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岛市电焊工职业病防护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张华强;王洪林;徐春生;段海平

关键词:电焊工, 职业健康促进, 职业病防护行为, 干预措施
摘要:选择两个电焊工职业病高发的机械制造企业,随机整群抽样各1个班电焊工进行职业病防护行为的干预和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后电焊工耳塞、过滤式防毒面具、焊接眼面防护具等使用率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健康促进可有效提高电焊工的职业病防护行为.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浓度苯对作业工人血液系统的影响

    对北京市朝阳区35家存在苯危害的企业及其513名作业工人进行调查,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收集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结果显示,35家企业苯浓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325人体检结果存在异常,主要为血常规异常(42.9%).不同规模的企业作业工人之间白细胞下降率存在差异;作业工人随着工龄增加红细胞计数有降低的趋势.提示低浓度苯对作业工人血液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加强职业防护.

    作者:王芳;师伟;魏云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接矽尘作业人员体内硅元素水平及与TGF-β1、TNF-α含量的关系

    目的 探讨接矽尘作业人员体内硅元素水平变化在矽肺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接矽尘作业工人、矽肺观察对象、矽肺患者及对照人群血清、尿液中硅元素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接矽尘组血清、尿液的硅元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矽肺组(P<0.05);接矽尘组、观察对象组、矽肺组TGF-β1、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接矽尘组接矽尘早期血清硅、尿硅含量即明显升高,随着接尘年限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血清TGF-β1在接矽尘5年后明显升高,随着接尘年限的增长,呈现升高的趋势;血清TNF-α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结论 接矽尘作业人员体内硅元素水平在接尘早期即明显升高且早于TGF-β1、TNF-α的改变,提示硅元素水平变化对矽肺发病机制研究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慧;王宏丽;祝云芳;赵金垣;齐新周;刘和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职业卫生信息管理软件在劳务输入地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病危害的形势日趋严峻,具有职业危害分布广,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流动性大等特点.为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高职业卫生管理的效率,在进行卫生现代化创建的同时,我单位研究开发了一套职业卫生管理系统软件,并创建企业客户端,使之应用于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构建市、乡镇、企业一体的职业卫生网络管理体系,实现职业卫生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利用,为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我们从建立职业卫生计算机管理系统人手,对职业卫生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及应用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

    作者:邓红平;朱士新;包肖强;周思远;夏恒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放射工作人员在岗体检项目漏检原因分析及对策

    放射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定期体检的目的是判断放射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适任性和继续适任性,发现就业后某些可能与辐射有关的效应及其他疾病.由于部分受检者随意舍弃检查项目,从而不能全面反映职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影响了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和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质量.1 对象收集2012年度463名在我中心进行在岗体检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体检资料,其中男316人、女147人.

    作者:马宏宏;熊成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起急性羰基镍中毒事故调查

    2012年12月7日,我市某化工厂在检修催化反应装置更换镍基催化剂过程中,发生一起4人急性中毒事件.1 现场调查该厂为利用水煤气生产氢气终合成苯胺的小型企业.氢气生产以水煤气为原料,使用镍基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装置中生成氢气与一氧化碳.催化反应装置位于露天,四周无遮挡,主要由两侧7根竖立的圆柱形转化管构成,每根管直径0.1m、高14 m;管内装填约120 kg固态柱状带孔镍基催化剂.2012年12月6日生产出现异常,检查发现有转化管破裂,遂停车检修.30名工人参加此次检修工作,其中3人卸放催化剂,27人在距离催化反应装置约7 m的空地处挑选、回收形态完整的催化剂.

    作者:唐玉樵;叶绿素;贺炜;王永义;邹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青岛市电焊工职业病防护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选择两个电焊工职业病高发的机械制造企业,随机整群抽样各1个班电焊工进行职业病防护行为的干预和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后电焊工耳塞、过滤式防毒面具、焊接眼面防护具等使用率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健康促进可有效提高电焊工的职业病防护行为.

    作者:张华强;王洪林;徐春生;段海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职业性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1例报告

    我院收治1例因整理仓库陈旧物品导致的变应性肺泡炎(EAA)患者,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某单位仓库管理员,从事仓库管理工作10余年,日常主要负责仓库物品的入库、出库工作.2010年9月10日,根据工作安排,清理仓库中多年未使用的陈旧物品,主要有废旧服装、纸质包装箱等.工作2天后,患者出现咽干、咳嗽,自服止咳药无效,1周后开始出现发热(T 38~39℃),并伴胸闷、胸痛及气短,曾口服及静脉滴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此后患者持续低热4个月(T 37~38℃),且胸闷、气短逐渐加重,先后在几家医院就诊治疗,诊断为“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给予甲强龙治疗,热退,病情有所减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嗜好及过敏原接触史.

