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刚;李军;尤金枝;郑刚
简要介绍了国际组织对中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订概况和中药农药残留的国内研究现状,评述了中药农药残留面临的问题、发展的趋势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作者:李宝芬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舒筋散熏洗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舒筋散熏洗,每次30min,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林乳胶剂,每次5cm,每日2次.两组均辅助点揉膝周穴位,并行关节的伸屈活动,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膝关节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个疗程结束及治疗后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1个疗程结束及治疗后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药熏洗疗法对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陈祖平;董森;李辉;张远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脑络欣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中10只为正常组,另3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各10只.脑络心通组给予0.93g/ml脑络心通溶液,通心络组给予0.03g/ml通心络溶液,按1ml/(100g·d)连续14天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后14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14天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减轻(P<0.01);与脑络欣通组比较,给药后14天后通心络组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T、APTT和TT均明显缩短,Fbg、FDP、D-D水平升高,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的PT也明显缩短、FDP升高,脑络心通组D-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络欣通组和通心络组凝血及纤溶系统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脑络欣通可以延长缺血后PT、APTT和TT,降低血浆FDP、D-D和Fbg水平,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并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键;谭辉;胡建鹏;何玲;尹婷婷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介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证治验,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为瘀毒内伏,日久可累及脾肾而见气血阴阳亏虚之证,提出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基础,分期辨证施治,即早期宜解毒化瘀为主,晚期宜补脾温肾为主,中期则应权衡寒热、虚实而灵机活法.基于本病分期辨证的治疗模式,进而探讨中药对免疫双向调节的特色和优势.
作者:王艳艳;张扬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从中医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查找出具有防晒潜能的植物药,并建立防晒中药数据库,分析其科别、传统功效、归经规律. 方法 搜索中医古籍文献中具有“长肌肉”、“充肌肤、“去面鼾”、“香泽莹肌”、“悦色驻颜”、“去火毒”、“治晒伤”、“疗烫伤”等功效的中草药及方剂并记录频次,参考国内外文献关于天然植物防晒剂的研究,建立防晒美容中药数据库.结果 从古籍文献中查找出24味药,同时通过现代文献检索出7味,共31味具有防晒潜能的中草药,其科别、传统功效、归经无明显规律,但科别以豆科、唇行科、伞形科居多,其传统功效以补气、理气稍多,归经以肺、脾、胃为主.结论 建立了具有31昧具有防晒潜能的中草药数据库供进一步研究,但其科别、传统功效、归经无明显规律.
作者:胡念芳;李利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患者食物不耐受(FI)状态的影响. 方法 54例U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试验组采用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给予芪黄肠康液200ml,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片1.0g口服,每天4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临床症状评分,于治疗前后进行FI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参考Baron's分级进行肠镜下炎症程度评分、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19%、7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腹泻,脓血便、腹痛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各项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I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Baron's及Southerland DA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治疗UC疗效确切,且可有效调整患者FI状态.
作者:杨旭;周惠芬;张苏闽;王元钊;叶妮;赵璟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张学文,1935年生于陕西汉中,从医5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学理论治疗疑难杂症、老年病、心脑血管病,对中风先兆证,中风病的防治和一些急性病治疗,以及食物疗法合理使用等有丰富的经验.曾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和抢救成功许多急重危证和一些疑难顽症.编著出版有《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证治》等十余部,先后发表70余篇论文.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组长等职.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阐述了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应用进展情况,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活血利水方药的研究情况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显示,活血利水中药对脑出血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压,消除血肿,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等,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及早恢复.
作者:刘泰;张元侃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介绍秦亮甫诊治皮肤病经验.认为皮肤病在病机上有风热合致、湿毒内蕴的特点,因此,治疗遵循祛邪扶正,清热利湿的治则,并采用内外合治的治疗手段,临床屡获效验,疗效快,复发少.
