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诊断标准的研究

黄昭维;王景江;王永义;夏安莉;金焱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化学物中毒呈高发趋势,其中部分急性中度和重度中毒病例经系统临床及康复治疗后仍会遗留长期甚至终身的器质性损害,严重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鉴于后遗症对劳动能力鉴定致残等级和划定临床治疗终结期的重要性,制订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的诊断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也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钠钛对心原性呼吸困难诊断的临床价值

    呼吸困难是临床的常见症状.本文通过检测血浆腩钠肽(BNP)水平,探讨其在心原性呼吸困难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佳界值.

    作者:张成吉;徐波;陈光;姜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壬基酚对仔鼠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母鼠孕9~15 d灌胃壬基酚(nonylphenol,NP)0、50、100、200 mg/kg,检测F1仔鼠垂体和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显示,NP暴露组脑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存在量效关系(P<0.05);电镜下见线粒体肿胀呈空泡样变,染色质浓缩成块状聚集.提示壬基酚可透过胎盘屏障致仔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

    作者:许洁;汪洋;张恒;张仁义;纪海续;俞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某煤矿企业尘肺病发病规律的动态变化

    为明确煤矿企业尘肺病发病规律,以某煤业集团接尘时间满1年以上矿工为调查对象,采用寿命表法分析不同工龄、年代和工种的接尘矿工尘肺病发病规律,为探索适合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作者:刘红波;杨永利;唐智峰;翁东;孙高;陈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问题探讨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只有准确、全面的识别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评价结论的正确性.本文基于目前开展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王庚;陈永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预警处置信息平台简介

    中毒事件发生频繁,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资料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毒事件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总数的13%,中毒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10.4%,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1%[1].为更有效地预防控制中毒事件,2006年卫生部开始组织<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及配套技术方案的制定工作[1].为配合应急预案及技术方案的实施,我们开发了此基于互联网的支持平台,将与中毒预防控制相关的中毒监测、突发中毒事件处置、应急物资储备等信息整合,以期提升此类事件处理工作水平.

    作者:尹萸;蒋绍锋;蔡君;罗涛;孙承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某汽车铸造厂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某汽车铸造厂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现况,探讨职业、年龄和工龄与肌肉骨骼疾患的关系.方法 选取某汽车铸造厂1 34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经适当修改的北欧国家标准涮查表进行肌肉骨骼疾患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中以体力劳动强度不大的办公室人员作为内对照.结果 肌肉骨骼疾患依次以腰部、颈部、肩部和背部为主,年患病率分别为58.9%、54.O%、46.3%和37.5%.女性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要高于男性(P<0.05),腰部年患病率低于男性(P<0.05);铸造、物流和机模车间作业工人腰部年患病率较高,而砂芯、物流和质检车间作业工人颈部年患病率较高,对照人员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亦较高.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除腰部以外,年龄与肌肉骨骼疾患没有明显的关联;除肘部以外,工龄与肌肉骨骼疾患有一定的关联.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受累部位累积数与年龄无关,与工龄和职业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汽车铸造厂工人肌肉骨骼疾患比较严重,工龄、性别和职业是其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采取合理工效学手段进行干预和预防.

    作者:凌瑞杰;孙敬智;杨磊;正王伦;宋挺博;吴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氟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中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探讨

    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健康损害和职业禁忌证[1].氟及其化合物作业工人的目标性疾病是工业性氟病[1].工业性氟病是由于在工作中长期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所致的以骨骼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慢性氟中毒X线的特征性表现国内外文献已有许多报道[3,4],但有关核磁共振(MRI)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结合文献对89例氟作业者目标性疾病的骨骼MRI特征性表现、病理学基础及其临床诊疗价值进行了讨论.

    作者:杜芳莉;冯建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业急性减压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作业人员急性减压病发病情况及其发病原因,对捕捞作业人员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结果 显示,本次调查的大连地区的6个县区,共668名捕捞作业人员,在2007年度416 069人次潜水中,急性减压病的平均发生率为0.13%;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水下作业时间长、潜水深度深、违章作业等.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潜水医学防护措施和强化潜水安全监督执法力度.以减少或控制急性减压病的发生.

    作者:刘颖萍;姜树华;李振雪;刘韶华;焦晓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有关个体防护标准与使用现状的思考

    个体防护用品(简称PPE)有以下特点:日常性--可用于每个工作场所;普及性--可用于每个劳动者;预防性--可以避免或降低对人员的伤害;关健性--发生事故时后一道防线.

