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醒脑静治疗酒精中毒意识障碍72例——附胞二磷胆碱治疗75例对照

周叶庭

关键词:醒脑静, 酒精中毒, 意识障碍
摘要:我院从1997年2月至1999年12月,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酒精中毒所致意识障碍72例,并与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的75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72例中,男性58例,女性14例;年龄32±18岁;意识障碍程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积分,其中轻型(13~15分)35例,中型(9~12分)28例,重型(3~8分)9例。对照组75例中,男性60例,女性15例;年龄34±17岁;意识障碍程度轻型35例,中型30例,重型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浙江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腰腿痛病理机制再认识

    腰腿痛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腰腿痛机理的研究,临床上一直在探索、寻找有一个一元论的理论。本院骨伤科是杭州市腰腿痛专病建设基地,近20年来治疗了近万例腰腿痛患者,其中手术治疗近2000例。从大量的治疗病例中我们一直在进行发病机理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两方面的探索与总结。本文试就腰腿痛机理研究情况及相关理论阐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 腰椎间盘回纳说 在80年代,由于X线诊断技术和手术水平的局限,大量腰腿痛患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少量的椎管造影。故当时常见腰腿痛诊断病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臀上肌筋膜炎、腰3横突综合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等。治疗方法以手法大推拿、牵引等保守疗法为主。在对大推拿手法和牵引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腰椎间盘回纳学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症状,通过手法或牵引,依靠前后纵韧带的张力、纤维环受牵引后的椎间负压、以及脊柱运动促使椎间隙变化、髓核前后移动,可达到突出椎间盘复位的目的。通过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大推拿手法治疗疗效分析,结果达到78%的优良率。

    作者:周辉;何永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活血散外敷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21例临床观察

    恶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一种甲状腺组织的炎性病变,属祖国医学“瘿气”、“瘿瘤”范畴。笔者依据中医“内病外治原则”,以我院多年运用行之有效的协定处方“活血散”敷于患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具有典型症状与体征,并排除其它甲状腺肿之疾患而确诊。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龄19~41岁,平均30.5岁;就诊前病程短者3天,长者10天。大多数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较急,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甲状腺部位疼痛、压痛、但无红肿,14例可耐受,7例疼痛较剧。多数病人疼痛向颌下、耳后、牙床、颈部放射,咀嚼、吞咽、颈部转动时加重。病变甲状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质地稍硬,压痛明显。其中5例症状与体征较轻。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尚有容易激动、心悸、食纳增多、消瘦、双手平伸颤抖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高,血沉快,12例患者血清T3、T4不同程度升高,TSH偏低。全部病例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降低。

    作者:李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药敷涌泉治虚火口疮

    近年来,我们用黄柏、附子各5g(1天药量)研细末,用醋适量与药末调成膏状,敷贴在两侧涌泉穴上,外用胶纸和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半月为1疗程,治疗虚火口疮(口腔粘膜溃疡)20例。用药期间禁食烟酒及其它辛辣之物,阴虚火旺症状明显者,可加服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经1~2个疗程观察后,结果14例显效(口腔粘膜溃疡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5例有效(口腔粘膜溃疡减少,疼痛缓解,发作间隙延长),1例无效(诸症无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

    作者:祯学;刘青梅;冯巧蓉;樊幼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脑健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31例

    纤维蛋白原(Fbg)是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促进血小板与红细胞聚集,减慢血流,增加血液粘稠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心绞痛及脑血管意外的独立的危险因子。我们用心脑健胶囊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31例,取得较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1例均系多年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9~69岁,平均55.7±7.5岁。服药前纤维蛋白原均>4.0g/L。均予口服心脑健胶囊(杭州千岛湖中药厂生产),每次2粒,每日3次,1疗程28天。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抗凝药物。采用自身对照,服药前后空腹抽血检查,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采用热沉淀比浊法,肝素抗凝;所用pH6.3 PBS磷酸盐缓冲液,由宁波慈城生化试剂厂生产;56℃水浴恒温15min,所用CR-ⅢAZb1-79型恒温箱由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

