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吴惺;徐锋
目的 观察Zn2+改性羧甲基纤维素( Zn2+ -SCMC)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0只.先行均制作肠粘连模型,取A组腹腔内不放药物,B、C组于腹腔内损伤部位分别置入3ml、浓度3%的羧甲基纤维素(SCMC)及3ml、浓度3%的Zn2+ -SCMC,术后10d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大鼠肠壁组织病理:A组纤维细胞增生明显,胶原纤维排列致密;B组纤维细胞增生较明显,胶原纤维排列略密;C组纤维细胞增生较轻,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术后10d腹腔内粘连情况:C组腹腔内轻微粘连,粘连发生率44.8%,B组中度粘连,粘连发生率80.0%,A组广泛粘连,致密,粘连发生率100.0%.A组Ⅲ~Ⅳ级粘连多为17只,B组Ⅱ级粘连多12只,C组0级粘连多16只,C组粘连分级较B组、A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Zn2+ -SCMC能明显减轻术后腹腔粘连程度,其作用优于SCMC.
作者:刘国辉;刘莉;伦志军;王广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全身和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Fe、Cu、Zn、Se、Mn的含量变化,探讨微量元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38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4~9周未愈创面肉芽组织及全血标本,利用等离子体发射法测定其Fe、Cu、Zn、Se、Mn的含量,并与正常人体皮肤和血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伤后4~9周血液和创面肉芽组织中的Zn、Se、Mn含量均逐渐下降;Cu在血液中的含量接近正常,在肉芽组织中的含量逐渐上升,伤后8~9周时Cu含量为(1.31±0.21) μg/g湿重,高于人体正常皮肤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局部Zn和Se的含量变化与血液中的变化显著相关(rzn =0.747,P<0.05;rse=0.852,P<0.05).结论 微量元素Fe、Cu、Zn、Se、Mn在全身和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的变化不尽相同,局部Zn、Se含量的变化受全身含量的影响,不同微量元素的不同变化可能是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的重要因素.
作者:韩兆峰;王甲汉;李志清;杨磊;易朝晖;周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PN)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向间质细胞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依据加入的重组人骨桥蛋白(rhOPN)的浓度,将HK-2细胞分成6组,rhOPN的浓度依次为:0.00、0.04、0.08、0.12、0.16、0.20 mg/L,刺激时间为48h.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素(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 在形态学上,rh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变,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分析发现上皮细胞的表面标记E-cad随着刺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间质细胞的标记物α-SMA、FN的表达逐渐升高,实时定量PCR检测E-cad依次为:1947.0±301.0、1114.0±187.4、668.7±180.4、436.7±121.8、242.7±105.2、223.5±73.4; α-SMA依次为:0.01465±0.003 38、0.034 28±0.01200、0.06034±0.005 65、0.09205±0.010 68、0.11360±0.018 92、0.186 30±0.021 75;FN依次为:0.000 818±0.000103、0.001 341±0.000203、0.001 708±0.000128、0.002 170±0.000161、0.003 369±0.000314、0.004961±0.000364.Western blot检测E-cad依次为:1.719±0.159、1.370±0.016、1.238±0.031、0.916±0.056、0.520±0.065、0.456±0.073;α-SMA依次为:0.623±0.127、0.640±0.031、0.865±0.045、1.015±0.107、1.290±0.103、1.381±0.040; FN依次为:0.475±0.044、0.499±0.062、0.904±0.066、0.981 ±0.052、1.272±0.093、1.614±0.056,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OPN刺激浓度的增加,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也逐渐增强.结论 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作者:邓仲磊;徐东亮;谭若芸;鲁佩;张炜;顾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Ang)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即刻、3、7、14和21 d取创面皮肤标本,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T1和AT2的表达;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 在正常皮肤,AT1和AT2表达强度较弱.但伤后第7天表达达高峰,14 d降低,AT1的表达下调更明显.烧伤后7 dPCNA阳性细胞数多,14 d后降低.烧伤后7~14 d TUNEL阳性细胞数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下降.