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殿凤;张桂花
对2家聚丙烯腈纤维生产企业的职业危害及作业工龄5年以上的567名挡车女工的健康状况进行测定与检查.结果表明,主要的职业危害为粉尘和噪声;聚丙烯腈纤维粉尘对接触组呼吸系统和眼结膜有刺激作用,引起肺纹理增多、增粗、延长、紊乱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接触组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
作者:张仁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职业接触对生产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彗星试验对广州某客车制造厂6个车间的346名(男240,女106)工作人员,进行淋巴细胞DNA损伤检测,其中306名为生产工人,40名(男20,女20)管理人员为对照组.结果 6个工种的彗星矩(TM)各不相同(P=0.003),以喷漆工的TM大[3.25 μm(2.97~3.55)],其他依次为车床工[3.18 μm(2.66~3.82)]、辅助工[3.13 μm(2.82~3.48)]、电焊工[2.89 μm(2.63~3.19)]、管理工人[2.54 μm(2.22~2.90)]和组装工[2.32 μm(2.02~2.67).吸烟可使DNA损伤增加(P=0.023).经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职业暴露、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发现,职业暴露(P=0.001)和吸烟(P=0.019)可分别影响TM值的改变,使DNA损伤显著增加.结论职业接触和吸烟可致淋巴细胞DNA损伤.
作者:韦拔雄;朱昌淇;许启荣;陈月华;江朝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因氟乙酰胺致中毒的病例呈上升之势,临床致死原因中循环衰竭占第二位.本文从氟乙酰胺对心率、心律、心肌供血不足、心肌酶和心肌形态学影响诸方面综述了氟乙酰胺对心脏的损伤.
作者:曹殿凤;张桂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8年4月10日上午8时30分,大连某建筑工地2名油漆女工发生急性混苯及汽油混合性中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玉玲;金杰;孙丽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在急性CO中毒中的变化及在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O制备家兔中毒模型,动态检测染毒动物21 d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和取向、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家兔染毒后即刻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以低切变率下为显著;染毒1 d后,血粘度和压积呈现升高趋势,3~14 d时差异均有显著性;红细胞变形性在染毒后1~3 d内显著降低,后期逐渐恢复;取向无明显变化.结论 CO染毒后家兔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呈持续增加趋势,从而可导致血流减慢和阻力增加,可能是加重脑部损伤,诱发迟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温韬;赵金垣;李丹;文宗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报告1例因厂方违规使用含有高浓度甲醇的清洗液引起急性甲醇中毒患者的中毒经过、临床诊治和作业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抢救时的早期诊断和病因治疗至关重要,同时要加强对有毒物品使用的防护和管理.
作者:孙新囡;蔡耀章;周乃根;蒋帆;周巧红;徐华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9年6月~2002年9月,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胃管持续负压引流并间歇洗胃,救治急性重度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64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关俊华;韩桂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Purtscher综合征,多是由于远离眼部的身体组织受到损伤而引发的视网膜特有的病变.因其是间接损伤,易被忽视.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同时给予血管扩张剂和视网膜营养剂,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跃先;张欣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临海市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进行总结.从实施结果看,用人单位满意、职工满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满意,验收结果优秀.
作者:陈超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某烟烤厂职业危害的卫生学评价显示,其有害因素综合指数为0.482,但个别粉尘作业点浓度超标2.57和1.43倍,且工人未行职业性体检.建议厂方进一步加强职业危害的治理,并做好工人的职业性医疗保健工作.
作者:张铭强;林潮;肖方威;蔡祥平;邓长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应激反应已成为夜班护士的一种职业性危害.通过分析应激来源,寻求预防和减轻压力的方法,从而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其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巧耘;白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7例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精神症状出现早且重,部分病人尿铅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作者:张蕾;苏丹颖;韩萍;冯克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从济南某炼油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能高效降解烃类的菌株SD-2,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菌株SD-2对正十六烷中间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表明:以正十六烷为惟一碳源培养的菌体细胞中,不仅有正十六烷的存在,还含有少量的十六酸.证明菌体可以不加修饰地将正十六烷摄取到细胞内,而十六酸则是其中间代谢产物,说明此菌株对正十六烷的降解是通过单末端氧化途径进行的,这与文献报道的直链烷烃降解的单末端氧化途径相符合.
作者:刘岚铮;潘学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经对某铍冶炼厂的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暴露人群42年的资料分析,发现急性铍病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慢性铍病与接触铍浓度和接触者个人易感性有关.由此,降低空气中铍浓度,加强健康监护,将有助于预防铍病的发生.
作者:蒋运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iO2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原癌基因c-sis表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了解原癌基因c-sis在矽肺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获得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体外予SiO2对AM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利用RT-PCR方法检测c-sism RNA表达,结果用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AM中c-sis在SiO2处理后存在高表达,处理时间不同其表达量也不同,30 min即有表达,1 h表达达高峰,以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结果与不加SiO2处理的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SiO2可诱导AM原癌基因c-sis出现高表达,提示原癌基因c-sis可能参与矽肺纤维化早期的形成.
作者:王玉双;孙树勋;张尚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2年9月2日我市发生一起罕见的急性萘中毒事故,现报告如下.1 中毒经过2002年8月29~30日,某公司临时雇佣46名民工对存放在某仓库内的500多桶(约50吨)的成品萘进行转包装及装车作业.8月29日晚11时许,有3人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皮肤黄染、尿呈红茶色等表现.8月30日出现发病高峰,有11人发病,到9月2日共发生17例.根据对散落在仓库内所装运的物质检测结果以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认为一起急性萘中毒事件.
作者:黄贵彪;廖凤玲;陈志宁;黎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对钡末粉尘接触工人X线胸片的动态观察,说明钡末粉尘对工人的肺损害显示出渐进性的特点,进而对肺钡末沉着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忠群;林均安;任瑞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构成损伤,一是辐射能量传递的直接作用,二是通过水在辐解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所引起的损伤的间接作用,氧化损伤是辐射对机体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理应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张春生;彭珊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铅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生物标志物是反映机体与环境因子(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交互作用所引起的所有可测定的改变,它可以反映机体对毒物的接触程度、早期毒效应以及不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本文从接触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标志物三个方面综述目前铅性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情况.
作者:黄瑞雪;熊敏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对大连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统计报告工作的论述,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使我市的职报统计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和规范.
作者:牛琼;薛光;丛培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