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琳;高星;罗伶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免疫细胞治疗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我院2001年3月至2007年2月所收治的25例确诊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后,接受了此项治疗.抽取患者外周血40~5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经白细胞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凶子(GM-CSF)混合培养6 d,收集形成的新免疫细胞并清除杂质后,静脉回输给患者,每周一次,平均16次;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免疫学活性及不良反应等.并随访追踪观察.结果 (1)25例患者经治疗后,基本治愈16例,缓解4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6%,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长7年6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病例.(2)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患者骨髓的巨核细胞数、骨髓增生程度和外周血WBC值高低与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CD4+)比例正相关,而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与CD4+比例负相关(P均<0.05);Hb含量与T抑制细胞(CD8+)负相关(P<0.05);治疗后,上述相关关系均消失(P>0.0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可见,治疗前,骨髓的增生程度、外周血WBC和PLT数与CD4+比例正相关;治疗后,PLT数受CD8+比例的影响.结论 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苯中毒再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细胞因子激活的免疫细胞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对治疗苯中毒再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薇薇;陈嘉榆;余卫;杨志前;杨德懋;张程;刘移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为明确煤矿企业尘肺病发病规律,以某煤业集团接尘时间满1年以上矿工为调查对象,采用寿命表法分析不同工龄、年代和工种的接尘矿工尘肺病发病规律,为探索适合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作者:刘红波;杨永利;唐智峰;翁东;孙高;陈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对职业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欧盟、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分别作简要的描述,供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及相关人士参考.
作者:俞文兰;宋文质;何丽华;周安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火车司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铁路局某机务段所有在岗的火车正司机28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职业紧张量表(OSI)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α入=0.05,α出=0.10),影响火车司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紧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情况.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情况对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7个因子有影响,来源于家庭与工作的职业紧张对SCL-90的9个因子均有影响,来源于经历与成就的职业紧张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有影响,来源于人际关系的职业紧张对焦虑、偏执2个因子有影响,来源于管理角度的职业紧张对强迫因子有影响,来源于职务特征的职业紧张对焦虑因子有影响.结论 职业紧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情况是火车司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和心理卫生问题,对火车司机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作者:曹煜红;任领华;仇丽霞;赵芳;郭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1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在中毒早期(<3 d)、中期(3~15 d)和后期(>15 d)的胸部影像学资料.结果 显示,百草枯中毒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因口服剂量和中毒时间不同而表现不同,肺间质改变是其共同特点.依据其胸部影像表现可判定中毒时期及后果.
作者:丁国旭;温丽娟;沈建飞;高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从职业病名单分类入手,对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日本和国际组织的职业病名单做了简要介绍,回顾了中国职业病名单发展概况并与国外职业病目录作了简单比较,对进一步调整和修改中国职业病目录提出建议和意见.
作者:聂武;周安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煤工尘肺是由于煤尘、煤矽混合粉尘和矽尘长期混合暴露而引起的肺部弥漫性纤维化的疾病.常见于煤矿开采业、煤球制造、洗煤业、码头煤炭装卸工.多年来,对煤工尘肺病因及其控制措施等多方面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煤炭开采环境条件差、产尘环节多、粉尘治理难等客观原因,煤工尘肺仍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和影响煤矿工人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
作者:刘勇;沈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2例因服中药制荆而导致铅中毒患者的服药经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特效解毒药物进行驱铅治疗,使血铅、尿铅恢复正常,病情得到缓解.
作者:康明;高天超;聂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报道6例汞中毒肾病,其中有5例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分析汞中毒性肾病患者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提出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的肾脏损害经病因治疗(驱汞),配以糖皮质激素、利尿、降脂、抗凝等综合治疗,病情改善迅速,整个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作者:杜旭芹;王涤新;宋玉果;郝凤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远比成人严重.为了解我区儿童的血铅水平,我们对300名儿童进行了血铅及环境空气铅的检测和调杳.
作者:刘春莹;赵迎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坐位作业的960名电子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了视觉疲劳及颈、肩、腕部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结果 表明,坐位作业对作业人员眼睛和骨骼肌系统均有一定危害,提示需加强对坐位作业人员综合性的职业卫生防护.
作者:徐琳;孙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为了解大连地区海产品捕捞作业人员急性减压病发病情况及其发病原因,对捕捞作业人员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结果 显示,本次调查的大连地区的6个县区,共668名捕捞作业人员,在2007年度416 069人次潜水中,急性减压病的平均发生率为0.13%;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水下作业时间长、潜水深度深、违章作业等.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潜水医学防护措施和强化潜水安全监督执法力度.以减少或控制急性减压病的发生.
