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

陈贵海;陈焕新;杨仕权;曾晓艳;施学丽;臧知明

关键词:肥胖, 脾不升清, 精气郁滞
摘要: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根源于审症求因、因源于证的病因学特点;临床上应当配伍防风、升麻、葛根等疏达肝气,升发中气,醒脾助运,以助谷气上升和精微物质的利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佐风药以升清阳可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和解通利法辅助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5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西药抗结核方案联合和解通利法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抗结核方案3HRZE/6HRE.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和解通利法中药,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1个月后胸腔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胸膜厚度.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36.05±9.32)d,明显短于对照组(47.18±11.64)d(P<0.01).两组治疗后1、3个月胸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胸膜厚度均明显小于本组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胸膜厚度均小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TNF-α(35.35±17.46)pg/L,明显低于对照组(47.16±8.89)pg/L(P<0.05).治疗组显效率70.7%、对照组显效率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药抗结核方案联合和解通利法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可加快胸腔积液吸收,降低胸腔积液中TNF-α浓度,减小胸膜厚度,疗效确切.

    作者:李同霞;韩彤亮;薛卫林;胡海波;邓凯;苏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5例

    目的 比较参仙升脉口服液与阿托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SSS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参仙升脉口服液20 ml,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品每次0.3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2周、4周复查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24h平均心率、高心率、低心率. 结果 治疗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7.14%,对照组为62.5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平均心率、高心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为68.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SSS的总有效率与阿托品相当,虽起效慢,但副作用少,易耐受.

    作者:徐红娟;郭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医辨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1例报告

    2013年4月12日北京市确诊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经过及时抗病毒治疗和中医辨证施治,患者4月17日痊愈出院.此例属中医“温病”范畴,其病机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予辛散透邪、清热解毒、益气养胃辨证施治.其治疗从始至终是在温病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温病学理论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指导作用.

    作者:黄莉;王融冰;李兴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特征的多中心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制定心衰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量表,对我国华北地区10家医院的340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建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对问诊、望诊、舌象采用双百分法进行权重系数分析,对脉象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据此分析其证候要素、证候(证素组合)、病位分布规律.结果 340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问诊症状权重系数大的前3项依次为气短、憋气、乏力;望诊权重系数大的前3项分别为精神倦怠、面色无华、口唇紫绀;舌象权重系数大的前3项分别为舌质紫暗、舌红、舌苔少;脉象频次高的前3项分别为沉、细、弦.虚证证素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339(99.7%)、阴虚193(56.8%)、阳虚147(43.2%);实证证素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340(100%)、水饮298(87.6%)、痰浊190(55.9%).出现多的中医证候为气虚血瘀证339例(99.7%),在此基础上合并水饮或痰浊者为314例(92.4%).累及病位按照频数排序分别为心(100%)、肾(100%)、肺(98.2%)、脾(75.0%)、肝(66.8%),累及3脏者占98.2%以上、累及4脏者占74.4%以上、累及5脏者占50.6%.结论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基本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气虚血瘀兼水饮或痰浊,病位以心肾为主,五脏皆可累及.

    作者:赵志强;毛静远;王贤良;侯雅竹;毕颖斐;李彬;赵英强;牛天福;李广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热敏灸治疗脑卒中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热敏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热敏灸组给予热敏灸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6周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巴塞尔指数(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分,随访3、6个月末观察病死/残疾率、复发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热敏灸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热敏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6周,两组患者FMA、BI、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6周热敏灸组FMA、BI评分较治疗后4周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SS-QOL评分较治疗后4周明显升高(P<0.05),热敏灸组FMA、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热敏灸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

    作者:谢洪武;陈日新;付勇;夏雷翔;黄蔚云;熊俊;焦琳;张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医“补偏救弊”与“致中和”哲学思想及“圜道”运动观

    通过论述“致中和”思想和“圜道”运动观与中国医学史上“补偏救弊”现象的关系,探讨相关思维模式与文化观念对中医学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和”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建构、临床实践与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而“补偏救弊”正是“致中和”的哲学思想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偏颇的纠正,又是中医药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内互为对立的学说集合的回归.“圜道”则是“中和”的哲学思想在运动观上的体现,对以“补偏救弊”的方式推动学术发展轨迹有着直接的影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补偏救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螺旋式前进.

    作者:马杰;徐燕;严骅;尚力;姚洁敏;严世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双盲临床试验中动态药物编盲方法

    介绍动态药物编盲方法的特点与优势.动态药物编盲是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受试者不再从始至终服用一个药物编码的药物,其药物编码是动态变化的,即一个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有多个药物编码.认为药物编盲过程常常是多次的,适用于研究过程中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研究药物昂贵,需要节约药物以及研究周期长,可能出现药物过期等情况.与传统药物编盲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灵活.

    作者:闫世艳;何丽云;文天才;白文静;刘保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原则

    认为“揆度奇恒”是构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方法,受到历代医家的关注,是用类比比较的方法分析识别人体的常与变、常变与异变,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的哲学观点,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样性服从于同一性的整体观.“揆度奇恒”要立足于整体,从“象”层面入手,奇与恒的判断则要遵循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五脏中心、胃气为本、守中知变等五大原则.

    作者:鲁明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生川乌配伍不同比例生半夏对大鼠心肌毒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配伍的生川乌和生半夏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配伍组、1∶0.25配伍组、1∶0.5配伍组、1∶1配伍组各10只,各配伍组给予相应浓度药物0.4ml/100g,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停药2周.分别于给药4周及停药2周,计算体质量增长率、心脏系数,生化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相关心肌酶.结果 各组大鼠给药4周及停药2周时体质量增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周各配伍组大鼠心脏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停药2周1∶0配伍组及1∶0.5配伍组心脏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给药4周和停药2周,各配伍组心肌酶含量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并且1∶0.25配伍组、1∶0.5配伍组、1∶1配伍组部分心肌酶含量均较1∶0配伍组低(P<0.05或P<0.01).结论 生川乌对大鼠心脏有明显的毒性,生川乌与生半夏配伍对心脏的毒性则明显降低,且配伍生半夏的比例越高,对心脏的毒性越低.