结论 烧伤愈合过程中AT1和AT2的表达具时空特性,这种变化与创面修复细胞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谢光辉;刘宏伟;程飚;李升红;邱建勇;曹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蛋白质谱技术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方法 建立颈部异位异种大鼠心脏移植模型.(1)急性排斥A和B组,供受体不作预处理.(2)治疗A和B组,受体术前1d腹腔注射环孢素A(CsA) 20 mg/kg,术后每天10 mg/kg.A和B组分别在术后5d和7d取血液标本及移植物(供心)标本.(3)空白组,取大鼠移植前血液及心肌组织作标本.应用蛋白质谱技术对各组的血清及心肌组织蛋白质样本进行质谱测定,统计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蛋白质,并比较分析差异蛋白质的峰强度.结果 与空白组血清比较,急性排斥A组与之存在7个差异蛋白质峰,急性排斥B组与之存在11个差异蛋白质峰.急性排斥A组与治疗A组比较,有4个差异蛋白质峰,急性排斥B组与治疗B组比较,有6个差异蛋白质峰.与空白组心肌组织蛋白质比较,急性排斥A和B组与之分别存在7个和13个差异蛋白质峰.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常与急性排斥反应后不同时相点血清及心肌组织中的蛋白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蛋白可能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
作者:王广阔;林峰;叶韵斌;陈慧菁;黄雪珊;陈道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减轻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接受γ刀照射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MP,5~30 mg/kg),分别于照射后12、13周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和VEGF及其受体表达.结果 高剂量MP降低VEGF蛋白表达(12.40±0.88)阳性细胞/高倍视野(P<0.01),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FLT-1)蛋白表达(25.40 ±0.86)阳性细胞/高倍视野(P<0.01).同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高剂量MP治疗后VEGF mRNA水平为对照组的70%,而FLT-1为对照组的1.8倍.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VEGF及其受体的差异调控是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缓解伽玛刀术后脑水肿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宏;魏铭;刘东;徐德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我们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乳腺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KLK5的mRNA表达量,分析其在乳腺发生和进展中的变化以及其在原发癌中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刘津珠;李晓青;宁连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对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AIPC)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携带HSV-TK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TK),AIPC细胞PC-3细胞加入AdLacZ,滴度(MOI)分别为50、100、150、200、250.48 h后计算各滴度AdLacZ转染PC-3细胞的细胞感染率(%).转染后使用更昔洛韦(GCV)处理,浓度为10 mg/L,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AdTK/GCV对PC-3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合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检测探讨AdTK/GCV对PC-3细胞的杀伤机制.结果 对体外培养的PC-3细胞杀伤实验表明,随着AdTK MOI增加及GCV剂量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AdTKMOI为150和250时,GCV的半数致死(IC50)分别为7.75 mg/L和5.00 mg/L.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死亡有细胞凋亡机制参与.AdTK/GCV处理后非转染PC-3细胞出现死亡,存在旁观者效应,效应强弱与AdTK转染、未转染细胞混合比例相关.结论 AdTK/GCV能有效杀伤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PC-3细胞.
作者:瞿连喜;黎力平;邵佳亮;王翔;丁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一种自制的血管内止血带(过去曾用球囊导管代替),探讨血管内止血带的止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我们设计的血管内止血带置入大白兔右侧颈总动脉充盈球囊以阻断动脉腔内血流,随机将32只大白兔分为A组(阻断1h)和B组(阻断2h),采用测定体外和动脉腔内球囊内压力并通过肉眼及组织学动态观察其对管壁的影响;同顾总结过去临床采用血管内止血带救治邻近颈部及躯干动脉损伤34例.结果 经病理检查,血管内止血带对动脉内膜与中层影响主要表现为炎性水肿与炎性细胞浸润,阻断1h组在14 d内恢复正常;2h组,对管壁影响明显,部分内弹力膜拉直与断裂,21 d才能恢复.阻断时间越长,对管壁影响越大;34例均应用血管内止血带止血成功,止血效果好,无缺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止血带是抢救邻近颈部及躯干大血管损伤及其晚期并发症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手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止血措施.