作者:刘颖萍;姜树华;李振雪;刘韶华;焦晓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某市30所企事业单位的6 216名女职员进行常规体检及乳腺近红外线扫描,对疑有恶性病变者,进行手术切除活组织检查.结果 查出各种乳腺疾病12种,共1 553例.其中,乳腺增生症1 329例,纤维腺瘤201例,副乳6例,乳腺癌3例.提示乳腺疾病是女职员保健工作的重点.
作者:姜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对某石化企业乙苯装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 表明,工人接触毒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均不超标,工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均在标准规定的卫生限值以下.该装置应加强设备的密闭管理,增加监视系统代替工人巡检,以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
作者:李薇;裴秋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分析6例硫化氢中毒伴淹溺病例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表现,并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作者:张青;金盛辉;金焱;王永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某汽车铸造厂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现况,探讨职业、年龄和工龄与肌肉骨骼疾患的关系.方法 选取某汽车铸造厂1 34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经适当修改的北欧国家标准涮查表进行肌肉骨骼疾患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中以体力劳动强度不大的办公室人员作为内对照.结果 肌肉骨骼疾患依次以腰部、颈部、肩部和背部为主,年患病率分别为58.9%、54.O%、46.3%和37.5%.女性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要高于男性(P<0.05),腰部年患病率低于男性(P<0.05);铸造、物流和机模车间作业工人腰部年患病率较高,而砂芯、物流和质检车间作业工人颈部年患病率较高,对照人员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亦较高.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除腰部以外,年龄与肌肉骨骼疾患没有明显的关联;除肘部以外,工龄与肌肉骨骼疾患有一定的关联.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受累部位累积数与年龄无关,与工龄和职业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汽车铸造厂工人肌肉骨骼疾患比较严重,工龄、性别和职业是其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采取合理工效学手段进行干预和预防.
作者:凌瑞杰;孙敬智;杨磊;正王伦;宋挺博;吴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只有准确、全面的识别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评价结论的正确性.本文基于目前开展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王庚;陈永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母鼠孕9~15 d灌胃壬基酚(nonylphenol,NP)0、50、100、200 mg/kg,检测F1仔鼠垂体和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显示,NP暴露组脑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存在量效关系(P<0.05);电镜下见线粒体肿胀呈空泡样变,染色质浓缩成块状聚集.提示壬基酚可透过胎盘屏障致仔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
作者:许洁;汪洋;张恒;张仁义;纪海续;俞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氯化镧(lanthanum chloride,LaCl3)对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经0、0.25、0.5、1.0 mmol/L LaCl3处理24 h后,采用MTT法和Alamar Blue还原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并测定星形胶质细胞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ydase,GSH-Px)活性.结果 各LaCl3处理组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0.25 mmol/L LaCl3组星形胶质细胞的GSH含量和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0.5 mmol/L LaCl3组星形胶质细胞的GSH含量和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25 mmol/L LaCl3组;1.0mmol/L LaCl3组星形胶质细胞的GSH含量和GSH-Px活性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66%和4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25和0.5 mmol/L LaCl3组.此外,各LaCl3组星形胶质细胞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LaCl3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 LaCl3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LaCl3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刘秋芳;杨敬华;齐鸣;鲁帅;巫生文;蔡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按照铅的接触性生物标志物--血铅、骨铅、尿铅、发铅、乳铅等进行汇总分析,探讨成人铅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及与健康关系的评价.结果 :(1)血铅包含血液铅、血浆铅.入血液循环的铅99%以上存于红细胞中,不到1%存在于血浆中;血浆铅是反映机体近期钳暴露水平的较好指标,亦代表能进入胎盘的那部分铅,比全血铅更说明铅对胎儿的危害.此外,血铅与骨铅呈正相关.(2)尿铅浓度升高提示近期有铅接触,但尿铅波动较大,有去离子化干扰的问题,影响因素较多.血铅与尿铅的相关系数在0.284~0.850之间.(3)骨铅可以作为累积性铅接触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研究慢性铅接触与健康的关系.其监测方法为x线荧光仪(XRF).影响骨铅转运与年龄、妊娠及哺乳、钙离子的代谢密切相关.(4)发铅是检验环境铅暴露的理想指示器,既可反映人体铅负荷状态,亦可反映环境污染状况.但发铅的正常值范围较大,目前没有统一.(5)监测母血铅和乳铅水平对预防儿童铅中毒有重要意义.乳铅的波动范嗣也较大.总之,较可靠铅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对评价人体接触剂量、筛选高危和易感人群、铅中毒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疗效有重要意义;但在评价结果时应考虑个体因素、样本类型、检测时间、榆测方法和实验室条件等的影响.
作者:邹建芳;杨晨芸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