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补偏救弊”与“致中和”哲学思想及“圜道”运动观

马杰;徐燕;严骅;尚力;姚洁敏;严世芸

关键词:补偏救弊, 致中和, 圜道, 学术发展
摘要:通过论述“致中和”思想和“圜道”运动观与中国医学史上“补偏救弊”现象的关系,探讨相关思维模式与文化观念对中医学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和”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建构、临床实践与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而“补偏救弊”正是“致中和”的哲学思想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偏颇的纠正,又是中医药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内互为对立的学说集合的回归.“圜道”则是“中和”的哲学思想在运动观上的体现,对以“补偏救弊”的方式推动学术发展轨迹有着直接的影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补偏救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螺旋式前进.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原则

    认为“揆度奇恒”是构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方法,受到历代医家的关注,是用类比比较的方法分析识别人体的常与变、常变与异变,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的哲学观点,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样性服从于同一性的整体观.“揆度奇恒”要立足于整体,从“象”层面入手,奇与恒的判断则要遵循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五脏中心、胃气为本、守中知变等五大原则.

    作者:鲁明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医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效应机制

    系统回顾了近15年中医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三个层面总结中医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效应机制,认为中医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活血为主治疗,佐以温肾、养肝之剂,可以显著提高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子宫血流量,并促进子宫内膜相关生物活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内膜容受性,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作者:江媚;刘雁峰;吕艳莹;黄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从痰热论治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包括现代医学的老年性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等.历代中医医家及学者多从五脏虚损阐释其发病机理,痰热论述则较少.我们认为,老年痴呆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在于五脏尤其是脾肾亏虚;其标实在于痰浊蒙蔽脑窍,闭阻脑络,火热蕴结脑府,脑窍昏蒙.虚实之证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以致病程缠绵,见症多端.

    作者:胡玉萍;王平;孔明望;袁德培;石和元;刘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医“补偏救弊”与“致中和”哲学思想及“圜道”运动观

    通过论述“致中和”思想和“圜道”运动观与中国医学史上“补偏救弊”现象的关系,探讨相关思维模式与文化观念对中医学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和”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建构、临床实践与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而“补偏救弊”正是“致中和”的哲学思想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偏颇的纠正,又是中医药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内互为对立的学说集合的回归.“圜道”则是“中和”的哲学思想在运动观上的体现,对以“补偏救弊”的方式推动学术发展轨迹有着直接的影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补偏救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螺旋式前进.

    作者:马杰;徐燕;严骅;尚力;姚洁敏;严世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张仲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张仲景学术传承班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从中医师承教育及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方式,以期寻求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合理途径.

    作者:张瑞;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王振亮;闫国立;任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李玉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介绍国医大师李玉奇分阶段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第一阶段清利骨髓湿热,第二阶段祛腐化燥,第三阶段救阴复脉,强调谨守病机,毋失其宜.

    作者:张会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生川乌配伍不同比例生半夏对大鼠心肌毒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配伍的生川乌和生半夏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配伍组、1∶0.25配伍组、1∶0.5配伍组、1∶1配伍组各10只,各配伍组给予相应浓度药物0.4ml/100g,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停药2周.分别于给药4周及停药2周,计算体质量增长率、心脏系数,生化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相关心肌酶.结果 各组大鼠给药4周及停药2周时体质量增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周各配伍组大鼠心脏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停药2周1∶0配伍组及1∶0.5配伍组心脏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给药4周和停药2周,各配伍组心肌酶含量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并且1∶0.25配伍组、1∶0.5配伍组、1∶1配伍组部分心肌酶含量均较1∶0配伍组低(P<0.05或P<0.01).结论 生川乌对大鼠心脏有明显的毒性,生川乌与生半夏配伍对心脏的毒性则明显降低,且配伍生半夏的比例越高,对心脏的毒性越低.

    作者:许柳;佟继铭;杨慧波;张树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罗颂平治疗妊娠病经验

    总结罗颂平治疗妊娠病经验及特色,包括①安胎首重调肝肾;②固护后天养先天;③治病求本调阴阳;④慢性病有方有守;⑤灵活变通喜药对;⑥衷中参西求实效.并附典型医案1则,介绍其治疗妊娠疾病临证思辨的特点.

    作者:管雁丞;倪张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通络法治疗前列腺疾病体会

    依据络病学说,前列腺疾病亦属络脉病变.认为前列腺入通于肺,前列腺疾病的局部病机为络脉不通,整体病机为肺络不畅.据此组成通络利前方,治疗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及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作者:宋春生;赵家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试论晋唐、明清时期瘟疫预防外用方药的同异

    瘟疫为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广泛流行的急性传染病,中医文献中称为“疫”、“疠”及“鼠疫”、“时气”等.通过对晋唐和明清医学文献中瘟疫预防方法、方药的研究,发现明清时期的防疫用药是在晋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晋唐时期侧重于祛邪辟秽药物,明清时期更集中和侧重于芳香辟秽药物的使用.研究提示,芳香类药物在疫病预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姚伟;赵向东;王晓栋;刘菊容;李波;冯全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双盲临床试验中动态药物编盲方法

    介绍动态药物编盲方法的特点与优势.动态药物编盲是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受试者不再从始至终服用一个药物编码的药物,其药物编码是动态变化的,即一个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有多个药物编码.认为药物编盲过程常常是多次的,适用于研究过程中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研究药物昂贵,需要节约药物以及研究周期长,可能出现药物过期等情况.与传统药物编盲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灵活.

