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圆盘状受体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韩文豪;侯国欣;刘磊

关键词:圆盘状受体2, 肝细胞癌, 复发,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圆盘状受体2(DDR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5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DDR2的表达;Kendall's tau法进行相关性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DDR2在肝癌组织中呈阳性高表达.肝癌组织中DDR2表达水平高低与肝癌肿瘤数量、分化程度、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TNM分期、有无静脉浸润和有无卫星结节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R2高表达是肝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HR)=2.524;95%可信区间(CI):1.520-7.176;P <0.01],也是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 =3.001;95% CI:1.724~ 10.280;P <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与DDR2低表达的患者比较,DDR2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P<0.05)和无复发生存均较差(P<0.05).结论 DDR2高表达参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是原发性肝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介素-8在乳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

    我们通过构建稳定去表达和过表达白细胞介素(IL)-8的乳腺癌细胞株,探讨IL-8对乳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稳定株的构建及鉴定:将白细胞介素-8短发卡RNA(IL-8 shRNA)真核表达载体及空载载体分别转染入MDA-MB-231细胞,构建稳定去表达IL-8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ASIL-8)及其空载对照;将IL-8 cDNA表达质粒转染入MCF-7细胞,构建稳定过表达IL-8的乳腺癌细胞(MCF-7/IL-8)及其空载对照.2.蛋白表达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株细胞中IL-8及EMT相关蛋白[上皮表型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间质表型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E盒结合锌指蛋白转录因子ZEB2]表达.

    作者:孔舒欣;邵楠;胡紫叶;李李;李松奇;林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 采用脑出血(ICH)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进行移植治疗ICH大鼠模型,探讨其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酶注入法制作ICH大鼠模型.将制作成功的ICH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iPSCs组,观察iP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通过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及改良肢体放置试验(MLPT)评分来动态观察ICH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法监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结果 PSCs组的mNSS评分在14 d(2.60±0.70)和28 d(1.20±0.48)均较PBS组14 d(4.50±0.71)和28 d(3.00±0.52)明显改善(P<0.05).iPSCs组的MLPT评分在14 d(2.00±0.92)和28 d(1.20±0.85)均较PBS组14 d(2.60±0.91)和28 d(1.80±0.89)明显改善(P<0.05).iPSCs组血肿周围组织中的VEGF(140.76±1.58)与LN(140.22±0.67)的表达水平较PBS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iPSCs移植能促进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肿周围组织中的VEGF和LN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作者:祁景;刘小军;刘英;卢艳秋;周明锴;祁绍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大鼠睾丸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

    生殖系统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结果显示,氧化应激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睾丸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1].本研究旨在观察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和p47phox、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醌氧化还原酶(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睾丸产生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景晓锐;郭志新;吴杰萍;闫旭红;王蕾;刘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胆管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以及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2例胆管癌组织、38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比较VEGF-C和Cyclin A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胆管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3.3%、7.9%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组织中VEGF-CmRNA相对表达量、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和Cyclin D1蛋白表达分别为0.69±0.11、0.63±0.09、530.2±27.8;癌旁组织为0.62±0.06、0.58±0.05、497.4±38.0;正常组织为0.58±0.06、0.56±0.06、455.5±34.9.3组的VEGF-C和Cyclin D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或淋巴结转移组织的VEGF-C mRNA水平更高(P<0.05);低分化组织的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更高(P<0.05).结论 VEGF-C蛋白表达和Cyclin D1基因转录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戚诚;赵晓东;刘三光;闫常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患者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RF抑癌基因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3基因甲基化标志物研究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ARF抑癌基因(p14ARF)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用于诊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70例结肠癌患者及对应正常肠黏膜细胞中APAF1、p14ARF和RUNX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APAF1、p14ARF和RUNX3基因在结肠癌组织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78.5%、54.2%和47.1%;在病理分期为Ⅱ期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有RUNX3、APAF1,在病理分期为Ⅲ期高表达的基因有p14ARF和APAF1.结肠癌组织中APAF1、p14ARF和RUNX3基因甲基化明显高于结肠息肉(P<0.05).结论 APAF1、p14ARF和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结肠癌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孙然;陈丽波;李长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细丝蛋白A对人胃癌细胞MKN28增殖及侵袭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细丝蛋白A(FLNa)基因对人胃癌细胞MKN28体外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式将重组质粒载体pcDNA3.1/VS-His-TOPO/FLNa转染到MKN28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MKN28细胞中FLNa蛋白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及对照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 FLNa基因转染到MKN28细胞后,FLNa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验证转染成功.MTT结果显示,FLNa转染组在第3、4天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0.45±0.04比0.62 ±0.02、0.65±0.03比0.81±0.03,P<0.05).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FLNa转染组中穿透的细胞数明显少于空转组和对照组[(266±12)个比(405±16)个比(426±13)个,P<0.05].FLNa转染到细胞后,明显抑制了Cyclin D1和MMP-9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FLNa基因具有抑制人胃癌MKN28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Cyclin D1和MMP-9的表达下调.