    作者:吕琳;高星;罗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四起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及思考

    2009年4月初以来,我省相继发生了四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院全程参与了事件的评估、处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徐春茹;张毅南;王彦;刘秋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服用中药制剂引发铅中毒2例报告

    对2例因服中药制荆而导致铅中毒患者的服药经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特效解毒药物进行驱铅治疗,使血铅、尿铅恢复正常,病情得到缓解.

    作者:康明;高天超;聂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应用《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相关问题探讨

    <职业健康临护技术规范>(简称<规范>)是对<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简称<办法>)附件修订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是在总结应用<办法>5年后修订制定的国家标准,充分体现与时俱进、适合国情.<规范>简明易懂,操作简单,应用方便易于掌握.但在实际操作方面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现总结如下.

    作者:寿勇明;曹钟兴;刘静;张叶;金复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坐位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及颈、肩、腕部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

    对坐位作业的960名电子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了视觉疲劳及颈、肩、腕部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结果 表明,坐位作业对作业人员眼睛和骨骼肌系统均有一定危害,提示需加强对坐位作业人员综合性的职业卫生防护.

    作者:徐琳;孙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甲苯急性染毒对小鼠心脏的影响

    小鼠腹腔注射甲苯制作急性中毒模型,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心肌酶活性与心电图.结果 显示,CK-MB、CK、AST活性的改变与甲苯染毒剂量呈一定相关性;各组心电图可见J点出现明显上移(P<0.05).提示小鼠腹腔注射甲苯具有急性毒性,可导致小鼠心脏的损伤.

    作者:孟昭伟;韩冬;穆进军;张爱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百草枯中毒的胸部影像分析

    回顾性分析1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在中毒早期(<3 d)、中期(3~15 d)和后期(>15 d)的胸部影像学资料.结果 显示,百草枯中毒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因口服剂量和中毒时间不同而表现不同,肺间质改变是其共同特点.依据其胸部影像表现可判定中毒时期及后果.

    作者:丁国旭;温丽娟;沈建飞;高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芦荟多糖对吸入甲醛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将健康小鼠设置为正常对照组、染毒组、芦荟多糖保护组,测定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 显示,芦荟多糖保护组与染毒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芦荟多糖在免疫功能方面,对甲醛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作者:刘爱平;杨安平;杨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某石化公司乙苯装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对某石化企业乙苯装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 表明,工人接触毒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均不超标,工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均在标准规定的卫生限值以下.该装置应加强设备的密闭管理,增加监视系统代替工人巡检,以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作者:李薇;裴秋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外职业病名单简述及对调整我国职业病目录的几点建议

    从职业病名单分类入手,对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日本和国际组织的职业病名单做了简要介绍,回顾了中国职业病名单发展概况并与国外职业病目录作了简单比较,对进一步调整和修改中国职业病目录提出建议和意见.

    作者:聂武;周安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免疫细胞治疗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免疫细胞治疗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我院2001年3月至2007年2月所收治的25例确诊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后,接受了此项治疗.抽取患者外周血40~5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经白细胞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凶子(GM-CSF)混合培养6 d,收集形成的新免疫细胞并清除杂质后,静脉回输给患者,每周一次,平均16次;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学活性及不良反应等.并随访追踪观察.结果 (1)25例患者经治疗后,基本治愈16例,缓解4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6%,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长7年6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病例.(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患者骨髓的巨核细胞数、骨髓增生程度和外周血WBC值高低与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CD4+)比例正相关,而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与CD4+比例负相关(P均<0.05);Hb含量与T抑制细胞(CD8+)负相关(P<0.05);治疗后,上述相关关系均消失(P>0.0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可见,治疗前,骨髓的增生程度、外周血WBC和PLT数与CD4+比例正相关;治疗后,PLT数受CD8+比例的影响.结论 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苯中毒再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细胞因子激活的免疫细胞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对治疗苯中毒再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薇薇;陈嘉榆;余卫;杨志前;杨德懋;张程;刘移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国际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简介

    在国外现行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ICNIRP Guidelines:Guidelines for Limiting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up to 300 GHz)(简称为ICNIRP导则)以及2002年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IEEE Standard for Safety Levels with Respect to Human Exposure to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leds 0~3 kHz(IEEE C95.6-2002).我国也于上世纪8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并在2008年7月由电磁环境国家标准部门协调会提出了强制性标准<高压电力线路、变电站的工频电场、磁场暴露限值>和推荐性标准<高压电力线路、变电站的工频电场、磁场测量方法>的征求意见稿.本文主要介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现行的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及制订原则.并对我国今后制订新的工频电磁场职业接触标准提出了建议.

    作者:訾军;周志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