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常被迫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成为确定的、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断流术或分流术.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属对症治疗,肝硬化病变依然存在,可能继续加重,术后均有可能发生再出血,手术后均有5%~15%的复发再出血率,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大约有半数患者因再出血而死亡.
作者:张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4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采用局部切除11例,单侧乳房切除术10例,乳房切除并腋窝淋巴结清除3例,其中5例(20%)曾诊断为乳腺腺纤维瘤或巨纤维瘤因术后肿瘤复发而经历2~3次局部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检证实:低度恶性11例,中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4例.随访1~10年(平均5.2年),局部复发率29.1%,5年生存率97%.结论 乳腺叶状囊肉瘤发病率低,易误诊;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应行乳房切除;多数乳腺叶状囊肉瘤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乳腺叶状囊肉瘤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手术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作者:巴明臣;崔书中;唐云强;王斌;闻英;黄祥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观察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胃肠减压量、腹部X线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1021.2±265.4)ml/d较鼻胃管组(642.5±325.4)ml/d明显增多,且腹围(15.2±5.5)cm减少较鼻胃管组的(5.7±3.6)cm更明显,气液平面消失时间(10.3±8.5)d较鼻胃管组的(15.6±1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作者:李鹏胜;高鹏;肖方联;张刚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有多种发病原因,国内以下腔静脉隔膜为多见.
作者: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8年来收治的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行肿瘤局部切除术者14例,B组为行肿瘤所在器官大部分切除、全切或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扩大切除术者12例,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期、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组14例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B组12例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两组比较,P>0.05;A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4%和69.2%,B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3.3%和6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手术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4.3%,B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复发和转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好方法,只要肿瘤完整切除,采用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对术后复发和转移影响不大.
作者:马建仓;黄新;赵军;苏清华;纪宗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腹壁疝是肝硬化腹水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普外科难处理问题之一.我们对肝硬化并发腹壁疝的患者,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熙;刘晓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心脏疾病在体外循环手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情况.方法 将我科监护室近2年来收治的所有心脏手术后患者,心功能衰竭或心律失常抢救患者及心脏外伤患者按病种分类,对明确的和可疑的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患者,均留取外周血和导管标本进行培养.结果 心脏移植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率高,为25%;其次是动脉瘤手术,感染率为21.8%;第三是一些急诊抢救患者,感染率为15.1%;而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氏阳性菌为主.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后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原发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术后心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状况、以及术后所用药物均有很大的相关性.
作者:赵荣;崔勤;胡雪慧;薛卫斌;郑霄;藏妍;苏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表达,并用TRAP-ELISA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HCC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6.5%(45/52)和78.8%(41/52),它们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0.8%(42/52),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15.4%,8/52);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hTERT及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1,P<0.001;r=0.654,P<0.001;r=0.486,P<0.001).结论 HCC癌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过度表达,两者相互作用而共同参与肝癌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作者:朱忠超;龚昭;刘彦;闵凯;朱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整合素β1和CD44V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与HCC病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2例HCC、10例肝硬化和7例正常肝组织内整合素β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织中整合素β1和CD44V6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P<0.05,P<0.05)和正常肝组织(P<0.01,P<0.05);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包膜侵犯(u=3.06,P<0.01)、病理分级(u=3.78,P<0.01)及肿瘤转移(u=3.65,P<0.01)密切相关;CD44V6在有肿瘤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肿瘤转移的组织(χ2=5.12,P<0.05).结论 整合素β1和CD44V6在HCC中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其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李兴睿;杨志芳;易继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蛋白,它特异性地与靶基因的低氧反应元件结合,并诱导各种靶基因转录,提高肿瘤细胞的缺氧适应能力,利于其生长、增殖、转移.其机制包括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肿瘤细胞凋亡等.针对HIF-1的治疗可能成为新的辅助抗癌手段.
作者:张波;孔宪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是下肢静脉高压原因之一,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容易混淆,诊断需依赖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采用介入手段逐渐成为治疗的趋势.IVCS常见于左侧,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高压,如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甚至发生静脉性跛行和经久不愈的溃疡,容易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混淆,也是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原因.本文就IVCS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运良;蒋米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致使食管和/或胃壁静脉曲张,在压力升高或静脉壁发生损伤时,曲张静脉发生破裂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和周围循环衰竭征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的主要死亡原因,每次出血的病死率达20%~30%,未经治疗的患者1年内因出血致死的几率可达70%.
作者:别平;张雷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的常见病因、病理特点及合理的诊疗措施.方法 对经钡剂灌肠造影和手术探查证实为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的18例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18例,原发于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如5例,继发于近端肠管病变13例,出生后呕吐、腹胀、胎便排出异常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1例行肠切除吻合,7例行肠造瘘(半年~1年后行二期手术),14例存活恢复良好,4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细小结肠症应尽早行手术恢复大便通畅.
作者:黎润光;魏明发;翁一珍;袁继炎;吴晓娟;邵景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针吸细胞学(FNA)检查已成为乳腺癌术前诊断的常规方法,细胞形态学变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但分化较好的乳腺癌FNA诊断的难度较大[1].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可协助诊断.本研究选择p21和p53两种常用的癌基因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探讨其协助良恶性乳腺疾病FNA诊断的意义.
作者:刘利敏;康劲松;李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先行规范化断流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胃左动脉,然后在食管下端,贲门及上半胃周围包裹隔离一层绦纶材料布.结果 术后无一例并发胃漏、腹腔感染及肝性脑病,患者出院后无一例并发消化道再出血.住院期间4例并发术后消化道中小量出血,36例术后获得食管吞钡造影检查,29例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7例食管静脉曲张由术前重度变为轻度.48例术后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通过绦纶材料布的隔离作用有效地阻止了贲门周围新生的侧支血管再度侵入胃食管壁,从而防止了断流术后再度发生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保留了胃左动脉,从而改善了胃的血液供应,减少了术后门静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生率.因隔离布和保留胃左动脉的双重作用而可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胃漏.
作者:费国嵩;袁观宏;王雄彪;游冬阳;杨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根部穿孔患者54例,手术中我们使用带蒂的后腹膜、侧腹膜瓣修补盲肠壁,效果良好,术后无盲肠瘘和腹腔脓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作者:翁延宏;叶小利;朱永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原则:能同时缓解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方法是佳方法;不能兼顾二者时,应首先针对门静脉高压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共识,BCS的治疗方法以介入治疗为首选,其次为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高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布-加综合征(BCS)在西方国家多指Chiari病,即主肝静脉(MHVs)阻塞,以血栓形成多见.在我国等亚洲国家出现的下腔静脉膜性梗阻(MOVC),其表现类似Chiari病.因此,我们目前认为广义的BCS是指MHVs出口部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血流受阻所引起的肝后性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综合征[1-2].
作者:许培钦;党晓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方法创伤大,瘢痕多,影响美观,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我院自2004年3月引进Hop-100半导体激光手术刀,对8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2条患肢)成功实施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胡守国;唐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一种具有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可重复性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制模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将10 g重的柯氏针从20 cm高以自由落体落下,撞击在动物脊柱背侧的垫片上,造成一定程度的脊髓损伤.结果 在脊髓休克期,骶上脊髓损伤(胸腰段)组和骶髓损伤组动物平均每次挤压膀胱排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休克期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改良Allen法具有临床相似性等优点,能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章慧平;陈忠;叶章群;杨为民;杜广辉;袁晓奕;蔡丹;陈园;周四维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