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谷胱甘肽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

彭慎安;张建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 谷胱甘肽, 丹参
摘要:1997年以来,笔者共收治慢性乙型肝炎68例,采用谷胱甘肽(商品名泰特,TAD),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增生消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难治消化道疾病之一,其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目前尚缺乏疗效满意药物.我们以通降化浊、解毒和络立法,应用中药增生消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裴林;扈国杰;蔡春江;李佃贵;李振彬;李俊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灸防治应激性胃溃疡实验研究

    临床实践提示针灸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效应,不少研究[1]表明针灸是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的有效途径.本实验通过建立豚鼠应激性溃疡模型,探讨胃电(EGA)与胃粘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认识EGA在生理状态、造模后、防治后三种状态下的变化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利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谷胱甘肽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

    1997年以来,笔者共收治慢性乙型肝炎68例,采用谷胱甘肽(商品名泰特,TAD),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慎安;张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健胃口服液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研究

    目的:探讨健胃口服液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水浸应激、幽门结扎、利血平诱发及乙酸损伤等方法造成急慢性胃溃疡模型,观察药物对这些模型的影响.结果:健胃口服液对大白鼠急性应激性溃疡、幽门结扎型溃疡、乙酸损伤型溃疡、小白鼠利血平诱发型溃疡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能显著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P<0.05).结论:健胃口服液具有防治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作者:彭连生;胡锡元;曹淑亚;张小玲;许国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肝气(阳)虚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确切病因、病机尚不明了,目前多认为与精神因素、食物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药物肠道菌群紊乱、遗传等因素有关,造成全身多脏器、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1,2]。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认为,IBS是以肝气(阳)虚为特征而致脾胃功能的紊乱。为了更进一步探明IBS的中医发病机制,我们对85例IB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保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脂消方对CCl4诱导大鼠肝脂肪变性时SDHase、ATPase的影响

    目的:观察肝脂肪变性时琥珀酸脱氢酶(SDHase)、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变化,探讨肝脂消方抗肝脂肪变性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CC14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大鼠肝脂肪变性,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并与正常组、东宝肝泰组对照.结果:肝脂消方能提高模型组中降低的肝SDHase和ATPase的活性,显著抑制模型大鼠肝脂肪变性和肝内甘油三酯的沉积.结论:调节三羧酸循环,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和肝内甘油三酯的转运是肝脂消方抗肝脂肪变性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何东仪;胡义扬;刘平;刘成;薛惠明;熊卫国;李风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清香散对湿热证模型大鼠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清香散对大鼠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血清NO变化水平,并对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香散预防组、清香散治疗组NO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湿热模型组与清香散预防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清香散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清香散预防组与湿热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清香散治疗组显著高于湿热模型组;清香散治疗组显著高于清香散预防组.结论:湿热证模型大鼠NO含量明显降低,清香散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NO含量.

    作者:刘德传;吴仕九;佟丽;陈育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HA、Ⅳ-C、LN和门静脉压力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水平和门脉压力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RIA)法及B超测定3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HA、Ⅳ-C、LN水平及门脉内径(Dpv).结果:血清HA、LN水平和Dpv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P<0.01)、0.5(P<0.01);血清Ⅳ-C水平和Dpv无相关,r=0.2(P>0.05).结论:血清HA、LN水平可作为测定门脉压力的指标.

    作者:燕忠生;沈吉云;李恒谋;孟庆常;陈瑜;肖良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婴幼儿腹泻106例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规治疗主要是控制饮食、补液、抗感染和对症处理.1992年11月~2000年2月,我们对常规治疗效果欠佳以及自愿服用中药的患儿,应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平;张恩荣;房玉芝;齐丽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塞通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35例

    们从1998年5月~2000年4月,在西医常规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AP)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制剂血塞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从1998年5月~2000年4月我院确诊的腹型AP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2~12岁,平均7.4岁;病程1~60 d,平均11 d,主要临床表现伴肉眼血便12例,仅粪便潜血阳性(+~++++)23例,大便无出血者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2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

    作者:王惠萍;唐学兵;郑颖雯;郑淑芳;刘景衍;石世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IR)是亚细胞、细胞、组织或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本意指需超过正常量的胰岛素始能在胰岛素的效应器官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现泛指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及清除葡萄糖作用减低,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是诸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1].近年来,中医药对IR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智明;李道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远期疗效观察

    联合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副作用大,疗效尚有争议.为此,我们在传统治疗胃病中药的基础上,加入经药敏试验筛选的对Hp有抑制作用的中药,研制了丹黄丸.从1996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丹黄丸和(或)抗生素联合治疗Hp相关胃炎105例,Hp根除后再观察3年,坚持随访者9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丙信;吕玉洁;郝波;任清华;王应成;闫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和胃消痞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8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认为与胃运动功能障碍有关.笔者在临床中自拟和胃消痞丸治疗FD 58例,取得了明显疗效,并同期与吗丁啉治疗30例FD患者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蕾;许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健胃安中方对脾胃湿热大鼠胃粘膜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健胃安中方是根据隗继武教授多年治疗湿热胃痛的临床经验配制而成,具有清热化湿、健胃安中之功,临床疗效确切,为深入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了该方对脾胃湿热大鼠胃粘膜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模型研究

    目的:探讨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动物模型方法.方法:适度夹尾刺激大鼠,每次30 min,每日4次,连续刺激1周,观察其饮水、进食量的变化及胃机械运动的频率和幅度,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食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胃收缩频率、幅度均下降(P<0.05).结论:适度夹尾刺激制造的FD模型,符合FD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征,可用于实验研究.

    作者:郭海军;林洁;李国成;李亦武;陶秀良;罗树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肠动力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1990年9月~2000年9月笔者采用自拟方胃肠动力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与吗丁啉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病例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5.8±8.1)岁;病程1个月~21年,平均(5.7±6.2)年.

    作者:涂自斌;宋恩峰;徐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历代治疗胃脘痛方药的研究

    胃脘痛多系患者自觉上腹部剑突下发生疼痛的病症,为内科临床常见痛症之一,文献记载治疗胃脘痛的方剂更是成千上万.全面系统地分析众多方剂的用药特点,不仅对现代消化系疾病的临床用药有所启发,而且对痛症的研究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此,本文对历代500首治疗胃脘痛方剂的用药进行了初步分析.

    作者:吴承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粘度变化的研究

    为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本文对8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与53例健康人以及恶性肿瘤血瘀型与气血两虚型之间血液粘度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传芳;黄召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溃疡的发生机制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多发病,约有10%的人口在其一生中的某一时期患过此病[1].近200来,人们相继提出了十多种学说来解释胃溃疡(GU)的发生机制.尽管每一学说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都不是完整无缺的道理[2].尤其是在溃疡病的反复发作和多发的防治等方面,有的学说更是发生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作者:董新民;罗会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与临床对策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已不断被人们所发现和认识.本文拟对此作一综述,并就其原因和临床对策作一分析和讨论.1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概况1.1 黄药子:为薯芋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含薯芋皂甙、薯芋毒皂甙、呋喃去甲基二萜类化合物等毒性成分.

    作者:崔华复;崔仲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