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颅内假性巨大动脉瘤一例

程宏巍;郭福洋

关键词:外伤性, 颅内, 颅神经麻痹, 肢体活动, 营养状态, 眼球活动, 发育正常, 血压, 体温, 脉搏, 患者, 呼吸, 查体
摘要:患者,男,46岁,因外伤致右额、顶部有一逐渐增大肿物半年余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状态好,神清语明,眼球活动正常,无颅神经麻痹,肢体活动正常.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医源性胆管损伤14例诊治体会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上腹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损伤后修复较为困难,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我院1995年至2004年间收治14例(含外院转入及院外会诊),报告如下.

    作者:李守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布-加综合征的围手术期处理

    布-加综合征(Budd-Chir syndrome,BCS)是指肝静脉回流受阻、肝脏淤血后而引起的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分为肝静脉型和下腔静脉型两个大类型,其中还有许多亚型,目前主要是通过介入和手术治疗.现将有关围手术期的处理系统地总结如下.

    作者:陈学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先行规范化断流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胃左动脉,然后在食管下端,贲门及上半胃周围包裹隔离一层绦纶材料布.结果 术后无一例并发胃漏、腹腔感染及肝性脑病,患者出院后无一例并发消化道再出血.住院期间4例并发术后消化道中小量出血,36例术后获得食管吞钡造影检查,29例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7例食管静脉曲张由术前重度变为轻度.48例术后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隔离术通过绦纶材料布的隔离作用有效地阻止了贲门周围新生的侧支血管再度侵入胃食管壁,从而防止了断流术后再度发生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保留了胃左动脉,从而改善了胃的血液供应,减少了术后门静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生率.因隔离布和保留胃左动脉的双重作用而可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胃漏.

    作者:费国嵩;袁观宏;王雄彪;游冬阳;杨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整合素β1和CD44V6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整合素β1和CD44V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与HCC病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2例HCC、10例肝硬化和7例正常肝组织内整合素β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织中整合素β1和CD44V6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P<0.05,P<0.05)和正常肝组织(P<0.01,P<0.05);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包膜侵犯(u=3.06,P<0.01)、病理分级(u=3.78,P<0.01)及肿瘤转移(u=3.65,P<0.01)密切相关;CD44V6在有肿瘤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肿瘤转移的组织(χ2=5.12,P<0.05).结论 整合素β1和CD44V6在HCC中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其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李兴睿;杨志芳;易继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多节段脊髓平面损伤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

    目的 研制一种具有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可重复性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制模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将10 g重的柯氏针从20 cm高以自由落体落下,撞击在动物脊柱背侧的垫片上,造成一定程度的脊髓损伤.结果 在脊髓休克期,骶上脊髓损伤(胸腰段)组和骶髓损伤组动物平均每次挤压膀胱排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休克期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改良Allen法具有临床相似性等优点,能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章慧平;陈忠;叶章群;杨为民;杜广辉;袁晓奕;蔡丹;陈园;周四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

    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原则:能同时缓解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方法是佳方法;不能兼顾二者时,应首先针对门静脉高压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共识,BCS的治疗方法以介入治疗为首选,其次为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高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蛋白酶激活受体-2与胰腺疾病

    蛋白酶激活受体-2为一种细胞膜表面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广泛分布于包括胰腺在内的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具有较特异的激活方式.该受体与胰腺疾病的关系正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其在胰腺疾病时所发挥的作用,显示出在胰腺炎、胰腺癌等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李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新生儿细小结肠畸形病因分析及诊断治疗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的常见病因、病理特点及合理的诊疗措施.方法 对经钡剂灌肠造影和手术探查证实为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的18例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18例,原发于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如5例,继发于近端肠管病变13例,出生后呕吐、腹胀、胎便排出异常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1例行肠切除吻合,7例行肠造瘘(半年~1年后行二期手术),14例存活恢复良好,4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细小结肠症应尽早行手术恢复大便通畅.