作者:贺道华;马廉亭;张新元;杨铭;郑玉明;陈庄洪;潘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抑制复制蛋白A1(RPA1)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转染RPA1反义寡核苷酸及阴性对照寡核苷酸于人食管癌TE-1细胞中,设空白对照组(只加培养基)、Mock组(转染试剂组)、对照组(阴性对照寡核苷酸组)及实验组(反义寡核苷酸组),分别以24、48、72、96h为转染时间点;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食管癌TE-1细胞RPA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并给予6MV X射线单次照射6Gy,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差异.结果 RT-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癌TE-1细胞的RPA1 mRNA 及蛋白表达均降低;CCK-8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癌TE-1细胞的增殖率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抑制食管癌rE-1细胞RPA1表达,可增加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顾玉明;王洵;辛勇;章龙珍;许伟;裴冬生;郑骏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在不同诱导方法下树突状细胞(DC)的表达及其对T细胞刺激活性的影响.方法 1000 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500 U/ml白细胞介素(IL)-4体外诱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经1mmol/L丁酸钠、1 mg/L脂多糖(LPS)、细胞因子鸡尾酒法诱导成熟,分别以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表面标志、IL-12、IL-10分泌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各组SOCS1蛋白水平及mRNA的表达.结果 丁酸钠诱导的不成熟DC的SOCS1蛋白表达高(1.61±0.22,P<0.05);其SOCS1 mRNA表达差异倍数(1.58±0.11)显著高于成熟组DC(0.99±0.04、1.27±0.05,P<0.05).高表达SOCS1的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1.53±1.04),IL-12分泌量(142.79 ±15.61)较成熟DC显著降低(P<0.05);而IL-10分泌(3.29±0.21)较成熟DC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 SOCS1是调节DC介导的T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
作者:刘璐;李琳;伍衡;王捷;闵军;褚忠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胸骨横断切口中三维固定的应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横断胸骨切口胸腺切除手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共249例,年龄13~8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同种手术方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并行胸腺和/或胸腺瘤(≤3 cm)切除(对于>3 cm的胸腺瘤我们采用纵行全程劈开胸骨,未列入本研究).其中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使用钛板固定胸骨的129例病例中男50例,女79例,年龄:(41.64±14.71)岁.
作者:朱勇俊;马勤运;陈志明;庞烈文;陈刚;陈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转染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糖尿病骨折的基因疗法.方法 Wistar雄性6周龄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链脲佐菌素诱导为糖尿病模型后均造成右侧胫骨骨折,体外高糖环境下Ad-IGF-1转染BMSCs,将相应组别的BMSCs移植于骨折局部.于1、2、3、4、6周摄X线,取局部骨痂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痂中IGF-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GF-1.结果 第4周骨痂IGF-1灰度值:实验组为103±5,对照组为109±4(P<0.05).第4周血清IGF-1浓度:实验组为(668.80±8.07) ng/L,对照组为(569.20±9.31) ng/L(P <0.01).结论 IGF-1基因转染的BMSCs移植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的骨折愈合.
作者:王德亮;邢德国;王亮;吴建军;田克立;刘中浩;宫明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我们对照分析经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并测定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变化,探讨手术方式与患者术后胃肠道运动功能恢复、血清胃肠道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作者:徐艳松;吴卫;高枫;唐卫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小肝癌(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5 cm).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临床治疗手段.我院2002至2010年共收治75例符合小肝癌诊断标准,对75例小肝癌均实施手术切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过欣来;丁涵之;黄金鑫;靳晓丽;丛壮志;王圣刚;魏军;朱哲;杨永康;钟明安;所广军;尤天庚;赵中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ghrelin对大鼠小肠动力的外周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ghrelin(0、20、40、80 μg/kg)对大鼠小肠转运的影响,ghrelin(0.1、0.5、1.0μmol/L)对体外大鼠小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免疫荧光方法检测ghrelin受体(GHS-R1a)在小肠肌层中的分布.结果 ghrelin 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小肠转运率(42.73±0.57)%、(47.13 ±0.84)%、(56.88±1.67)%、(69.04±1.79)%,增强卡巴胆碱引起的肌条收缩(152±3)%、(182±4)%、(218±3)%,ghrelin受体主要分布在肠内肌层中的神经细胞膜上.结论 ghrelin可通过作用于小肠肌层中的神经细胞而增强小肠平滑肌的收缩.