    作者:余国友;李夏玉;高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银翘散治疗成人麻疹43例

    笔者在1993~1999年间运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成人麻疹43例,收效满意。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在20~31岁之间;均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全身肌肤有充血性皮疹以及麻疹粘膜斑等证候。基本方: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桔梗、淡竹叶、芦根各10g,生甘草6g。加减:球结膜充血、鼻衄者,加小蓟10g,白茅根15g;腹痛腹泻者,去牛蒡子,加煨葛根、黄芩各10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旋覆花15g。水煎分服,每日1剂。结果24例显效(治疗3天内皮疹出齐,6天内皮疹隐退,体温正常);17例有效(治疗5天内皮疹出齐,8天内皮疹隐退,体温正常);2例无效(治疗5天以上皮疹出齐,或超过8天后皮疹隐退,体温正常)。总有效率95.30%。

    作者:沈中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菟参固胎饮治疗先兆流产60例

    笔者近4年来,采用自拟菟参固胎饮治疗先兆流产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年龄大41岁,小21岁,平均年龄27岁;怀孕时间6~20周,孕次1~4次,其中怀孕1次者23例,2次者19例,3次者10例,4次者8例。诊断标准:有停经史,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轻微的间歇性子宫收缩疼痛,或有反复流产史,或伴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妊娠试验阳性,宫口未开,羊膜未破,子宫大小符合正常孕月时间。其中有习惯性流产史者6例,阴道出血者54例,腰酸明显者46例,腹坠胀明显者18例。

    作者:贾美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观察——附单用西药治疗15例对照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常规西药,配合自拟加味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并与单西药治疗的15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胃脘痛,脘痞,腹胀,嘈杂,纳呆等症,并经纤维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4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治疗前后,用胃镜对照观察,病理活检、取材部位尽量一致,以治疗前病变严重的部位为准。治疗前两组胃镜及病理观察等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德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变法实践录(续十二)

    23 提壶揭盖 本法适用于肺气不利,升降之令不行而致之癃闭。由于癃闭的病位在膀胱,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一般治癃闭常着眼于通。然亦有屡用车前、木通、赤茯苓、泽泻之属而症情不减者,此时若在原方中(如五苓散之类),加入一味桔梗,或紫菀、杏仁,住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考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宣肺散邪,载药上行,所以一向有舟楫药之称。而“肺为气之主”又为水之上源,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若肺气不利,每易形成源堵流塞,以致上窍闭而下窍涩。桔梗开肺气以浚其源,上窍通则下窍利,譬如茶壶,揭其盖则壶嘴自通,故前人称此法为提壶揭盖,亦称以升为降法。此法后世应用甚广,如《温病条辨》治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中用杏仁,即因李东垣氏称杏仁有宣肺除郁开溺之功,用之以开肺痹。吴氏云:“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其中,则三焦俱备矣”。提壶揭盖法乃朱丹溪氏取催吐法而首创。朱氏的说法是:“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本法的适应症,除有高年、饮疾病史,以及服通利药无效的情况外,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其辨证要点为:小溲量奇少且不通畅,腹胀不甚拒按;舌质红或淡红,苔白,偶见白腻;脉多濡或大而无力。我们运用本法治疗高年宿有饮疾患者的癃闭,获效尤佳。 提壶揭盖法实质上亦属“病在下,取之上”的下病上取法,由于千百年来古今医家临证总结,似已另成专题,且颇为形象化,因而这里也另立一条,以示从俗。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加味二仙汤治疗肩周炎94例

    笔者自1994年4月至2000年5月,运用加味二仙汤治疗肩周炎患者94例,获效满意,兹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94例中,男性35例,女性59例;年龄40岁以下4例,40~45岁23例,45~50岁31例,50~55岁19例,55~60岁12例,60岁以上5例;病程短6天,长2年,平均7.2月。2 治疗方法 加味二仙汤药物组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胶、当归、桑枝、桂枝、防风各10g,姜黄、甘草各6g。夜间痛甚者加制乳没各10g,遇寒痛甚者加制川乌6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分服,7剂为1疗程。

    作者:韩元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医苑之窗

    PPA有严重不良反应 苯丙醇胺(PPA)是用于感冒咳嗽药处方中的成分之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11月16日紧急告诫该病患者,立即停止服用所有含有PPA的药品制剂。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资料显示,服用含PPA的药品制剂后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症状,这表明这类药品制剂存在不安全问题。据了解,国内含PPA的药品制剂品种为:复方盐酸苯丙醇胺缓释胶囊(康泰克缓释胶囊)、复方氨酚美沙芬片(康得,复方右美沙芬片,复方美沙芬片)、复主美沙芬胶囊、复方右美沙芬胶囊、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复方美沙芬溶液、复方马来酸卡比沙明胶囊、复方盐酸苯丙醇胺颗粒剂、复方盐酸丙醇胺糖浆、复方苯丙醇胺片、复方苯丙醇胺胶囊、盐酸苯丙醇胺片、复方氯化铵糖浆、感冒灵胶囊、斯可服糖浆等。

