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枚克氏针加屈肘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刘宏

关键词: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克氏针, 屈肘固定
摘要:我院自1995~2005年运用单枚克氏针加屈肘135°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1]肱骨髁上骨折50例,现报道如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配合轻音乐治疗高血压病50例

    笔者近来采取传统针刺配合舒缓的轻音乐疗法治疗高血压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卒中和血脂异常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脑卒中和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47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9例)和健康体检者22例.抽取空腹8小时后的清晨静脉血3ml,分别进行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检测.结果: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胆固醇分别为5.61±0.87mmol/L、3.98±0.58mmol/L,甘油三酯分别为2.05±0.62mmol/L、1.04±0.29mmol/L,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3.19±1.06mmol/L、1.60±0.43mmol/L,两组比较,P均<0.01;载脂蛋白A脑卒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3±0.27mmol/L、1.54±0.15mmol/L,P<0.01;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脑出血患者,分别为3.52±1.01mmol/L、2.87±1.13mmol/L,二者比较,P<0.05.结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载脂蛋白A降低均与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其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更显著.

    作者:张淑青;刘生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参三七醇提液对荷瘤肝转移小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三七醇提液对荷瘤肝转移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建立肿瘤肝转移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参三七醇提液对荷瘤肝转移小鼠血清低切和高切全血黏度的影响.结果:参三七醇提液可以降低荷瘤肝转移小鼠的低切全血黏度,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高切全血黏度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参三七可改善荷瘤小鼠的血液高黏状态,使之接近正常小鼠的全血黏度,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因血细胞堆积,血流过缓而引起的癌栓形成,从而抑制了肝转移的发生.

    作者:陈培丰;刘鲁明;宋伟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妇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妇科手术患者中约2%伴有糖尿病[1],在围手术期做好血糖监测和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现对糖尿病患者妇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邱敏芬;潘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临床较多见,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易复发.用TDP电磁波治疗器(神灯)、万通筋骨片、鲁南贝特联用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巨建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止痛消炎膏外敷佐治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

    2001年2月~2004年5月我院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76例应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6例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3~1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相似,具有可比性.

    作者:蒋建英;孙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肺结核合并肺癌45例临床分析

    肺结核合并肺癌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肺结核诊断明确而忽视了肺癌的存在,容易造成漏诊漏治.笔者就2000年1月~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45例进行分析.

    作者:应静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单枚克氏针加屈肘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我院自1995~2005年运用单枚克氏针加屈肘135°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1]肱骨髁上骨折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风后不寐的中西医治疗

    我院于2003年4月~2005年12月,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脑梗死后不寐患者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济建;俞亮;金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超声心动图在肺栓塞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肺栓塞(PE)又称肺动脉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急性肺动脉栓塞因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常误诊及漏诊.现回顾性分析确诊肺栓塞患者7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敏;许亮;王蓓;包凌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59例

    急性乳腺炎初期的治疗至为关键,若治疗不及时,病情恶化,酿毒成脓则须要切开引流或穿刺抽脓,患者痛苦较大.笔者于2003年2月~2005年4月间采用西药加用中药口服治疗初期患者27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32例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陶爱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肠炎宁糖浆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本院应用肠炎宁糖浆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5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学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藤梨根水煎液微量元素

    藤梨根为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的干燥根,性凉,味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祛风利湿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结结核、肿瘤等.浙江省肿瘤医院报道,藤梨根连续数年位居抗肿瘤配方中的前10位[1].由于藤梨根未被收录于<中国药典>,其所含微量元素无资料记载.本研究运用全谱直读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藤梨根及其水煎液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作者:骆红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咪唑斯汀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2004年9月~2005年9月,我院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用咪唑斯汀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伟杰;施监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心脏创伤的救治体会

    心脏损伤是胸部创伤的危急重症,死亡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救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0月共救治心脏创伤20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新民;周春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可吸收钉治疗股骨头骨折

    股骨头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此类骨折多为强大高速的暴力所致,伤情复杂.我院自1996年1月以来,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1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建良;任忠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和NO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XNJ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测定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醒脑静治疗前后血浆ET和NO含量的变化,并与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NO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2周后,血浆ET含量较用药前明显下降,NO含量较用药前明显上升(P<0.01),两者变化的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浆ET和NO含量的动态变化,醒脑静注射液可通过调节ET/NO平衡减轻脑缺血,保护脑损伤.

    作者:李惠萍;陈寿权;黄唯佳;程俊彦;李章平;王明山;王万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缬沙坦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临床上虽然有许多降压药物能有效地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其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功能.缬沙坦(Valsattan)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T1亚型拮抗剂,与氢氯噻嗪同时应用疗效更佳.为了解其降压效果和安全性,笔者对门诊患者60例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莉;黄亚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通心络胶囊(以下简称通心络)是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研究开发的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旨在观察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沈建瑾;王敏;黄进宇;姚强;黄世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针刺对桥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桥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急性桥脑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针刺组每周针刺5次,共3周,同时静脉滴注丹参、甘露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维亚脑卒中评定量表(MESSS)评估神经功能,并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结果:治疗3周后,针刺组患者MESSS评分降低,SLSEP中枢感觉传导时间(N13-20IPL)明显缩短,P40波幅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对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蓝丽康;斛志萍;何伟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