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国;唐洁
目的 探讨用体外亚甲蓝作为染色剂寻找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方法在结直肠癌SLN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根治性切除大肠癌标本,在肿块四周浆膜下注射亚甲蓝后常规固定送病理检查.蓝染的淋巴结视为SLN.结果 67例患者中找到SLN的有63例(91.3%),SLN镜下转移14例(22.22%).结肠的SLN转移阳性的诊断价值与非SL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但在直肠癌中SLN转移阳性的诊断价值与非SL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且SLN转移阳性在结肠癌病例中假阴性率为11.11%,而在直肠癌病例中则高达42.86%.结论 体外亚甲蓝染色寻找SLN的方法在结肠癌中的应用是有效、可靠的,但在直肠癌中的应用其可靠性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孟庆勇;余永明;王毅;黄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上腹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损伤后修复较为困难,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我院1995年至2004年间收治14例(含外院转入及院外会诊),报告如下.
作者:李守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科收治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81例,治愈65例,治愈率80%,报告如下.
作者:庞大志;曾伟生;蒋仁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一种具有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可重复性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制模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将10 g重的柯氏针从20 cm高以自由落体落下,撞击在动物脊柱背侧的垫片上,造成一定程度的脊髓损伤.结果 在脊髓休克期,骶上脊髓损伤(胸腰段)组和骶髓损伤组动物平均每次挤压膀胱排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休克期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改良Allen法具有临床相似性等优点,能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章慧平;陈忠;叶章群;杨为民;杜广辉;袁晓奕;蔡丹;陈园;周四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原则:能同时缓解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方法是佳方法;不能兼顾二者时,应首先针对门静脉高压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共识,BCS的治疗方法以介入治疗为首选,其次为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高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先行规范化断流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胃左动脉,然后在食管下端,贲门及上半胃周围包裹隔离一层绦纶材料布.结果 术后无一例并发胃漏、腹腔感染及肝性脑病,患者出院后无一例并发消化道再出血.住院期间4例并发术后消化道中小量出血,36例术后获得食管吞钡造影检查,29例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7例食管静脉曲张由术前重度变为轻度.48例术后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通过绦纶材料布的隔离作用有效地阻止了贲门周围新生的侧支血管再度侵入胃食管壁,从而防止了断流术后再度发生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保留了胃左动脉,从而改善了胃的血液供应,减少了术后门静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生率.因隔离布和保留胃左动脉的双重作用而可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胃漏.
作者:费国嵩;袁观宏;王雄彪;游冬阳;杨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34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发现包块1周入院.病程中患者常不敢饱餐,餐后觉上腹部胀满难受.自服多种胃药均无效.查体:巩膜皮肤无黄染.未见肿大淋巴结,左上腹可触及肿物,边界不清楚,质硬,有轻度压痛,不光滑,活动度差.
作者:胡军;卜献民;戴显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整合素β1和CD44V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与HCC病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2例HCC、10例肝硬化和7例正常肝组织内整合素β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织中整合素β1和CD44V6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P<0.05,P<0.05)和正常肝组织(P<0.01,P<0.05);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包膜侵犯(u=3.06,P<0.01)、病理分级(u=3.78,P<0.01)及肿瘤转移(u=3.65,P<0.01)密切相关;CD44V6在有肿瘤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肿瘤转移的组织(χ2=5.12,P<0.05).结论 整合素β1和CD44V6在HCC中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其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李兴睿;杨志芳;易继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蛋白,它特异性地与靶基因的低氧反应元件结合,并诱导各种靶基因转录,提高肿瘤细胞的缺氧适应能力,利于其生长、增殖、转移.其机制包括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肿瘤细胞凋亡等.针对HIF-1的治疗可能成为新的辅助抗癌手段.