    作者:马从乾;王雅;赵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鼠后肢缺血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hbFGF)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12只SD大鼠均切除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后肢缺血模型鼠.成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MSCs组,缺血后肢肌内多点注射经过bFGF基因修饰的BMSCs;绿色荧光蛋白(GFP)-BMSCs组,缺血后肢肌内多点注射携带GFP空载病毒转染的BMSCs.术后2周,取内收肌和腓肠肌组织,一部分用于冰冻切片,计数微血管密度并观察移植细胞的改变;另一部分用于Western blot,检测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在大鼠体内的表达.结果接受基因转染的细胞高强度表达GFP.细胞移植2周后,受体大鼠体内可见绿色荧光阳性细胞,其中GFP-BMSCs组,GFP+细胞数(15.40±3.85)个/视野低于bFGF-BMSCs组(26.60±3.51)个/视野(t=4.811,P< 0.01).干细胞在体内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是GFP-BMSCs组的GFP+CD31+细胞数[(7.00±2.12)个/视野]低于bFGF-BMSCs组(14.00±1.53)个/视野(t=5.916,P< 0.01).微血管密度bFGF-BMSCs组[(55.0±16.5)个/视野]高于GFP-BMSCs组[(28.6±4.2)个/视野,t=5.4,P< 0.01].结论 bFGF能够提高BMSCs在体内的存活率和分化率,过表达bFGF的BMSCs能更有效地促进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

    作者:张金池;吴霖;刘翔;黄聪;纪仕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胸苷激酶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胸苷激酶1(TK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7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K1和Snail表达水平.结果 TK1在NSCLC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1.26%比21.84%,P<0.01),Snail在NSCLC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5.06%比18.39%,P<0.01);TK1表达水平与NSCLC的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Snail表达水平与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TK1和Snail可能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可能是NSCLC预后相关指标.

    作者:郝鸿泽;刘言;陆平;刘景波;李达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内膜水通道蛋白8(AQP8)表达对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2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脓毒症组(S组),每组1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制模18h后处死大鼠,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水平,测定肝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线粒体膜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 Mg2+-ATP酶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AQP8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与C组比较,S组血清ALT[(233.02±110.16) U/L]、AST[(742.56 ±441.41) U/L]和m-AST[(412.78 ±252.56) U/L]明显升高[C组对应值为(29.81±13.16)、(99.78±41.67)和(46.23±24.24) U/L,P< 0.01],肝细胞ATP含量[(19.27±8.76) nmoL/mg]明显减少[C组(94.65±17.79) nmol/mg,P<0.01],线粒体Na+-K+-ATP酶[(2.81±0.81) U/mg蛋白]、Mg2+-ATP酶[(2.59±1.03) U/mg蛋白]、Ca2-ATP酶[(1.63±1.26) U/mg蛋白]、Ca2+-Mg2+-ATP酶[(2.54±0.97) U/mg蛋白]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1.73±1.06)水平明显下降[C组对应值为(4.74±0.84)、(4.49±0.73)、(3.48±0.43)、(4.68±0.81) U/mg蛋白和7.65±3.54,P<0.01)],AQP8蛋白表达量(0.68±0.03)和AQP8 mRNA(0.34±0.19)转录量减少(C组对应值分别为1.24±0.05和1.00,P<0.01).结论 脓毒症时肝线粒体膜AQP8表达量减少、离子通道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下降,肝组织ATP含量减少,终导致肝细胞急性损伤.

    作者:李坤;王锦权;陶晓根;张霖;刘海华;姚秀英;张兴荣;韦丽;黄业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肌动蛋白凝胶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凝胶蛋白(Transgelin)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ransgelin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Transgelin在胃腺癌中高表达率为55.56% (70/126),高于癌旁组织的44.44% (56/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64,P<0.01).胃腺癌组织中Transgelin的高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远处转移、分化类型、浸润深度及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5年生存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 Transgelin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解燕川;刘琼琼;任利群;李武威;孙宗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Nod样受体家族包含pyrin结构域蛋白3炎性小体的关系

    目的 观察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斑块组织Nod样受体家族包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方法 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联合部分结扎颈动脉方法,在6头小猪建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3个月后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 12根小猪颈动脉片段中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改变.早期斑块中,NLRP3主要表达在新生内膜的内皮细胞;进展期斑块中,NLRP3主要分布在斑块的内皮细胞、斑块基底部和脂质核心周围.NLRP3的阳性表达评分与斑块破裂[(6.65±4.32)分比(1.77±3.15)分,P<O.01]、斑块内出血[(6.18±4.31)分比(1.83±3.30)分,P<0.05]和血管新生[(6.10±4.56)分比(3.69±3.57)分,P <0.05]密切相关.结论 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LRP3蛋白的高表达反映了斑块易损性特征.

