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华
恶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一种甲状腺组织的炎性病变,属祖国医学“瘿气”、“瘿瘤”范畴。笔者依据中医“内病外治原则”,以我院多年运用行之有效的协定处方“活血散”敷于患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具有典型症状与体征,并排除其它甲状腺肿之疾患而确诊。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19~41岁,平均30.5岁;就诊前病程短者3天,长者10天。大多数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较急,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甲状腺部位疼痛、压痛、但无红肿,14例可耐受,7例疼痛较剧。多数病人疼痛向颌下、耳后、牙床、颈部放射,咀嚼、吞咽、颈部转动时加重。病变甲状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质地稍硬,压痛明显。其中5例症状与体征较轻。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尚有容易激动、心悸、食纳增多、消瘦、双手平伸颤抖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高,血沉快,12例患者血清T3、T4不同程度升高,TSH偏低。全部病例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降低。
作者:李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突眼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常见症状,约50%的甲亢患者可见突眼。本症状可发生于甲亢出现的同时、之前或之后。除眼球前突外,尚可见眼睑或球结膜水肿、眼球运动障碍、角膜炎、视力下降等。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性元素、手术等方法治疗,但疗效不肯定且毒副作用较大。广州中医药大学廖世煌教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通过分期辨治甲亢突眼症收到较明显效果,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 突眼是甲亢的特殊表现,甲亢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瘿病”。多发生于气阴两虚尤其阴虚之体,由于长期忧思、郁怒、悲伤等情志损伤,使气机郁滞,津液运行不畅而成痰,血行不畅而成瘀,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形成瘿病。又气郁往往易化风化火,引得肝经风、火上逆,夹痰夹瘀上壅肝窍而形成突眼。此时之突眼往往在甲亢初期发生,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位在肝,病性偏实。肝经风火、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祛邪为主,疏肝清火,化痰祛瘀以明目。重在控制甲亢,往往随着甲亢的控制,突眼亦逐步得到恢复。随着病情的发展,肝郁必横逆犯脾,脾虚生痰助湿;又肝郁化火日久,火热耗伤气阴,穷及于肾,肾阴日见不足;同时“阴虚血瘀”、“血受热则煎熬成瘀”,血瘀亦进一步加甚,使得突眼逐渐严重,此时的甲亢多已得到控制,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气虚、肝肾阴虚,标实为痰凝、血瘀,治疗宜攻补兼施,扶正为主,滋养肝肾,健脾益气,兼化痰祛瘀以明目。
作者:刘清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近4年来,采用自拟菟参固胎饮治疗先兆流产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年龄大41岁,小21岁,平均年龄27岁;怀孕时间6~20周,孕次1~4次,其中怀孕1次者23例,2次者19例,3次者10例,4次者8例。诊断标准:有停经史,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轻微的间歇性子宫收缩疼痛,或有反复流产史,或伴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妊娠试验阳性,宫口未开,羊膜未破,子宫大小符合正常孕月时间。其中有习惯性流产史者6例,阴道出血者54例,腰酸明显者46例,腹坠胀明显者18例。
作者:贾美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近5年来,运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晚期食道癌、贲门癌胃镜下放置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后引起的疼痛,效果满意,今整理42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46~89岁;食道癌31例,贲门癌11例;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治疗前均无疼痛,胃镜下放置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后出现剧痛者9例(其中4例使用度冷丁止痛),刺痛者18例,胀痛者9例,隐痛者6例。
作者:王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腰腿痛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腰腿痛机理的研究,临床上一直在探索、寻找有一个一元论的理论。本院骨伤科是杭州市腰腿痛专病建设基地,近20年来治疗了近万例腰腿痛患者,其中手术治疗近2000例。从大量的治疗病例中我们一直在进行发病机理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两方面的探索与总结。本文试就腰腿痛机理研究情况及相关理论阐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 腰椎间盘回纳说 在80年代,由于X线诊断技术和手术水平的局限,大量腰腿痛患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少量的椎管造影。故当时常见腰腿痛诊断病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臀上肌筋膜炎、腰3横突综合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等。治疗方法以手法大推拿、牵引等保守疗法为主。在对大推拿手法和牵引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腰椎间盘回纳学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症状,通过手法或牵引,依靠前后纵韧带的张力、纤维环受牵引后的椎间负压、以及脊柱运动促使椎间隙变化、髓核前后移动,可达到突出椎间盘复位的目的。通过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大推拿手法治疗疗效分析,结果达到78%的优良率。
作者:周辉;何永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刘启庭主任医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业医五十载,特别在血液病方面有其真知灼见。笔者有幸侍诊多年,受益匪浅,兹将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经验介绍如下。1 审因求源细穷病机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进行性的贫血,刘师根据本病有面色苍白、唇指色淡、头晕耳鸣、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瘀斑衄血、脉虚大或细数无力等临床表现,认为与《金匮要略》中“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等相吻合,故将其归属为“虚劳”、“亡血”等病范畴。刘师认为本病的形成,虽原因多端,但细穷其要,一则为劳伤过度,外邪乘虚内陷,损伤脾肺肾而致;二则为惊恐内伤,损伤心肾(肝)而发为本病。并指出部分病人系同房突受惊吓后发病。因此说外邪和惊恐是诱发再障的外因,而精气内损则是导致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故本病的发生与转归同脾肾两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肾精亏损,骨枯髓空,则其生血之力困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功能化血养心润身,心主血脉,肺主一身之气,“气为血之帅”。若脾虚失运,生化无源,久则气血枯竭。同时,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若肾阳不足,命火衰微,在脾则不能化生精微;反之,脾衰化源枯竭,肾精亦枯,肾亏则成自然。如此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久损不复,“虚劳”成焉!
