝脂肪变性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何东仪;胡义扬;刘平;刘成;薛惠明;熊卫国;李风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7年以来,笔者共收治慢性乙型肝炎68例,采用谷胱甘肽(商品名泰特,TAD),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慎安;张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清香散对大鼠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血清NO变化水平,并对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香散预防组、清香散治疗组NO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湿热模型组与清香散预防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清香散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清香散预防组与湿热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清香散治疗组显著高于湿热模型组;清香散治疗组显著高于清香散预防组.结论:湿热证模型大鼠NO含量明显降低,清香散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NO含量.
作者:刘德传;吴仕九;佟丽;陈育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临床实践提示针灸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效应,不少研究[1]表明针灸是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的有效途径.本实验通过建立豚鼠应激性溃疡模型,探讨胃电(EGA)与胃粘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认识EGA在生理状态、造模后、防治后三种状态下的变化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利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早期胃癌不易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易误诊或漏诊.我院胃镜室自1995年6月~1998年10月间经胃镜及病理证实胃癌52例,其中早期胃癌4例,占胃癌总数7.69%,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锐;张晓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认为与胃运动功能障碍有关.笔者在临床中自拟和胃消痞丸治疗FD 58例,取得了明显疗效,并同期与吗丁啉治疗30例FD患者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蕾;许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确切病因、病机尚不明了,目前多认为与精神因素、食物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药物肠道菌群紊乱、遗传等因素有关,造成全身多脏器、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1,2]。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认为,IBS是以肝气(阳)虚为特征而致脾胃功能的紊乱。为了更进一步探明IBS的中医发病机制,我们对85例IB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保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