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富春;杨晖
目的 探讨中医诊治肌萎缩的证型和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肌萎缩的文献,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和用药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型、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 终筛选合格文献57篇,肌萎缩证型20个,常见证型有肝肾阴虚、脾气虚、脾肾阳虚和肾阳虚,共占53.71%.证候组成要素有12个,其中虚证占74.11%,主要有阴虚、气虚和阳虚,占总证候要素25.38%;实证占25.89%,主要有湿热、血瘀、火热,湿热占总证候要素6.60%.用药236味,按功效归为46类,进一步合并为19大类,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占62.17%.结论 中医诊治肌萎缩证型特点和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肌萎缩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作者:司富春;杨晖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景七丹参饮干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1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景七丹参饮,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冠脉造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1%,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70.0% (P<0.05);冠脉造影治疗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景七丹参饮能有效减少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牛晓亚;赵昱;张晓苏;李德浩;许有慧;崔超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二步六法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二步六法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学》教材中的推拿手法.每周2次,每次20min,15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临床检查、日常功能活动的各项指标评分.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临床检查、日常功能活动中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步六法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优于《推拿学》教材中的手法.
作者:郭姜;王得志;丁全茂 刊期: 2012年第17期
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善于运用膏方调治诸多疾病,以用药平和轻灵为其特点.在治疗肾病时从脾论治;制方通补相兼,动静结合;药以轻灵之剂,缓缓图功,取得较好疗效.并举膏方治验医案1则.
作者:秦嫣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安肺益肾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功能和肺组织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肺益肾方大、中、小剂量组,氨茶碱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熏香烟加气管注入内毒素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安肺益肾方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生药2.4、1.2、0.6g/kg;氨茶碱组给药15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溶液;每天灌胃1次,连续4周.各组随机取8只大鼠,测定肺功能,包括第0.2s用力呼气量(FEV0.2)、第0.2s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0.2/FVC)及呼气阻力(Re)、吸气阻力(Ri);取大鼠右肺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EV0.2/FVC、FEV0.2显著降低,Re、Ri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肺益肾方大、中、小剂量组、氨茶碱组均能显著提高FEV0.2/FVC,降低Re(P<0.01);安肺益肾方大剂量组提高FEV0.2(P<0.05);安肺益肾方中剂量组提高FEV0.2,降低Re(P<0.01);安肺益肾方中剂量组FEV0.2/FVC高于安肺益肾方大、小剂量组,FEV0.2高于小剂量组(P<0.05),Re、Ri低于安肺益肾方大、小剂量组.安肺益肾方能减轻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炎性浸润,减少肺大泡的形成.结论 安肺益肾方能改善COPD模型大鼠的肺功能,改善模型大鼠肺组织损伤.
作者:吴建军;姜良铎;鲁香凤;张晓梅;张伟;庞宝森 刊期: 2012年第17期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脾肺之间除了具有五行相生关系外,还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联系,尤其体现在气的生成与运行、津液输布与水液代谢两方面.从肺脾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其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新月;杨舒;王健云;张雯;孙慧怡 刊期: 2012年第17期
介绍朱建华教授辨治灼口综合征经验,认为本病病因以肾之阴阳失调为本,治疗当以燮理阴阳、和络护膜为基本原则,并自创验方灼口饮.此外,还提倡患者配合心理调摄、饮食调养及适度运动,对增进与巩固疗效意义重大.
作者:赵旭;徐俊伟 刊期: 2012年第17期
介绍孙桂芝教授治疗肠癌经验.孙老师认为,肠癌属中医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以脾肾亏虚为其关键病机,局部湿、毒、瘀为其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因此治疗中注意扶正固本,并自拟经验方予以针对性治疗.
作者:王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介绍沈丕安教授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经验,认为此病与自身免疫有关,与对紫外线不敏感也有关,临床辨证为热瘀风毒.治法以清热祛风,凉血化瘀,并总结出临床经验方羌活三根汤.附病案1例.
