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振宇;潘馨莹
目的 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压力超负荷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取SD大鼠15只为假手术组,采用升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压力超负荷心力衰竭大鼠模型,75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芪苈强心高、中、低剂量组各15只.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片6.25mg/(kg·d),芪苈强心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芪苈强心胶囊1.0、0.5、0.25g/(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各组连续灌胃6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血管黏附因子1(ICAM-1)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水平,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及其磷酸化AMPK (p-AMPK)蛋白表达. 结果 芪苈强心低、中剂量组及卡托普利组均显著增加心肌组织中ATP含量(P<0.01),各给药组ADP明显升高(P<0.01);芪苈强心高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ICAM-1mRNA表达降低、eNOS mRNA升高(P<0.05或P<0.01);芪苈强心低、中、高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p-AMPK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各组大鼠心肌组织AMPK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苈强心具有保护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的作用,同时提高心脏能量负荷水平、改善能量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eNOS通路有关.
作者:张军芳;唐思文;王宏涛;徐登峰;贾振华;魏聪;吴以岭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近年来不断完善.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临证时善于运用体质学说.通过对朱丹溪医案的分析,从特定体质发病具倾向性、诊断以体质为先、治则治法皆因体质而宜、治疗中注重保护体质、据体质判断疾病预后五个方面阐述了朱丹溪在临床诊疗时运用体质学说的特色,对帮助临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蔚振宇;潘馨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应用信仰、价值观等文化范畴解释科学革命的规律性,提示我们在探索建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的过程中,需要首先重视中医范式的文化真实性,提升和加强人文科学的“转化能力”,开创中医药多学科研究的新格局.
作者:张超中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妇科疾病的应用中以“先辨病,再辨证,后辨体”为诊疗主线;以病证结合与辨体论治两条纵线贯穿诊疗全程;以中西医病证结合确定基本证候要素,方证对应确定基本治疗方剂;以基本方加减法、二补一通补肾调周法及个体诊疗调体法“三法合一”为基本治疗原则,形成一套完整有效易于传承的诊疗体系.
作者:王颖;郝松莉;孙淼;侯丽辉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介绍王晖临证方药应用及组合经验,认为用药如用兵,故将兵法引入方药组合变化的临证思辨中,并以不寐、眩晕、劳淋为例,阐述其方药组合加减规律.
作者:陈霞波;杨立波;王建康;周开;龚文波;陈靓;张业;苏琼;顾颖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实践可以发现,临床医生对针药并用的临床价值和理论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在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的角度对中医针药并用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提出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针药并用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通过针药并用提高临床疗效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分别将患者、疾病、证候、症状及疾病的不同时程作为临床的“干预对象”时针药并用的方式,以期为理性地了解针灸和中药治病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拓展中医针药并用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作者:韩彬;吴中朝;陈仲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8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口服克罗米芬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清肝方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睾酮(T)、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同时观察患者的排卵率和妊娠率.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2%,排卵率为82.2%,妊娠率为56.7%;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8.9%,排卵率为40.0%,妊娠率为24.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H、T水平明显较治疗前降低,FS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H、FSH以及子宫内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补肾活血调肝方联合克罗米芬治疗PCOS临床疗效肯定,可提高患者的排卵率,增加患者妊娠率,效果优于单用克罗米芬.
作者:茹秀丽;刘芳;刘静乔;都治香;张红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人体正常情况下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相交则可得安眠.由于外邪、内伤、情志等各种病因导致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为失眠的病机.通过潜相火、滋阴血、温肾阳、固肾精、补中气、温肝寒、解肝郁等治疗方法,使用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四逆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氏奔豚汤、附子理中汤、乌梅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剂,运用圆运动理论从不同角度调控阴阳平衡,恢复气机升降协调,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作者:刘赘;张锦祥;原嘉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针对学生提问题意识普遍较薄弱的现状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目标要求,认为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非常重要.提出了建立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优化问题情境设计,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拓展问题设计空间,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等具体策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者:吴元洁;王键;彭代银;陈雪功;沈津湛;李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介绍原发性肝癌中医辨治经验,认为原发性肝癌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主要为脾胃虚弱、肝阴亏虚及肾精不足,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水湿、癌毒,治疗首当辨清虚实之异,分别采用相应治法,并强调健运脾胃、保护胃气当贯穿治疗始终.
作者:夏宁俊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中药脐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6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敷脐治疗,每日2次,每次20 min;对照组给予西药思密达治疗,每日2次,每次3g,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1.57%,对照组为78.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腹泻、腹痛、腹胀、肛门下坠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腹泻、腹胀、肛门坠胀感评分亦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腹痛、腹胀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药脐疗治疗IBS-D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腹痛、腹胀等主要症状.