    作者:关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仙人掌外敷治疗带状疱疹26例

    笔者近年来,用仙人掌捣烂外敷,治疗带状疱疹26例,经临床观察,收效良好,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小17岁,大93岁;病程短2天,长15天。所有患者均符合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疗方法 每次以新鲜仙人掌约50g,去刺、去皮,捣烂外敷,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日2次。

    作者:李晓艳;李樊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慈溪魏氏验案类编续集序

    吴贤林,男,五十六岁,林商,信大西门外。丙子(1936)年正月二十六初诊。 操劳受寒,挟气挟食,始起腹胀,呕逆,恶寒,内热;曾服四逆散、平胃散、越鞠丸等方调治数日乏效。现身热恶寒,无汗,头痛,胸腹胀痛,呕逆,便秘,频转矢气,神识若明若昧。诊其脉来沉弦,沉为邪热在里,弦乃邪郁少阳;察其舌红尖绛,显系内火上炎;根苔黄腻,则是痰湿内蕴。证为外邪未解,而里先结。此太阳寒邪转入阳、阳明化燥之象。方用薤蒌、栀豉开胸达表,芩连温胆清里泻心,为避燥取润,乃去橘、枳,而增花粉、连翘。薤白头、淡豆鼓、茯苓、淡竹茹、天花粉各9克,全瓜蒌15克,焦山栀、黄芩、连翘、制半夏各6克,川连1.5克,炙甘草3克。

    作者:魏长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胆病证型及症状学研究

    胆系疾病以胆道感染、胆石症为典型代表,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有关胆系疾病的证候学研究也更为广泛,为了进一步理清胆病的证型及症状学规律,我们收集文献报道的病案,在他人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胆病的证型及症状进行二次研究。1 材料 本研究收集近20年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有关胆道感染、胆石症病案,共739例,记录每个病案的性别、年龄、职业、临床表现、西医诊断、中医病和证的诊断,输入FoxPro数据库。其中临床表现共有92项,如右上腹胀痛、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口渴、舌红、脉弦等,按症状的有无,有者记为1,无者记为0。739例中有中医证型诊断者585例,且证型种类十分繁杂,单纯病机的证型如肝胆气郁证、肝胆湿热证、血瘀证等较少,多数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机构成的复合证型,如肝胆气郁脾虚兼湿证、肝胆湿热腑气不通气滞血瘀证、肝郁胃逆寒湿困脾证。病机复杂多样是临床的实际情况,但同时给证型研究带来诸多难题。

    作者:麻晓慧;楚更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治疗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不同治疗作用,为指导慢性肾炎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肾毒血清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以“肾炎1号”方为凉血化瘀法治疗组用药,以“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法治疗组用药,各灌服8周后杀检。在此期间,测定各组肾功能指标、血清胆固醇、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功能、血清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病理组和补肾法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病理组和补肾法治疗组。结论:凉血化瘀法具有明显改善病变大鼠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及减轻肾小球病变的作用,其作用优于补肾法。

    作者:彭建中;张家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刘启庭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刘启庭主任医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业医五十载,特别在血液病方面有其真知灼见。笔者有幸侍诊多年,受益匪浅,兹将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经验介绍如下。1 审因求源细穷病机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进行性的贫血,刘师根据本病有面色苍白、唇指色淡、头晕耳鸣、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瘀斑衄血、脉虚大或细数无力等临床表现,认为与《金匮要略》中“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等相吻合,故将其归属为“虚劳”、“亡血”等病范畴。刘师认为本病的形成,虽原因多端,但细穷其要,一则为劳伤过度,外邪乘虚内陷,损伤脾肺肾而致;二则为惊恐内伤,损伤心肾(肝)而发为本病。并指出部分病人系同房突受惊吓后发病。因此说外邪和惊恐是诱发再障的外因,而精气内损则是导致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故本病的发生与转归同脾肾两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肾精亏损,骨枯髓空,则其生血之力困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功能化血养心润身,心主血脉,肺主一身之气,“气为血之帅”。若脾虚失运,生化无源,久则气血枯竭。同时,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若肾阳不足,命火衰微,在脾则不能化生精微;反之,脾衰化源枯竭,肾精亦枯,肾亏则成自然。如此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久损不复,“虚劳”成焉!

