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存义;张淑芹;郝伟德
笔者对3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针刺介入治疗,明显提高了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了致残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随机取1997~2000年脑卒中病例66例,均急性期入院,按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卒中患者。经急性期处理后,脑梗塞患者病后3天,脑出血患者病后7天,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岁;脑出血12例(基底节区出血11例,脑叶出血1例),脑梗塞22例(基底节区梗塞20例,脑叶梗塞2例)。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岁;脑出血12例,均为基底节区出血,脑梗塞20例(基底节区梗塞15例,脑叶梗塞5例)。两组病人病变部位、病变面积及发病时间比较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
作者:顾敏;黄俊军;姚云海;顾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肾小球肾炎大多属中医“水肿”范畴,其病因病机与湿热、风邪至关密切。急性肾炎属湿热类型者非少见。近年来我们观察了45例慢性肾炎患者,与湿热有关者达 25例,这是否与湿性腻滞、致病缠绵有关。因此,进一步阐明湿热病邪的致病和演变机理,对防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有现实意义。1 湿热伤表,阻遏肺气,通调失司 湿热之邪以脾胃受病居多,从表卫侵袭者间或有之,故薛生白有“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的论述。章虚谷注释道:“是湿随风寒而伤表,郁其阳而变热,如仲景条内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是也。”《湿热论》是指广义湿热为病立论,其审因论治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肾炎湿热病机。但湿热之邪伤表郁而化热,只有少数病员引起肾炎,主要取决于机体自身的虚损情况。据临床所见,就表邪受病而言,主要与肺气不足有关,当肺卫功能失调,湿热之邪乘虚而入,阻遏肺气,造成肺之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以致发生水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升肺气,调理肺卫功能,于病机颇为合拍,故临床用于湿热伤表所致的急性肾炎每每获效。
作者:缪平;徐佩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自1998年以来应用自拟桃仁郁金汤治疗高脂血症62例,并与西药鱼油降脂丸42例进行对照观察,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所观察104例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50岁。合并高血压24例,脑血栓18例,冠心病28例。对照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0~74岁,平均51岁。合并高血压19例,脑血栓13例,冠心病23例。两组均排除肝胆疾患、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病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肢麻、眩晕头痛、健忘耳鸣、失眠多梦、脘腹胀闷等症状。诊断标准:饮食控制无效,近2周内空腹血化验Tch(总胆固醇)>5.7mmol/L,TG(甘油三酯)>1.58mmol/L,HDL-C(高密度脂蛋白)男<1.04mmol/L,女<1.17mmol/L,以上三项目中任何一项阳性即可被诊断高脂血症。
作者:童燕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一般情况下,下颌阻生埋伏智齿常位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部及下颌角区,而下颌智牙埋伏于喙突部者,较为罕见。临床接诊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陈新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1月~1998年12月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发病时间为3~ 7天的急性脑梗塞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共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诊断依据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血栓诊断标准[1];②首次发病,并经头颅CT确诊;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按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评分标准[2])18~24分;④治疗前常规检验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见表1。
作者:赵群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和培哚普利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非洛地平组与培哚普利组各30例,疗程24周,治疗前后观察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P<0.01)及尿蛋白的排泄量,两组24小时尿白蛋白分别从104.2±34.5 mg/24 h、103.2±41.8 mg/24 h降至69.8± 28.4 mg/24 h、66.8±28.3 mg/24 h,P均<0.01;24小时尿蛋白量从0.26±0.059 g/L 、0.26±0.061 g/L降至0.18±0.032 g/L、0.18±0.042 g/L,P均<0.0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洛地平、培哚普利长期治疗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作者:张路毅;陈亚沙;陈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7年10月至2000年10月,笔者采用自拟消脂饮治疗单纯肥胖性脂肪肝,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均为成人,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22~65岁,以30~50岁为多,计36例,占80%。病程1~12年。其中伴高ALT 20例,高AST 15例,高TC 16例,高TG 18例。1.2 诊断标准①肥胖标准:体重指数(BMI)>30[1]。②脂肪肝指标:B超显示肝实质回声光点前段致密、增强,呈云雾状改变,深部回声渐减弱,膈肌回声降低,管道结构较模糊,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亦不够满意[2]。肝脏饱满或肿大。③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肥胖性脂肪肝。④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或血脂异常。⑤临床表现:无自觉症状或有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