    作者:闫世艳;何丽云;文天才;白文静;刘保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寸口脉脏腑配位推演方法研究

    寸口脉脏腑配位的创立是在天、地、人三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脏腑在人体所在位置及寸口诊脉部位的上下对应原则,结合部位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同气相求的归类方法,推演而形成的诊察脏腑病证的诊断方法.该诊脉方法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模式推演,其实践基础尚待进一步考证.研究寸口脉脏腑配位的推演方法,不仅对于中医临床诊断,而且对于脉诊的客观化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邢玉瑞;牛溪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

    探讨脾不升清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认为多食少动可导致阳气不振、清阳不升;脾不升清、精气郁滞是肥胖的根本病理机制,气虚痰湿是由脾不升清所引起的、加剧肥胖的病理因素;肥人气虚、肥人多痰的观点,可能根源于审症求因、因源于证的病因学特点;临床上应当配伍防风、升麻、葛根等疏达肝气,升发中气,醒脾助运,以助谷气上升和精微物质的利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脾不升清是肥胖的基本病理机制,佐风药以升清阳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贵海;陈焕新;杨仕权;曾晓艳;施学丽;臧知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5例

    目的 比较参仙升脉口服液与阿托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SSS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参仙升脉口服液20 ml,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品每次0.3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2周、4周复查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24h平均心率、高心率、低心率. 结果 治疗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7.14%,对照组为62.5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平均心率、高心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为68.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SSS的总有效率与阿托品相当,虽起效慢,但副作用少,易耐受.

    作者:徐红娟;郭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医辨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1例报告

    2013年4月12日北京市确诊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经过及时抗病毒治疗和中医辨证施治,患者4月17日痊愈出院.此例属中医“温病”范畴,其病机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予辛散透邪、清热解毒、益气养胃辨证施治.其治疗从始至终是在温病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温病学理论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指导作用.

    作者:黄莉;王融冰;李兴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乌头汤治疗杂病临证心得

    乌头汤不但能温经散寒,而且能通络止痛.凡是由风、寒、湿三气侵袭所引起的关节疼痛,无论病程的长短,病症的轻重,或在四肢关节,或在肩部,或在腰部,只要病机吻合,方药对证,均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温桂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初治继发性肺结核70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中药联合化疗方案对初治继发性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402例来源于全国13家医院的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1例,对照组采用2 HREZ/4 HR化疗方案治疗,试验组在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肺阴虚证加滋阴润肺免煎颗粒,阴虚火旺证加肺泰胶囊,气阴两虚证加双百口服液,两组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痰涂片转阴率、肺部病灶和空洞X线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痰菌涂片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肺部病灶X线疗效明显吸收及吸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空洞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种中医证型愈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阴虚火旺证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初治继发性肺结核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周建民;王胜圣;田洋;周杰;王晓岩;蔡鸿彦;董芳;刘嵋松;孙良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和解通利法辅助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5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西药抗结核方案联合和解通利法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抗结核方案3HRZE/6HRE.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和解通利法中药,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1个月后胸腔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胸膜厚度.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36.05±9.32)d,明显短于对照组(47.18±11.64)d(P<0.01).两组治疗后1、3个月胸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胸膜厚度均明显小于本组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胸膜厚度均小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TNF-α(35.35±17.46)pg/L,明显低于对照组(47.16±8.89)pg/L(P<0.05).治疗组显效率70.7%、对照组显效率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药抗结核方案联合和解通利法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可加快胸腔积液吸收,降低胸腔积液中TNF-α浓度,减小胸膜厚度,疗效确切.

    作者:李同霞;韩彤亮;薛卫林;胡海波;邓凯;苏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豨莶通栓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56例

    目的 观察豨莶通栓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中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每次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豨莶通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6周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中医证候疗效. 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0%、73.2%;治疗组分别为92.8%、94.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稀莶通栓胶囊联合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确切.

    作者:牛晓亚;邹蔚萌;赵昱;许有慧;张晓苏;李德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陈皮利咽合剂对慢性咽炎模型家兔全血黏度和咽黏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陈皮利咽合剂作用于慢性咽炎模型家兔的机制.方法 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银黄片组和陈皮利咽大、中、小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慢性咽炎家兔模型,造模第14天陈皮利咽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陈皮利咽合剂原药液、原药液用生理盐水稀释1倍、原药液用生理盐水稀释2倍10 ml/kg灌胃;银黄片组给予0.026g/ml的银黄片混悬液10ml/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8天.于后1次灌胃后1h,对咽部黏膜肉眼观察并分级评价,取耳缘静脉血做全血黏度检测,并观察咽部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陈皮利咽大、中剂量组家兔咽部黏膜肉眼观察分级及病理分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黄片组和陈皮利咽大、中、小剂量组的全血黏度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陈皮利咽中剂量组全血黏度低于银黄片组及陈皮利咽大、小剂量组(P<0.01).结论 陈皮利咽合剂能改善慢性咽炎家兔咽部黏膜炎症,可能与降低全血黏度有关.

    作者:王颖;王新帅;李向宇;解新平;娄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