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霉素对乳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

赵月;沈娜;任精华;赵向旺;黄韬;何文山

关键词:乳腺癌, 盐霉素, 增殖, 侵袭
摘要:目的 观察盐霉素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MCF-7/ADR、MDA-MB-231的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抑制作用.方法 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得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侵袭能力的变化;分别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ETS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盐霉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3种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7.47 ±0.64)、(5.11±0.97)、(4.08±0.85)μmol/L;经不同浓度的盐霉素处理后,3种细胞侵袭能力逐渐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65.9%/41.9%、55.8%/37.8%、48.5%/24.6%;MCF-7/ADR和MDA-MB-231的ETS1和MMP-1表达水平随着盐霉素浓度升高而下降.结论 盐霉素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降低其侵袭能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肝类固醇激素和异质素受体基因Nr1i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 构建类固醇激素和异质素受体(SXR)基因Nr1i2过表达质粒,并通过HEK-293细胞系验证其表达.方法 大鼠肝组织中的总RNA逆转录后将含相应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到Nr1 i2编码框,并将Nr1i2片段亚克隆至pcDNA3.1(+),同时对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挑选pcDNA3.1(+)-Nr1i2转染至293细胞系中,48 h收集细胞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72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成功扩增Nr1i2编码区,并将其克隆至载体pcDNA3.1中.HEK-293细胞系、pcDNA-3.1(+)、pcDNA3.1(+)-Nr1i2中SXR的FQ-PCR结果分别为1.00±0.09、4.88±0.94、473 274.04±28 784.24,后者分别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功构建Nr1i2过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

    作者:徐浩;李明意;胡敏;张谷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白血病-xL的表达在前列腺增生衰老逃逸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白血病-xL (bcl-xL)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xL和雄激素受体(AR)在30例BPH和16例正常前列腺标本(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用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bcl-xL与临床数据的关系.结果 bcl-xL和AR在BPH组中的表达分别为7.982±2.542和9.837±3.493,在正常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3.991±0.508和7.328±0.612,BPH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BPH组30例患者中bcl-xL与AR的表达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r =0.540,P<0.01),两者呈正相关(P<0.05);此外,bcl-xL的表达与BPH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0.684和0.379,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bcl-xL在良性前列腺增生衰老逃逸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BPH的进展明显相关.

    作者:郑秋平;潘铁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卡托普利对表皮干细胞(ESCs)增殖、迁移、分化的影响,探讨ACE在维持ESCs生物学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差速贴壁法获得10例儿童的ESCs,进行离体培养,检测ACE在ESCs的表达.用XTT法检测不同浓度(1 ×l0-5、1×10-6、l×10-7、1×10-8mol/L) ACEI卡托普利对ESCs增殖的影响;体外创伤模型观察1×10-6mol/L的卡托普利对ESCs 6、12、18、24h各时间段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K10的表达观察1×10-6mol/L的卡托普利对ESCs分化的影响.结果 培养的细胞经β1-整合素和K19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83.55%细胞为双标记阳性细胞,即ESCs.免疫荧光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ESCs表达ACE.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培养的细胞ACE阳性率为74.2%.1×10-6mol/L的卡托普利可明显抑制ESCs的增殖(P<0.05),且在第5天达到峰值.1×10-6 mol/L的卡托普利可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和克隆能力(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l×10-6 mol/L的卡托普利并不影响K10的表达(P>0.05).结论 ACE通过影响ESCs的增殖,迁移从而影响皮肤的损伤修复和自我更新.