作者:孙义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护理人员对青光眼患者做好出院指导是保障手术成功,主动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稳定病情,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现将我院对82例青光眼病人的出院指导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82例中男62例,女20例,年龄10~76岁,手术病人50例,非手术病人32例。2 出院指导内容2.1 心理指导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善于排除各种因素干扰,忌紧张、发怒,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建立良好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作者:江莉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血复康”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ITP病人48例,按中医分型论治,比较各型的疗效差异。结果:发现本方对血热动血型、气不摄血型、阴虚火旺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90%和93.75 %,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认为血复康对不同证型ITP均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辨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李琦;吴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过敏性紫癜是血管性出血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多发于学龄儿童,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我们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紫癜,取得明显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过敏性紫癜均为我院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住院患儿,男33例,女23例,年龄1.5个月~12岁,平均7岁。均有典型过敏性紫癜皮疹。伴消化道症状24例,关节症状25例,肾脏受累12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14例,支气管肺炎2例,荨麻疹2例,血管神经性水肿4例,肠道蛔虫症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32例,血沉增快25例,抗“O”阳性2例,IgA增高18例, IgG增高13例,蛋白尿4例,镜下血尿10例,大便OB阳性10例。
作者:张映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结探讨临床病例的治疗方案,为今后正确妥善处理和预防浅前房具有重要性。1 临床资料 回顾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患者共44例(51眼)。其中男11例(15眼),女33例(36眼) ,平均年龄63岁。急性闭角性青光眼13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18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6眼,继发性青光眼4眼。按Speath分级法[1]将浅前房分为三型。浅前房Ⅰ型40眼,Ⅱ型9眼,Ⅲ型2眼。浅前房形成原因有:引流旺盛21眼,虹膜睫状体炎17眼,脉络膜或睫状体脱离9眼,虹膜色素上皮层未切1眼,晶体悬韧带松驰1眼,原因不明3眼。
作者:李小燕;孙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于1999年8月~2000年5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HD) 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较佳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共12例,均为维持性HD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6~68岁,平均 53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 治疗方法 12例均每周HD 2次,每次5~6小时,透析液为碳酸氢盐。经控制水分摄入和超滤脱水等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无明显好转。予黄芪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10ml含生药20g),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日为1个疗程。
作者:金若珏;王松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于1997年开始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术,现将有关情况作一总结,供临床参考。1 临床资料和方法 选择单胎、头位、足月姓娠,健康初产妇,经产科医师评估能顺利阴道分娩,近期硬膜外分娩镇痛者30例为镇痛组,年龄22~30岁,平均25岁。设同期初产妇30例作对照组。镇痛组硬膜外腔局麻药物为0.125%布比卡因,内含芬太尼3μg/ml。方法:于产妇进入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2~3cm)后,常规硬膜外腔(L2~4)间隙穿刺,向头端置管3cm,注试验量3~5ml,确认导管在硬膜外腔后,用微量泵持续注射局麻药4~8ml/h,维持平面于T10以下,宫口开全后停止硬膜外腔给药或减量至2~4ml/h。对照组采取自然分娩。
