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朱天民
腰腿痛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腰腿痛机理的研究,临床上一直在探索、寻找有一个一元论的理论。本院骨伤科是杭州市腰腿痛专病建设基地,近20年来治疗了近万例腰腿痛患者,其中手术治疗近2000例。从大量的治疗病例中我们一直在进行发病机理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两方面的探索与总结。本文试就腰腿痛机理研究情况及相关理论阐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 腰椎间盘回纳说 在80年代,由于X线诊断技术和手术水平的局限,大量腰腿痛患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少量的椎管造影。故当时常见腰腿痛诊断病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臀上肌筋膜炎、腰3横突综合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等。治疗方法以手法大推拿、牵引等保守疗法为主。在对大推拿手法和牵引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腰椎间盘回纳学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症状,通过手法或牵引,依靠前后纵韧带的张力、纤维环受牵引后的椎间负压、以及脊柱运动促使椎间隙变化、髓核前后移动,可达到突出椎间盘复位的目的。通过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大推拿手法治疗疗效分析,结果达到78%的优良率。
作者:周辉;何永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残废率都较高的疾病,近10年来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来研究中风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就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 临床研究1.1 先兆中风:陈氏对68例患有中风先兆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低切粘度、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压积、血沉、聚集指数等指标测定,并与34例正常人组对照,结果男性组5项指标高于对照组(除血沉外),4项有显著意义,血浆粘度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女性组5项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血沉改变无显著意义[1]。说明中风先兆患者血粘度增高,红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宋氏用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中风先兆证和高血压等病患者及健康中老年人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比较:中风先兆者高切下表现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增高(P<0.01),提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和血液浓稠导致的血粘度升高是该病血液流变学的特点[2]。
作者:罗本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DR,是糖尿病微循环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致盲眼病,其发病率日渐上升。积极有效地防治本病已成为眼科界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西药降糖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益肾活血方为主治疗33例61眼,并与单用西药降糖治疗的27例52眼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流频谱,客观地评价本方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文60例113眼均为我院或外院已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51~75岁,平均61.2岁;病程短4年,长20年,平均8.5年。按随机分配卡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61眼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60~75岁,平均64.9岁。其中单纯型36眼(Ⅱ期8眼,Ⅲ期28眼),增殖型25眼(Ⅳ期22眼,Ⅴ期3眼)。对照组27例52眼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51~72岁,平均57.5岁。其中单纯型39眼(Ⅰ期4眼,Ⅱ期5眼,Ⅲ期30眼),增殖型13眼(Ⅳ期9眼,Ⅴ期4眼)。诊断标准:眼底病变按全国第三届眼科会议制定的标准[1]诊断,Ⅰ~Ⅲ期为单纯型,Ⅳ~Ⅴ期为增殖型。纳入标准: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排除标准:Ⅰ型糖尿病,其它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等器质性疾病。
作者:杨海燕;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创伤性皮肤缺损是外科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笔者运用《外科正宗》方生肌玉红膏治疗,并与用凡士林纱布治疗的作对照,效果明显。今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75例,其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5~82岁,平均45岁;创面大8.0cm×9.0cm(臀部撕脱伤),小1.5cm×2.0cm。对照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7~65岁,平均40岁,创面大6.0×5.0cm(右大腿后侧烧伤),小1.0cm×2.0cm。随机分组,病程均在10分钟~2天,创面新鲜。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生肌玉红膏。该膏由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甘草36g,轻粉、血竭各12g,紫草6g,麻油500ml等组成。先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4味浸入麻油内3日,然后置于砂锅内用慢火熬至微枯,再用细纱滤清,复置于砂锅内煎滚,加入血竭,使化尽,继而加入白蜡,用微火化开,候片刻,加入研细之轻粉,搅匀,即可备用。用时将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隔日换药。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其余方法同于用生肌玉红膏。
作者:李冬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96年至今,我们运用针刺结合G6805A型针灸治疗仪治疗眼肌麻痹3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体会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共34只病眼。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7~74岁,平均46岁。经眼科确诊为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损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复视,或有眼睑下垂。病因为糖尿病9例,脑外伤11例,脑血管病7例,原因不明5例,先天性眼睑下垂1例。上述患者根据辨证分为风客胞睑、外伤血瘀、中气下陷、肾阴不足4型。
作者:张红;张莲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PPA有严重不良反应 苯丙醇胺(PPA)是用于感冒咳嗽药处方中的成分之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11月16日紧急告诫该病患者,立即停止服用所有含有PPA的药品制剂。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资料显示,服用含PPA的药品制剂后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症状,这表明这类药品制剂存在不安全问题。据了解,国内含PPA的药品制剂品种为:复方盐酸苯丙醇胺缓释胶囊(康泰克缓释胶囊)、复方氨酚美沙芬片(康得,复方右美沙芬片,复方美沙芬片)、复主美沙芬胶囊、复方右美沙芬胶囊、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复方美沙芬溶液、复方马来酸卡比沙明胶囊、复方盐酸苯丙醇胺颗粒剂、复方盐酸丙醇胺糖浆、复方苯丙醇胺片、复方苯丙醇胺胶囊、盐酸苯丙醇胺片、复方氯化铵糖浆、感冒灵胶囊、斯可服糖浆等。