    作者:王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企业健康促进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和验证

    目的 对企业健康促进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改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形成的企业健康促进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编制评估表,由专家组对江苏省23家企业进行现场评估;同时采取分层随机的办法,每家企业抽取50位员工进行满意度及知、信、行状况问卷调查及访谈,将评估结果与问卷调查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评价指标体系的52个指标中,有48个指标不同程度被应用;评估结果与员工满意度及知、信、行状况存在正相关性(r分别为0.973、0.847、0.955、0.781,P<0.001);经过多重线性回归,满意率被纳入回归方程,Y=-0.274+0.979X1(F=278.386,P<0.001).结论 评估指标在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上能满足要求,评估体系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健康促进工作现状,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张巧耘;汪庆庆;王建锋;刘洋;许忠杰;张恒东;李小宁;尹立红;朱宝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数据挖掘技术在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如何有效利用职业健康监护业已建立的庞大数据信息,从逐步积累的人群健康信息中去探寻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效应新的知识与潜在关系,通过内在规律对相关职业损害的发生进行趋势预测分析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数据仓库能提供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和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数据挖掘又称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知识[1];两项技术当前都被金融、电信等诸多领域的信息管理所广泛采用.本研究将以我院职业健康监护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的实践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周浩;潘明伟;张远辉;肖吕武;吴琳;刘移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车载X光机胸片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目前,传统高仟伏胸片检查仍是职业健康体检的主要检查方式,质量控制手段比较成熟.外出到现场做职业健康体检时使用车载X光机进行胸片检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迄今未见有关这类胸片质量控制的文献.现收集本院1000张现场职业健康体检的胸片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连续提取本院2010年4月-2010年7月期间现场职业健康体检的高仟伏胸片1000张.

    作者:刘贵喜;周建中;陈丽琨;熊刘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671例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671例慢性正己烷中毒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慢性正己烷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要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数据库及本院近10年间病史资料,收集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筛选后提取数据,然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0.45%病例的工作场所空气检测正己烷浓度超过国家容许值,86.7%劳动者无任何个人防护措施.慢性正己烷中毒是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为重的双侧对称性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及神经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损害等改变.其发病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减少存在一定联系.目前治疗无特效解毒剂,主要针对周围神经损害,采用促进神经修复、再生和功能恢复的药物.结论 (1)正己烷中毒的临床特征是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检查是判断周围神经损害的重要手段;(2)中毒患者血清NGF水平降低,补充外源性NGF有助于周围神经损害的改善;(3)治疗要点目前为综合疗法,以病因治疗为主.(4)经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闫丽丽;王洁;李思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某汽车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通过现场调查、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用检查表法、定性和定量法识别、分析某汽车技术改造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评价防护措施及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作者:罗东;夏懋书;张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注射用二巯丙磺酸钠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3岁,南京某照明有限公司工人,因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18年入院.该患工作中累计接触汞蒸气30年.患者为排汽工,接触汞蒸气,每天工作8h,车间面积1000 m2,有数扇窗,有机械排风口;工艺流程:洗涂烤→封口→排气→装头→老炼→检验;有工作服、手套、围巾,同工种有类似发病者.患者曾4次住本院行驱汞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每次均经驱汞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患者有头昏、乏力、失眠、多梦、易怒、流涎、经常性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症状.本次就诊门诊以“汞作业待查”收住院.入院查体:T36.5℃,P 68次/min,R 19次/min,BP 130/81mm Hg.一般可,心肺(-),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不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三颤试验(-),指鼻试验阴性,肌力、肌张力正常.

    作者:高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例职业接触丙烯酰胺致急性中毒的护理

    丙烯酰胺单体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酰胺,广泛用于石油和矿山开采、污水处理、生产油漆、金属涂料和粘合剂.中毒患者主要见于生产与使用丙烯酰胺单体的作业[1].我科于2013年6月收治1例因职业接触丙烯酰胺的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作者:谢芳;王小红;蒋奕;张怀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尘肺合并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选取我院发现肺部肿块疑为肺癌的53例尘肺患者,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结果显示,尘肺合并肺癌组5种肿瘤标志物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其病理类型的表达阳性率不同,联合检测敏感度明显高于单项的检测.

    作者:孙晓伟;王艳丽;徐淑华;张松泉;孙建岭;粱艳;张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南昌市10家汽车4S店职业卫生现状调查

    随机抽取南昌市10家汽车4S店,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现状进行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南昌市汽车4S店职业卫生的高危影响因素包括乙苯、甲苯、电焊尘、粉尘、高温、噪声、电焊弧光等,针对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建议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做好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作者:彭维霞;郏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百草枯眼灼伤6例分析

    分析6例百草枯眼灼伤引起皮肤、黏膜病变及低氧血症的原因、救活及预后.

    作者:张海东;杜艳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大气采样器采样体积的不确定度分析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F1059-1999),找出产生不确定度的因素,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用大气采样器采集空气,仪器的流量示值误差及流量稳定性是采集体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作者:张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低浓度臭氧暴露对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观察低浓度臭氧(O3)暴露后过敏性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炎症细胞及IL-2等细胞因子的改变情况.结果显示,大鼠气道呈变应性炎症改变和气道黏膜损伤加重,同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发生改变,表明IL-2、IL-6和IL-8等细胞因子在O3介导的气道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魏明;刘佳;涂玲;粱颖红;龚艳杰;张宜花;张俊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拧螺丝作业力学负荷与肌电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模拟不同力学负荷下的拧螺丝作业,探讨力学负荷与局部肌肉肌电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7名男性青年志愿者,采用表面肌电描记(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测试在不同力学负荷下用扭矩扳手模拟拧螺丝作业时局部肌肉的sEMG,并对其标化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拧螺丝作业的力学负荷分别与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TB)、肱桡肌(brachioradialis,BR)和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BB)的三项sEMG指标包括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rgrate EMG,IEMG)和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均呈正相关(P均<0.05).其中,力学负荷与TB的RMS、IEMG和MA关联(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7和0.998)较强,且P值均<0.01.结论 在拧螺丝作业活动中,TB、BR和BB三块肌肉的三项sEMG指标(包括RMS、IEMG和MA)的变化可反映力学负荷大小,其中TB更具有代表性.

    作者:王未来;姚三巧;李玉珍;贾宁;张雪艳;李明艳;王忠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