    作者:廖选;肖静;刘宏伟;程飚;肖丽玲;徐媛;李升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赖氨酰氧化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在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OX)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距离胃癌组织5cm)各65例,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的LOX、VEGF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LOX与VEGF在胃癌中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LOX在65例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4178±0.1135,在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174 ±0.1524,胃癌组织中的LOX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65例胃癌组织中0.4793 ±0.1019,在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116±0.1146,胃癌组中的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癌组织,LOX与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OX与VEGF在胃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罗浩;潘晟;肖喆;徐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SCN9A基因多态性对胃癌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SCN9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胃癌手术术后患者疼痛敏感性的影响,寻找干预术后疼痛的靶点.方法 选取胃癌手术患者232例,术前进行疼痛阈值以及疼痛耐受力检测,术后进行疼痛敏感性检测并记录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剂量.对每位患者的SCN9A基因进行SNPs检测(3312G>T).比较SCN9A 3312G>T和术后疼痛敏感性以及术后镇痛药使用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SCN9A 3312 T的等位基因的患者有28例(12.1%),3312G的患者为204例(87.9%);术后镇痛药的给药频率[(2.78±0.75)比(2.01±0.63)小时/次,P<0.0S]和给药量[(105.3±21.6)比(69.8±17.3) ml,P<0.05]在3312G的患者明显高于3312T的患者;3312G组患者发生镇痛不良的概率高于3312T的患者(29.4%比8.6%,P<0.05);回归相关分析表明SCN9A在3312位的基因改变以及疼痛阈值高与术后疼痛的敏感性有较强相关性[比值比(OR) =0.12;OR=0.29].结论 SCN9A 3312G >T可以降低大型手术术后患者的疼痛敏感性.

    作者:向桂芳;段光友;张咸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反义抑制微小RNA-21对程序性细胞坏死因子4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在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中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观察转染反义抑制微小RNA-21(miR-21)对A431细胞株中程序性细胞坏死因子4(PDCD4)和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A431细胞转染反义miR-21(Anti-miR-21),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转染前后A431细胞株中PDCD4和PTEN的表达,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检测转染前后A431细胞株中细胞凋亡.结果 细胞组、转染无关序列组和转染miR-21反义寡核苷酸组PDCD4表达平均吸光度(IA)值分别为62 340.03 ±2157.52、55 871.36±7281.27和175 302.34±14 57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0.12,P<0.05);细胞组、转染无关序列组和转染miR-21反义寡核苷酸组PTEN表达IA值分别为19 206.26 ±655.01、19 149.26±1058.29和135 572.92±468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54,P <0.05);细胞组、转染无关序列组和转染miR-21反义寡核苷酸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9.90%、12.95%和3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79,P<0.05).结论 转染Anti-miR-21后A431细胞株中miR-21表达下降,这种抑制可以上调A431细胞株中PDCD4和PTEN的表达,加速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李小红;于建斌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研究进展

    乳腺叶状肿瘤(PTs)是一种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2012年WHO乳腺肿瘤病理学新分类仍保持对该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1].叶状肿瘤好发年龄为40 ~ 50岁,恶性叶状肿瘤则较良性者晚2~5年.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与终结果(SEER)数据库资料显示每年有2.1例/10万女性被诊断为恶性乳腺叶状肿瘤[2].与良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比较,恶性叶状肿瘤更具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也更具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从而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刘君君;吕淑华;牛昀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通过诱导肿瘤性巨噬细胞钙离子依赖性钾离子通道表达增强LoVo细胞侵袭性

    目的 观察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M2)相互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功能学的改变.方法 将转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3(PRL-3)的LoVo细胞和M2细胞模拟肿瘤微环境进行共培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2细胞钙离子依赖性钾离子通道(KCNN4)蛋白表达,并检测LoVo细胞侵袭性的改变.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示PRL-3能通过共培养后诱导M2细胞KCNN4蛋白表达升高,而未作共培养的M2细胞KCNN4蛋白表达未升高.此外,经过共培养后LoVo细胞侵袭性升高(3367±135比1442±89,P<0.05),而在阻断KCNN4蛋白表达后,LoVo细胞侵袭性降低(1388 ±87比2893±163,P<0.05).结论 PRL-3在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通过提高KCNN4表达从而增强LoVo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许鹤洋;刁飞宇;曾育杰;张旸;来伟;褚忠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钙蛋白酶抑制剂、α-硫辛酸单用及联用治疗癌性恶病质

