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文献分析

蔡永敏;王洪久;孙大鹏

关键词:中药, 中华本草, 中药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现代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500种常用中药的收录及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数据库检索、频次定量统计法.首先以《中华本草》所收录的8980种中药为检索对象进行全文初检,并选出检中篇数在10篇以上的4033种中药;然后对初检选出的中药进行题录复检,计算出每种中药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篇数,选出检中频次前500种的中药,统计这些中药的自然属性及其被《中药学》教材(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典》)收录情况.结果 检中频次前500种中药按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425种,矿物药24种,动物药51种;与《神农本草经》载药比较,植物药增加了173种,而矿物和动物药则分别减少了22和16种;与教材比较,教材收录者450种,未收录者50种;与《药典》)比较,《药典》收录者439种,未收录者61种.结论 具有循环生长特点的植物药以及功效广泛、药性和缓、无毒或毒副作用较小的中药应用日益广泛;古代常用的矿物药以及国家限制使用的动物药应用渐少.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34)——李廷来医案

    李廷来,1919年生.山东省阳谷县人.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外科世家,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和教学40余年,经验丰富.对痈疽、发背、对口、疗疮、流痰、脱疽、恶脉、乳痈等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曾任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副院长,济南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清热利湿、滋补肾阴法治疗糖尿病性坏疽2例]例1:周某,女,57岁.初诊:1983年2月8日.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降脂通络软胶囊联合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及丙二醛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降脂通络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过2周导入期后,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栓、稳定斑块、钙通道拮抗剂及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降脂通络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每日1次,两组仍有心绞痛发作者,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1片.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记录患者每天心绞痛或胸闷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或胸闷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PN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APN水平有所上升,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DA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DA亦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降脂通络软胶囊具有良好的抗心绞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体内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张爱军;庞花艳;周珊珊;王琳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疏肝理气法防治肿瘤转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探讨

    气机失调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肝性条达,主疏泄,其在调节全身气机方面占有重要作用.肝郁气滞证型是肿瘤患者常伴有的临床证型,疏肝理气方药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中显示出了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方面的作用,其分子机制与重塑肿瘤免疫编辑过程、调控基因表达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方面有关.疏肝理气法作为治疗肿瘤的基本法则,应受到重视.

    作者:刘瑞;李杰;张玉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对中医皮肤病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皮肤病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中医皮肤病学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何保持课程的中医特色及中医皮肤病学教学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以课程建设的标准来建设中医皮肤病学,进一步提高中医皮肤病学及中医外科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徐萍;魏跃钢;郭顺;张恩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二乌温阳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利尿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正性肌力药等,但口服西药有一定的副作用.我们采用纯中药制成二乌温阳贴穴位贴敷治疗临床慢性心力衰竭30例,以探讨此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路辉;王皓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的思考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过程涉及心、肺、脾、肾等不同脏腑的精、气、血、津液耗损或邪气羁留,临床症状复杂,辨证分型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大多局限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缺乏临床症状改善后的全程辨证治疗.基于以上思考,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辨证治疗方案,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二期进行分期辨证治疗.

    作者:张少强;杜武勋;刘长玉;朱明丹;魏聪聪;许艳伶;张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从“卫出下焦”探讨《伤寒论》对附子的运用

    卫气根于下焦,卫气的生成、循行、发挥功能皆不离肾,卫气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张仲景据“卫出下焦”理论创立温肾助卫、扶阳固表之治法,治疗卫气虚弱证或阳虚外感证,以(炮)附子温肾阳、充卫阳而固肌表.太阳底面,即是少阴,因此,在治疗太阳病的同时,须处处顾及少阴真阳.

    作者:徐姗姗;叶俏波;郑丰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中医综合疗法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与西医相比,中医药在防治RE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导师袁红霞教授20余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RE的临床经验,介绍中医综合疗法在RE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丁沛;刘菊;胡蓆宝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揉膝推髌点穴法联合奥泰灵治疗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79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揉膝推髌点穴法治疗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248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125膝)和对照组90例(123膝),两组患者均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每次750mg,每日2次,治疗组采用揉膝推髌点穴法,每次20min,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扶他林乳剂涂擦膝关节周围患处,每日3次,治疗2周.观察各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期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膝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WOMAC)指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完成治疗79例(111膝),脱落11例(14膝);对照组完成治疗76例(103膝),脱落14例(20膝),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期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WOMAC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Ⅰ期、Ⅱ期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程度、WOMAC指数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Ⅰ期、Ⅱ期治疗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揉膝推髌点穴法能有效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其中Ⅰ期、Ⅱ期患者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李西海;林木南;洪昆达;刘献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虚实标本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与方法

    虚实标本辨治法是中医诊治慢性难治病的临床基本辨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治疗慢性难治病的疗效优势所在.阐述了溃疡性结肠炎(UC)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发展现状,指出该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强调中医治疗该病需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标本兼治的辨证思维及随症加减,灵活用药.

    作者:惠建萍;刘力;杜晓泉;惠建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历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

    《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框架;《金匮要略》中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隋唐时期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代陈无择明确提出“七情”的概念;金元时期是情志病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明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广度;清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更加广泛.