作者:张波;孔宪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PKRBt)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用英国Gyrus公司的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系统行浅表膀胱肿瘤切除术160例.肿瘤分级G1为121例,G2为39例.患者男性118例,女性42例,年龄31~89岁,平均59.7岁.多发肿瘤41例,单发119例,膀胱侧壁有肿瘤分布者53例.结果 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手术时间5~48 min,平均(16±14)min,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53例侧壁肿瘤切除时,28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2例导致各1处膀胱穿孔.随访1~12个月,17例复发,8例再行PKRBt,9例改行根治术.结论 PKRB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闭孔神经反射是PKRBt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作者:王行环;瞿利军;罗耀雄;冯自卫;陈浩阳;王怀鹏;刘久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常被迫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成为确定的、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断流术或分流术.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属对症治疗,肝硬化病变依然存在,可能继续加重,术后均有可能发生再出血,手术后均有5%~15%的复发再出血率,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大约有半数患者因再出血而死亡.
作者:张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是由于下腔静脉肝段和/或肝静脉流出道阻塞造成的一组下腔静脉高压和/肝后型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胫前区色素沉着、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躯干浅静脉曲张以及呕血便血等.
作者:李天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46岁,因外伤致右额、顶部有一逐渐增大肿物半年余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状态好,神清语明,眼球活动正常,无颅神经麻痹,肢体活动正常.
作者:程宏巍;郭福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观察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胃肠减压量、腹部X线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1021.2±265.4)ml/d较鼻胃管组(642.5±325.4)ml/d明显增多,且腹围(15.2±5.5)cm减少较鼻胃管组的(5.7±3.6)cm更明显,气液平面消失时间(10.3±8.5)d较鼻胃管组的(15.6±1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作者:李鹏胜;高鹏;肖方联;张刚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8年来收治的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行肿瘤局部切除术者14例,B组为行肿瘤所在器官大部分切除、全切或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扩大切除术者12例,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期、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组14例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B组12例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两组比较,P>0.05;A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4%和69.2%,B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3.3%和6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手术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4.3%,B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复发和转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好方法,只要肿瘤完整切除,采用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对术后复发和转移影响不大.
作者:马建仓;黄新;赵军;苏清华;纪宗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p21.3区域相关抑癌基因--BLU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BLU基因在39例肝癌组织以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35.9%(14/39)癌组织表达,87.2%(34/39)癌旁组织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有肝硬化或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其肝癌组织中BLU基因的表达失活的比例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或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患者(P<0.01).低分化肝癌较中、高分化肝癌BLU基因未表达的比例显著增高(P<0.01).肝癌组织中BLU的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肿瘤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U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进而影响其生物学特点及预后.
作者:汪栋宇;沈世强;荣愈平;陈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包括针对病变隔膜的手术、分流术、转流术和联合手术等方法,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是分流术的一种术式,在我们所治疗的1360例BCS患者中,采用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192例(14.1%),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平均随访(6.6±1.2)年,总有效率91.7%(110/120),血管通畅率为92.5%(100/108)[1].本文结合文献,就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介绍如下.
作者:马秀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黏膜屏障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临床研究,将58例确诊为SAP的患者分为治疗组(生长抑素组)和生长抑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其中生长抑素组31例,联合治疗组27例.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并动态观察APACHE Ⅱ评分.结果 与生长抑素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自入院第4天起至入院第14天较生长抑素组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Ⅱ评分明显改善.结论 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应用可加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轻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显著改善SAP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鹏;熊炯炘;王春友;吴河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4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采用局部切除11例,单侧乳房切除术10例,乳房切除并腋窝淋巴结清除3例,其中5例(20%)曾诊断为乳腺腺纤维瘤或巨纤维瘤因术后肿瘤复发而经历2~3次局部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检证实:低度恶性11例,中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4例.随访1~10年(平均5.2年),局部复发率29.1%,5年生存率97%.结论 乳腺叶状囊肉瘤发病率低,易误诊;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应行乳房切除;多数乳腺叶状囊肉瘤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乳腺叶状囊肉瘤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手术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作者:巴明臣;崔书中;唐云强;王斌;闻英;黄祥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针吸细胞学(FNA)检查已成为乳腺癌术前诊断的常规方法,细胞形态学变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但分化较好的乳腺癌FNA诊断的难度较大[1].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可协助诊断.本研究选择p21和p53两种常用的癌基因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探讨其协助良恶性乳腺疾病FNA诊断的意义.
作者:刘利敏;康劲松;李钫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