    作者:汪青园;刘忠;陀泳华;王进山;石忠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和腹水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及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自发性腹膜炎(SBP)腹水患者血清和腹水中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及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以低盐饮食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 ml每日1次,连续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腹水中sTREM-1及D-二聚体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TREM-1、腹水sTREM-1及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sTREM-1:(217.28 ±87.65) pg/ml比(52.02±16.36) pg/ml;腹水sTREM-1:(218.76±69.38) pg/ml比(74.07±25.81)pg/ml;D-二聚体:(3.87±2.08) mg/L比(0.45±0.43) mg/L;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6%,对照组有效率为60.0%(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品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能降低SBP患者sTREM-1及D-二聚体水平,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张晓苹;赵宏军;马阿火;秦月花;孙爱静;王晓丽;王兴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小RNA-101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101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37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iR-101和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ZH-2)基因表达,根据结肠癌组织中miR-101表达量的四分位数间距,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表达量≥上四分位数(P25)]和低表达祖(表达量< P25),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7月31日,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miR-101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而EZH-2 mRNA表达量则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miR-101和EZH-2 mRNA表达量均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miR-101表达量与EZH-2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348,P<0.05);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为51.5个月,显著高于低表达组的30.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03,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miR-101[风险比(HR)=0.492,95%可信区间(CI):0.334 ~0.795,P<0.05]和TNM分期(HR=2.576,95%CI:1.572~3.874,P<0.05)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miR-101呈低表达,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及转移过程有关,可作为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预测指标,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ZH2表达有关.

    作者:蒋志强;李亚兰;韩广森;张健;王道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对人动脉硬化平滑肌细胞增殖、表型标志蛋白及微小RNA-3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阻断人动脉硬化平滑肌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进一步明确ERK、微小RNA(miR)-31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介导的平滑肌增殖之间的调控关系.方法 收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下肢截肢标本,用贴壁法原代培养平滑肌细胞.相同代数的第3~6代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加入PDGF-BB或PDGF-BB+ PD98059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Transwell法、Western blo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VSMCs增殖、迁移能力、表型标志性蛋白表达以及miR-31表达水平.结果 经组织贴壁法成功培养出原代平滑肌细胞.PDGF-BB诱导动脉硬化细胞的增殖率上调102% (P<0.05)和迁移率上调246% (P<0.05),ERK阻断剂PD98059能阻滞PDGF-BB诱导的诱导作用,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53%(P<0.05)和迁移抑制19% (P <0.05).与空白组比较PDGF-BB处理后,收缩表型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含量下调38% (P <0.05),增殖型蛋白骨桥蛋白(OPN)和miR-31含量分别上调116% (P <0.05)和386% (P <0.05).与PDGF-BB组比较,PD98059+PDGF-BB处理后,α-SMA含量显著上调41% (P <0.05),增殖型蛋白OPN和miR-31含量分别下调33% (P <0.05)和46%(P<0.05).结论 阻断ERK通路可促进VSMCs由增殖型向收缩型转变,同时下调miR-31的表达水平,ERK-miR-31通路可能是调控人动脉硬化平滑肌细胞功能及表型的重要通路.

    作者:张远起;吴永康;张智;黄胜超;黄水传;李建文;陈小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微小RNA-145水平的研究

    微小RNA(miRNA,miR)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短链非编码RNA,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液miR-145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2±5.3)岁];肝硬化(LC)患者51例[男26例,女25例,平均年龄(48.1±4.5)岁].所有患者均经我院病理检查确诊.随机选取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HV)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均未接受手术、放疗以及化疗.3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杨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逆行自体血预充联合改良超滤技术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RAP)联合改良超滤(MUF)技术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60例心脏手术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实验组(n=27).实验组采用RAP联合MUF方法,对照组按体外循环常规预充.分别观察围术期多时间点的红细胞比容(Hct,T1、T2、T3、T4)及乳酸(Lac)、MUF滤液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术后2h的输血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儿围术期有9例用血,少于对照组的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T2、T3) Hct明显低于对照组[T2:(25.08 ±0.50)%比(26.81±0.52)%,(P<0.05],[T3:(26.04 ±0.36)%比(27.79±0.51)%,(P<0.05].其他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P联合MUF技术可有效减少婴幼儿血液稀释,满足术中灌注条件,减少围术期用血量.