作者:孙剑;陈朝蔚;虞胜 刊期: 2012年第17期
中医学特有的文化印记,体现的社会文化特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试从认识论的启示、道德观的弘扬、方法论的价值等几个方面论述.中医药文化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至今鲜活的印记,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与弘扬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作者:朱玲;崔蒙 刊期: 2012年第17期
对《临证指南医案》中从肝辨证的医案进行梳理,将肝的主象定位规律概括为时间定位、左侧定位、七情定位、经络定位、凭脉定位、五色定位、五味定位等.认为叶天士还以某些经验性认识为依据,如“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诸厥属肝”等指导从肝定位.
作者:陈慧娟;朱凌凌;梁尚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方剂的阴阳配伍规律体现出中医辩证思维,论述阴阳配伍的概念、内涵及意义,通过对阴阳配伍的深入再认识,以期能够更好地解释方剂的配伍机制并指导临床的遣方用药.
作者:裴强伟;宋小莉;夏蕾;王欣;郭炜;孙志翠;韩涛 刊期: 2012年第17期
高脂血症药物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寻求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势在必行.从高脂血症痰饮为病的发病机理、性质、艾灸效用以及相关研究基础等四方面,为高脂血症痰饮为病的病机和高脂血症“温灸和之”的治疗方法立论,以期为高脂血症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同时进一步扩大艾灸的应用范围.
作者:陈仲杰;吴中朝;王巧妹;李彩芬;王京京;庞莉;王文艳;栗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针灸与中药是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式不同的治疗方法,应当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运用,即宜针则针,宜药则药,针药配合,相辅相成.从复合证候分别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结合、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结合、辨体施治和辨证施治兼顾4个方面列举病例,对针灸与中药的异效互补关系及优势进行阐述.
作者:韩彬 刊期: 2012年第17期
动物模型的研究是中医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继承与发展的基石.就近年来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实验研究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动物模型做综述和评价.
作者:薛盟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1 蔡小荪治疗痛经医案虞某,26岁,未婚.1977年7月5日初诊.18岁癸水初潮,第二次经转即每行小腹疼痛,甚至昏厥,下块后即舒.1975年右侧卵巢囊肿扭转,曾施手术.右少腹时感吊疼,昨又值经期,量少不畅,小腹剧痛又致昏仆,经前腰酸,脉弦细数,苔薄质红.瘀滞胞络,治当化瘀通经.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红油膏外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8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7例.除常规全身系统治疗和创面处理外,治疗组使用红油膏薄贴,对照组使用康复新液湿敷和凡士林薄贴,每日换药1次,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疗程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创面面积,观察创面色泽、渗出量、新生肉芽组织、新生上皮组织、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创面疗效为64.5%,对照组创面疗效为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溃疡色泽、创面渗液量、新生肉芽组织、新生上皮组织、疼痛程度改变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红油膏能明显促进慢性皮肤溃疡的创面愈合,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迮侃;李峰;徐蓉;李欣;李斌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益气固肾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液治疗,治疗组在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液中加入益气固肾液(40ml/L).两组均每周透析8~12h,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各项指标并记录总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MIS指标中饮食摄入、胃肠道症状、中臂肌肉周径、中臂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MIS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固肾液可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IS评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毛炜;吕丛奎;包崑 刊期: 2012年第17期
通过对肿瘤标记物的概念、应用价值、基本病机及致病因素等分析,探讨中医辨治肿瘤标记物异常的思路,阐述了中医药干预在肿瘤标记物治疗中的优势作用.提出肿瘤标记物异常当宏观辨证、微观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重脏腑辨虚实,微观辨证重特异明病位;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综合调节兼顾局部,引经抑瘤,为临床防治肿瘤拓宽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曹洪欣;赵凯维;王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探讨以“毒损肾络”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炎的中医病机的理论基础及“毒损肾络”病机理论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作者:刘芳 刊期: 201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