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囡;蔡耀章;周乃根;蒋帆;周巧红;徐华荣
对7例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精神症状出现早且重,部分病人尿铅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作者:张蕾;苏丹颖;韩萍;冯克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某市农药中毒病例及引起中毒的农药品种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口服农药中毒比生产性农药中毒程度严重;混配农药比单一农药中毒程度严重.80年代较常见的对硫磷、呋喃丹、混灭威等品种的中毒病例90年代已较少见.农村常见的引起农药中毒的品种是有机磷类农药.
作者:叶丽芳;朱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对东风汽车公司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为现代企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秋玲;李维东;姚惠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从济南某炼油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能高效降解烃类的菌株SD-2,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菌株SD-2对正十六烷中间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表明:以正十六烷为惟一碳源培养的菌体细胞中,不仅有正十六烷的存在,还含有少量的十六酸.证明菌体可以不加修饰地将正十六烷摄取到细胞内,而十六酸则是其中间代谢产物,说明此菌株对正十六烷的降解是通过单末端氧化途径进行的,这与文献报道的直链烷烃降解的单末端氧化途径相符合.
作者:刘岚铮;潘学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邯郸纺织公司12 496名纺织女工妇科疾病普查,结果发现宫颈原位癌2例(0.16‰,2/12496);宫颈糜烂、阴道炎、盆腔炎患病率居前3位(22.49%,17.21%,8.77%);随年龄的增长,3种疾病的患病率逐渐降低;长时间坐位、高强度地工作可增加此3种疾病的患病率.
作者:翟风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1年6月17日某自来水厂发生一起氯气外泄事件,造成周围一百多工人和居民受害,58人发生急性氯气中毒,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徐道荣;樊国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8年4月10日上午8时30分,大连某建筑工地2名油漆女工发生急性混苯及汽油混合性中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玉玲;金杰;孙丽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经对某铍冶炼厂的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暴露人群42年的资料分析,发现急性铍病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慢性铍病与接触铍浓度和接触者个人易感性有关.由此,降低空气中铍浓度,加强健康监护,将有助于预防铍病的发生.
作者:蒋运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报道1例短期粘合首饰盒致重度苯中毒的病例.提示早期及时给予积极治疗患者可痊愈,为重度苯中毒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作者:迟耸立;孟军;侯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某烟烤厂职业危害的卫生学评价显示,其有害因素综合指数为0.482,但个别粉尘作业点浓度超标2.57和1.43倍,且工人未行职业性体检.建议厂方进一步加强职业危害的治理,并做好工人的职业性医疗保健工作.
作者:张铭强;林潮;肖方威;蔡祥平;邓长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2年9月2日我市发生一起罕见的急性萘中毒事故,现报告如下.1 中毒经过2002年8月29~30日,某公司临时雇佣46名民工对存放在某仓库内的500多桶(约50吨)的成品萘进行转包装及装车作业.8月29日晚11时许,有3人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皮肤黄染、尿呈红茶色等表现.8月30日出现发病高峰,有11人发病,到9月2日共发生17例.根据对散落在仓库内所装运的物质检测结果以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认为一起急性萘中毒事件.
作者:黄贵彪;廖凤玲;陈志宁;黎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对钡末粉尘接触工人X线胸片的动态观察,说明钡末粉尘对工人的肺损害显示出渐进性的特点,进而对肺钡末沉着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忠群;林均安;任瑞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对大连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统计报告工作的论述,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使我市的职报统计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和规范.
作者:牛琼;薛光;丛培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构成损伤,一是辐射能量传递的直接作用,二是通过水在辐解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所引起的损伤的间接作用,氧化损伤是辐射对机体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理应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张春生;彭珊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因氟乙酰胺致中毒的病例呈上升之势,临床致死原因中循环衰竭占第二位.本文从氟乙酰胺对心率、心律、心肌供血不足、心肌酶和心肌形态学影响诸方面综述了氟乙酰胺对心脏的损伤.
作者:曹殿凤;张桂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Purtscher综合征,多是由于远离眼部的身体组织受到损伤而引发的视网膜特有的病变.因其是间接损伤,易被忽视.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同时给予血管扩张剂和视网膜营养剂,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跃先;张欣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按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对58例苯接触工人16年的血液损伤程度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嘉榆;刘薇薇;巫进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应激反应已成为夜班护士的一种职业性危害.通过分析应激来源,寻求预防和减轻压力的方法,从而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其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巧耘;白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在急性CO中毒中的变化及在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O制备家兔中毒模型,动态检测染毒动物21 d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和取向、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家兔染毒后即刻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以低切变率下为显著;染毒1 d后,血粘度和压积呈现升高趋势,3~14 d时差异均有显著性;红细胞变形性在染毒后1~3 d内显著降低,后期逐渐恢复;取向无明显变化.结论 CO染毒后家兔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呈持续增加趋势,从而可导致血流减慢和阻力增加,可能是加重脑部损伤,诱发迟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温韬;赵金垣;李丹;文宗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用硝酸银试纸法测定磷化氢浓度是粮食部门用来判断粮仓保管员能否进仓的常用方法.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该试纸变色点在6.78~8.93mg/m3范围.在6.78mg/m3(国家卫生标准的21.6倍)及以下浓度时,硝酸银试纸条30s不变色.因此,硝酸银试纸条测定粮仓磷化氢浓度的可靠性有待探讨.
作者:姜开友;王安弘;邓志平;焦新彩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