    作者:付国伟;王振卿;孙微;赵阳超;黄明君;李军;赵文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芦荟烧伤膏对小鼠烫伤创面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芦荟烧伤膏对小鼠深Ⅱ°烫伤创面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每只背部造成直径为2 cm的深Ⅱ°烫伤创面,每组创面分别外敷生理盐水、磺胺嘧啶银乳膏、基质和芦荟烧伤膏的纱布;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烫伤后7、10、14 d创面组织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烫伤后3、7、10、14 d创面组织中TGF-β1和EGFL7含量.结果 烫伤后,芦荟烧伤膏组创面组织上皮覆盖加快,新生血管增多;芦荟烧伤膏组第3、7天创面组织中TGF-β1水平分别为(22.72±1.05)、(31.58±3.91)μg./g,EGFL7水平分别为(99.67±3.33)、(161.60±12.74) μg/g,与各对照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升高(P<0.05);烫伤后第10天,芦荟烧伤膏组创面组织中EGFL7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48.25±15.33) μg/g],显著高于磺胺组和基质组(P<0.05).结论 芦荟烧伤膏能增加创面组织中TGF-β1、EGFL7的表达,促进烫伤组织的修复.

    作者:李建学;陈晓东;宋信福;江琼;李荣府;陈昭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氧自由基清除剂提高大鼠扩张皮瓣成活率的作用及血管保护机制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提高大鼠扩张皮瓣成活率的作用及血管保护机制.方法 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16只.于各组大鼠背部均埋入30 ml软组织扩张器1个,术后定期注水扩张至32 ml.再次手术取出软组织扩张器,并于背部扩张区形成蒂部位于尾侧的2.0 cm ×6.0 cm的任意皮瓣.皮瓣形成后即刻开始,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对照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维生素E注射液(100 mg/kg)、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g/kg)、生理盐水1ml;频率均为每12h注射1次,直至术后第3天.扩张皮瓣形成后24h各组分别随机选取8只大鼠对皮瓣进行取材,通过原位标记皮瓣中段、远端组织血管壁的凋亡细胞,计算2个区域皮瓣血管壁组成细胞的凋亡率.术后第7天计算各组大鼠皮瓣成活率,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皮瓣中段血管,计数皮瓣中段皮下平均血管数.结果 术后24h,皮瓣中段、远端的血管壁组成细胞凋亡比率在维生素E治疗组分别为(12.47±1.58)%、(23.35±2.46)%,在依达拉奉治疗组分别为(11.01 ±1.67)%、(18.94±1.35)%;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2±2.25)%、(28.34±1.17)%(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远端的血管壁组成细胞凋亡比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治疗组(P<0.05).术后7d,皮瓣成活率、皮瓣中段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在维生素E治疗组分别为:(64.17±2.82)%、(11.52±1.09)个/高倍视野,依达拉奉治疗组分别为(73.66±3.24)%、(13.63±1.78)个/高倍视野,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相应皮瓣成活率及皮下平均血管数目[(41.92±3.59)%、(4.30±0.86)个/高倍视野,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成活率、皮瓣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均显著高于维生素E治疗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较维生素E更能有效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率;作用机制与保护循环血管结构与功能并终改善皮瓣远端血液循环有关.

    作者:张栋益;康深松;张正文;吴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比较其与传统的CD117 (KI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探讨DOG1的表达与GIST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441例,标本蜡块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IST肿瘤标本中KIT和DOG1的表达,计算KIT和DOG1在GIST中表达的阳性率,分析DOG1和KIT在GIST中表达的敏感性;分析DOG1的表达强度与GIST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的大小以及危险程度的关系.结果 441例GIST患者中,DOG1表达的阳性率为98.2% (433/441),KIT表达的阳性率为86.8% (383/441);DOG1的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的大小及危险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DOG1在GIST中表达的敏感性要高于KIT;DOG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的大小及危险程度无明显相关.

    作者:王智辉;张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磁共振成像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前再分期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后完成MRI检查并分期,终经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切除肿瘤,并进行病理分期,比较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分析MRI检查对TN分期、T分期及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结果 MRI的T分期总准确率为78.6% (44/56),其中对T0、T1、T2、T3和T4各期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6.7%、60.0%、78.9%、81.8%和85.7%.MRI对N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3.2%(41/56),对N0和N+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0.0%和65.3%,TN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9.6%.结论 MRI对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及N分期的判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直肠癌术前分期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刘英强;陈淅涓;姬社青;曲金荣;吴越;杜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