    作者:黎润光;魏明发;翁一珍;袁继炎;吴晓娟;邵景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低氧诱导因子-1与肝细胞癌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蛋白,它特异性地与靶基因的低氧反应元件结合,并诱导各种靶基因转录,提高肿瘤细胞的缺氧适应能力,利于其生长、增殖、转移.其机制包括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肿瘤细胞凋亡等.针对HIF-1的治疗可能成为新的辅助抗癌手段.

    作者:张波;孔宪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1例救治体会

    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科收治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81例,治愈65例,治愈率80%,报告如下.

    作者:庞大志;曾伟生;蒋仁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和鼻胃管组.观察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胃肠减压量、腹部X线平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胃肠减压量(1021.2±265.4)ml/d较鼻胃管组(642.5±325.4)ml/d明显增多,且腹围(15.2±5.5)cm减少较鼻胃管组的(5.7±3.6)cm更明显,气液平面消失时间(10.3±8.5)d较鼻胃管组的(15.6±1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更有效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用显著.

    作者:李鹏胜;高鹏;肖方联;张刚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对策和对置放支架及肝移植指征的探讨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有多种发病原因,国内以下腔静脉隔膜为多见.

    作者: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80例体会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方法创伤大,瘢痕多,影响美观,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我院自2004年3月引进Hop-100半导体激光手术刀,对8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2条患肢)成功实施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胡守国;唐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带蒂腹膜瓣修补盲肠壁治疗根部坏疽性阑尾炎54例

    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根部穿孔患者54例,手术中我们使用带蒂的后腹膜、侧腹膜瓣修补盲肠壁,效果良好,术后无盲肠瘘和腹腔脓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作者:翁延宏;叶小利;朱永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癌1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甲状旁腺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甲状旁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11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或复发转移灶,10例术后出现短期低钙血症,均经补钙后症状缓解.随访1~10年,手术后5年存活率81.82%.存活6例,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3年复发,再次术后无复发;4例患者健康存活,存活1年以上1例,存活3年以上1例,存活7年1例,存活10年1例.结论 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同侧甲状腺是一种良好的根治方法,复发肿瘤或转移灶的切除仍然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春喜;蔡相军;徐文通;刘鸿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 自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对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22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35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 死亡6例,其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5例,心室颤动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7.69%.随访53例,平均随访2.5年,死亡5例.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掌握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组织,选择合适瓣膜,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周新明;黄杰;李伦明;闵振兴;曹嘉正;林华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外科治疗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常被迫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成为确定的、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断流术或分流术.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属对症治疗,肝硬化病变依然存在,可能继续加重,术后均有可能发生再出血,手术后均有5%~15%的复发再出血率,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大约有半数患者因再出血而死亡.

    作者:张曙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4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采用局部切除11例,单侧乳房切除术10例,乳房切除并腋窝淋巴结清除3例,其中5例(20%)曾诊断为乳腺腺纤维瘤或巨纤维瘤因术后肿瘤复发而经历2~3次局部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检证实:低度恶性11例,中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4例.随访1~10年(平均5.2年),局部复发率29.1%,5年生存率97%.结论 乳腺叶状囊肉瘤发病率低,易误诊;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应行乳房切除;多数乳腺叶状囊肉瘤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乳腺叶状囊肉瘤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手术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作者:巴明臣;崔书中;唐云强;王斌;闻英;黄祥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腺间叶性软骨肉瘤一例

    患者,女,34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发现包块1周入院.病程中患者常不敢饱餐,餐后觉上腹部胀满难受.自服多种胃药均无效.查体:巩膜皮肤无黄染.未见肿大淋巴结,左上腹可触及肿物,边界不清楚,质硬,有轻度压痛,不光滑,活动度差.

    作者:胡军;卜献民;戴显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上消化道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尽管药物和内镜治疗的发展使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非手术治疗的防治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对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大出血的患者,药物和内镜治疗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时手术治疗便是预防和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选择.本文仅就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杨连粤;刘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