作者:张烨;张振贤;吴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专家问卷筛选疗效评价指标,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疗效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制定COPD稳定期疗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遴选呼吸领域有影响的专家50名,采用信函法进行调查,回收问卷建立数据库,运用德尔菲法进行评价,采用均数和满分率评价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采用百分权重法对各结局指标进行赋权.结果 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COPD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临床相关指标、生存质量、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相关指标、经济学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等内容;专家意见相对集中的评价指标(均数≥4.5分)有急性加重次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喘息、BODE指数、再住院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二氧化碳分压、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急性加重间隔时间、急性加重严重程度;组合权重≥0.017的评价指标有中医证候相关指标、经济学指标、BODE指数、SAFE指数、小临床意义变化值、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肺功能状态与呼吸困难问卷、肺疾病生存质量量表、肺功能状态量表.结论 基于专家问卷构建的COPD稳定期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医护人员注重的指标、患者注重的指标、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相关指标等四类指标.
作者:王明航;李建生;李素云;余学庆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失眠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失眠与抑郁结伴而行,互为因果.中医认为,造成“不寐”的关键病机是心神不宁,引起心神不宁的病因多种多样.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工作竞争的日趋激烈,紧张焦虑情绪的不断增加,使得肝郁引起的失眠明显增多.肝郁与“不寐”互为因果,采用疏肝治疗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
作者:梁晓春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总结施杞教授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经验.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在“治病必先求本”的伤科治伤原则上,运用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充份体现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优势.
作者:宋直昇;王拥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壮医药是壮族的原创医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对医疗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三气同步”天人自然观,是壮医对人体与大自然关系的宏观认识,是对人体自身脏腑组织器官及其功能关系的朴素理解,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防治的规律性认识.“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是壮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宋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医学历来重视对中药复方时效关系的研究,在中医经典古籍中多有论述.中药复方时效关系的研究包括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减弱时间、消失时间.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提出和不断拓展为中药复方的时效关系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基于血清药理学的中药复方时效关系的研究,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病-证-方-量-时-效”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林圆圆;杜武勋;张少强;许艳伶;张斐;王智先;丛紫东;罗庆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配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59只SD大鼠随机选12只设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结扎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实验性AMI模型,36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双抗组和益气活血+双抗组各12只.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9mg/(kg·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6.75 mg/(kg·d)灌胃,益气活血+双抗组在双抗组的基础上加给予心悦胶囊162mg/(kg·d)+复方川芎胶囊400mg/(kg·d)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28天.测定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时间和体外血栓形成长度、湿重、干重,检测凝血指标、血小板大聚集率(PAgT)、血栓素B2 (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计算心室腔面积与心脏横切面积比值.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颈动脉体内血栓形成时间缩短,体外血栓形成长度、湿重和干重增加,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加,6-keto-PGF1α含量降低,心室腔面积和心脏横切面积比值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双抗组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时间显著延长,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显著降低,凝血指标改善,PAgT下降,6-keto-PGF1α含量升高,心室腔面积和心脏横切面积比值降低(P<0.05或P<0.01).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配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抑制AMI大鼠颈动脉动脉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王宝君;张庆翔;张蕾;刘剑刚;史大卓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夏季应用卡介苗多糖核酸穴位注射足三里、定喘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功能和冬春季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14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于夏季(7-9月)纳入病例,研究组以卡介苗多糖核酸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和定喘穴,每穴注射0.5ml;对照组行肌肉注射,每次2ml,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评分以及外周血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检测,并于接受治疗当年的12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进行随访,再次评价ACT得分.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随访时ACT评分均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随访时组间比较,研究组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IgE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夏季卡介苗多糖核酸穴位注射足三里、定喘穴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以有效提高哮喘患者的ACT评分,降低外周血IgE含量,从而有效减少冬春季节哮喘的发作.
作者:陈利芳;方剑乔;贾玲红;金肖青;蒋朱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以多维分层聚类的隐结构模型方法评价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专家实践经验筛选血脂异常症状条目,采用隐结构模型方法构建63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隐树结构图,分析隐类概率、条件概率、互信息及累积信息覆盖率等症状/证候量化数据,以人工判读方法诠释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主要证候要素特征.结果 共以41个症状作为显变量构建63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隐结构模型图.63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包含2个隐类,其中Y0=S0的概率值P=0.41,Y0=S1的概率值P=0.59,综合判定63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人群表现为中、重度症状/证候.与Y0相关的互信息由大到小前3位症状依次为心烦(0.19)、急躁(0.12)、腰酸(0.12).混合型高脂血症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火热、阴虚为主,其中以阴虚为重要,证候要素靶位以心、肝、肾为主.结论 混合型高脂血症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火热、阴虚为主;说明隐结构模型方法评价混合型高脂血症证候要素特征,其结果与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传统认识基本一致.
作者:何伟;郭树仁;刘平兰;谢雁鸣;田峰;张燕;赵君贤;刘和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加减化瘀解毒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DPN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降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甲钴胺片,每日3次,每次0.5mg,治疗组加服加减化瘀解毒方,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下肢麻木、下肢疼痛、双足发凉、踩棉花感)及总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及总积分、HAMD-17总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及总积分、HAMD-17总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各条神经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加减化瘀解毒方联合西药可改善DPN伴抑郁障碍患者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抑郁障碍,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李光善;任志雄;黄达;郑亚琳;李鸣镝;林兰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