    作者:许柳;佟继铭;杨慧波;张树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湿疹辨治经验之处方方法学辨析

    运用中医处方方法学思路和方法分析治疗湿疹经验.围绕风、湿、热、瘀、敏、虚六大关键因素,以证候为中心,以法为纲,以方为例,使理、法、方、药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临床中医师治疗湿疹提供借鉴.

    作者:杨阳;马淑然;杨桢;肖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

    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根源于审症求因、因源于证的病因学特点;临床上应当配伍防风、升麻、葛根等疏达肝气,升发中气,醒脾助运,以助谷气上升和精微物质的利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佐风药以升清阳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贵海;陈焕新;杨仕权;曾晓艳;施学丽;臧知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甘草酸二铵对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淋巴瘤单核细胞PD-1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究甘草酸二铵(DG)对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淋巴瘤(HCV-NHL)患者单核细胞PD-1表达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从健康人、单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和HCV-NHL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刺激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健康人、单纯HCV感染者和HCV-NHL患者CD14+ PD-1+细胞占CD14+总单核细胞的比例;HCV-NHL患者PBMC加入DG和阳性对照HCV核心抗原干预后较HCV-NHL空白对照CD14+ PD-1+细胞占CD14+总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单纯HCV感染者和HCV-NHL患者CD14+ PD-1+/CD14+均明显升高,并且HCV-NHL患者较单纯HCV感染者升高明显,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NHL+ HCV核心抗原组CD14+ PD-1+/CD14+比例较HCV-NHL空白对照明显增加,而HCV-NHL+DG组CD14+ PD-1+/CD14+比例较HCV-NHL+ HCV核心抗原组明显降低,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CV-NHL患者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激活增加,且程度重于单纯HCV感染,DG可以降低HCV-NHL患者单核细胞PD-1+的高表达.

    作者:倪磊;储真真;许亚梅;姚志强;郭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陈皮利咽合剂对慢性咽炎模型家兔全血黏度和咽黏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陈皮利咽合剂作用于慢性咽炎模型家兔的机制.方法 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银黄片组和陈皮利咽大、中、小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慢性咽炎家兔模型,造模第14天陈皮利咽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陈皮利咽合剂原药液、原药液用生理盐水稀释1倍、原药液用生理盐水稀释2倍10 ml/kg灌胃;银黄片组给予0.026g/ml的银黄片混悬液10ml/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8天.于后1次灌胃后1h,对咽部黏膜肉眼观察并分级评价,取耳缘静脉血做全血黏度检测,并观察咽部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陈皮利咽大、中剂量组家兔咽部黏膜肉眼观察分级及病理分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黄片组和陈皮利咽大、中、小剂量组的全血黏度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陈皮利咽中剂量组全血黏度低于银黄片组及陈皮利咽大、小剂量组(P<0.01).结论 陈皮利咽合剂能改善慢性咽炎家兔咽部黏膜炎症,可能与降低全血黏度有关.

    作者:王颖;王新帅;李向宇;解新平;娄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乌头汤治疗杂病临证心得

    乌头汤不但能温经散寒,而且能通络止痛.凡是由风、寒、湿三气侵袭所引起的关节疼痛,无论病程的长短,病症的轻重,或在四肢关节,或在肩部,或在腰部,只要病机吻合,方药对证,均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温桂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张仲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张仲景学术传承班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从中医师承教育及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方式,以期寻求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合理途径.

    作者:张瑞;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王振亮;闫国立;任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寸口脉脏腑配位推演方法研究

    寸口脉脏腑配位的创立是在天、地、人三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脏腑在人体所在位置及寸口诊脉部位的上下对应原则,结合部位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同气相求的归类方法,推演而形成的诊察脏腑病证的诊断方法.该诊脉方法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模式推演,其实践基础尚待进一步考证.研究寸口脉脏腑配位的推演方法,不仅对于中医临床诊断,而且对于脉诊的客观化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邢玉瑞;牛溪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李玉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介绍国医大师李玉奇分阶段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第一阶段清利骨髓湿热,第二阶段祛腐化燥,第三阶段救阴复脉,强调谨守病机,毋失其宜.

    作者:张会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从痰热论治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包括现代医学的老年性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等.历代中医医家及学者多从五脏虚损阐释其发病机理,痰热论述则较少.我们认为,老年痴呆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在于五脏尤其是脾肾亏虚;其标实在于痰浊蒙蔽脑窍,闭阻脑络,火热蕴结脑府,脑窍昏蒙.虚实之证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以致病程缠绵,见症多端.

    作者:胡玉萍;王平;孔明望;袁德培;石和元;刘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从脾论治糖耐量减低的临床意义

    糖耐量减低(IGT)中医属“脾瘅”范畴,不等同于“消渴”,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特点.从理论、药物和临床观察方面阐述了脾虚与IGT发生的密切关系和从脾论治IGT的主要思路.认为脾虚是IGT的根本病因,脾失健运是IGT发生的主要病机,从而提出从脾论治IGT的意义及可行性,并阐明健运脾气可成为逆转IGT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大的医疗和社会价值.

    作者:柳燕;方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林兰辨治尿崩症经验

    介绍林兰对尿崩症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思路3个方面的经验,并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郑亚琳;黄达;苏诚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