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陈金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李燕宁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在经方茵陈蒿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多年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我们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本病32例报道如下.
作者:桑勉;张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为顺应与促进科学大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需要调整.从学科建设目标、学科研究方向的遴选与培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王永炎;王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揉膝推髌点穴法治疗瘀血阻滞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248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125膝)和对照组90例(123膝),两组患者均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每次750mg,每日2次,治疗组采用揉膝推髌点穴法,每次20min,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扶他林乳剂涂擦膝关节周围患处,每日3次,治疗2周.观察各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期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膝关节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WOMAC)指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完成治疗79例(111膝),脱落11例(14膝);对照组完成治疗76例(103膝),脱落14例(20膝),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期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WOMAC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Ⅰ期、Ⅱ期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程度、WOMAC指数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Ⅰ期、Ⅱ期治疗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揉膝推髌点穴法能有效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其中Ⅰ期、Ⅱ期患者临床疗效更好.
作者:李西海;林木南;洪昆达;刘献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西结合序贯方案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序贯方案,包括中药针剂与中药汤剂及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21天的头颅血肿体积,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21、42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风病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能减少血肿体积,改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风病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况评分,其中第7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第21天血肿体积、第42天中风病积分、第7天和第42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序贯方案治疗出血性中风能够促进患者神志转清,有效促进血肿吸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王晓玲;唐勇;张展峰;陈亮;张超;王成;李攀攀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虚实标本辨治法是中医诊治慢性难治病的临床基本辨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治疗慢性难治病的疗效优势所在.阐述了溃疡性结肠炎(UC)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发展现状,指出该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强调中医治疗该病需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标本兼治的辨证思维及随症加减,灵活用药.
作者:惠建萍;刘力;杜晓泉;惠建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框架;《金匮要略》中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隋唐时期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代陈无择明确提出“七情”的概念;金元时期是情志病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明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广度;清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更加广泛.
作者:黄涛;陈金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由于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栓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心肌缺血缺氧,进一步引发心绞痛的症状[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护理UA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入选62例UA患者,均为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UA诊断与治疗标准,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71.2士9.3)岁.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4士9.6)岁.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黄燕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对《普济本事方》中内服汤剂、散剂处方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研究,明确其常用药味,大、小和平均剂量范围,方剂药味数目,每服剂量、每日剂量等,从而分析总结许叔微组方用量规律.
作者:丁毅;傅延龄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过程涉及心、肺、脾、肾等不同脏腑的精、气、血、津液耗损或邪气羁留,临床症状复杂,辨证分型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大多局限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缺乏临床症状改善后的全程辨证治疗.基于以上思考,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辨证治疗方案,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二期进行分期辨证治疗.
作者:张少强;杜武勋;刘长玉;朱明丹;魏聪聪;许艳伶;张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李廷来,1919年生.山东省阳谷县人.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外科世家,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和教学40余年,经验丰富.对痈疽、发背、对口、疗疮、流痰、脱疽、恶脉、乳痈等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曾任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副院长,济南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清热利湿、滋补肾阴法治疗糖尿病性坏疽2例]例1:周某,女,57岁.初诊:1983年2月8日.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定性访谈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特点以及对初步翻译的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WHOQOL-HIV)量表的接受情况,为WHOQOL-HIV量表进一步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设计访谈提纲,根据提纲对被访者进行一对一访谈,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录为文字并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19名访谈对象中,医护人员9名,HIV/AIDS患者10名.两组访谈对象对HIV/AIDS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歧视、家庭、治疗、工作和经济等方面与生存质量关系的认识大致相同;在量表的接受性方面,均认为量表语言简单,容易理解,但对量表的反应尺度认识不同.结论 采用定性访谈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取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特点,为量表修订提供直接依据.
作者:蔡南乔;康婧;徐德林;郝元涛;何丽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薏苡仁、(制)附子及败酱草组成,具有振奋阳气、消肿排脓之功.该方主治病证系由于素体阳虚,兼内蕴热毒,营血瘀滞肠中,治疗以清热消痈为主,且兼顾阳气[1].本方临床常用于肠痈脓已成而未溃之病证,即现代医学之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阑尾炎、腹内脓肿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耀光教授多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外科诸疾患,现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郭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1傅元谋治疗腹泻医案李某,女,50岁.2004年11月7日初诊.大便不调10余年,时干时稀,便时多有白色黏液.1周前腹泻,每日10余次,经住院输液治疗,无明显好转.今日早上7~10点已解6次大便,水样便,带红色黏液,腹部隐痛,脐周明显,口干不欲饮,食欲尚可,夜尿多,每夜4~5次,睡眠差.舌质淡暗,苔白腻根部尤甚.脉弱.证属脾肾阳虚,秽浊瘀结.治当温阳除湿,升阳导浊.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处方:(制)附子10g,薏苡仁30g,败酱草20g,葛根30g.水煎服,2剂.二诊(2004年11月9日):服上方后,大便基本恢复正常,成形,每日2次.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针对“十八反”中涉及的相反药对的药理毒理研究进行了概述和评析.
作者:李超;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降脂通络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过2周导入期后,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栓、稳定斑块、钙通道拮抗剂及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降脂通络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60mg,每日1次,两组仍有心绞痛发作者,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1片.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记录患者每天心绞痛或胸闷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或胸闷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PN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APN水平有所上升,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DA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DA亦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降脂通络软胶囊具有良好的抗心绞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体内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张爱军;庞花艳;周珊珊;王琳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现代研究发现,通过干预机体细胞或免疫分子的活化可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目的.提出治疗宜慎用具免疫促进作用的中药,并对用药思路进行探讨.
作者:黄胜杰;王和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扶正化痰清热法对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支扩)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来自3个中心的100例支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主要为胸部体位引流法,若遇急性加重可短期应用抗生素),中药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加中药支扩稳定方辨证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开始1年后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根据圣乔治问卷(SGRQ)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较前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急性加重次数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组SGRQ症状、活动、心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改善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症状评分外,其他3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两组活动评分、症状、心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对照组FVC、FVC%、FEV1、FEV1%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FVC%下降(P<0.05).中药组治疗后FEV1值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FEV1、FEV1%变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扶正化痰清热法辨证施治,能减少支扩患者年急性加重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减缓肺功能FEV1的下降,提高远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黄海茵;杨佩兰;汤杰;郎莹莹;张谊;宋文宝;姚亮;王振伟;潘夏萍;彭晓敏;宋花玲;吴银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气机失调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肝性条达,主疏泄,其在调节全身气机方面占有重要作用.肝郁气滞证型是肿瘤患者常伴有的临床证型,疏肝理气方药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中显示出了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方面的作用,其分子机制与重塑肿瘤免疫编辑过程、调控基因表达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方面有关.疏肝理气法作为治疗肿瘤的基本法则,应受到重视.
作者:刘瑞;李杰;张玉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痤疮又名粉刺、暗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常常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面、背、胸等部位,属于毁容性皮肤病[1-2],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王老师以中医思维探讨痤疮的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独辟蹊径,总结出一套相对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案.我们有幸侍诊王老师左右,获益良多,现简述如下.
作者:阳正国;毛得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皮肤病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中医皮肤病学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何保持课程的中医特色及中医皮肤病学教学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以课程建设的标准来建设中医皮肤病学,进一步提高中医皮肤病学及中医外科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徐萍;魏跃钢;郭顺;张恩虎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