    目的 探讨钙蛋白酶(caplain)抑制剂ALLN(N-acetyl-Leu-Leu-Norleucinal)、α-硫辛酸(α-LA)单用及联用对癌性恶病质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结肠腺癌Colon26 (C26)细胞接种于小鼠前腋窝皮下构建恶病质模型.药物干预7d后检测去瘤体质量、腓肠肌湿重、血生化、细胞因子水平、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肿瘤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骨骼肌中caplain-1和泛素mRNA表达.结果 荷瘤对照组caplain-1与泛素mRNA表达值分别为0.84 ±0.10、2.68±0.08,ALLN组、α-LA组、ALLN+ α-LA组caplain-1表达值分别为0.59 ±0.07、0.65±0.07、0.57 ±0.04,泛素mRNA表达值分别为2.29±0.07、2.34 ±0.05、2.20±0.10,均低于荷瘤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 caplain抑制剂和α-硫辛酸均具改善癌症恶病质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作者:陈思曾;曹少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免疫磁珠法分离胆囊癌CD133阳性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目的 建立胆囊癌CD133+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观察胆囊癌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胆囊癌GBC-SD、SGC996细胞中CD133所占百分比,免疫磁珠法分选CD133+细胞亚群,免疫荧光法定位检测CD133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133 mRNA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CD133+组和CD133-组细胞增殖能力及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特性的差异,单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单个CD133+细胞生长特性.结果 胆囊癌GBC-SD、SGC996细胞中CD133+亚群所占相对百分比为(68.5±2.9)%、(0.3±0.2)%.GBC-SD组CD133 mRNA相对灰度值(0.6466±0.0259)显著高于SGC996组(0.2181±0.0108,P<0.01).CD133蛋白定位于细胞膜表面,并在GBC-SD细胞中呈强表达.人胆囊癌GBC-SD细胞分选后,CD133+组CD133蛋白表达明显强于CD133-组.CD133+组中CD133+亚群所占比例为(90.4±0.9)%.CD133+组CD133mRNA相对灰度值(0.7734±0.0217)显著高于CD133-组(0.2146 ±0.0174,P<0.01).CD133+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强于CD133-组(P<0.01).经5-Fu(0.1μg/ml)处理后,CD133+组细胞生存率明显高于CD133-组(P<0.05).单克隆形成实验结果示单个CD133+细胞可形成新的细胞克隆,且CD133+组[(36.25±2.99)%]细胞克隆球形成率高于CD133-组[(4.50±1.29)%,P<0.01].体内成瘤实验结果示CD133+组与未分选组移植成瘤率分别为100%和60%,而CD133-组不成瘤.结论 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可成功分离高纯度的胆囊癌CD133+细胞,而且人胆囊癌CD133+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耐药、自我更新及致瘤潜能.

    作者:俞远林;姜波健;吴巨钢;陆瑞祺;俞继卫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肺癌抑癌基因1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肺癌抑癌基因1(TSLC1)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稳定表达TSLC1的人骨肉瘤MG63细胞株M8T设为研究对象,转染空载体的骨肉瘤MG63细胞株M8P设为对照组,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设为空白组.噻唑蓝(MTT)法检测M8T细胞增殖;FACSort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将2×107个瘤细胞皮下注射裸鼠,观察体内成瘤的影响.结果 稳定转染TSLCl的实验组M8T细胞株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细胞比较,其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生长速度明显受到抑制;M8T细胞G0-G1期细胞数为(63.76 ±2.78)%,生长周期出现了G0~G1期阻滞,细胞凋亡总数为(28.45 ±0.65)个,显著增加(P<0.01);裸鼠皮下成瘤于皮下注射后3周开始形成.结论 TSLC1能明显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作者:覃莉;林阳;陈文坚;陈安民;祝文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结肠癌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浸润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在结肠癌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浸润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0例原发性结肠腺癌组织芯片中局部浸润Tregs在癌巢、癌间质及癌旁正常黏膜的分布及其与总生存率(OS)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浸润Tregs多于癌旁正常黏膜浸润Tregs(P <0.01);癌巢浸润Tregs少于癌间质浸润Tregs(P<0.01);癌组织浸润Tregs与OS呈正相关(P<0.05),癌巢浸润Tregs与OS呈负相关(P<0.05).结论 结肠癌局部浸润Tregs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徐为;付海啸;邱磊;宋军;张宝福;郑骏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匹立尼酸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目的 观察匹立尼酸(PA)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PA组.在肾缺血60 min后再灌注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S组操作同上但不阻断血管.缺血前30 min,PA组经腹腔注射PA 5 mg/kg,I/R组和S组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4h后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 再灌注4h后,I/R组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分别为(11.65±1.15) ng/L和(230.80 ±31.82) ng/L,PA组为(7.83±1.27) ng/L和(125.74±18.03) ng/L,PA组显著低于I/R组(P<0.05).结论 在缺血再灌注肾损伤中,预先给予PA可起到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的作用.