    作者:刘世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肌玉红膏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75例——附凡士林治疗32例对照

    创伤性皮肤缺损是外科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笔者运用《外科正宗》方生肌玉红膏治疗,并与用凡士林纱布治疗的作对照,效果明显。今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75例,其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5~82岁,平均45岁;创面大8.0cm×9.0cm(臀部撕脱伤),小1.5cm×2.0cm。对照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7~65岁,平均40岁,创面大6.0×5.0cm(右大腿后侧烧伤),小1.0cm×2.0cm。随机分组,病程均在10分钟~2天,创面新鲜。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生肌玉红膏。该膏由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甘草36g,轻粉、血竭各12g,紫草6g,麻油500ml等组成。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4味浸入麻油内3日,然后置于砂锅内用慢火熬至微枯,再用细纱滤清,复置于砂锅内煎滚,加入血竭,使化尽,继而加入白蜡,用微火化开,候片刻,加入研细之轻粉,搅匀,即可备用。用时将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隔日换药。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其余方法同于用生肌玉红膏。

    作者:李冬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石斛黄芪汤治疗胸壁挫伤后久痛不愈67例

    笔者从1996年至1999年运用自拟石斛黄芪汤治疗胸壁挫伤后久痛不愈67例,收效满意,现小结介绍于下。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18例;年龄小22岁,大64岁;病程短3天,长10年;自己所伤40例,他人所伤27例。

    作者:楼友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廖世煌辨治甲状腺机能亢进突眼症经验

    突眼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常见症状,约50%的甲亢患者可见突眼。本症状可发生于甲亢出现的同时、之前或之后。除眼球前突外,尚可见眼睑或球结膜水肿、眼球运动障碍、角膜炎、视力下降等。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性元素、手术等方法治疗,但疗效不肯定且毒副作用较大。广州中医药大学廖世煌教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通过分期辨治甲亢突眼症收到较明显效果,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 突眼是甲亢的特殊表现,甲亢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瘿病”。多发生于气阴两虚尤其阴虚之体,由于长期忧思、郁怒、悲伤等情志损伤,使气机郁滞,津液运行不畅而成痰,血行不畅而成瘀,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形成瘿病。又气郁往往易化风化火,引得肝经风、火上逆,夹痰夹瘀上壅肝窍而形成突眼。此时之突眼往往在甲亢初期发生,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位在肝,病性偏实。肝经风火、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祛邪为主,疏肝清火,化痰祛瘀以明目。重在控制甲亢,往往随着甲亢的控制,突眼亦逐步得到恢复。随着病情的发展,肝郁必横逆犯脾,脾虚生痰助湿;又肝郁化火日久,火热耗伤气阴,穷及于肾,肾阴日见不足;同时“阴虚血瘀”、“血受热则煎熬成瘀”,血瘀亦进一步加甚,使得突眼逐渐严重,此时的甲亢多已得到控制,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气虚、肝肾阴虚,标实为痰凝、血瘀,治疗宜攻补兼施,扶正为主,滋养肝肾,健脾益气,兼化痰祛瘀以明目。

    作者:刘清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资生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观察——附吗丁啉治疗40例对照`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中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但经多种理化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疾病。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资生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并与吗丁啉治疗的40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文8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①必备症状: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②次要症状: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嘈杂、呕吐、胸骨后痛、反胃,具1项或数项即可。将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9~70岁,平均46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1.50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9例,吞气症8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46.2岁;病程2.2个月至8年,平均1.52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8例,吞气症9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均做肝、胆、胰B超及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作者:顾宏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证型关系

    本文将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30例,痰浊证组27例,气滞证组2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促凝活性(P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冠心病各组PBMC PCA、PAI-1表达均显著增高,而t-PA表达显著下降(均P<0.01);血瘀证组PBMC PCA表达显著高于痰浊证组与气滞证组(P<0.01),而PBMC t-PA则显著低于痰浊证组与气滞证组(P<0.05)。表明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BMC的PCA增高和t-PA降低的程度对区别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具有意义,血瘀证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作者:祝光礼;吕中;施赛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浙江中医杂志

浙江中医杂志

主管: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