作者:刘世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掌跖银屑病是一种局限于手掌、足底部位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表现为点滴状角化过度性损害,上覆白色或灰白色鳞屑,或为大小不一、边缘清楚的角化斑片,常伴有皲裂。对掌跖银屑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笔者从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运用自制消银汤浸泡治疗本病30例,并与水杨酸软膏治疗18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8岁;病程短6个月,长15年;手足同时发疹10例,单纯手或足发疹20例。对照组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2~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6年;手足同时发疹5例,单纯手或足发疹13例。以上两组病例均符合赵辨主编的《临床皮肤病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688页)中的有关诊断标准。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大致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单筠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疼痛是骨科患者的主要病症之一。临床上常选用麻醉药止痛,但持续时间短,易成瘾,不易反复使用。为避免这些不足,数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内麻点治疗本症,并设对照组观察,共治疗84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小8岁,大72岁;上肢损伤28例,下肢损伤56例;骨折64例,脱位20例;骨折或脱位经过闭合复位,行夹板或石膏固定或牵引等所致疼痛3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疼痛48例。疼痛程度分级是参照WHO批准的规定[1](根据病人主诉、体征而分为四级:0级是无痛;Ⅰ级是轻度疼痛,表情比较自然,能安静入眠;Ⅱ级是中度疼痛,难以忍受,常伴有咬牙、呻吟、握拳,影响休息,仅能间断入眠;Ⅲ级是重度疼痛,不能忍受,难以入眠,常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出汗,常规止痛药用之无效,必须用强止痛药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雪华;邓永启;邓雪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常规西药,配合自拟加味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并与单西药治疗的15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胃脘痛,脘痞,腹胀,嘈杂,纳呆等症,并经纤维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4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治疗前后,用胃镜对照观察,病理活检、取材部位尽量一致,以治疗前病变严重的部位为准。治疗前两组胃镜及病理观察等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德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94年4月至2000年5月,运用加味二仙汤治疗肩周炎患者94例,获效满意,兹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94例中,男性35例,女性59例;年龄40岁以下4例,40~45岁23例,45~50岁31例,50~55岁19例,55~60岁12例,60岁以上5例;病程短6天,长2年,平均7.2月。2 治疗方法 加味二仙汤药物组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胶、当归、桑枝、桂枝、防风各10g,姜黄、甘草各6g。夜间痛甚者加制乳没各10g,遇寒痛甚者加制川乌6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分服,7剂为1疗程。
作者:韩元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DR,是糖尿病微循环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致盲眼病,其发病率日渐上升。积极有效地防治本病已成为眼科界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西药降糖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益肾活血方为主治疗33例61眼,并与单用西药降糖治疗的27例52眼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流频谱,客观地评价本方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文60例113眼均为我院或外院已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51~75岁,平均61.2岁;病程短4年,长20年,平均8.5年。按随机分配卡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61眼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60~75岁,平均64.9岁。其中单纯型36眼(Ⅱ期8眼,Ⅲ期28眼),增殖型25眼(Ⅳ期22眼,Ⅴ期3眼)。对照组27例52眼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51~72岁,平均57.5岁。其中单纯型39眼(Ⅰ期4眼,Ⅱ期5眼,Ⅲ期30眼),增殖型13眼(Ⅳ期9眼,Ⅴ期4眼)。诊断标准:眼底病变按全国第三届眼科会议制定的标准[1]诊断,Ⅰ~Ⅲ期为单纯型,Ⅳ~Ⅴ期为增殖型。纳入标准: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排除标准:Ⅰ型糖尿病,其它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等器质性疾病。
作者:杨海燕;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中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但经多种理化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疾病。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资生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并与吗丁啉治疗的40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文8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①必备症状: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②次要症状: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嘈杂、呕吐、胸骨后痛、反胃,具1项或数项即可。将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9~70岁,平均46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1.50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9例,吞气症8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46.2岁;病程2.2个月至8年,平均1.52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8例,吞气症9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均做肝、胆、胰B超及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作者:顾宏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从1996年至1999年运用自拟石斛黄芪汤治疗胸壁挫伤后久痛不愈67例,收效满意,现小结介绍于下。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18例;年龄小22岁,大64岁;病程短3天,长10年;自己所伤40例,他人所伤27例。