    作者:张圣祥;刘修恒;陈晖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乳腺癌脑转移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和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乳腺癌脑转移概率.方法 对165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评分、月经状态、是否进行辅助化疗、远处第一转移灶、无转移生存期进行分析,建立乳腺癌脑转移预测模型.结果 确诊年龄< 35岁、腋淋巴结转移数≥4个、ER阴性、Her-2阳性是乳腺癌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获得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为0.783±0.037,预测脑转移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可分别达0.786和0.765.结论 临床可利用该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脑转移的概率,且预测概率≥0.75.

    作者:薛军;黄晶;杨劲松;程晶;彭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肾损害干预的研究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肾损害的干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鉴定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SAP大鼠体内,观察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肾脏间质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对肾脏AQP1定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肾脏水通道蛋白1(AQP1) mRNA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脏AQP1蛋白变化.结果 (1)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阳性细胞率为99.30%,CD90阳性细胞率为93.50%,CD34阳性细胞率为0.82%,CD45阳性细胞率为2.22%;(2)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SAP大鼠6、12、24h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及TNF-α、IL-1低于对应时间点未干预的SAP大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SAP大鼠6、12、24 h肾脏间质毛细血管变化均轻于对应时间点未注射SAP大鼠;(4)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SAP大鼠12、24 h AQPl mRNA均高于对应时间点未干预的SAP大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24 h AQP1蛋白均高于对应时间点未干预的SAP大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减轻SAP大鼠肾损害,其机制可能同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减轻间质毛细血管损害,阻滞肾脏AQP1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陈先强;陈志耀;黄鹤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肥大细胞通过细胞紧密接触对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转化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肥大细胞与肺成纤维细胞接触和非接触共体培养,观察肥大细胞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转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和腹腔肥大细胞,实验分为3组:接触共育组、非接触共育组、对照组.计数各组肺成纤维细胞数量,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 各组肺成纤维细胞数目在培养的第5天均达峰值,分别为接触共育组(3.70±0.83)×106个/孔;非接触共育组(1.40 ±0.32)×106个/孔;对照组(1.10 ±0.23)×106个/孔,接触共育组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各组肺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值:接触共育组为0.2520±0.0318,非接触共育组为0.1250±0.0212,对照组为0.1210±0.0124,接触共育组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α-SMA染色的平均吸光度(IA)值分别为0.3190±0.0436、0.1840±0.0190、0.1730±0.0226,接触共育组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共育组,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高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192.56±2.37)、(143.58±2.07)、(121.43±1.98) μg/L,P<0.05).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通过紧密接触来促进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转化及胶原合成.

    作者:程真顺;谭维军;杨炯;叶燕青;江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水泡口炎病毒在人前列腺癌模型的溶瘤效应