作者:关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候脉法、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法的篇章有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候阳寸口候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作者:孙英霞;高建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疼痛是骨科患者的主要病症之一。临床上常选用麻醉药止痛,但持续时间短,易成瘾,不易反复使用。为避免这些不足,数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内麻点治疗本症,并设对照组观察,共治疗84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小8岁,大72岁;上肢损伤28例,下肢损伤56例;骨折64例,脱位20例;骨折或脱位经过闭合复位,行夹板或石膏固定或牵引等所致疼痛3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疼痛48例。疼痛程度分级是参照WHO批准的规定[1](根据病人主诉、体征而分为四级:0级是无痛;Ⅰ级是轻度疼痛,表情比较自然,能安静入眠;Ⅱ级是中度疼痛,难以忍受,常伴有咬牙、呻吟、握拳,影响休息,仅能间断入眠;Ⅲ级是重度疼痛,不能忍受,难以入眠,常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出汗,常规止痛药用之无效,必须用强止痛药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徐雪华;邓永启;邓雪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纤维蛋白原(Fbg)是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促进血小板与红细胞聚集,减慢血流,增加血液粘稠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心绞痛及脑血管意外的独立的危险因子。我们用心脑健胶囊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31例,取得较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1例均系多年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9~69岁,平均55.7±7.5岁。服药前纤维蛋白原均>4.0g/L。均予口服心脑健胶囊(杭州千岛湖中药厂生产),每次2粒,每日3次,1疗程28天。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抗凝药物。采用自身对照,服药前后空腹抽血检查,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采用热沉淀比浊法,肝素抗凝;所用pH6.3 PBS磷酸盐缓冲液,由宁波慈城生化试剂厂生产;56℃水浴恒温15min,所用CR-ⅢAZb1-79型恒温箱由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
作者:余国友;李夏玉;高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我们用黄柏、附子各5g(1天药量)研细末,用醋适量与药末调成膏状,敷贴在两侧涌泉穴上,外用胶纸和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半月为1疗程,治疗虚火口疮(口腔粘膜溃疡)20例。用药期间禁食烟酒及其它辛辣之物,阴虚火旺症状明显者,可加服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经1~2个疗程观察后,结果14例显效(口腔粘膜溃疡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5例有效(口腔粘膜溃疡减少,疼痛缓解,发作间隙延长),1例无效(诸症无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
作者:祯学;刘青梅;冯巧蓉;樊幼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掌跖银屑病是一种局限于手掌、足底部位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表现为点滴状角化过度性损害,上覆白色或灰白色鳞屑,或为大小不一、边缘清楚的角化斑片,常伴有皲裂。对掌跖银屑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笔者从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运用自制消银汤浸泡治疗本病30例,并与水杨酸软膏治疗18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8岁;病程短6个月,长15年;手足同时发疹10例,单纯手或足发疹20例。对照组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2~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6年;手足同时发疹5例,单纯手或足发疹13例。以上两组病例均符合赵辨主编的《临床皮肤病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688页)中的有关诊断标准。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大致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单筠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胃镜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细致地观察胃粘膜改变、蠕动度、通畅度、分泌物或潴留物等情况成为可能,补充临床辨证的不足,为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笔者近年来,运用辨证结合胃镜辨病的方法治疗多种胃脘痛病证,收效良好,现举例介绍如下。1 门脉高压性胃病 严某某,男,43岁。干部。2000年6月10日初诊。患者19岁时曾患“乙肝”,6年前出现腹水、脾肿大及腹壁静脉曲张,经脾切+门腔静脉侧侧吻合术后症状一度好转。近2个月来出现胃脘闷胀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胃镜检查:食管静脉轻中度曲张,胃底粘膜见猩红热样细疹,胃底体交界处粘膜呈花斑样改变,提示门脉高压性胃病。证属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白芍12g,制香附、枳壳、郁金各10g,炙甘草、蒲黄炭各5g,紫草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5g,垂盆草30g。5剂后,胃脘闷胀、嗳气减轻。续服25剂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示:胃底粘膜偶见点状充血。
作者:李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而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成为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发病病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VD患者7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学诊断手册(DSM-Ⅲ-R)[1]VD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具有智能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痴呆综合征;②临床检查和脑影象学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疾病病史;③痴呆综合征和脑血管疾病病史紧密相关,且痴呆发生在脑血管疾病发生的4个月之内;④Hachiski缺血指数量表(HIS)测试得分>7分及修改后的长谷川智能评定量表(HDS)[2]测试,得分≤21分。具备上述4项者可诊断为VD。
作者:孙宏;朱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近年来,用仙人掌捣烂外敷,治疗带状疱疹26例,经临床观察,收效良好,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小17岁,大93岁;病程短2天,长15天。所有患者均符合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疗方法 每次以新鲜仙人掌约50g,去刺、去皮,捣烂外敷,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日2次。