    作者:黄涛;陈金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王会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临床上以反复咳嗽、咳痰、喘息,甚则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烦躁,心悸,肢体浮肿等为主要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应当归属于咳嗽、喘证、肺胀范畴.王会仍主任医师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俪颖;黄小民;骆仙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验实录

    1傅元谋治疗腹泻医案李某,女,50岁.2004年11月7日初诊.大便不调10余年,时干时稀,便时多有白色黏液.1周前腹泻,每日10余次,经住院输液治疗,无明显好转.今日早上7~10点已解6次大便,水样便,带红色黏液,腹部隐痛,脐周明显,口干不欲饮,食欲尚可,夜尿多,每夜4~5次,睡眠差.舌质淡暗,苔白腻根部尤甚.脉弱.证属脾肾阳虚,秽浊瘀结.治当温阳除湿,升阳导浊.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处方:(制)附子10g,薏苡仁30g,败酱草20g,葛根30g.水煎服,2剂.二诊(2004年11月9日):服上方后,大便基本恢复正常,成形,每日2次.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宜慎用免疫促进类中药

    现代研究发现,通过干预机体细胞或免疫分子的活化可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目的.提出治疗宜慎用具免疫促进作用的中药,并对用药思路进行探讨.

    作者:黄胜杰;王和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普济本事方》常用药物用量特点分析

    对《普济本事方》中内服汤剂、散剂处方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研究,明确其常用药味,大、小和平均剂量范围,方剂药味数目,每服剂量、每日剂量等,从而分析总结许叔微组方用量规律.

    作者:丁毅;傅延龄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文献分析

    目的 分析500种常用中药的收录及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数据库检索、频次定量统计法.首先以《中华本草》所收录的8980种中药为检索对象进行全文初检,并选出检中篇数在10篇以上的4033种中药;然后对初检选出的中药进行题录复检,计算出每种中药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篇数,选出检中频次前500种的中药,统计这些中药的自然属性及其被《中药学》教材(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典》)收录情况.结果 检中频次前500种中药按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425种,矿物药24种,动物药51种;与《神农本草经》载药比较,植物药增加了173种,而矿物和动物药则分别减少了22和16种;与教材比较,教材收录者450种,未收录者50种;与《药典》)比较,《药典》收录者439种,未收录者61种.结论 具有循环生长特点的植物药以及功效广泛、药性和缓、无毒或毒副作用较小的中药应用日益广泛;古代常用的矿物药以及国家限制使用的动物药应用渐少.

    作者:蔡永敏;王洪久;孙大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方法 SD大鼠70只,选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等剂量组、麝香保心丸大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各9只.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片每天0.2mg/100g.麝香保心丸等剂量、大剂量组分别给予麝香保心丸每天1.4mg/100g、2.4mg/100g,各组大鼠均灌胃给药.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左室收缩末压(LVES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LV+ dp/dtmax)和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LV-dp/dtmax)显著降低(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增加(P<0.01),血浆IL-6与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麝香保心丸等剂量、大剂量组的LVESP、LV+ dp/dtmax、LV-dp/dtmax显著增加(P<0.05),LVEDP显著下降(P<0.01),血浆IL-6与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麝香保心丸能改善模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减少血浆中炎性因子的释放,这可能是其改善模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

    作者:陈志亮;顾宁;赵庆峰;瞿媛;黄成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扶正化痰清热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46例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扶正化痰清热法对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支扩)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来自3个中心的100例支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主要为胸部体位引流法,若遇急性加重可短期应用抗生素),中药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加中药支扩稳定方辨证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开始1年后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根据圣乔治问卷(SGRQ)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较前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急性加重次数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组SGRQ症状、活动、心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改善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症状评分外,其他3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两组活动评分、症状、心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对照组FVC、FVC%、FEV1、FEV1%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FVC%下降(P<0.05).中药组治疗后FEV1值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FEV1、FEV1%变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扶正化痰清热法辨证施治,能减少支扩患者年急性加重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减缓肺功能FEV1的下降,提高远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黄海茵;杨佩兰;汤杰;郎莹莹;张谊;宋文宝;姚亮;王振伟;潘夏萍;彭晓敏;宋花玲;吴银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云南省996例HIV/AIDS患者舌象分析

    目的 观察云南省99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舌象分布特点,探讨AIDS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选取云南省9个州、市996例HIV/AIDS患者舌象资料,从舌色、舌形、苔色、苔质进行观察,并分析其与地区、性别、HIV/AIDS分组及生活习惯的关系.结果 HIV/AIDS患者红舌、紫舌、瘀斑舌、裂纹舌、胖大舌、齿痕舌、腻苔、润苔和剥苔所占比例较高(P<0.05);女性的淡红舌、薄苔、白苔、裂纹舌和瘀斑舌比例高于男性(P<0.05);吸烟者黄苔所占比例高(P<0.05),酗酒者绛舌、裂纹舌、剥苔所占比例较高(P<0.05);HIV组的淡白舌、淡红舌、绛舌、润苔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 AIDS具有正虚、湿浊、瘀血、邪热、表里相兼为病的特点,由于性别、地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舌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作者:郭毅曼;张超;李顺英;杨梅;陈文慧;何梅光;樊延平;周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中医药学科建设目标、研究方向与人才培养

    为顺应与促进科学大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需要调整.从学科建设目标、学科研究方向的遴选与培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王永炎;王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