作者:楼友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将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30例,痰浊证组27例,气滞证组2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促凝活性(P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冠心病各组PBMC PCA、PAI-1表达均显著增高,而t-PA表达显著下降(均P<0.01);血瘀证组PBMC PCA表达显著高于痰浊证组与气滞证组(P<0.01),而PBMC t-PA则显著低于痰浊证组与气滞证组(P<0.05)。表明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BMC的PCA增高和t-PA降低的程度对区别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具有意义,血瘀证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作者:祝光礼;吕中;施赛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不同治疗作用,为指导慢性肾炎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肾毒血清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以“肾炎1号”方为凉血化瘀法治疗组用药,以“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法治疗组用药,各灌服8周后杀检。在此期间,测定各组肾功能指标、血清胆固醇、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功能、血清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病理组和补肾法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病理组和补肾法治疗组。结论:凉血化瘀法具有明显改善病变大鼠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及减轻肾小球病变的作用,其作用优于补肾法。
作者:彭建中;张家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胆系疾病以胆道感染、胆石症为典型代表,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有关胆系疾病的证候学研究也更为广泛,为了进一步理清胆病的证型及症状学规律,我们收集文献报道的病案,在他人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胆病的证型及症状进行二次研究。1 材料 本研究收集近20年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有关胆道感染、胆石症病案,共739例,记录每个病案的性别、年龄、职业、临床表现、西医诊断、中医病和证的诊断,输入FoxPro数据库。其中临床表现共有92项,如右上腹胀痛、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口渴、舌红、脉弦等,按症状的有无,有者记为1,无者记为0。739例中有中医证型诊断者585例,且证型种类十分繁杂,单纯病机的证型如肝胆气郁证、肝胆湿热证、血瘀证等较少,多数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机构成的复合证型,如肝胆气郁脾虚兼湿证、肝胆湿热腑气不通气滞血瘀证、肝郁胃逆寒湿困脾证。病机复杂多样是临床的实际情况,但同时给证型研究带来诸多难题。
作者:麻晓慧;楚更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且缠绵难愈的一种病症,目前西医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来,运用泻宁三方,内服与灌肠并用,攻补兼施,治疗本病2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1~30岁4例,31~40岁13例,41~50岁5例,51岁以上4例;病程短6个月,长32年,2年以下9例,2~5年5例,6~10年8例,10年以上4例。全部病例均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腹泻,大便日3~6次,有脓血便者11例,带粘液者23例,腹痛23例,腹胀20例,下坠感19例,乏力25例,畏寒24例。除1例因年老体弱未作肠镜检查外,其余25例均作肠镜检查确诊,其中19例粘膜有充血、出血或瘀斑存在,6例有粘膜糜烂、浅溃疡存在。大便镜检均有粘液,其中4例有红细胞、白细胞。有20例作X线钡剂灌肠,发现肠壁痉挛、粘膜粗糙紊乱、结肠袋消失者13例。
作者:倪力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近年来,用仙人掌捣烂外敷,治疗带状疱疹26例,经临床观察,收效良好,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小17岁,大93岁;病程短2天,长15天。所有患者均符合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疗方法 每次以新鲜仙人掌约50g,去刺、去皮,捣烂外敷,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日2次。
作者:李晓艳;李樊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候脉法、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法的篇章有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候阳寸口候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作者:孙英霞;高建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23 提壶揭盖 本法适用于肺气不利,升降之令不行而致之癃闭。由于癃闭的病位在膀胱,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一般治癃闭常着眼于通。然亦有屡用车前、木通、赤茯苓、泽泻之属而症情不减者,此时若在原方中(如五苓散之类),加入一味桔梗,或紫菀、杏仁,住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考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宣肺散邪,载药上行,所以一向有舟楫药之称。而“肺为气之主”又为水之上源,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若肺气不利,每易形成源堵流塞,以致上窍闭而下窍涩。桔梗开肺气以浚其源,上窍通则下窍利,譬如茶壶,揭其盖则壶嘴自通,故前人称此法为提壶揭盖,亦称以升为降法。此法后世应用甚广,如《温病条辨》治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中用杏仁,即因李东垣氏称杏仁有宣肺除郁开溺之功,用之以开肺痹。吴氏云:“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其中,则三焦俱备矣”。提壶揭盖法乃朱丹溪氏取催吐法而首创。朱氏的说法是:“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本法的适应症,除有高年、饮疾病史,以及服通利药无效的情况外,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其辨证要点为:小溲量奇少且不通畅,腹胀不甚拒按;舌质红或淡红,苔白,偶见白腻;脉多濡或大而无力。我们运用本法治疗高年宿有饮疾患者的癃闭,获效尤佳。 提壶揭盖法实质上亦属“病在下,取之上”的下病上取法,由于千百年来古今医家临证总结,似已另成专题,且颇为形象化,因而这里也另立一条,以示从俗。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