作者:李晓艳;李樊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常规西药,配合自拟加味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并与单西药治疗的15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胃脘痛,脘痞,腹胀,嘈杂,纳呆等症,并经纤维胃镜及胃粘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4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治疗前后,用胃镜对照观察,病理活检、取材部位尽量一致,以治疗前病变严重的部位为准。治疗前两组胃镜及病理观察等指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德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不同治疗作用,为指导慢性肾炎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肾毒血清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以“肾炎1号”方为凉血化瘀法治疗组用药,以“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法治疗组用药,各灌服8周后杀检。在此期间,测定各组肾功能指标、血清胆固醇、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功能、血清胆固醇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病理组和补肾法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凉血化瘀法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病理组和补肾法治疗组。结论:凉血化瘀法具有明显改善病变大鼠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及减轻肾小球病变的作用,其作用优于补肾法。
作者:彭建中;张家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情危重,病机复杂多变,轻者口歪不遂,重者昏仆卒死。对其病因前贤多概括为风、火、气、血、痰、虚六端,然失于精详。目前中医界公认瘀血为其病机基础,不可否认活血化瘀法确是消除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有效方法,然而只能起溶栓作用,不能像甘露醇那样迅速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挽救患者生命。深入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有利于拓宽救治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本人不揣浅陋,试论如下,望同道斧正。1 风阳痰火为出血性中风的始动因素 风阳痰火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状态,同时又是诱发出血性中风始动因素。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年龄40岁以上,且多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辛辣,平素性急易怒的人群,发病前常伴有头痛、头晕、眼花、耳鸣、一过性可逆性肢麻,轻瘫,昏蒙等症状。由于人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肝肾阴虚,筋脉失濡而内风时起,阴不制阳,阳亢于上,风阳上扰清窍;肥甘厚味伤脾碍胃,酿湿成痰。痰生热,热生火,痰火上蒙清窍,下壅肠腑,从而风动、阳亢、痰壅、火盛。此时若采用熄风、潜阳、化痰、降火等法及时治疗,则可避免脑脉破裂,血溢脉外,压迫脑髓之变。若不加调摄,任其发展,则风阳痰火挟气血上冲,成为诱发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立新;刘茂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在1993~1999年间运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成人麻疹43例,收效满意。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在20~31岁之间;均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全身肌肤有充血性皮疹以及麻疹粘膜斑等证候。基本方: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桔梗、淡竹叶、芦根各10g,生甘草6g。加减:球结膜充血、鼻衄者,加小蓟10g,白茅根15g;腹痛腹泻者,去牛蒡子,加煨葛根、黄芩各10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旋覆花15g。水煎分服,每日1剂。结果24例显效(治疗3天内皮疹出齐,6天内皮疹隐退,体温正常);17例有效(治疗5天内皮疹出齐,8天内皮疹隐退,体温正常);2例无效(治疗5天以上皮疹出齐,或超过8天后皮疹隐退,体温正常)。总有效率95.30%。
作者:沈中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中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但经多种理化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疾病。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资生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并与吗丁啉治疗的40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文8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①必备症状: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不适;②次要症状: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嘈杂、呕吐、胸骨后痛、反胃,具1项或数项即可。将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9~70岁,平均46岁;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1.50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9例,吞气症8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46.2岁;病程2.2个月至8年,平均1.52年;其中运动障碍型10例,溃疡型8例,吞气症9例,反流型3例,特发性型1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均做肝、胆、胰B超及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作者:顾宏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23 提壶揭盖 本法适用于肺气不利,升降之令不行而致之癃闭。由于癃闭的病位在膀胱,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一般治癃闭常着眼于通。然亦有屡用车前、木通、赤茯苓、泽泻之属而症情不减者,此时若在原方中(如五苓散之类),加入一味桔梗,或紫菀、杏仁,住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考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宣肺散邪,载药上行,所以一向有舟楫药之称。而“肺为气之主”又为水之上源,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若肺气不利,每易形成源堵流塞,以致上窍闭而下窍涩。桔梗开肺气以浚其源,上窍通则下窍利,譬如茶壶,揭其盖则壶嘴自通,故前人称此法为提壶揭盖,亦称以升为降法。此法后世应用甚广,如《温病条辨》治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中用杏仁,即因李东垣氏称杏仁有宣肺除郁开溺之功,用之以开肺痹。吴氏云:“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其中,则三焦俱备矣”。提壶揭盖法乃朱丹溪氏取催吐法而首创。朱氏的说法是:“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本法的适应症,除有高年、饮疾病史,以及服通利药无效的情况外,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其辨证要点为:小溲量奇少且不通畅,腹胀不甚拒按;舌质红或淡红,苔白,偶见白腻;脉多濡或大而无力。我们运用本法治疗高年宿有饮疾患者的癃闭,获效尤佳。 提壶揭盖法实质上亦属“病在下,取之上”的下病上取法,由于千百年来古今医家临证总结,似已另成专题,且颇为形象化,因而这里也另立一条,以示从俗。
作者:王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