作者:吕琦;蒋学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严重创伤可致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进而引起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甚至死亡。因而,纠正创伤后的免疫抑制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近年来,国外就此提出的措施有:应用拮抗免疫抑制剂、补充细胞因子、纠正细胞缺氧、阻断钙超载和恢复机体营养状态等。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本文将国内有关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营养调节 及时纠正创伤后机体营养不良是纠正免疫功能低下和防止感染的有效措施。张利华[1]等观察了精氨酸、鱼油、核苷酸组成的肠道营养制剂(IMPACT)灌胃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体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和脾光镜标本的定量分析,提示IPMACT可明显增强创伤后大鼠的免疫功能。潘永成[2]等研究了精氨酸对创伤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精氨酸治疗可明显降低抑制性T淋巴细胞活性,促进脾淋巴细胞产生IL-2,具有改善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杨俊淘[3]等研究经口补充谷氨酰胺(Glutamine,Glu)对创伤大鼠血浆、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Glu寒冷的影响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认为Glu可提高创伤后血浆Glu水平,保持脾脏、淋巴结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内Glu正常含量,并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费哲为[4]等采用手术后辅助全静脉营养(TPN)法,经中心静脉持续输注7%Vamin、20%Intralipid、25%或10%GS,结果提示术后TPN可减轻应激所致的免疫抑制。
作者:周艳杰;刘耀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刺五加辅助化疗对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寻找肿瘤治疗新途径。方法:以FACS 、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及LDH释放法分别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血清细胞因子、sIL-2R 的分泌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应用刺五加辅助治疗后,患者PBL的CD3、CD4分子表达升高;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sIL -2R下降;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NK和LAK活性)均显著增强。结论:刺五加可改善肺肿瘤化疗患者的免疫状况,提高机体的抗肿瘤效应,在临床抗肿瘤辅助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峻;何嘉言;孙宏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西药尚无特异药物,多采用对症治疗,尚未见到从病理方面改善萎缩病变的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中药治疗为主,疗效明显优于西药,萎缩与肠化的病理改善达13.9%~47.09%。但由于辨证论治具有多层次、多途径调控特点,中医证侯尚未规范,因而分型很不统一,用药多变,临床难以重复。 我们根据萎缩性胃炎中医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特点及演变,提出“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这一中西医结合“病症”概念。“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既具有中医“证”的内涵,又具有西医“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一个临床“病症”概念。
作者:金亚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虫类入药之用,早始载《神农本草经》,共28种。汉朝张仲景应用虫类药物治疗内、妇科诸症,疗效甚佳,首创抵当汤(丸)、大黄(庶)/(虫)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等方,开辟了治疗用方的新天地,给后世医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人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对虫类药的运用略有心得,体会如下。1 虫类药的临床功用及分类 虫类药属血肉有情之品,行走通窜之物。因虫类药配伍不同而其主治功用相异,总结起来大约有以下10个方面:①攻坚破积:(庶)/(虫)虫、蜣螂、全蝎、蜈蚣、虻虫、蜂房等。②活血化瘀:(庶)/(虫)虫、全蝎、地龙干、水蛭等。③熄风止痉:蝉衣、僵蚕、斑蝥、全蝎、地龙干等。④宣风泄热:僵蚕、蝉衣、地龙等。⑤搜风剔络:僵蚕、地龙干、蜈蚣、全蝎、乌梢蛇、白花蛇、蕲蛇等。⑥行气活血:九香虫、山甲片等。⑦壮阳益肾:蛤蚧、蜈蚣、桑螵蛸、蛤士蟆油等。⑧消痈散肿:蜂房、僵蚕、干蟾皮等。⑨利水消肿:蝼蛄、蟋蟀、地龙干等。10平喘止咳:有地龙干、僵蚕、蛤蚧等。
作者:刘杭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病。一般而言,妇女达到一定年龄(多为40岁)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下降,后达到生理上月经停止。女性生殖器逐渐萎缩,人渐衰老。粗略统计大约30%的妇女在此年龄阶段由于雌激素下降造成内分泌障碍与神经平衡失调,产生逆向影响,即对丘脑—垂体反馈作用减弱(丘脑垂体卵巢)导致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出现精神和植物神经系统的症状。我们以中药组方制成“解郁汤”,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48例,效果显著。
作者:贾存义;张淑芹;郝伟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近三年加用利福平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效果显著,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经临床观察和大便培养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130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70例,女6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3岁。将逢单日初诊的病例列为治疗组,共62例;逢双日初诊者列为对照组,共68例。两组治疗前病程、体温、大便次数、临床类型及用药情况等资料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作者:毛梅仙;徐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院自制红藤汤1号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经2年半观察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40例均系本院1997年6月~1999年12月妇科门诊病人。年龄18~46岁,平均33岁。病程6~12周20例,13~18周32例,19~24周108例,>25周80例,平均病程21周。240例中病情轻度50例,中度110例,重度80例。对照组100例为同期妇科门诊病例,其年龄、病程和病情诸方面与治疗组均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诊断均符合高等医学院校《妇产科学》第四版规定的标准。
作者:许琴仙;郑红枫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