    目的 探讨利用水泡口炎病毒(VSV)作为一种新型药物治疗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方法 (1)确定VSV-绿色荧光蛋白(GFP)在不同时段对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2)利用DU145细胞在裸鼠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荷瘤动物经注射不同剂量的VSV-GFP(1×106、1×107 PFU/100μ1)后,观察不同时间点肿瘤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并确定瘤体内病毒的复制水平、肿瘤大小变化及动物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VSV-GFP能选择性地杀伤前列腺癌细胞,在转染倍数(MOI) =0.1时,DU145细胞死亡率>85%,与之比较,RWPE-1细胞死亡率<20%,而RPMI 1640对照组细胞死亡率<5%.体内实验中,移植瘤体内不同时间点(12、24、48 h)病毒复制滴度分别为2.36×107 PFU/g、3.82×107 PFU/g、4.38×107 PFU/g,1×107 PFU剂量组,1×106 PFU剂量组,RPMI 1640对照组在治疗48 d后,移植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470.54±480.67)、(903.40±3245.50)、(408.54±224.40)mm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不含病毒RPMI 1640对照组比较,肿瘤明显缩小,动物生存期延长.结论 溶瘤病毒VSV-GFP在DU145为模型的体内、外实验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鑫;黄盛松;李军亮;张琪敏;孙涛;吴登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艰难梭菌在炎症性肠病围手术期患者中的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围手术期患者艰难梭菌(C.difficile)的感染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28例炎症性肠病围手术期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中C.difficile的感染,并以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的28例IBD患者中,C.difficile阳性者为8例(8/28,28.6%),30例健康对照组中l例阳性(1/30,3.3%).全身使用激素、疾病处于复发活动期是C.difficile感染的危险因素,C.difficile感染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炎症性肠病围手术期患者C.difficile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difficile感染影响着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作者:李婷;王红玲;夏冰;秦前波;钱群;曾凡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电针刺足三里穴对脓毒症大鼠心脏损害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脓毒症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24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电针非经非穴组(N +SEA),假手术+电针足三里组(N+EA),脓毒症+电针足三里组(CLP+ EA),脓毒症+电针非经非穴组(CLP+ SEA),共4组(n=6).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N+EA组和CLP+ EA组电针足三里穴,N+SEA组和CLP+ SEA组电针非经非穴.6h后,摘除心脏固定于Langendofff灌流装置;置入左心导管,测定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LVSP),左室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心脏输出量(CO)和心率(HR).后取心脏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 CLP+ SEA组LVEDP[(5.2±0.9) mm Hg(1 mmHg=0.133 kPa)]、LVSP[(95.2 ±9.3)mm Hg],dp/dt max[(1804±122) mm Hg/s]、CO[(26.6±4.0)ml/min]和HR[(237±15) bpm],均较N+SEA组LVEDP[(9.9±1.6) mm Hg、LVSP[(127.8 ±8.7)mm Hg],dp/dt max[(2484 ±98) mm Hg/s]、CO[(43.10 ±5.30) ml/min]和HR[(310±12) bpm],N+ EA组LVEDP[(9.6±1.7) mmHg]、LVSP[(128.3±9.9)mm Hg],dp/dt max[(2536±107) mm Hg/s]、CO (45.9±5.7) ml/min和HR(312±15) bpm,明显降低(P<0.01),而CLP+EA组LVEDP[(7.9±0.9) mm Hg]、LVSP[(112.0±11.9) mm Hg],dp/dt max[(2270±152) mm Hg/s]、CO[(35.6±5.1) ml/min]和HR[(280±24) bpm],较CLP+ SEA组明显改善(P<0.01),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可见CLP+ SEA组MMP-2、MMP-9及TIMP-1、TIMP-2的表达明显增强,而CLP+ EA组MMP-2、MMP-9及T1MP-1、TIMP-2的表达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在mRNA水平上,CLP+ SEA组MMP-2(1.47±0.06)、MMP-9(1.59 ±0.04)、TIMP-2 (1.21±0.03)、TIMP-1(1.24±0.04)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CLP+ EA组中MMP-2(1.30±0.09)、MMP-9(1.38±0.05)、TIMP-2(1.35±0.07)、TIMP-1(1.42±0.07)的表达较CLP+ SEA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 电针刺足三里可减轻脓毒症大鼠心肌受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足三里穴抑制了MMP-2和MMP-9的表达,改善两者与其特异性抑制剂表达的失衡,并同时激活了胆碱能抗炎通路.

    作者:许涛;曹好好;许美霞;杨涛;李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大黄素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生长及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黄素在体外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大黄素作为干预因素,时间效应组以含大黄素的培养液分别培养QBC939细胞不同时间,剂量效应组分别用不同浓度大黄素的培养液与QBC939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增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白血病-2 (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Akt、磷酸化Akt (p-Akt)、核因子(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mTOR、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10、20、40、80 μmol/L大黄素对QBC939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7.3%、28.6%、46.5%和66.4% (P <0.05),bcl-2、p-Akt、NF-κB、p-NF-κB、mTOR、p-mTOR表达明显下降,Akt表达无变化.结论 大黄素抑制QBC939细胞增殖,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

    作者:何庆良;周俊峰;潘敦;黄发昆;石铮;王家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