作者:杨成广;袁青领;于嵩;王志刚;郑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单纯性肺泡癌(Pure BAC)与含有肺泡癌成分的腺癌(AWBF)的基因表达谱,研究与Pure BAC进展相关的基因.方法 选取Pure BAC标本8例,以8例AWBF作对照.采用Agiilent人4*44K arrays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检测,应用DAVID、通路studio 5.0、特征提取软件9.1等软件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统计学、聚类和差异表达分析.选取两组间差异表达的43个侵袭和转移的基因(P<0.01),采用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表达谱芯片共得到581个基因的有效数据,筛选出43个侵袭和转移的基因(P<0.01),差异表达上调基因23个,下调基因20个.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ATF-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单纯性BAC组明显高于AWBF组,而CLDN18基因在AWBF组明显增高(P<0.01),而且CLDN18和AT2在BAC和AWBF中的基因表达差异倍数>10倍.结论 CLDN18和ATF2在BAC中和AWBF中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两者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单纯性BAC的进展有关.
作者:张文成;岳东升;张连民;张真发;王长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采用不同方法建立逼尿肌不稳定(DI)模型,为探讨不同病因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机制、研究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分组:SD雌性大鼠42只,体质量(250±25)g,分别给予环磷酰胺腹腔注射(n=12)、膀胱颈部结扎(n=12)、脂多糖膀胱灌注(n=12)及对照组(n=6)不作处理.
作者:潘峰;刘迪;陈朝晖;李兵;肖亚军;曾甫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UC001 kfo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肝脏组织60例,分为肝硬化组、肝癌组、癌旁组、门静脉转移肝癌组.原位杂交检测UC001 kfo和ACTA2(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UC001kfo在肝硬化组不表达或低表达,在其他3组均为阳性表达,以上4组的表达值分别为113.30±11.79、137.59±6.23、148.78±8.23、160.28 ±9.47,方差分析显示UC001kfo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肝硬化组<癌旁组织<肝癌组<门脉癌栓组.ACTA2的表达分别为109.89±9.74、125.22±32.16、149.06±8.43、156.57±8.86,ACTA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分别为肝硬化组<癌旁组织<肝癌组<门脉癌栓组.结论 UC001 kfo和ACTA2在肝癌中表达明显增加,特别是门静脉癌栓组,UC001kfo可能通过调控ACTA2的表达促进肝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潘延凤;娄海山;余祖江;张贤强;冯磊;梁红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体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与Ⅰ型胶原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0.125%Ⅰ型胶原酶体外分离人ADSCs,按每只培养瓶1×104个细胞/ml接种,80%融合时进行传代,培养至第3代,将其与Ⅰ型胶原支架体外复合培养(5×105个/cm2胶原支架),细胞计数法检测黏附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及增殖.将ADSCs用DⅡ荧光标记并与胶原支架黏附,检测黏附率并与转染前进行比较,检测DII标记后对ADSCs的黏附能力是否有影响.结果 体外成功分离得到ADSCs,与Ⅰ型胶原支架能够很好地黏附,在支架上增殖生长状态良好,DⅡ标记前后黏附率分别为(91.9±2.3)%和(90.5±2.0)%,两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与Ⅰ型胶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Ⅰ型胶原支架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作者:李力群;高建华;鲁峰;察鹏飞;鲁华;倪彬婷;潘盛盛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