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荣
胃镜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细致地观察胃粘膜改变、蠕动度、通畅度、分泌物或潴留物等情况成为可能,补充临床辨证的不足,为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笔者近年来,运用辨证结合胃镜辨病的方法治疗多种胃脘痛病证,收效良好,现举例介绍如下。1 门脉高压性胃病 严某某,男,43岁。干部。2000年6月10日初诊。患者19岁时曾患“乙肝”,6年前出现腹水、脾肿大及腹壁静脉曲张,经脾切+门腔静脉侧侧吻合术后症状一度好转。近2个月来出现胃脘闷胀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胃镜检查:食管静脉轻中度曲张,胃底粘膜见猩红热样细疹,胃底体交界处粘膜呈花斑样改变,提示门脉高压性胃病。证属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白芍12g,制香附、枳壳、郁金各10g,炙甘草、蒲黄炭各5g,紫草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5g,垂盆草30g。5剂后,胃脘闷胀、嗳气减轻。续服25剂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示:胃底粘膜偶见点状充血。
作者:李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疼痛是骨科患者的主要病症之一。临床上常选用麻醉药止痛,但持续时间短,易成瘾,不易反复使用。为避免这些不足,数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内麻点治疗本症,并设对照组观察,共治疗84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小8岁,大72岁;上肢损伤28例,下肢损伤56例;骨折64例,脱位20例;骨折或脱位经过闭合复位,行夹板或石膏固定或牵引等所致疼痛3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疼痛48例。疼痛程度分级是参照WHO批准的规定[1](根据病人主诉、体征而分为四级:0级是无痛;Ⅰ级是轻度疼痛,表情比较自然,能安静入眠;Ⅱ级是中度疼痛,难以忍受,常伴有咬牙、呻吟、握拳,影响休息,仅能间断入眠;Ⅲ级是重度疼痛,不能忍受,难以入眠,常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出汗,常规止痛药用之无效,必须用强止痛药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雪华;邓永启;邓雪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从1996年至1999年运用自拟石斛黄芪汤治疗胸壁挫伤后久痛不愈67例,收效满意,现小结介绍于下。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18例;年龄小22岁,大64岁;病程短3天,长10年;自己所伤40例,他人所伤27例。
作者:楼友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将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30例,痰浊证组27例,气滞证组2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促凝活性(P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冠心病各组PBMC PCA、PAI-1表达均显著增高,而t-PA表达显著下降(均P<0.01);血瘀证组PBMC PCA表达显著高于痰浊证组与气滞证组(P<0.01),而PBMC t-PA则显著低于痰浊证组与气滞证组(P<0.05)。表明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BMC的PCA增高和t-PA降低的程度对区别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具有意义,血瘀证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作者:祝光礼;吕中;施赛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94年4月至2000年5月,运用加味二仙汤治疗肩周炎患者94例,获效满意,兹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94例中,男性35例,女性59例;年龄40岁以下4例,40~45岁23例,45~50岁31例,50~55岁19例,55~60岁12例,60岁以上5例;病程短6天,长2年,平均7.2月。2 治疗方法 加味二仙汤药物组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胶、当归、桑枝、桂枝、防风各10g,姜黄、甘草各6g。夜间痛甚者加制乳没各10g,遇寒痛甚者加制川乌6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分服,7剂为1疗程。
作者:韩元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突眼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常见症状,约50%的甲亢患者可见突眼。本症状可发生于甲亢出现的同时、之前或之后。除眼球前突外,尚可见眼睑或球结膜水肿、眼球运动障碍、角膜炎、视力下降等。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性元素、手术等方法治疗,但疗效不肯定且毒副作用较大。广州中医药大学廖世煌教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通过分期辨治甲亢突眼症收到较明显效果,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 突眼是甲亢的特殊表现,甲亢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瘿病”。多发生于气阴两虚尤其阴虚之体,由于长期忧思、郁怒、悲伤等情志损伤,使气机郁滞,津液运行不畅而成痰,血行不畅而成瘀,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形成瘿病。又气郁往往易化风化火,引得肝经风、火上逆,夹痰夹瘀上壅肝窍而形成突眼。此时之突眼往往在甲亢初期发生,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位在肝,病性偏实。肝经风火、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祛邪为主,疏肝清火,化痰祛瘀以明目。重在控制甲亢,往往随着甲亢的控制,突眼亦逐步得到恢复。随着病情的发展,肝郁必横逆犯脾,脾虚生痰助湿;又肝郁化火日久,火热耗伤气阴,穷及于肾,肾阴日见不足;同时“阴虚血瘀”、“血受热则煎熬成瘀”,血瘀亦进一步加甚,使得突眼逐渐严重,此时的甲亢多已得到控制,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气虚、肝肾阴虚,标实为痰凝、血瘀,治疗宜攻补兼施,扶正为主,滋养肝肾,健脾益气,兼化痰祛瘀以明目。
作者:刘清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且缠绵难愈的一种病症,目前西医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来,运用泻宁三方,内服与灌肠并用,攻补兼施,治疗本病2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1~30岁4例,31~40岁13例,41~50岁5例,51岁以上4例;病程短6个月,长32年,2年以下9例,2~5年5例,6~10年8例,10年以上4例。全部病例均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腹泻,大便日3~6次,有脓血便者11例,带粘液者23例,腹痛23例,腹胀20例,下坠感19例,乏力25例,畏寒24例。除1例因年老体弱未作肠镜检查外,其余25例均作肠镜检查确诊,其中19例粘膜有充血、出血或瘀斑存在,6例有粘膜糜烂、浅溃疡存在。大便镜检均有粘液,其中4例有红细胞、白细胞。有20例作X线钡剂灌肠,发现肠壁痉挛、粘膜粗糙紊乱、结肠袋消失者13例。