作者:陈申旭;李鹤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对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期刊资料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用Cochrane reviews handbook 5.0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疗效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终纳入17项研究,共1564例患者,偏倚风险评估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所纳入文献存在高偏倚风险且文献质量偏低.对于贝尔麻痹急性期的治疗,以痊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针刺与西药比较疗效无差异(RR=1.16,95% CI[0.93,1.45],Z=1.28,P=0.20);急性期针刺结合西药优于单纯西药治疗(RR=1.25,95%CI[1.08,1.46],Z=2.91,P=0.004);急性期针刺治疗优于单纯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RR=1.67,95%CI[1.21,2.31],Z=3.15,P=0.002).17项研究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适宜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同时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但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作者:陈璐;李素荷;曾侠一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用聚类分析法探讨食管鳞癌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临床调查表的方法,记录8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诉和四诊信息,建立80例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和中医证候信息条目数据库,并对其中医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的食管鳞癌中医症状为74个,出现频率较多的是吞咽固体食物困难、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胸膈闷胀、薄白苔、脉滑、弦等.聚类分析得出痰气交阻证、气虚阳微证、津亏热结证、瘀血内结证4类证候.结论 聚类分析可帮助进行食管鳞癌中医证候分类及初步确定证候诊断要点,为中医辨证论治食管鳞癌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司富春;岳静宇 刊期: 2012年第22期
探索古今经方剂量研究成果,借鉴古今应用经方药量治病经验,权衡古今用量换算方法,用于指导临床治病用药定量的基本准则;鉴于目前研究经方剂量主要有汉代一两等于3g和15.625g之争,总结汇聚临床运用经方治病实例,得出经方用药约一两3g是指导临床治病用药的基本用量.
作者:王付 刊期: 2012年第22期
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量值理论和定量辨证思想,其中包括丰富的量化语言和生理量值描述,翔实的定量辨证思维方法,以及关于定量辨证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的论述.这些理论对中医学定量辨证理论研究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刘玉良 刊期: 2012年第22期
对1例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良性肌炎并感染性肝损害患儿四诊合参,辨病为黄疸,证属湿热,方选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使湿去热清,故疗效显著.
作者:张春玲;刘志杰 刊期: 2012年第22期
1 王堉治疗午后发热咯血医案同年娄丙卿,壬子捷南宫,得庶常,亦寓于三忠祠.素有唾血疾,人不知也.一日宵坐,其仆携汤药来饮之.因问君何病?所服何药?丙卿日:弟有血疾,经数年矣,医药不啻百辈,竞无效.昨遇医士,以为肺金受火伤,赐一方服之.虽不甚效,然尚平平无大误.弟觉病非旦夕病,故药亦无旦夕效也.余请一诊视.丙卿日:润翁解此乎?相处不知,几交臂失之.乃伸其腕,觉六脉沉细而数,脾部尤甚,而肺部却浮短而涩,非病脉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介绍运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体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而致气滞、血瘀、水停,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健脾、疏肝、利湿、活血的基础上,佐以宣肺或泄热.
作者:舒盼;崔丽安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中医“六淫”病因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归纳整理历代医家的观点与现代不同方向的研究内容,对其进行诠释,旨在探讨与发掘中医“六淫”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法.
作者:汤琪;石和元;许湘;王平 刊期: 2012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天癸胶囊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33例和单纯电针组34例.单纯电针组取天枢、中脘、气海、三阴交、膈俞、次鼹等为主穴,采用电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后观察效果;针药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天癸胶囊,每日2次,每次1.8g,连服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率.结果 针药结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9%,单纯电针组总有效率67.6%,针药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P<0.05);针药结合组LH、LH/FSH、T值的降低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P<0.01);针药结合组降低FINS及ISI水平也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P<0.01);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针药结合组复发率少于单纯电针组(P<0.05). 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肥胖型PCOS临床疗效肯定,可能与降低患者性激素及胰岛素水平有关.
作者:施茵;廖晏君;虞莉青;赵继梦;方剑乔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介绍张学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重视舌脉以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兼顾阴阳,在临床上根据病情予以分期论治,重视标本缓急及情志治疗.
作者:王永刚;李军;尤金枝;郑刚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介绍路志正调升降学术思想,调升降为“燮阴阳”之根本,其义当有广狭之分,狭者即脾升胃降统摄余法,广者即为诸法之中心,诸法皆含升降,持中央为调升降之核心,运四旁为调升降之手段,怡情志为调升降之技巧,顾润燥为调升降之特性,纳化常为调升降之基础.
作者:张维骏;刘喜明;刘润兰 刊期: 2012年第22期