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红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蔡钟钦;韩奇;童晔玲

关键词:银红胶囊,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
摘要:银红胶囊是由银杏叶提取物、三七提取物和红景天提取物优化配伍组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银杏叶总黄酮醇苷、银杏内酯、三七总皂苷和红景天苷等,能有效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本实验进一步观察了银红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浙江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大补阴丸配合情志调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4例

    更年期综合征系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如潮热、出汗、头痛、焦虑不安,疲劳失眠、恐惧、抑郁等症.我们采用大补阴丸配合情志调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慧晓;沈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31例临床观察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通透性而发生的一个症候群.在临床治疗上比较棘手,疗效差,复发率高.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相结合治疗的方法,对31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银杏达莫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娟;杨朔;胡俊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72例临床观察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湿疹,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观察治疗132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无器质性疾病.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拟定的慢性湿疹标准.

    作者:汪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针刺加动态牵引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较高.笔者采用针刺加动态牵引法治疗本病48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贤华;项娟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56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观察对象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西药滴眼与注射以及中药局部熏蒸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56例中45例临床治愈,7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2.86%.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陈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举隅

    小柴胡汤方乃治少阳证之主方,加减变化多,应用范围广.临床上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属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使用,不一定诸症都须具备,只要有小柴胡汤见证即可,故日“但见一证便是”.我们近年来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现举验案如下.

    作者:罗卫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脾阴虚证治述略

    脾胃为中土,脾属阴土,胃属阳土.自古医家,言脾阳者八九,述脾阴者一二.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临床实例也支持脾病以阳弱为多见,治疗时用阳热之剂,每能获效.然而阴阳是互根的,无阳同然阴无以生,而无阴则阳亦无以化.例如时病因温热、湿热、暑、火等邪袭人,由表入里,由卫入气,先是胃阴大伤,继之累及脾阴耗损.正如《温病条辨》所云:“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脾属土,虽喜燥恶湿,然燥太过则草木枯槁不荣.”此刻既要清养阳土,也应滋濡阴土,方为万全之策.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金匮肾气丸对耳聋豚鼠血清SOD、MDA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方金匮肾气丸对耳聋豚鼠血清SOD、MDA的影响.方法:3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3组,庆大霉素制作耳聋模型,治疗组给予金匮肾气丸水煎剂灌服,用药10天后,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指标:SOD、MDA含量.结果:豚鼠血清中MDA含量,模型组、治疗组均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SOD活性,模型组、治疗组均比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SOD活性较模型组有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匮肾气丸可以降低试验豚鼠血清MDA表达,并能提高SOD活力,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对抗庆大霉素对耳的毒性损伤.

    作者:王枫;赵乌兰;魏小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健脾补气润肠汤为主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48例

    直肠粘膜内脱垂是指直肠粘膜松弛、脱垂,排便时形成套叠,堵塞肛管上口,引起排便困难,是出口梗阻性便秘中较常见的一种,绝大部分病人不愿意手术治疗.笔者从2007年~2009年,采用健脾补气润肠汤合注射疗法治疗本病48例,并和单用注射疗法治疗的40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莫洁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梗通汤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偏瘫30例

    腔隙性脑梗死是以偏瘫为主的病症,为脑梗死中常见的类型.笔者自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脑梗通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勇文;陈世新;李可文;谢升着;黄耀俊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辨证治疗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临床观察

    高度近视是指屈光度大于6.00D的近视,因其多伴有眼轴明显增长及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改变,临床又称为病理性近视,为眼科常见病.黄斑出血是高度近视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慎,常导致中心视力的严重损伤.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目前临床上可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和新生血管型黄斑出血两种.笔者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集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31例(31眼)给予中药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艳莉;陈国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加减拨云退翳散治疗老年性蚕食性角膜溃疡49例

    目的:观察加减拨云退翳散加味治疗老年性蚕食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予中药加减拨云退翳散加味,对照组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有效率58.6%,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减拨云退翳散治疗老年性蚕食性角膜溃疡疗效显著.

    作者:于红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运用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顽固性面瘫一般指周围性面瘫经治两月以上,仍表现为明显口眼斜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多由邪客肌肤,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对此,笔者在多年针灸临证中,采用巨刺法为主治疗该病,获效颇捷.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作者:辛金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酸甘宁心汤治疗失眠52例

    失眠在临床颇为常见,常常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且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笔者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运用酸甘宁心汤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笑腾;马伟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外治甲癣40例疗效观察

    甲癣作为一种比较顽固的真菌性皮肤疾患,当今临床多采用抗真菌药物内服并同时外用的治疗方法.但是长时间口服抗真菌药物常伴有多种不良反应,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损害,且有价格昂贵、患者负担重等缺点.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药外洗及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涂擦的方法,治疗趾(指)甲真菌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史立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推拿加补肾通络中药外敷结合TDP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属“腰腿痛”、“痹证”范畴,临床治疗方法众多.笔者采用推拿加补肾通络中药外敷结合TDP照射治疗30例,并与推拿加针刺治疗的30例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应彬彬;韩知忖;王国军;黄为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性头痛32例

    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性头痛32例,经随访观察其6月的病情变化,疗效较满意.

    作者:钟连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陈意验案三则

    陈意教授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五十载,临证诊疾、遣药组方,尤为重视调理气机,每获良效.现择其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孙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

    笔者自2006年以来,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50例,获效满意,兹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吕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防哮固本汤联合舒利迭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40例*

    目的:防哮固本汤联合舒利迭对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缓解期哮喘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0例单用舒利迭吸入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防哮固本汤服用,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及肺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两组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及肺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对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及肺功能改善更显著.结论:防哮固本汤联合舒利迭能够提高儿童缓解期哮喘的临床控制率,并能显著改肺功能.

    作者:孙亚锋;何增洪;邢燕如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浙江中医杂志

浙江中医杂志

主管: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