作者:倪力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而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成为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发病病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VD患者7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学诊断手册(DSM-Ⅲ-R)[1]VD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具有智能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痴呆综合征;②临床检查和脑影象学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疾病病史;③痴呆综合征和脑血管疾病病史紧密相关,且痴呆发生在脑血管疾病发生的4个月之内;④Hachiski缺血指数量表(HIS)测试得分>7分及修改后的长谷川智能评定量表(HDS)[2]测试,得分≤21分。具备上述4项者可诊断为VD。
作者:孙宏;朱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DR,是糖尿病微循环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致盲眼病,其发病率日渐上升。积极有效地防治本病已成为眼科界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西药降糖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益肾活血方为主治疗33例61眼,并与单用西药降糖治疗的27例52眼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流频谱,客观地评价本方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文60例113眼均为我院或外院已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51~75岁,平均61.2岁;病程短4年,长20年,平均8.5年。按随机分配卡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61眼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60~75岁,平均64.9岁。其中单纯型36眼(Ⅱ期8眼,Ⅲ期28眼),增殖型25眼(Ⅳ期22眼,Ⅴ期3眼)。对照组27例52眼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51~72岁,平均57.5岁。其中单纯型39眼(Ⅰ期4眼,Ⅱ期5眼,Ⅲ期30眼),增殖型13眼(Ⅳ期9眼,Ⅴ期4眼)。诊断标准:眼底病变按全国第三届眼科会议制定的标准[1]诊断,Ⅰ~Ⅲ期为单纯型,Ⅳ~Ⅴ期为增殖型。纳入标准: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排除标准:Ⅰ型糖尿病,其它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等器质性疾病。
作者:杨海燕;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我们用黄柏、附子各5g(1天药量)研细末,用醋适量与药末调成膏状,敷贴在两侧涌泉穴上,外用胶纸和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半月为1疗程,治疗虚火口疮(口腔粘膜溃疡)20例。用药期间禁食烟酒及其它辛辣之物,阴虚火旺症状明显者,可加服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经1~2个疗程观察后,结果14例显效(口腔粘膜溃疡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5例有效(口腔粘膜溃疡减少,疼痛缓解,发作间隙延长),1例无效(诸症无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
作者:祯学;刘青梅;冯巧蓉;樊幼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从1997年2月至1999年12月,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酒精中毒所致意识障碍72例,并与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的75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72例中,男性58例,女性14例;年龄32±18岁;意识障碍程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积分,其中轻型(13~15分)35例,中型(9~12分)28例,重型(3~8分)9例。对照组75例中,男性60例,女性15例;年龄34±17岁;意识障碍程度轻型35例,中型30例,重型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周叶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常规西药,配合自拟加味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并与单西药治疗的15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胃脘痛,脘痞,腹胀,嘈杂,纳呆等症,并经纤维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4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治疗前后,用胃镜对照观察,病理活检、取材部位尽量一致,以治疗前病变严重的部位为准。治疗前两组胃镜及病理观察等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德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近4年来,采用自拟菟参固胎饮治疗先兆流产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年龄大41岁,小21岁,平均年龄27岁;怀孕时间6~20周,孕次1~4次,其中怀孕1次者23例,2次者19例,3次者10例,4次者8例。诊断标准:有停经史,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轻微的间歇性子宫收缩疼痛,或有反复流产史,或伴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妊娠试验阳性,宫口未开,羊膜未破,子宫大小符合正常孕月时间。其中有习惯性流产史者6例,阴道出血者54例,腰酸明显者46例,腹坠胀明显者18例。
作者:贾美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中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但经多种理化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疾病。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资生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并与吗丁啉治疗的40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文8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①必备症状: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②次要症状: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嘈杂、呕吐、胸骨后痛、反胃,具1项或数项即可。将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9~70岁,平均46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1.50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9例,吞气症8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46.2岁;病程2.2个月至8年,平均1.52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8例,吞气症9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均做肝、胆、胰B超及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作者:顾宏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候脉法、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法的篇章有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候阳寸口候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作者:孙英霞;高建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恶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一种甲状腺组织的炎性病变,属祖国医学“瘿气”、“瘿瘤”范畴。笔者依据中医“内病外治原则”,以我院多年运用行之有效的协定处方“活血散”敷于患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具有典型症状与体征,并排除其它甲状腺肿之疾患而确诊。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19~41岁,平均30.5岁;就诊前病程短者3天,长者10天。大多数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较急,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甲状腺部位疼痛、压痛、但无红肿,14例可耐受,7例疼痛较剧。多数病人疼痛向颌下、耳后、牙床、颈部放射,咀嚼、吞咽、颈部转动时加重。病变甲状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质地稍硬,压痛明显。其中5例症状与体征较轻。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尚有容易激动、心悸、食纳增多、消瘦、双手平伸颤抖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高,血沉快,12例患者血清T3、T4不同程度升高,TSH偏低。全部病例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降低。
作者:李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吴贤林,男,五十六岁,林商,信大西门外。丙子(1936)年正月二十六初诊。 操劳受寒,挟气挟食,始起腹胀,呕逆,恶寒,内热;曾服四逆散、平胃散、越鞠丸等方调治数日乏效。现身热恶寒,无汗,头痛,胸腹胀痛,呕逆,便秘,频转矢气,神识若明若昧。诊其脉来沉弦,沉为邪热在里,弦乃邪郁少阳;察其舌红尖绛,显系内火上炎;根苔黄腻,则是痰湿内蕴。证为外邪未解,而里先结。此太阳寒邪转入阳、阳明化燥之象。方用薤蒌、栀豉开胸达表,芩连温胆清里泻心,为避燥取润,乃去橘、枳,而增花粉、连翘。薤白头、淡豆鼓、茯苓、淡竹茹、天花粉各9克,全瓜蒌15克,焦山栀、黄芩、连翘、制半夏各6克,川连1.5克,炙甘草3克。
作者:魏长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掌跖银屑病是一种局限于手掌、足底部位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表现为点滴状角化过度性损害,上覆白色或灰白色鳞屑,或为大小不一、边缘清楚的角化斑片,常伴有皲裂。对掌跖银屑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笔者从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运用自制消银汤浸泡治疗本病30例,并与水杨酸软膏治疗18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8岁;病程短6个月,长15年;手足同时发疹10例,单纯手或足发疹20例。对照组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2~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6年;手足同时发疹5例,单纯手或足发疹13例。以上两组病例均符合赵辨主编的《临床皮肤病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688页)中的有关诊断标准。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大致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单筠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纤维蛋白原(Fbg)是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促进血小板与红细胞聚集,减慢血流,增加血液粘稠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心绞痛及脑血管意外的独立的危险因子。我们用心脑健胶囊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31例,取得较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1例均系多年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9~69岁,平均55.7±7.5岁。服药前纤维蛋白原均>4.0g/L。均予口服心脑健胶囊(杭州千岛湖中药厂生产),每次2粒,每日3次,1疗程28天。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抗凝药物。采用自身对照,服药前后空腹抽血检查,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采用热沉淀比浊法,肝素抗凝;所用pH6.3 PBS磷酸盐缓冲液,由宁波慈城生化试剂厂生产;56℃水浴恒温15min,所用CR-ⅢAZb1-79型恒温箱由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
作者:余国友;李夏玉;高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PPA有严重不良反应 苯丙醇胺(PPA)是用于感冒咳嗽药处方中的成分之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11月16日紧急告诫该病患者,立即停止服用所有含有PPA的药品制剂。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资料显示,服用含PPA的药品制剂后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症状,这表明这类药品制剂存在不安全问题。据了解,国内含PPA的药品制剂品种为:复方盐酸苯丙醇胺缓释胶囊(康泰克缓释胶囊)、复方氨酚美沙芬片(康得,复方右美沙芬片,复方美沙芬片)、复主美沙芬胶囊、复方右美沙芬胶囊、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复方美沙芬溶液、复方马来酸卡比沙明胶囊、复方盐酸苯丙醇胺颗粒剂、复方盐酸丙醇胺糖浆、复方苯丙醇胺片、复方苯丙醇胺胶囊、盐酸苯丙醇胺片、复方氯化铵糖浆、感冒灵胶囊、斯可服糖浆等。
作者:关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